Board logo

标题: 共同见证——2011届民大民俗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打印本页]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2:36     标题: 共同见证——2011届民大民俗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attach]17160[/attach]

2011年5月14日,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中央民族大学2011届民俗学三位博士生:王雪、程安霞、杨旭东,今天学位论文答辩。

幸运的,我们见证了这一时刻。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个美妙的时刻吧!

我们硕士生全程旁听了整个答辩,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好学习机会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2:39

今天的答辩委员会主席是:刘锡诚老师
找到了刘老师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uxicheng06大家都去踩踩吧!
[attach]17161[/attach]

[ 本帖最后由 瑶族小妹 于 2011-5-14 22:55 编辑 ]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2:42

丁宏老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
[attach]17162[/attach]
丁宏,回族,博士教授。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并留校任教;1995-1998年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1998-1999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作访问学者;2006-2007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民族、宗教文化研究,代表作有《东干文化研究》(2000年获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中亚五国民族文化综论》(2006年获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中国回族》(俄文)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留学人员回国启动基金、国家民委研究中心委托基金等项目。任教以来主要讲授伊斯兰文化、社会性别研究、宗教人类学等课程。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 本帖最后由 瑶族小妹 于 2011-5-14 22:55 编辑 ]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2:54

吴文科老师(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attach]17163[/attach]
吴老师一篇访谈:
     曲艺是包括相声、评书、二人转和苏州弹词等诸多形式的艺术门类,为群众喜闻乐见。然而,其在当下的革新发展,却面临着艺术本体认识不清、精品节目稀缺和人才队伍断档等问题。探寻曲艺在当下发展的正确路径,非常紧迫。为此,记者走访了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他指出,应从制度保障入手,更好地解决曲艺发展面临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记者:曲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新中国成立60年,曲艺发展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历程?请您为我们大致梳理一下。
    吴文科:新中国的成立,是曲艺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水岭。曲艺作为艺术的独特价值和行业地位得到了确认,事业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扶持。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3年,是曲艺发展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也是曲艺通过相应改革获得重生的重要时期。艺术品位得以提升,“说唱”表演趋于精致,节目内容健康向上。造就了相声艺术家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和苏州弹词艺术家蒋月泉等堪称大师的代表人物。许多精品节目如相声《买猴儿》、《戏剧与方言》、《夜行记》等也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十年动乱不去说了。进入新时期以来,曲艺的魅力重新彰显。以相声为代表的艺术创演以其长于讽刺的审美特质和敏锐强健的思想内容,一度成为人们清算极“左”思潮和呼唤思想解放的先声。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曲艺包括相声等,总体上处于发展的低迷和徘徊状态。急需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全面振兴与繁荣。

    记者:曲艺的演出市场和发展状况目前是比较低迷。有人说,赵本山和小沈阳等人推动兴起了二人转热,而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在促进相声复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这种“复兴”现象,您作何评价?
    吴文科:这种认识和感觉,可能与广大观众对曲艺的热切需求及目前曲艺相对低迷的发展态势出现较大反差有关。与其说是曲艺艺术的一种复兴,毋宁说是一种值得重视和需综合考量的社会审美文化现象。郭德纲以传统相声相标榜,推出了一些“新鲜的老节目”,但他对传统相声的搬演主要还不是体现在筋骨和思想上,而是体现在包袱套用的现代化即翻译转换为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表达语汇上。一方面他注重传统,有其出名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们对于相声及整个曲艺创演现状的不满,为一部分人群的情绪宣泄提供了心理代言。曲艺不仅仅是娱乐的手段,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功能价值,既要追求技艺的高妙完善,又要给人美好的思想启迪,对社会人心的健康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创作表演不能仅仅停留在娱乐的层面。目前许多民营或个体的曲艺演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曲艺欣赏的需求,但仍需规范的演出市场和健全的艺术批评去不断引导。

    记者:近年来各地的一些曲艺表演艺术团体,出现了排演戏剧节目的现象,并认为这是对曲艺的一种革新。您对此一直持批评态度,请介绍一下理由?
    吴文科:近几年一些地方的专业曲艺团体确实排演过一些戏剧特别是话剧节目。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表演艺术团体为了生存,进行“一专多能”式的“多种经营”,本无不可。问题是这些节目都被标为“曲艺”进行推介宣传并组织学术研讨,会引发受众乃至业界包括传媒对于曲艺的“误读”、“误解”和“误传”, 导致知识混乱和真假难辨,也会招致曲艺艺术自身发展的观念不清和理路不明。有人将此视为一种艺术上的革新,更是非常糊涂的观念。试问:排演本属戏剧样式的节目,怎么会是对于曲艺的革新和发展?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在相应的曲艺曲种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但曲艺不是戏剧,好比“嵊县落地唱书”孕育出了“越剧”,但“嵊县落地唱书”不等于“越剧”。有些人将角色扮演的“相声剧”作为“相声”进行宣传,也是不对的。而长期以来将“小品”即角色化表演(扮演)的“话剧小品”作为曲艺认知和经营的做法,同样不对。因此,那种认为常规的由几个人演出的曲艺无法吸引观众了,并将排演大戏视为曲艺团改革和曲艺发展走出“局限”的“创新”手段的观点,对于曲艺发展而言,是极其有害的。“戏剧(小品)化”和“歌舞化”,是影响目前曲艺创新发展的主要症结。

    记者:坚持曲艺的本体规律,推进曲艺的革新发展,应当掌握什么样的基本原则?
    吴文科: 曲艺作为历史的产物,其艺术构成不可避免地存在与新的时代不相适应的地方。曲艺的发展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始终面临一个不断适应新时代、表现新生活、满足新受众的问题。但是,曲艺在发展演变中,于不断革新创造的同时,应始终保持自身的特质,不能离开“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艺术表现即审美创造特点。这也是曲艺有别于其他艺术而独立存在的价值与理由。所以,对于曲艺的革新与发展,不能以放弃或牺牲自身特有的艺术特点为代价,不能离开强化彰显曲艺自身魅力的目标与旨归,这是曲艺革新的底线,也是最为基本的原则,是曲艺革新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离开了这些,即便动机再纯正、目标再崇高,也无济于事。南辕北辙和事与愿违也就在所难免。

    记者:打着创新的旗帜而使曲艺发展走上歧途,确实令人惋惜。上述种种现象警示我们:目前曲艺的革新发展,的确存在理路不明的问题,也是导致曲艺创演长期低迷的重要因素。请问这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吴文科:现在曲艺的革新发展,之所以出现许多问题,与我们的曲艺文化生态不够健全密切关联。一方面,不成熟的文化市场和一些不良的审美思潮严重影响着曲艺的良性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缺乏专门系统的专业人才孵化机制,尤其是缺乏高等级的曲艺教育机制,更是影响曲艺在现代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深层根由。业界的一些所谓革新,之所以出现南辕北辙的效果,就是由于对自身艺术的本质认识比较模糊造成的。而长期以来,许多从业者没有或无法接受正规系统曲艺文化教育的尴尬状况,使得整个行业对于自身艺术的认识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存在着不足与缺憾。社会上许多人分不清曲艺和戏曲(戏剧)的状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有关曲艺的文化知识不够普及。包括曲艺研究,至今也没有一个专门的学术刊物作为交流和探讨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全面营造适宜曲艺持续健康发展文化生态的宏观高度,来认识和考量曲艺的革新与发展问题。

    记者:解决影响曲艺发展的这些深层次问题,根本的办法是什么?
    吴文科:一句话,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创新制度“杠杆”,“四两拨千斤”地有效撬动曲艺的繁荣与振兴。具体地说,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与方法,确立曲艺的学科地位与教育地位。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国家公布实施的学位授予“学科目录”与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曲艺和杂技等民族传统艺术门类,没有列入“艺术学”属下的二级学科之中。导致有关曲艺的高等教育不能在相关层面得到制度性的关注和认可,作为曲艺发展第一资源的专业人才也无法得到源源不断地系统孵化和造就。为此,应通过修订和完善这两个目录,来搭建曲艺传承的现代机制,完善曲艺教育的行业链条,提供曲艺持续发展繁荣的根本保障。


[ 本帖最后由 瑶族小妹 于 2011-5-14 22:55 编辑 ]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2:57

苏日娜老师[attach]17164[/attach]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2:58

林继富老师
[attach]17165[/attach]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00

今天答辩的三位博士生,都是邢老师指导的
[attach]17166[/attach]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01

[attach]17167[/attach]
开始答辩咯!
这是王雪师姐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03

[attach]17168[/attach]
大家都听得很认真。
这次答辩有用到多媒体。
王雪师姐是第一位民大民俗和日本名古屋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06

[attach]17169[/attach]
插播:
本场的答辩秘书:
(左)赵月梅师姐、(右)张远满师姐(咱们论坛里的“土家满满”啦)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07

[attach]17170[/attach]
认真
答辩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提到了师姐严谨的学术规范意识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20

[attach]17171[/attach]

王雪论文:

《制度化背景下的剪纸传承与生活实践——以山东高密河南村为例》

程安霞论文:

《走出来的“亲戚”——洪洞走亲仪式的民俗志考察》

杨旭东论文:

《当代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21

[attach]17172[/attach]
安霞师姐答辩
后面左边是罗丹阳师姐(博二,苗族)、于倩师姐(研二,蒙古族)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26

中场休息咯

林老师和刘老师聊什么呢?欢畅

还发展为四人谈话
[attach]17174[/attach][attach]17175[/attach][attach]17173[/attach][attach]17176[/attach]
[attach]17178[/attach][attach]17177[/attach]

[ 本帖最后由 瑶族小妹 于 2011-5-14 23:27 编辑 ]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30

会议室外,王烜抓紧时间和导师交流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attach]17180[/attach][attach]17181[/attach][attach]17182[/attach][attach]17179[/attach]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31

继续:
旭东师兄陈述开始:
[attach]17183[/attach]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32

[attach]17184[/attach]
师兄,之前还说请我们去听评书的呢?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34

对啦,今天还有重要的记录者

“有思想的摄像机”

我们的小索尼,任劳任怨,从不埋怨半句

[attach]17185[/attach]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36

[attach]17186[/attach]
共同学习
(左:研二师姐李莉森,壮族)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40

[attach]17187[/attach]
专家评议中,安静
我们在会议室外耐心等待
[attach]17188[/attach]
姐妹情深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45

扑通扑通,心跳加快
主席宣读结果咯!
师姐开心地笑了
[attach]17189[/attach][attach]17190[/attach]
[attach]17191[/attach][attach]17192[/attach]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47

[attach]17194[/attach][attach]17193[/attach][attach]17195[/attach][attach]17196[/attach]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48

[attach]17198[/attach][attach]17197[/attach]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50

[attach]17199[/attach]
师姐很激动
我边抓拍边一起湿了眼眶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51

[attach]17200[/attach]
安霞师姐笑得很灿烂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52

[attach]17201[/attach]
千言万语,都是感谢!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4 23:59

博士生涯顺利落幕
合照一张
[attach]17203[/attach]


借用安霞师姐的后记:

回首三年的读博时光,

我是快乐的,

众多的调研机会让我能够置身田野之中,

走在乡土之上,融于民俗生活之内,

直观而真切地感受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也是幸福的,

在这里,

我收获了一份深厚的师生情、一份甜蜜的爱情和许多真挚的友情。

感谢中央民大!

也在此,祝师兄师姐在未来的日子里,愉快幸福!

常回家看看!



[ 本帖最后由 瑶族小妹 于 2011-5-15 00:01 编辑 ]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5 00:00

[attach]17202[/attach]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5-15 00:32

不知为什么,看了之后想流眼泪,感觉这个场面好感人,不是答辩,而是像一个人生礼仪一样,这又是一个过渡。  博士姐姐很有气质,感谢民大的老师们,又培养出了民俗学的青年骨干!!!!
作者: 天涯飘落    时间: 2011-5-15 10:34

恭贺几位博士新鲜出炉!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1-5-15 13:28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我想这句话最能描绘师兄师姐们此时的心情吧!
作者: 张远满    时间: 2011-5-15 15:28

瑶族小妹速度真快啊。。。。。你们研一研二的也辛苦了哦,这两天天天跟着我们熬着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5-16 09:36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1-5-15 00:32 发表
不知为什么,看了之后想流眼泪,感觉这个场面好感人,不是答辩,而是像一个人生礼仪一样,这又是一个过渡。  博士姐姐很有气质,感谢民大的老师们,又培养出了民俗学的青年骨干!!!!
我也是一次又一次湿了眼眶。。还好有相机做阻挡啊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5-16 18:49

因为自己也曾经历
所以倍感亲切感动
寒窗苦读岂止十载
愿来年相见相预期
作者: 雨葭    时间: 2011-5-16 23:52

恭喜师兄师姐啦,真想亲自见证这个时刻啊!
作者: 黄雯    时间: 2011-7-3 15:25

还没和师兄师姐们好好熟识和请教,就到毕业季了,马上离校了,祝师兄师姐毕业一切好!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7-5 17:02

翠霞师姐创纪录咯。11年啊。。。。。。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3-2-12 19:20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