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沈阳“故事大王”谭振山纪念专贴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1-4-20 15:08     标题: 沈阳“故事大王”谭振山纪念专贴

沈阳“故事大王”谭振山因病去世2011年04月20日 10:12 
来源:沈阳日报
   沈阳“故事大王”人走“歌”不歇
  以惟一个体项目入选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能讲1000多个民间故事,被誉为故事大王“国宝”的谭振山,4月16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18日,新民市文化部门特别为老人举行了告别仪式,省市有关文化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参加了告别活动。
  记者眼中>>>
  老人的记忆特别好
  几年前,记者曾专程来到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谭振山家中,进行采访。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老人的记忆特别好,因为他听别人讲过的故事全凭脑子记,而且几十年也不会忘。
  谭振山所住的太平庄村别看不打眼,在历史上可是名声显赫,据新民市志记载:清朝初,该村方圆百里都是“大清皇家马场”。清光绪皇帝曾在此立过“皇图永靖曾归马,天驷常禋尚执驹”的大石碑,以示赞美。当时,石佛寺山下的那条辽河,也是千帆竞过。这里有驿站、码头,于是,石佛寺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大镇。谭振山的奶奶娘家姓孙,就在镇上开大车店,每到夜晚,大车店里南来北往的商人、过客都要聚在一起喝酒品茶、聊天下、讲故事。当时,五六岁的谭振山是奶奶的宝贝疙瘩。为了不打扰客人们吃饭聊天,奶奶总是抱着他,给他讲故事听。奶奶会讲的故事真多,什么仙女、传奇的,让谭振山听得非常入迷。说来也怪,只要一听奶奶讲故事,他就变得特别温顺听话,而且听一遍就能记下来,并能学得活灵活现。正是从那个时候,民间故事开始深深扎根在谭振山的心中。
  专家眼中>>>
  他是“东方的天方夜谭”
  辽大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江帆,对谭振山进行过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她告诉记者,谭振山虽然是一位普通农民,但能讲述1062则故事,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民间故事的集大成者,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东方的天方夜谭”。
  作为一名民间故事家,几十年来,谭振山在民间文化的艺术园圃里辛勤耕耘,收获累累。他还曾走出国门被请到日本讲中国故事。江帆认为:“谭振山的口头文学”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我国古往今来一代代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叙事者的艺术才能及文化贡献的充分肯定。谭振山的逝世,是我国民间文艺界的一大损失,也更加提醒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值得告慰的是,谭振山的故事并没有“人走歌歇”。新民市文化馆馆长宋长新对记者说:“在谭振山老人生前,我们已对他所讲述的故事及图像进行了全部采录,再加上他的孙女谭立敏继承了爷爷的传统,正逐渐成长为新一代的民间故事传承人。目前,《谭振山故事全集》的整理与出版工作也已被省“非遗”中心列入日程。可以说,老人虽然病故了,但不会影响到‘谭振山口头文学’的传承。”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1-4-22 18:19 编辑 ]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1-4-20 15:30

谭振山,是一著名的民间故事讲述家,祖籍河北,1925年农历十一月十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谭振山的家在法库县、沈阳市新城子区、新民市交界处的最东北端,那里是清咸丰年间的移民村,居民来自山东、河南、河北。谭振山所讲述的民间故事,内容多为风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历史人物传说及生活故事和笑话。
个人履历
谭振山,是一著名的民间故事讲述家,祖籍河北,1925年农历十一月十日生于辽宁省谭振山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谭振山的家在法库县、沈阳市新城子区、新民市交界处的最东北端,那里是清咸丰年间的移民村,居民来自山东、河南、河北。谭振山所讲述的民间故事,内容多为风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历史人物传说及生活故事和笑话。这些故事基本通过家族、亲朋传承。谭振山在养育了他的黑土地上生活劳作了80年,在田间、炕头、街口、门前给大家讲故事也已有70多年的历史。
人物生平
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谭振山的口头文学与京剧唐派艺术谭振山、评剧"韩、花、筱"三大流派、东北大鼓四项榜上有名。作为个体被申报国家遗产,谭振山是全国唯一一位。今年81岁的谭振山能讲一千多个民间故事,先后有日本、德国 学者慕名登门,他还是全国唯一出国讲故事的民间故事家,但如今,他的故事也面临没有传人的境地。成就及荣誉谭振山民间故事的源头都是亲友乡邻。比如旧社会当风水先生的三伯父谭福臣,就擅长讲鬼谭振山神怪异故事,像什么《赵匡胤与红煞神》、《关公有后眼》等等;谭振山的继祖父赵国宝是造帆船的木匠,也能讲《泥鳅精受皇封》等不少民间故事。还有新安堡村的几位老先生,像刘万信、国生武、沈斗山等人,也给谭振山讲过《孔子借粮》等故事。一来二去,聚少成多,谭振山也能讲1000多个民间故事了。 谭振山的民间故事贵在口传心记、原汁原味,一个人能讲千个故事,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他很质朴,善于驾驭听众,营造讲述氛围,具有高超的讲述技巧,不突出形体渲染,注重语气和表情,以情节曲折生动见长,风格质朴而具有感染力。个人其他信息谭振山所住的太平庄村坐落在石佛寺山山脚下,谭振山的奶奶娘家姓孙,就在镇上开大车店,每到夜晚,大车店里南来北往的商人、过客都要聚在一起喝酒品茶、聊天下、讲故事。当时,谭振山特别调皮,不是东屋窜西屋,就是蹦蹦跳跳找人闹,很少有消停的时候。他是奶奶心中的宝贝疙瘩,为了不打扰客人们吃饭聊天,奶奶总是抱着他,给他讲故事听。什么鬼神、仙女、传奇的,让小谭振山听得非常入迷。说来也怪,只要一听奶奶给他讲故事,他就变得特别温顺听话,而且听一遍就能记下来,并能学得活灵活现。从14岁开始,谭振山便在田间、炕头、街口把自己从小听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每逢春种之后、秋收之前的这段日子,谭家东边的树趟子里便成了谭振山专场故事会。谭振山讲的故事里的主人公大都有德有义,谭振山为人做事也如故事里的主人公那样讲德讲义。村里谁家红事写对子、白事书挽联都少不了请他,邻里有了纠纷,他也主动去劝。用村民的话说:"老爷子出场,谁好意思不给面子?"因为受人尊敬,又有文化,老人一辈子也没干过重活,在村里,他先后当过文书、会计、管过水利。1988年,沈阳市为四位民间艺人各出版了一本书,其中就有谭振山。那一年,《谭振山故事选》选入了谭振山长、中篇民间故事53则。同年5月,日本国学院的教授野村纯一访问沈阳时,专门去了谭振山家里听他讲故事。听完后,远道而来的日本客人深有感触地说:"我明白为什么中国是个道德国家了。因为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在听这些真善美的故事啊!"谭振山讲述的故事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注意。1992年,谭振山应日本元野市市长邀请赴日参加"世界民间艺术博览会",并登台为到会的日、印、韩、意、德等国学者们讲述了中国3次民间故事,分别是《老龟报恩》、《洞房认义女》、《三忍救妻女》。台湾中正大学教授陈益源及其学生曾两次到谭振谭振山山家进行采录。谭振山是民间故事家中进大学讲学的第一人。谭振山作为辽河区域口头文学的代表人物。从1989年起,他被聘为新民市罗家房乡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1989年又被辽宁省命名为"优秀民间故事家"。现在任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谭振山年届高龄,他的口头文学虽得到部分采录,但不足以反映其全貌。目前,谭振山民间故事虽有少量传承人,但只能讲述其中的一部分,若不尽快对谭振山记忆中的故事进行采录、抢救,将成为千古遗憾。谭振山有五男三女八个孩子,只有四儿子谭文海和孙女谭丽敏还爱讲故事。但他们最多也就能讲百八十个,远远不能传承谭振山的1015个民间故事。谭振山表示,他唯一希望的是有人能把自己掌握的故事流传下去。社会评价谭振山的1000多个故事,全方位反映了辽河平原农耕民众的生产与生活,知识与智慧,理想与愿望等,具有重要的文化史价值。以谭振山的故事活动及其影响来看,在我国故事家群体中也属罕见;加之我国近20年来较有影响的著名老故事家大都相继离世,因此,谭振山也可说是目前所存无几的口头文学家。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谭振山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辽宁省新民市的谭振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4-22 00:24     标题: 民间故事大王──谭振山

[flash]http://www.tudou.com/v/SNF0Bajw-xs/v.swf[/flash]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4-22 00:32

谭振山:我成了“文化遗产”
山东电视网 2006-3-17
推进词:
他,成为中国唯一一位个体“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81岁高龄能讲上千个民间故事
他,为什么成为国家急需保护的遗产?
谭振山,81岁,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的农民
曾念过6年书,当过村里的会计和县级政协委员
14岁开始讲故事,至今已掌握上千则故事
1986年,在全国民间文学普查中,被发现
1989年,被辽宁省命名为“优秀民间故事家”
1992年,应邀到日本出席’92世界民话博览会
      前不久,在文化部公布的全国首批5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谭振山民间故事”成为保护的对象之一。



解说:在谭振山的家乡,方圆百里的乡亲们提起这位老故事王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81岁高龄的谭振山究竟有怎样惊人的记忆力,能讲上千个民间故事?他和他的故事为什么会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来到了距离沈阳市60公里的一个小村庄,找到了这位老故事王的家。

问:大爷您讲故事讲这么多年了,也应该有些“粉丝”了吧?
答:粉丝?我那还不太懂粉丝啥意思,我就说,不但有有还有不少呢,有黄豆粉、有绿豆粉,这粉丝现在我家还存着不少呢。
问:不是大爷,我是说铁杆的故事迷你有吗?
答:有,那有啊,有好多,我讲故事的时候,他们有的连饭都不去吃,我不提醒他,他不吃饭也要在这里听。我隔家有位老太太就说,你呀明儿就到他家住去吧,你天天爱听他的故事。这些确实是有,有不少愿意听的。
问;有很多铁杆
答:很多这样的爱听故事。
问:您村里人知道你这是文化遗产?
答:知道,它是遗产不遗产我不考虑,我该讲讲我的故事,我从内心愿意讲这个。



解说:讲故事是谭振山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他一生中没有创作过一个故事,那么这上千个故事都是从哪里得来的?谭振山小时候是听着祖母的故事长大的,谭家家族中的长辈大都擅长讲故事,仅仅家族传承下来的故事就有五百多个,此外,他从当地的乡邻以及教书先生那里听来了几百个故事。

同期:他过耳不忘,这一千来个故事,你只要你点出名来他都能给你讲出来,这里面涉及到大千世界,生活的广角镜头,什么方面的都有,而且有些故事里面涉及到诗文、对联,还涉及到这样一些诗句,他都能记下来,这一点呢 我们就不能不佩服了。

问;您有没有这种事,听说谁的故事多,您就找他去听故事?
答:那太有了,沈斗山的故事我天天都去,我说沈大爷讲一段吧,讲一段。
问:离多远?
答:我那时候小,才十二三岁。
他有个孙子
俺俩同学都是这么大岁。
他讲完之后,
他说你听了好几天了,你听你大爷讲 你能记住几句吗?你听你大爷讲,我能记点,他说你试着讲讲,我就讲讲吧,我那一句没落下,就讲完了。
问:您也去淘换过故事?
答:对,要不他儿媳妇说,亲孙子不如外边的人,人家来到之后就教会人家了,他主要是看他孙子在这里淘。
问:就是说您周围的环境讲故事的人挺多,会讲故事的人挺多?
答:对,会讲故事的人多。
问:您的脑袋真好使,能记住一千多段故事?
答:一个故事有五个八个名字,上五六千名,能记那么全吗?不能记那么全。今天讲的故事
你就把中心意义记住,中心主要人物名要记住,下面的差一点的也都能讲,主要把中心部分讲出来,要记住。
问:谭老有没有您出去讲故事的时候一下子记不住了,想不起来了,有这种事吗?
答:那也有,不是没有。
问:就是特别重要的场合?
答:那时候 也有,那时候也有,极少。我是讲之前,要把故事熟悉熟悉,你要不熟悉,顺嘴先说那兴许忘了。
问:人家都说您老过耳不忘?
答:不能说那样,过耳不忘是往年说的都能记住,现在说的我还记不住了,说实在话。

同期:有一家 两口子,男的也懒、女的也懒,男的一辈子不洗脸,原厚多厚呗,管它长多厚。这女的呢刷锅,早饭之后连锅也不刷,



解说:谭振山的家乡冬季漫长,过去讲故事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重要娱乐方式。会讲故事的谭振山备受人们尊重,大家都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间百事无所不知。”

同期:1、那时候有的人扒着窗户听,小孩在屋里,大的(人)把小的拽到外面去,大的在屋里听就达到这个地步了。2、好的故事家他有一定的心理学这方面的基础,我觉得,他会研究听众的心理

问:您讲故事也看人吗?
答:对啊,你比如说到屋里一看,文明人多,那你讲故事要带点诗句的带点文采的多。比如小孩子们多, 你不能讲鬼故事,你讲完之后回家他不敢回,回去后家长说你别去了,吓的你,所以你不能讲鬼故事,要是女 的多,你一句荤也不能带。
问:就是不能讲猎奇猎艳的故事?
答:对,不能讲。
问:您愿意讲这些精灵鬼怪的故事吗?
答:那都是一些好故事,到不是害人的故事,都是有人救过她,她长大之后变成一个女的,或者让她子女投胎之后和这个人结婚,照顾他,都是报恩似的那样 。
问:您说您经常讲一些鬼怪精灵的故事,这个鬼怪精灵能说明什么道理呢?
答:凡是一个动物在世界上应该存在的,####,所以人不能太伤它,所以就用一些 迷信的方式,所以就教育人你别伤它,把它保护住。
同期:他表现的是人和生态环境的一种关系,那么这里面有很多动物的精灵,用精怪的形象出现,他是在宣示着人生的一种道理。

解说:江帆一直对谭振山追踪研究了18年,据她统计,老人的故事能够列出篇名的达992则,这些故事主要包括:道德训诫故事、“闯关东”的故事、生活故事,以及各种传说精怪故事。谭振山被国内的学术界发现后,也引起了国外很多学者的兴趣。1992年,谭振山应邀来到日本,出席当年的世界民话博览会,为与会的三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和日本民众讲故事。

答:俺们有个同学的,他就说我,他是沈阳市原来是副市长,他就说,俺们都没到日本去过。人家日本请我去的,确实,到日本那时候从北京飞机票往返是八千七,我去了在那里住七天。
问:您现在还记得当时第一次到日本去?
答:东京 标语上写着欢迎中国谁谁来,连名都写上了,还挺隆重,翻译把我笑的,他说管你们也叫老外了,我说沈阳管人家外国人叫老外,现在管咱们叫老外。给我两个翻译,一个生活翻译,一个故事翻译。
问:在日本您给什么人讲?
答:他们特意布置的像会场似的
问:听的是什么人呢?
答:也有群众也有干部,什么人都有,我瞅着挺全的。一般都有家庭妇女,那里都有,像一个大学校似的。要有七八十人坐着,坐那里之 后还有取火盆,他说讲故事都有个取火盆。他也是这个意思。
问:您也是讲故事这也都讲出奇迹来了。
答:对啊
问:也讲出国门去了。
答:要不讲的日本人都鼓掌,有几个连老太太拽着我的手,说太好了,动人心啊讲的,确实都挺高兴的。
问:您讲的都是什么故事在日本?
答:一个《老龟报恩》、讲一个《当“良心”》
问:都是道德训诫类的故事。
答:对,有个日本人也是校长,他也好写故事也是故事家。他亲自拽着我说,这样吧,你的书拿来,我的也拿来,咱俩做个纪念,我给你一本书, 我也写了本故事。
问:日本的故事家
答:故事家,我就拿回来了,昨天我还看了,但是咱都不认的日本字。
问:算是个纪念吧,也是说您谭老这辈子出过国,去给外国人讲过故事的一个见证。
答:对



解说: 到日本讲故事是谭振山一生中最荣耀的事情,在此后的几年中,先后有日本、德国,以及我国台湾的学者慕名而来,对他进行调查与专访,他还多次应邀到不同的场合讲故事。

问;给那些知识层面挺高的人讲过吗?
答:也讲过,老师在开会,我在大会上给老师讲过故事
问:我听说给大学生讲过故事?
答:是,研究生
我去给他们讲过故事。
问:这种民间的故事他听起来他会觉得有意思吗?
答:爱听,爱听,不但他们爱听,台湾的陈益源教授,他是中正大学教授,是名牌大学教授,他还特别地尊重咱们,来到之后说实在话,拿着东西不说 还有钱什么的,他来山大,要我说,咱们想那大学他(喜欢)这个吗?他们喜欢这个,去年来好几回。
问:您一直没想过自己的故事还这么有价值?
答:咱们是讲完之后,大伙哈哈一笑,解解心头之闷就得了,没想到把这口头的东西还挺重视

解说:谭振山常说,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道理,故事能解决人的苦闷,现在,81岁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大家都说,这跟他讲了一辈子故事有很大的关系。



问:谭老,您讲故事,给家里带来什么实在的好处没有?
答:从六十岁当政协委员,一直到去年岁数大了才退,都十七八年,要不因为讲故事也找不着我,也选不着我,说实在话。到哪之后说咱们的老政协来了,老代表来了,到新民办事,到新民起码得让个坐。
问:弄个名声?
答:弄个名声,虽然没见到钱,但是名望方面确实不错。
问:我听说对您家也有实实在在的好处的,您老五那儿子就是讲故事讲来的。
答:(有一个人)他是公社乡里文化站编辑,那半年,有三个月天天来,整理关于我的材料,一看我家里也不错,挺好,他说这么办吧,咱们做个亲戚吧,他把他妹妹领来了给我看看,我说就这么地吧,
所以给俺说了个儿媳妇。
问:讲故事还讲来个儿媳妇?
答:确实,也能教育人讲故事。

解说:谭振山有五个儿子,都在本村成了家。虽然儿孙中也有会讲故事的,但是,要想达到谭振山的水平,都还差得太远。现在,村里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少,谭振山的故事能传给谁呢?
因为他这个项目是以一个人在这里立着呢,人不在了,这故事就没了,这项目就没有了,那么现在呢,谭振山已是八十一岁了,身体还很好,还能讲故事,他自己也着急了,他说我这些故事我不想带走的,我现在也挺着急的,没有什么人能够继承它。

问:在您身上,大家也看到故事这么有用了,也看到您在故事身上受益这么多了,
为什么跟您学故事的人没大有呢,他不稀罕那块,要是一天挣五十块钱那都来了,它没有效益
另外 他也知道笑完之后,混五块八块的,十块二十块也不顶多大事,我儿子就说,我爸爸讲一辈子故事怎么得了。
问:可能他们也觉得这东西不能现打现的来钱?
答:对,不赶趟。它不像评书,不像唱地方戏,不象二人转,你看唱二人转一天得一百二百的,出去给二百块钱。这个不行,它不是那样,费九牛二虎之力,演 完之后仅仅给大伙做个消闷解闷的东西。
问:谭老,如果您要是卖票讲故事的话,会有人听吗?
答:那个就说不好了
问:为什么?
答:那就不一定了,没人听了。
问:没人听您故事的时候,您会觉得寂寞?
答:寂寞,确实寂寞,没事的时候也寂寞,就在闲唠嗑当中,就引到故事上去了。
问:就有一种想讲的欲望?
答:对,是有讲的欲望。那时候确实没有热闹。
问:那时候没啥热闹的。
答:没有热闹,现在能看出来,侯宝林,再早的河北相声多出奇啊,俺们小时候爱听啊,现在侯宝林啊,什么也不如电视剧。
问:您现在作为一个文化遗产,需要怎么保护您?或者说需要怎么保护这个文化遗产?
答:从言谈方面不聋不哑,这故事都能保得住,这是我心里话,主要身体健康是主要的。
问:你觉得是不是现在有一些晚点了?
答:现在已经进入文化遗产,就是进入不进入保护录,我的中心目的就是达到,我的故事不能埋没在我心里头,作为文化遗产的话,就是让小孩们都知道,把故事传下去。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4-22 11:08

一路走好!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4-22 12:42

与江帆老师一样,林继富老师对湖北长阳的孙家香也做了很多年调查。前年我们去长阳时,感觉孙故事家也快不行了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4-22 17:45

主站有江帆老师的文章。

波波可不可以组织一个主题纪念活动~~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1-4-22 18:22

谭振山:我希望出本故事全集


  作者:记者 郭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21 | 点击数:38





  不久前,谭老又多了一份荣誉,而且他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者。在自家小院里讲故事,谭老举手投足间仍显出故事大王风范。
  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宋澍摄
  几天前,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联合表彰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工作者中,他是辽宁唯一的上榜人。
  他是乡亲们眼中善讲故事的谭会计;他是代表中国走出国门的民间艺术家;他是驰名全国的故事大王
  他,就是已经85岁高龄的谭振山——文化部确立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老人的身体怎样?文化国宝处在怎样的现实生活中?这条黑土地的文化根脉能传承下去吗?
  我们一起去看他。
  一户普通农家
  住着七星山下的故事家
  新民市是谭振山的本乡本土。一走进文化馆,记者就感受到了谭振山在这里的分量。整整一层楼,布置的都是谭振山民间故事的表演和研究成果展示。
  1989年,他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优秀民间故事家1999年,再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辽宁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2006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家,沈阳市成功地将《谭振山民间故事》申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谭振山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被文化部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不久前,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联合表彰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工作者中,他是我省唯一的上榜人。
  老人一直住在远离新民市区70公里左右的一座小村庄里,太平庄,一个陌生的名字,很少有人光顾这里。因为这里靠近新民市和法库、沈北新区交界的七星山,所以有人还送给老人一个雅号——“七星山下的故事家
  车出新民市向东北方向疾驶,路两边是格外平坦的辽河平原,不时有村落在车窗外闪过。
  也许吧,就是沿着这条路线,210年前,谭振山的祖先从河北省永平府乐亭县谭家庄一路走来,经过艰苦旅程,一家人在这方新家园落脚了。
  资料显示,从那时算起,谭振山这辈已是第七代。谭家家谱上记载,谭家世代务农,家里大都是淳朴的庄稼人。正是历史上像谭家这样的移民,使中原区域悠久的燕赵、齐鲁文化在此落地生根,与东北区域的土著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河文化。
  太平庄是一个自然屯,属罗家房乡新堡村,村里仅有40几户人家。在一户普通的农户人家门前,车刚停下,我们就见到了谭振山,微笑,衣着朴素,须发皆白,就像一位邻家和蔼可敬的老爷爷。
  平常讲故事今天讲点时事
  靠勤奋和科技,不怕危机
  还在讲,给老人、孩子们讲。在哪儿讲?就在村头的树趟里,在地头上。不过,现在身体不比从前了,讲得比从前少了。一见面,话题就是讲故事。谭振山老人说:我从小就好这个,故事讲了一辈子,就因为好这东西。
  从去年5月到10月,新民市文化馆为保护好谭振山民间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续安排了故事的录制。80多岁的年纪了,这可是个不小的考验。谭振山老人说:我也没有本子可看,就是头天晚上在心里拉个大纲,第二天开讲。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老人硬是凭着记忆录制了1062个故事,其中长达40分钟以上的故事在100部以上。
  我的故事最早是从我奶奶那里听来的。奶奶娘家曾在石佛寺开大车店,石佛寺过去处在东北往京城去的要道上,奶奶当姑娘时在店里帮忙,听南来北往的商客讲了很多故事。后来她又讲给我听。老人说,奶奶是他的启蒙者,因为奶奶,他才有了这个陪伴他的爱好。
  谭振山早年很少远离乡土,听故事成了他故事库的主要来源。谭氏家族素有说书讲古的传统,堪称故事世家,家族中的长辈大都善讲故事,除谭振山的祖母孙氏外,他的继祖父赵国宝、会看风水的三伯父谭福臣、舅父崔文、做木匠的长兄谭成山等人都能讲100个以上的故事。仅这几位家族里的长辈,传给谭振山的故事就有500多个。此外,谭振山还从爱讲故事的乡邻沈斗山、私塾先生国生武等人那里听来了数百个故事。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谭振山的1000多个故事几乎都和辽河平原和周边区域的历史、风土人情有关,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谭振山的故事,往往寓理于事,通过故事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也是谭氏故事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1992年,谭振山到了日本,给那里的友人讲了 《老鼋报恩》、《洞房认义女》、《黑狗救婴儿》、《当良心》几个故事。现场一些日本友人在听过头一个故事后,请求他先停一下,等他们把亲属接来一起听。故事会结束后,一位日本友人对老人说:您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是个崇善的国家。您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道理。
  谭振山说:故事是常讲常新,对象不一样,时代不一样,同样的故事讲法可以有很大不同。老人现在很爱听评书和历史故事,对那些娱乐性的电视文艺节目他很少看。他说:我还是喜欢能够让人明白点道理的东西。
  对于眼下蔓延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谭振山也了解了一些。他说:85岁了,经历的年头比一般人要多一些,我就这样跟人说:跟以前比,现在村里的人更稀罕地,田间地头能种的地方都种上了庄稼,现在村里3户人家打的粮食相当于过去全村40户打的粮食。所以我想说,只要靠勤奋再加上科学技术,有什么危机也不要怕,我们都能挺过去。

  道出老压在心头上的事
  希望有生之年出本故事全集
  说到如何传承的事,谭振山老人说:故事是教不会的。不是我给你讲,你听了后回去就会讲。没有这么简单,要想能承接好,首先一点,你必须得好这个。
  在儿孙当中,老人说丽敏挺好这个。当老人讲故事的时候,谭丽敏好像也没怎么特别用心听,但是之后,她就能照样子给别人讲出来。这就是天赋吧。
  谭丽敏是谭振山老人三子谭文英的大女儿。现在她正在休产假,小宝宝刚三个月。谭振山四世同堂,讲起刚降生不久的这个曾外孙,他一脸慈爱:孩子叫于子涵,是孔子的子,涵养的涵。
  新民市文化馆干事孟祥颖告诉记者,现在谭丽敏已经是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定传承人了,她已能讲几百个故事。
  谭丽敏现住在沈阳市大东区,她从16岁开始离家读书,现在回老家听爷爷讲故事的机会也不多,这一直被她视为憾事。她说:爷爷在教育孩子时从来不打不骂,遇到问题就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事理,以理服人,我挺服他的。我为爷爷和他的故事而自豪,我也愿意像爷爷那样把故事讲给更多的朋友听。
  新民市文化馆馆长宋长新现在感觉压力很大,新民已经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辽宁省农民摄影艺术基地,文化事业在全省占有重要一席,但是受地方财力制约,很多文化保护和推进工作做起来总感到力有不足。
  宋长新说:去年我最紧张了,谭老都80多岁了,如果不能及时把老人的作品采录好,保留下来,那从良心上也过不去啊! ”采录是完成了,但下一个问题又接着来了,他们手头现有89本录像带,近90个小时的音像资料和1500万字的文字资料,要全部整理出来并且出版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的资金也不菲。
  作为一代著名民间艺术家,谭振山老人一生无偿为乡亲们讲故事,同时还辛苦劳作,供养了五子三女,目前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家中生活却依然清苦,现在他仍住在三儿子家旁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偏厦里,而且有着与所有农村老人一样的生活顾虑,谈话间,他流露出了对未来的医疗和养老的这样和那样的担心。
  不过,谭振山老人极少谈及自己的生活境遇。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老人说出了他的一个未了心愿:河南有一个故事爱好者,请我一定把故事全集——给他寄去,还先寄来了钱,可我的故事全集——现在还没出。这事老压在我心头上,什么时候有了条件,我的故事全集——出来了,我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书给人家寄过去。不知道这能实现不,再怎么说人都是有寿命的,我今年已经85岁了……” (本报记者/ )



  
文章来源:新华网辽宁频道-辽宁日报
20090618 07:55:42
【本文责编:史妮】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1-4-22 18:24

[江帆]谭振山活动年谱


  作者:江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22 | 点击数:73





  谭振山1925年农历1110日出生於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县罗家房乡太平庄一普通农家。时家有祖母孙氏,继祖父赵国宝,父谭永春,母崔氏,兄谭成山,谭凤山,姐傅氏,共八口之家。
  1930年(六岁):
  谭振山对听来的故事开始记忆,储存。此间,接收的故事主要来自祖母,继祖父。
  1932年(八岁):
  谭振山随家迁沈阳市新城子区兴隆台乡盘古台村其伯父谭福臣处,开始接收伯父谭福臣的故事。
  1934年(十岁):
  谭振山随家迁至新民县罗家房乡达子坟村,进入新安堡小学读书,接收乡邻人称「老饱学」沈斗山的故事。
  1936年(十二岁):
  谭振山随家迁回太平庄新安堡。此间,接收的故事主要来自乡邻国生武,舅父崔文,长兄谭成山,同时,开始在同龄人中讲述故事。
  1940年(十六岁):
  谭振山国民高等小学毕业,此后务农两年。
  1942年(十八岁):
  谭振山到家乡附近的一家鞋铺做工并管理帐务,再次工作两年。
  1944年(二十岁):
  谭振山被伪满州国徵兵到沈阳市陆军卫生学院学习司药与医疗器械操作。
  19458月(二十一岁):
  「光复」后,谭振山回乡务农。
  1948年(二十四岁):
  秋天,谭振山结婚,娶妻刘淑琴。参加村土改工作,任村农民会文书。进入故事讲述活跃期,讲述的故事深受村内民众欢迎,被乡邻誉为「开心钥匙」。
  1948——1955年(二十四至三十一岁):
  谭振山担任村文书工作,继续从事故事讲述活动。
  1956——1965年(三十二至四十一岁):
  合作化,人民公社期间,谭振山担任村社会计。工作,生产之余进行故事讲述活动。
  1965年(四十一岁):
  谭振山调至罗家房公社农田水利办公室任总务工作。此间经常吃,住在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上,讲故事名声大震,每晚都有公社农田水利干部,民工,当地民众前往驻地听他讲故事。
  1966——1967年(四十二至四十三岁):
  「文革」运动波及乡村,讲故事活动被禁止,谭振山在隐蔽状态下偶有讲述活动。1967年回家务农。
  1967——1986年(四十三至六十二岁):
  谭振山在家务农,基本未从事故事讲述活动。此间,将八个儿女抚育成人。
  1986——1997年(六十二至七十三岁):
  谭振山在太平庄村担任出纳员。
  1986年(六十二岁):
  春天,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普查工作开始。新民县罗家房乡广播站站长李会元登门到谭振山家进行故事普查与采录工作。数次动员之后,谭振山打消顾虑,开始对储存的所有故事进行讲述,李会元以录音方式进行采录并整理。
  1987年(六十三岁):
  谭振山数次应邀赴新民县参加民间文学集成普查,采录会议,向与会者讲述故事。沈阳市民间文艺工作者项阳,新民县民间文艺工作者方学斌等人多次登门采录故事,此间李会元继续进行故事采录。经粗略统计,上述采录者采录的故事已逾600则。同年,荣获「沈阳市优秀民间故事家」称号,并被家乡所在地曹家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多次应邀到曹家小学,曹家中学给学生们讲故事。
  8月,新民县将全县在民间文学集成普查中发现的数十位故事家集中於县内的林业招待所,举行讲故事擂台比赛,时任辽宁省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副主编的江帆到会对全体故事家进行鉴别。谭振山在会上讲述了《洞房认义女》,江帆首次聆听了谭振山的故事,予以很高的评价。
  9月,江帆乘长途汽车到新民县罗家房乡太平庄村,初次登门对谭振山进行家访,开始采录谭振山的故事并对其故事活动展开研究。
  11月,江帆再次登门访问谭振山。

  1988年(六十四岁):
  5月,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文学博士野村纯一,大阪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依田千百子来辽宁省进行学术交流。省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副主编江帆向日本学者介绍了谭振山的故事活动,引起日本学者的兴趣。此后,在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及江帆的陪同下,日本学者前往罗家房乡登门拜访谭振山,现场采录了部分故事。其时,谭振山刚得一孙尚未满月,野村纯一教授应谭振山之请给其孙子起名谭洪彦,并赠送孩子贺金以作纪念,一时传为佳话。
  8月,谭振山应邀赴沈阳出席「中国故事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向来自国际,国内的百余名专家,学者讲了两则故事。
  此间,日本野村纯一教授偕夫人野村敬子再次来到辽宁,在沈阳与谭振山再次会面并采录了故事。
  9月,谭振山以民间文化代表人物身份当选为新民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新民县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此后连任三届县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计15年。
  10月,谭振山被命名为辽宁省「优秀民间故事家」。
  11月,江帆到谭振山家进行故事采录与调查。
  是年,由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沈阳市卷编委会,沈阳市新民县谭振山故事选编委会共同编纂的《谭振山故事选》出版。
  1989年(六十五岁):
  3月,江帆撰写的《民间文化的忠实传人民间故事家谭振山简论》一文在《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二期上发表。此刊为国家级专业学术杂志,该文对谭振山故事活动的文化背景,传承状况,活动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至此,谭振山的故事活动开始被国内学术界所了解。
  1990年(六十六岁):
  4月,10月,江帆两次赴谭振山家进行故事采录与故事家追踪研究。此间,新华社辽宁分社,沈阳日报,沈阳电台,新民电台等媒体开始陆续登门对谭振山的故事活动进行采访。
  1991年(六十七岁):
  5月,江帆撰写的《燕赵民间文化出关对辽宁故事家谭振山的寻根分析》一文在「中国耿村民俗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并收入该次会议论文集。谭振山的故事活动进一步引起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11月,江帆赴谭振山家采录故事。
  1992年(六十八岁):
  8月,应日本学界邀请,谭振山与辽宁大学乌丙安,江帆一道赴日本出席「92世界民话博览会」,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第一位走出国门讲故事的民间故事家。谭振山在日本讲述了《断手姑娘》,《狐女小梅》等故事。会议期间,江帆向与会各国学者作了《中国农民故事家谭振山及其故事活动》的专题报告。
  赴日归来后,省,市,县各级媒体纷纷登门采访。
  1993年(六十九岁):
  1月,江帆采录的《谭振山讲述的故事》(四则)在《故事家》杂志发表后被该刊评为1992年「大禹杯」故事大奖赛一等奖。
  6月,谭振山应邀到曹家中学讲故事;新民县老干部学会专车将谭振山接到县里给离退休老干部讲故事。
  8月,谭振山被曹家小学再次聘为校外辅导员,并不定期到学校为孩子们讲故事。
  10月,江帆到谭振山家进行故事采录与追踪研究。
  同年,新民县改为新民市。
  1994年(七十岁):
  9月,中国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出版,该书收入谭振山讲述的七则故事:《望马台为啥又叫望宝台》,《康大饼子接喜神》,《狐女小梅》,《老鼋报恩》,《穷打和尚》,《当良心》,《洞房认义女》。同时还配发了谭振山小传,刊登了其讲述故事的图片资料。
  10月,江帆在《中国民间文化》第15期上发表了《AT706故事研究谭振山讲述的〈断手姑娘〉及其比较研究》〉一文。
  1995年(七十一岁):
  不断有媒体登门采访谭振山的故事活动。
  11月,中国民俗学会在江西上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陈益源与江帆相识,获悉了辽宁故事家谭振山的相关资讯,陈益源深感兴趣。回台湾后,陈益源开始与江帆建立起学术联络,并首次将大陆故事家谭振山的故事活动列入教学之中,在台湾大学生中引起回响。
  1996年(七十二岁):
  7月,已调任台湾中正大学任教的陈益源专程来到辽宁沈阳市,与已调任辽宁大学任教的江帆一起奔赴太平庄拜访谭振山。江帆与陈益源住在谭家,对其生活环境,故事活动状况及生活背景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调查,同时采录了部分故事。此次采录中又发现一些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集成普查中未曾触及的故事线索。陈益源还就台湾大学生对谭振山故事活动提出的问题对其进行了深入访谈。
  1997年(七十三岁):
  4月,辽宁电视台拍制了专题片《农民故事家谭振山》,并在黄金时间播出。此事在谭振山家乡引起轰动。
  5月,北方电视台制作,播放了文化专题片《故事大王谭振山》。
  7月,江帆赴谭振山家继续进行追踪研究。
  1998年(七十四岁):
  8月,由台湾国立中正大学陈益源主持,辽宁大学江帆协同合作的专题计画《民间故事家谭振山及其讲述作品之调查与研究》,在台湾行政院国科会通过立项,正式展开两岸联合对大陆谭振山故事及其讲述活动的调查与研究,制定出在台湾出版谭振山研究与故事精选专集的计画。
  1999年(七十五岁):
  5月,新民市电视台摄制了谭振山故事活动专题,一经播出,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
  10月,辽宁省文化厅授予谭振山「辽宁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称号。
  2000年(七十六岁):
  6月,沈阳市委授予谭振山「沈阳市荣誉文艺家」称号,新民市副市长,宣传部部长,罗家房乡乡长,书记,太平庄村领导等,市,乡,村三级政府亲至谭家将证书,奖牌,奖金颁发给谭振山。
  8月,江帆赴谭振山家继续进行追踪调查与研究。
  2001年(七十七岁):
  陆续有辽沈晚报,辽宁电台等媒体登门采访谭振山。
  12月,陈益源专程从台湾来沈阳,与江帆赴谭振山家进行故事采录与专题追踪研究。同时,两位学者就谭振山的故事活动专题在辽宁大学进行了学术讲演,并邀请谭振山到辽宁大学向大学生,研究生讲故事。
  2002年(七十八岁):
  陆续有省,市媒体登门对谭振山进行采访。
  2003年(七十九岁):
  4月,新民市文化局,文化馆领导及专业人员登门看望谭振山;不断有媒体采访及慕名者前来拜访。
  8月,江帆赴谭振山家继续进行追踪研究。
  2004年(八十岁):
  12月,辽宁电视台「第一时间」节目登门拍摄专辑,录制了谭振山所讲述《老鼋报恩》,《箫女》,《丢驴吃药》三则故事。
  新民电台,沈阳晚报,沈阳电台登门采访。
  2005年(八十一岁):
  311日,时调任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任教的陈益源教授率研究生林丽蓉专程来到沈阳,对谭振山故事及讲述活动进行采录与调查研究。谭振山应邀到辽宁大学向本科生及研究生讲述了《洞房认义女》等数则故事。随后,谭振山应邀赴江帆家,两岸学者联合对谭振山的故事活动及其生命史进行了深入访谈。
  312日,江帆教授带领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研究生两人及台湾国立中正大学研究生林丽蓉赴谭振山家,继续以「民间故事家谭振山及其讲述作品之研究」为题,进行实地调查。
  4月,新民市文化局,文化馆领导到谭振山家,研究将「谭振山的口头文学」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事。
  426日,辽宁卫视电视台「精彩辽宁」专题部记者及摄制人员在江帆教授的带领下到谭振山家中进行实地踏察,并在太平庄制定了将故事家谭振山列入「精彩辽宁」专题的拍摄计画。
  6月,由台湾陈益源教授指导,台湾国立中正大学研究生林丽蓉撰写的以「民间故事家谭振山及其讲述作品之研究」为题的8万字硕士学位论文在台湾国立中正大学通过答辩。
  8月,辽宁省启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评议工作。时任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江帆教授在评议会上建议将「谭振山的口头文学」列入辽宁省第一批申报国家级名录之列,此建议被辽宁省文化厅采纳。25~26日,新民市文化馆副馆长宋长新等有关人员急赴沈阳,在江帆家中,由其指导连夜对「谭振山的口头文学」申报文本进行修改与完善,保证了此专案的如期申报。
  10月,江帆撰写的论文《民间敍事的即时性与创造性——以故事家谭振山为物件》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文艺评论大奖理论文章一等奖。
  12月,「谭振山的口头文学」获批「国家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中国首批528个国家级专案中唯一的个人专案。
  2006年(八十二岁):
  121日,山东电视台文化频道记者一行4人专程来沈阳,在江帆教授家中对其进行了采访,了解其对故事家谭振山近二十年的追踪研究。
  122日,山东电视台文化频道记者一行4人在江帆陪同下,驱车到罗家房乡太平庄村谭振山家中,对谭振山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采访与拍摄。
  123日,应江帆邀请,故事家谭振山到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给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讲了「老鼋报恩」,「石佛寺山娄老娘婆给狐仙接产」等讲故事,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210日,辽宁电视台新北方节目组分别到谭振山家和江帆家进行采访,对谭振山的故事讲述活动以及江帆对其的追踪研究进行了双向性报导。
  3月,新民市文化馆有关人员到谭振山家商讨谭振山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一事。
  520日,谭振山荣获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称号,全国各地媒体纷纷登门对其进行采访并报导。
  6月,第二个周六为中国政府制定的首个「文化遗产日」。当日,谭振山赴沈阳故宫出席辽宁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大会,受到辽宁省政府领导的接见。文化遗产日期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多种媒体集中对谭振山的故事活动及其影响进行了报导,谭振山的故事活动名气与影响大振,声名远播。
  9月,辽宁省,沈阳市有关部门领导登门拜访谭振山,送达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证书与奖杯。
  2007年(八十三岁):
  2月,江帆采录整理的《谭振山故事精选》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一经出版,即被国家出版总署列为2007年值得向读者推荐的好书之一,同时,被文化部列入我国农村3000个图书室建设计画入选书目。
  4月,江帆在赴德国进行学术交流期间,向德国学术界介绍了对故事家谭振山进行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成果,引起反响,江帆向德国「世界童话百科全书」编纂中心及柏林图书馆赠送《谭振山故事精选》。
  5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王志清在《重庆文理学院学报》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民间故事的传承发展策略探究——以谭振山民间故事为例》一文,对谭振山的故事讲述活动及传承状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6月,谭振山被中宣部,中国文联等部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7月,美国葳来大学民俗学家张举文教授率五名美籍学生来辽宁大学,与江帆进行民俗学学术交流。次日,江帆与张举文教授携中外学生三十人余人登门拜访谭振山,在谭家住了一天一夜,中外学生聆听了谭振山讲述的数则故事,反响热烈。
  7月,新民市政府领导及文化局,文化馆领导登门看望谭振山。
  929日,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社科联举办的「辽海讲坛」文化讲座在辽宁省图书馆举行,辽宁大学江帆教授向百余名市民听众介绍了著名故事家谭振山的故事活动及其影响,对谭振山讲述的故事《孙太生感化山神》进行了深层解析,获得热烈反响与高度评价。
  1021日,日本放送协会,日本国家电视台在江帆陪同下人员赴太平庄谭振山家中采访,对谭振山的日常生活及其故事进行拍摄,对谭振山讲述的《老秋莲》,《门外青山绿更多》,《李连成让地》,《井坑子老项》等故事进行了采录。
  2008年(八十四岁):
  126日,江帆教授与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詹娜,北师大博士生张莹一同访问谭振山家,采录故事十余则。
  2月,新民市文化馆领导率有关人员来谭振山家,商讨运用摄像采录谭振山掌握的千余则故事,最后确定在年内集中时间,由新民文化馆李雄伯,孟祥颖两位同志来谭振山家,进行全部故事的摄像采录。
  6月,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博士王志清在《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从知其言到知其所以言』的深描与阐释——论江帆持续性追踪研究故事讲述者的启示意义》一文,以谭振山的故事讲述活动以及江帆的追踪研究为物件,论析了学者与故事讲述者在田野中互动的学术伦理与意义,阐释了故事讲述者及其作品的内涵与价值。
  8月,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聘请谭振山为校外辅导员。谭振山受邀到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为大学生讲故事,江帆同时受邀对谭振山的故事进行了现场文化解析。
  12月,江帆与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夏秋,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詹娜登门拜访谭振山,新民市文化局,文化馆领导及有关人员闻讯也来到谭家。共同商议对民间故事家的保护及故事传承活动等事宜,江帆采录了谭振山的数则故事并对其进行了访谈。
  同年,辽宁农民报,沈阳日报等媒体登门采访。
  2009年(八十五岁):
  5月,谭振山赴沈阳「辽宁会堂」出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会」。辽宁会堂为大会分会场,辽宁省政府及沈阳市政府有关领导出席会议。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代表国家有关部门向谭振山颁发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奖励证书,此奖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物质保障部,文化部联合评定,辽宁省仅谭振山一人获此殊荣。
  11月,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领导登门送来上级颁发的对谭振山的奖励证书及慰问金。
  2010年(八十六岁):
  24日,沈阳电视台新闻部记者在江帆陪同下赴谭振山家,就民间文化及传承人的保护与现状进行采访。
  25日,沈阳电视台新闻部记者在江帆家,就谭振山故事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目前在民间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等对其进行了采访。
  28——9日,江帆率辽宁大学民俗学硕士研究生崔丹到谭振山家,对谭振山个人生命史及其故事活动进行追踪调查。下午采录7则故事,晚上住在谭家,继续对谭振山进行访谈。当晚,江帆接到台湾成功大学陈益源教授的电话,正式邀请辽宁大学江帆教授与民间故事家谭振山在20105月访问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暨故事家形成与传承之演说。由此,谭振山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受邀赴台湾讲故事的故事家。
  (此年谱由江帆编撰)

  
文章来源: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024
【本文责编:史妮】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1-4-22 18:26

故事大王谭振山的一千零一夜


  作者:杜洁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21 | 点击数:43




[attach]16789[/attach]
   
  古阿拉伯萨桑国的山鲁佐德为了免去一死,每天晚上给国王山鲁亚尔讲一个故事,
于是有了《一千零一夜》。而在中国,现年85岁的谭振山能讲出1062个故事,被称为民间故事大王

  普查淘出故事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民间文学普查。1986年,辽宁省基层普查人员、新民县罗家房乡的文化干部李会元在普查过程中发现了谭振山,将他讲述的部分故事进行了采录,并将这一线索报告给新民县(今新民市)的文化部门,谭振山开始引起有关部门及学术界的关注——这个貌不惊人的庄稼把式竟会讲那么多好听的故事!人们惊叹他那故事家的风范:无论多大的场面,无论面对多高级别的领导、多么有名的专家,他讲起故事总是轻松自如,决无半点紧张拘束之态。他讲的故事质朴、优美、清新,动听处举座痴迷,行家叫绝。1987年,辽宁大学教授江帆因工作需要前往新民县,对县文化局上报的数十位故事家进行学术鉴定。其时,新民县数十位故事家会聚一堂,摆开了讲故事的擂台。正是在这带有打擂比武性质的故事讲赛会上,她认识了谭振山,并被这位故事家所吸引,由此开始了此后对其长达23年的追踪研究。谭振山的故事贵在口传心记、原汁原味,全国目前还没有发现比谭振山讲故事讲得多的人,他的故事活动及其影响在我国故事家群体中也属罕见。
  满腹故事何处来
  辽宁省沈阳市西北30公里的城乡结合部有一个太平庄村,隶属于新民市罗家房乡。一说能讲故事的谭振山,方圆十里八村没有不知道的。
  太平庄村的后街有一处整洁的院落,在三儿子住的四间平房的东端接了两小间偏厦子,大约有20平方米,谭振山老两口就住在这里。江帆说:谭老先生几代人都是在农村生活,故事也都来源于本乡本地。
  谭振山民间故事最早的启蒙老师是祖母孙氏,她对孙子的启蒙教育是从讲故事开始的。祖母共留给谭振山80多个故事。如今,老人已辞世半个多世纪了,但提起祖母,谭振山仍十分动情:这些年我听过的故事海了,要说故事,还是我奶奶讲得好!”受奶奶影响,六七岁的时候,谭振山就对故事着了魔。东北农闲时间长,六七月和整个冬天都没事儿干,除了打牌就只有听故事了。讲故事,图个乐儿。当年村里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偶尔镇上来一个唱二人转的野台班子,那就像过年一样。听奶奶讲故事多了,我也学着给别人讲,他们都夸我讲得好,越夸我越高兴,讲得就越来劲儿。谭振山提起过去,总是流露出一脸的幸福与兴奋。
  谭福臣是谭振山的三伯父,他读过五六年书,是一位风水先生。谭振山9岁那年,为了躲避胡子,家里把他送到伯父家。谭振山的到来,给无子无女的谭福臣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他十分喜爱这个侄子,一心想把谭振山过继到自己名下,终究未成。谭振山在伯父家住了两年,这期间,谭福臣倾其所有,给谭振山讲述了100多个故事,这些故事大都带有明显的巫卜职业特点及东北地区的民间信仰色彩。

  瞎话匠沈斗山是谭振山直系血亲、姻亲以外的一位重要的故事传承人。据谭振山回忆,他11岁时全家搬到鞑子坟,和瞎话匠沈斗山同居一院。沈斗山祖上是有钱人家,到他这一辈时,家境衰落下来,但他还是读了很多书。沈斗山年轻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未中,从此便闲居乡里,教教书,种种地,是谭振山家乡一带少有的饱学之士,人称沈大学生,讲故事则是他向乡下人炫耀身份、显示学问的重要方式。村里人称他瞎话匠,他却从来不讲那些炕头地脑的传统故事,他本人信狐仙,但也很少讲鬼狐精怪故事,他讲的故事大部分是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他知道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的传说,如努尔哈赤、乾隆、刘墉等,沈斗山都能成套地讲出关于他们的故事。在他讲给谭振山的近百则故事中,这类故事占了一半。
  除了这些人,还有国生武、张英富、刘万信等十多个人的故事都被谭振山一一记下来。在走路、坐车当中别人给我讲的故事我都记下来,打小儿学的故事全装在脑袋里,张嘴就来。就这样一来二去、聚少成多,谭振山目前能讲1062个民间故事了。喜好这个就能记住,一听就忘不了,有些故事,别人讲得不老道、不生动,我能重新给它编一编、改一改,故事也就越来越生动了。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谭振山发现自己对有些故事的记忆没有那么清晰了。江帆认识谭振山20多年,这些年发现他养成一个习惯,在孙子的旧作业本或是烟盒背面写上一些故事的篇目与反映主要情节的语句,谭振山说,把这些故事眼记下来就是为了在讲类似的故事时不会混淆。
  最担心无人传承
  谭振山讲故事有一些规矩,概括起来即有三不讲:女人在场不讲故事,若情节中有,点到为止;小孩在场不讲鬼故事,若情节中有鬼出现时,他总是讲明故事中的鬼是人装的,唯恐吓坏孩子;人多的场合,不讲思想意识不好的故事,这时候,他往往亮出看家段儿,专讲那些对听众有道德训诫作用的故事。故事的结局,他因人因地时有变化,但其结果必定符合他崇尚的道德准则。
  如今,谭振山民间故事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本人也被命名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现在担心的,是这些民间故事很有可能失传。他说,如今又是电视、又是电脑、又是游戏,各种娱乐形式多得让人眼花,人们听故事的兴趣已经下降。更重要的是,现在人们追求经济效益,讲故事没人给钱,所以讲来讲去就自消自灭了。谭振山从来没收过徒弟,如今四世同堂,老老少少加在一起有三四十口,但只有四儿子谭文海和孙女谭丽敏还爱讲故事。但是他们也只能讲百八十个故事,比起谭振山的1000多个故事还有很大差距。
  我的故事要口传啊!记性好的还行,记性不好的我讲一遍、两遍也记不住。我孙女谭丽敏爱讲故事,老说要继承这个东西,但她在沈阳上班,毕竟不是专门搞这个的啊!”孙女能否继承这些故事,谭振山心里没底。他说:现在孩子忙学业,年轻人忙捞钱,四五十岁往上的人都打麻将去了,讲故事的好光景再也回不来了。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是乡亲听我讲故事,80年代以后,主要是外人让我讲故事,现在只能对着录音机、录像机讲了。”(杜洁芳)



  
文章来源:中国网-中国文化报
2010-04-13 13:42
【本文责编:史妮】

[attach]16789[/attach][attach]16789[/attach]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1-4-22 18:33 编辑 ]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1-4-22 18:48

[江帆]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对民间故事家谭振山追踪研究的学术思考



作者:江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22 | 点击数:61






  谭振山讲故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掌握故事数量多一一据粗略统计,可列出篇目的故事多达1070则。
  讲述质量与技巧高一一在他的家乡一带有口皆碑,颇受民众喜爱;中外学术界对他的故事进行调查采录后,对此均有认同。
  讲故事的历史长一一从1 4岁开始讲故事,至今已近70年。
  故事活动影响大一一不仅在其家乡方圆百里驰名,从1989年起,他多次应邀到中小学以及大学里为学生们讲故事。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省、市多家媒体对他的故事活动都作过专题报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日本、美国以及我国台湾的学者慕名前往他家采录故事;国内学术界的目光更是被其所吸引,已有学者对其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追踪研究。
  故事成就突出一一1989年,谭振山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优秀民间故事家1992年,他应日本方面邀请,赴日出席世界民话博览会,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走出国门到海外讲故事的故事家。1998年,民间故事家谭振山及其讲述作品之调查与研究专题计划在台湾国科会通过立项。2006年,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谭振山的口头文学作为惟一的个人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竟因为讲故事而成为国宝,看来,谭振山的故事确实讲出了名堂。
  讲故事是谭振山的最爱。生活中的谭振山是一个质朴的农民,他的人生履历十分简单:1925年农历1110日出生于太平庄一农家,少时勉强读了几年书,16岁辍学务农;20岁入营当了几个月的伪满洲国兵。光复后,又回乡务农;土改时任过村文书,合作化时当过队会计,后曾到公社农田办公室当过一段总务;20世纪70年代回家务农至今。谭振山在生养他的辽河平原上耕作了大半辈子,如今,岁月抽尽了他的满头青丝,但却磨蚀不掉他那关东汉子的风采:80多岁的人了,腰未塌,背不弓,依然人高马大,赤红的脸膛上,岁月的雕刀刻下的道道皱纹,都在向人坦露着敦厚和质朴。冷眼看去,他不像那种善讲会说的故事家,倒像一个很本分的庄稼人。谭振山一生不吸烟,少饮酒,更不赌博。他唯一的嗜好就是听故事,讲故事。从记事起,他就缠磨着家族中的长辈和村里能讲故事的人,直到把他们肚子里的故事全部缠磨出来。他从14岁起开始讲故事,到30岁出头,便成为附近十里八村中最能讲故事的人。在那些常昕他讲故事的乡邻眼中,他是一个好庄稼把式,更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讲的大能人。当然,这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天地里人们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展开的全境内的民间文学普查,使谭振山一鸣惊人,一下子成为地方上的文化名人。1987年,笔者因工作需要前往新民县(即今新民市),对该地区上报的数十位故事家进行学术鉴定。其时,新民县的数十位故事家荟萃一堂,摆开了讲故事的擂台。正是在这带有打擂比武的故事讲赛会上,笔者首次认识了谭振山,并被这位帮事家所吸引,由此开始了对其长达二十余年的追踪研究。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笔者无数次地往返于城乡之间,不仅住在老人的家中访查采录,也曾数度将老人请到笔者家中小住,与故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对故事家本人以及他讲述的故事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从宏观上看,对一个民间故事家进行持续性追踪研究,对我国乃至国际民间文学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因为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承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和流动的。对民间故事的研究离不开对其载体的研究,尤其是对这一传统的积极携带者一一故事家的研究。民间故事家由于彼此生存环境、经历、信仰、价值取向不同,性别、年龄、文化、个人资质各异,因而,在其故事活动中,无不体现出各自的风格与特点。这一点很像解释人类学的代表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所说的: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因而,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从这一意义上看,可以说,每一位民间故事家所展示给我们的文化之网都是独特的,对一个故事家进行长时段的追踪研究,便可以使我们真实地把握到这张文化之网的一个个网扣是如何编结出来的。

  一、谭振山的故事类型及其传承线路
  谭振山的故事数量虽多,内容却并非包罗万象,故事类型也不繁杂。纵观他的全部故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与当地风物、人物有关的神奇故事;鬼狐和其他精怪故事;历史人物及文人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谭振山故事的类型特点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谭振山祖籍河北省乐亭县谭家庄。1799年,其祖上移民关外,定居在东北的辽河平原。谭振山没有走南闯北的生活经历。他一生中虽有几次小的迁徒,但终未离开现居的太平庄几里方圆。他的故事传承线路比较集中,多是家族传承,有清晰的传承谱系。谭振山故事的前辈传承人主要有6位,即祖母孙氏、继祖父赵国宝、伯父谭福臣、长兄谭成山、教书先生国生开、以及人称瞎话匠的乡邻沈斗山。在他掌握的近千则故事中,有三分之二是听这6人讲述的。由于主要的几位前代故事传承人均世居此地,这种封闭型的文化传承使得他的故事具有非常浓郁的区域文化特色。换言之,谭振山掌握的故事类型,是几位前代传承人的故事类型的综合。这五位传承人讲述的故事,构成了谭振山故事类型的主干。此外,谭振山还从其舅父崔文、长兄谭成山、小学教师李玉树、乡邻张学富、刘万信等人那里零散听到数百则故事。
  纵观谭振山故事传承网络的经纬,不难看出,谭振山掌握的故事数量之所以如此丰厚,是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前代故事家群之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前面提到的6位传承人,人人称得上故事家。他们或是谭振山的亲人,或是他的近邻,在向谭振山讲述故事时,也许并无明显的功利目的。但是,例子们却实实在在地以各自的言行及民间故事向谭振山宣讲了人生课程,积极影响和塑造了谭振山。也可以说,谭振山是直接吮吸民间故事的乳汁茁壮成长起来的。更为重要的是,谭振山具有爱听、爱讲故事的天赋和素质,在接收故事上表现敏感,在储存故事上记忆惊人,同时,具有表述故事的才能和智慧。正是这些内外因素,使他超越了同一时空环境中的一般听众,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民间故事家。
  二、谭振山在故事传承中的文化自觉意识
  作为民间故事的传承人,谭振山的讲述活动不是盲目的,而是带有很大的自觉性。在几十年讲述故事的生涯中,他总是有选择地讲述,从不随意乱讲,始终恪守着中国传统文化所倡行的首先规范和行为准则,而这种道德和行为准则,又无不体现着我国农耕文化传统的特征。谭振山讲故事有一些规矩,概括起来即有三不讲:女人在场不讲故事,若情节中有,点到为止。他会讲许多故事,然而听过的人很少。小孩在场不讲鬼故事,若情节中有鬼出现时,便故意丢点拉点,或者在后面缝合几句,讲明故事中的鬼是人装的,唯恐吓坏孩子。人多的场合,不讲思想意识不好的故事,这时候,他往往亮出看家段儿,专讲那些对听众有道德训诫作用的故事。故事的结局,他因人因地,时有变异,其结果必定符合他崇尚的道德准则。谭振山为人最重德行,这导致了他对表现道德题材的民间叙事的偏爱。谭振山说:小时候看人点戏(鼓书或二人转),点戏人一张嘴,你就知道对方是什么人品,他得意什么,必是那路人。谭振山喜欢讲述的故事,其主人公几乎全是正直、善良、道德高尚的人。生活中的谭振山同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在为人处事和性格情感上有极大的相似点。这种故事家本人和他讲述的故事主人公在人格和性格上的互渗与叠印,绝非偶然的巧合。应该说,这是谭振山在几十年传承故事的过程中,自觉地吸取了故事中倡行的道德观念,不断实行家教规范和自我修身的结果。他所喜爱的故事中提倡的基本精神,已经熔铸为一种定型的精神品格和行为模式,贯穿在他的整个生活过程中。这种互渗和叠印,显示出作为民间故事的传承人,与其讲述的故事文本所含蕴的文化精神,是可以互相占有的。
  三、谭振山对故事文本意义的能动性建构
  我们知道,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们是以生命的体验作为文化创造的内在驱动力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民众正是由于各自的生命体验内容和表达形式不同,才构建出了不同质的文化,形成了种种文化间的差异和趋同现象。以民间讲述者来看,由于他们各自的生命体验内容和表达形式不同,因而他们每个人既是传统的承载者,同时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谭振山在讲故事时,总是根据讲述情境而自觉不自觉地对故事文本进行某种重构或处理。诸如:根据个人的好恶强调或淡化故事的某一主题;对某些细节进行取舍与调整;将陌生的故事空间处理为他本人和听众熟悉并认同的空间;将故事中的人物转换成听众熟悉的当地人等等。当然,他对故事文本的这种重构是一般听众及来去匆匆的调查者无法察觉的,只有对其讲述活动进行长期跟踪,尤其是将他对同一个故事文本因讲述情境不同而做的不同的处理进行比较后才能发现。作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故事家,谭振山在讲故事时,喜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人生经验对故事进行某种能动性建构或处理。他的讲述活动鲜明地体现出文化持有者的某种选择:20年前,他喜欢讲述《当良心》、《洞房认义女》等故事,他的这类故事表现的大多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近些年来,他则喜欢讲述《面条为什么这么稀》、《老秋莲》等精彩的故事。这类故事所反映的都是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表现的是养老问题。可见,在讲述者讲述的故事中,不同时期关注的人生问题也不同。而这种下意识的关注。实际上才是讲述者内心深处最关心的问题。
  四、对谭振山追踪研究引发的田野启示与学术思考
  作为一名民间故事家,几十年来,谭振山在民间文化的艺术园圃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丰厚的收成。他讲述的故事深得民众的喜爱,其中一些精彩故事,堪称中国民间文学的珍品。以谭振山故事活动的成就及其影响来看,在我国故事家群体中也是罕见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间文学普查中,我国曾发现了一大批如谭振山一样擅讲传统故事的民间故事家。如今20年过去了,当年颇有影响的这批老故事家大都相继离世了,他们所乐道的那些承传千载、脍炙人口的故事也人去歌歇,像风一样地散去了。谭振山作为此中的佼佼者,如今虽已八十多岁了,但身体尚健,还在讲故事,可以说,他是目前国内外都所存无几的民间故事大家。若不尽快对其拥有的千余则故事运用现代声像设备进行全面采录、抢救,对故事家本人及其生命史对民间叙事文本与讲述活动的影响展开调查与研究,将无法证实,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曾有过多少如谭振山一样的足以令世人骄傲的民间口头叙事者,岂不是千古憾事?
  对故事家谭振山20余年的追踪研究,引发的田野启示与学术思考颇多,因篇幅所限,仅谈几点:
  1、民间讲述者在讲述中传达的并非只是文本的内容,讲述过程还附加着许多与文本相关的特殊意义。只有走进民间讲述者的生活世界并对其讲述的文本进行田野还原,田野调查的科学性才能得到保证。诚如马林诺夫斯基所指出的:文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保留下来的是一种缺乏环境的非生活的东西……我们还必须记住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娱乐传奇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作用,所有这些因素是相当明显的。它们同文本一样都必须加以研究。故事起源于原始生活之中而不是纸上。当一位专家草率地记下故事,而不能显示它成长的氛围时,他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真实。在对口头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时,应警惕口头演述被故事本身取代。口头的传承、口头的传说、口头的演述是其核心问题,如果失去了这些,就失去了灵魂,成了空壳。
  2、就像秧苗离不开土地一样,民间文化传承者只能由民间文化的沃土自然生成,不可能由现代化工厂批量性生产,更不能在温室中的无土栽培中孕育生成。说到底,作为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的谭振山是不可以被复制的。以文字、音频、动漫等形式记录下来的文本已经与生活世界中的谭振山民间故事现实拉开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传承者也是不能复制的。因为,每个人讲同一个故事会有不同,同一个人讲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个故事隔几年讲也会跟以前不一样。这种个体性、具体性差异是无法复制和保存的。传承人的培养是教育和培训无法实现的,只能让那些热爱民间文化并具有某些天赋的人在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
  3、民间故事是以人为载体的,故事家没了,故事也就没了。如果传承人消失,就意味着某种文化的消亡。由于孕育传统故事的文化土壤已经和正在被现代化之风所剥蚀,从某种意义上看,谭振山已成为目前国内外都所存无几的传统故事大家,是我国五千年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谭振山成为国宝是非正常状态下的结果。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断层造成的,国宝意味着濒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不能只想到对单个传承人如何保护,要拓展空间拓展思路。要培养民间艺术家的生长土壤,要让更多人变成国宝,从而使国宝不再是国宝。要通过我们的辛勤努力,让社会广大民众都知道我们中国还有如此优秀的民间故事,并自发地对其萌发保护意识,促使各方面力量都行动起来,关心和保护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024
【本文责编:史妮】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4-22 19:05

1062个故事,记录下来的有多少呢?
好多故事都被老先生带走了吧!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4-22 19:10     标题: 回复 12# 的帖子

都记下来了。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4-22 19:28     标题: 回复 13# 的帖子

哇哦~真好!
接下来的时间要恶补专业方面的书,可以把老先生的故事选拿来看看~O(∩_∩)O~
嘿嘿嘿~孤陋寡闻的某只羞了,遁去鸟~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1-4-22 19:31     标题: 回复 14# 的帖子

哈哈,这个记录工作做了几十年了
作者: 孙小利    时间: 2011-4-22 19:51

谭大爷一路走好......
期待江老师的《谭振山故事全集》早日出版!
作者: 李晓婧    时间: 2011-4-22 20:52

老人家走好!
期待着故事集出版!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4-23 00:18

前天林继富老师课上提起,我们都沉默了。
祝老人一路走好!他在天国,也还能继续给那里的人们讲故事!
包括孙家香老人,年纪也很大了。我们要做的,真的很紧迫。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4-23 09:13

我想,出一本故事全集,惠泽后人,也许是对老人最好的怀念。
作者: 于洋    时间: 2011-4-26 12:17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4-23 09:13 发表
我想,出一本故事全集,惠泽后人,也许是对老人最好的怀念。
可惜的是,谭爷爷再也不能看到全集出版了。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1-4-28 19:44     标题: 【江帆】“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谭振山病逝

“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谭振山病逝
被誉为我国“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的辽宁省著名民间故事家谭振山2011年4月16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
谭振山是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人,1925年生人,是一位普通农民。他为人忠厚,勤劳质朴,是辽河流域方圆百里深受民众喜爱的著名民间故事家,能讲述1062则故事,是辽河平原传统民间故事的集大成者。
作为一名民间故事家,谭振山从十几岁就开始讲故事他讲述的故事深得民众的喜爱,其中一些精彩故事,堪称中国民间文学中的珍品。以谭振山的故事活动及其影响来看,在我国民间故事家群体中也属罕见,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外都所存无几的传统民间故事大家:谭振山是我国迄今唯一走出国门被请到日本讲故事的故事家;是我国大陆唯一被台湾国科会通过立项研究的民间故事家;在我国首批公示的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他也是唯一一位作为个体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人。
“谭振山的口头文学”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我国古往今来一代代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叙事者的艺术才能及文化贡献的充分肯定。从某种意义上看,谭振山堪称我国五千年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他的故事以“别一种”口述史的方式,反映了近现代我国历史上中原移民闯关东和开发辽河平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极高的民间文艺审美价值。
辽宁大学江帆教授自1987年开始对这位农民故事家展开追踪研究,至今已坚持24年。在这二十多年中,她无数次往返于城乡之间,不仅住在老人的家中进行调查研究,还数度将老人请到沈阳自己的家中小住,与故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对故事家及其讲故事活动、故事文本展开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成果。2007年,江帆采录整理的《谭振山故事精选》出版,同年即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10年,江帆与台湾成功大学教授陈益源联合采录整理的第二部《谭振山及其讲述作品》在台湾出版,同年5月,在“台湾文学馆”举行了新书发布会,引起轰动,台湾多家电视台及《联合报》等媒体竞相报道,将谭振山誉为“全中国最会讲故事的人”,“东方的天方夜谭”,使这位农民故事家在台岛名气大振,掀起一股文化热浪。
谭振山的逝世,更加提醒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值得告慰的是,在有关部门及江帆的努力之下,谭振山生前讲述的千余则故事已经全部用现代化设备进行了科学采录。目前,《谭振山故事全集》的出版工作已经被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入日程,故事文稿的整理工作将由江帆具体指导,由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完成。江帆表示会抓紧工作,尽快将这浩浩之卷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使谭振山留下的这笔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保存和传承,相信这也是对这位可亲可敬老人在天之灵的最大告慰。

附图片五幅:
[attach]16877[/attach]
图一、谭振山出席辽宁省举办的文化遗产日庆典
[attach]16878[/attach]
图二、江帆与谭振山合影
[attach]16879[/attach]
图三、谭振山为中外研究生讲故事
[attach]16880[/attach]
图四、谭振山接受媒体采访
[attach]16881[/attach]

图五、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辽宁故事家谭振山专题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1-4-28 20:01 编辑 ]
作者: 同类声响    时间: 2011-5-23 10:59

今天才看到谭振山老师逝世的新闻,虽未谋面但是也是影响我对民俗学感兴趣的人!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5-30 22:21

真正的精英!
加精华!
作者: 于静    时间: 2011-6-18 18:16

谭老的故事乾隆吃瓜,委婉的劝人们日行善事中得善报,救人于危时,解人之困.乃人之本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