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学特聘教授在美被捕记录曝光 污点人才受质疑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4-2 20:08     标题: 大学特聘教授在美被捕记录曝光 污点人才受质疑

光明网  2011-04-02 13:30: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因为4年多前在美国的一次被捕记录,天津市“千人计划”海外引进人才、天津大学特聘教授姚庆伟最近引起了争议。

  3月29日,一位匿名网友在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又称“千人计划”)网站上,张贴了姚庆伟2006年曾在美国被起诉的新闻报道,批评“美国犯罪分子也能做千人特聘教授专家”。

  针对网友反映的情况,“千人计划”专项办公室专门在网上澄清,姚庆伟并非国家级“千人计划”专家。

  据美国多家媒体报道,2006年,伊利诺伊州坎卡基县的检察官指控,时年43岁的北伊利诺伊大学副教授姚庆伟在当地一次打击网络犯罪行动中被捕,起因是他在网络聊天室里“试图下流地引诱未成年人”。当时,警察伪装成一名13岁女孩与他聊天。警方发言人称,他向未成年人“努力争取明确的性行为”,在到达约会地点后被捕。

  据报道,姚庆伟1991年从中国赴美留学,1998年成为美国公民,此前并无犯罪记录。警方检查了姚庆伟使用的电脑。北伊利诺伊大学也曾发表声明,表示全力协助调查。

  目前任教于天津大学理学院的姚庆伟属于天津市级“千人计划”专家、天津市特聘教授。对于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天津市每人资助人民币100万元。此前,他是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副教授,属于终身教职。

  今天,中国青年报记者试图联系采访姚庆伟,但他公布的电话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截至发稿时,也没有收到他的回复邮件。

  记者并未找到公开记录或新闻报道,证明姚庆伟在2006年那起案件中究竟被认定为有罪还是无罪。

  天津大学校方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说,校方已注意到网友的议论,学校人事部门目前正在了解此事的来龙去脉,下一步要视调查情况而定。

  在北伊利诺伊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网站上,姚庆伟目前不在教员名单之中。在天津大学理学院的主页显示,他于1998年成为北伊利诺伊大学助理教授,2003年~2010年任北伊利诺伊大学副教授。

  一些持批评意见的网友认为,鉴于姚庆伟的这桩有损师德的不光彩案件,不应将其作为特聘教授引进。也有网友指出,不要因为一个可能存在的“污点”,就拒绝了一个人才。

  一位法学教授告诉记者,由于无从了解法庭审理情况,不能将姚庆伟教授粗暴地称为“犯罪分子”,也不能说他有“前科”。但教师这个职业对于品行的要求确实比一般职业要高。一个人如果有了这种记录,无论法院是否定罪,学校聘他担任任课教师,对学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4月1日,“新语丝”网站创办人方舟子在个人微博上贴出了姚庆伟2006年被捕时“美国电视台发布的大头照”。他表示,对于这类情况,美国的做法是广而告之,对当事人终身警戒。(记者张国)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4-2 20:15     标题: 方舟子:天津大学“海归”曾在美国被控猥亵儿童

  

  2011-04-02 10:01 南方都市报



  @方舟子:天津大学“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姚庆伟在美国北伊利诺大学任副教授期间,曾因为2006年在网上勾引警察装扮的13岁少女,在会面时被捕,成为美国警察网上钓鱼行动的第一个被捕对象。下面是他被捕时美国电视台发布的大头照。

  4月1日下午5时04分,科普作家方舟子发微博称,天津大学特聘教授姚庆伟在美任教期间曾因在网上引诱未成年少女被警方的卧底诱捕,方舟子的微博还公布了一张姚庆伟“被捕时美国电视台发布的大头照”和2006年10月24日美国ABC电视台的新闻链接。

  据南都记者查证,美国ABC电视台和芝加哥论坛报都报道了一位名叫“QingweiYao”的北伊利诺大学华裔副教授因为在网上引诱警方卧底乔装的13岁少女而被警方逮捕。当地时间2006年10月24日A BC的报道称,这位时年43岁的北伊利诺大学副教授“Qingwei Yao”是警方这次网络犯罪特别行动中抓获的第一批罪犯,ABC还公布了部分北伊利诺大学的声明,声明称“YAO教授已被临时行政停职,在等待警方调查和大学的审查”。当地时间2006年10月25日芝加哥论坛报的报道则称,“QingweiYao”是北伊利诺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副教授,1991年赴美留学,1998年起就在该校工作,1999年成为美国公民,他被控6项在互联网上猥亵儿童,最后以一万美金保释。

  但两则报道都没有附图,据南都记者查证,图片最早来源于一个发表于2006年10月26日的个人博客,图片有A BC电视台的标识,这篇博客大部分内容援引了上述A BC的报道,最后博主称:“去年还上过他的课,真是N IU (北伊利诺大学)的耻辱。”

  根据天津大学化学系网站上的介绍,姚庆伟教授是天津大学特聘教授、天津市特聘专家,1988年到1991年任山西大学讲师,1998年到2003年任北伊利诺大学助理教授,2003年到2010年任北伊利诺大学副教授。根据天津大学人事处2009年度述职报告,姚庆伟教授入选了天津市第二批“千人计划”(结合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而天津大学网站上姚庆伟教授的照片与方舟子公布的照片极其相似。

  南都记者又向北伊利诺大学校方求证,该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一名华裔教授向南都记者确认了此事,他说,这件事发生在三四年前,“我和系里的同事都非常惊讶,我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也相信YAO教授的人品,但的确是警察扮成未成年少女在会面时抓到的他。后来学校对此进行了调查,YAO被学校停职两年,但我不知道调查结果。”这位教授对南都记者说:“我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不知道QingweiYao是不是叫姚庆伟。”但他辨认了方舟子公布的照片后告诉南都记者,照片上的人确为他的前同事Qingwei Yao。

  南都记者按照天津大学网站上的联系方式向姚庆伟教授本人求证,但手机一直无人接听,短信一直未有回应。

  南都记者张书舟 实习生 任珏 刘文苑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4-2 20:26

我们现在缺的不是“人才”,
缺的是道德的、正常的“人”。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4-2 21:25

为什么我们看到海外学者会有一种盲目崇拜,我承认我自己有,也许是没见过世面,也许是因为某种劣根性,但我觉得后者多于前者,举个例子,之前我看到华师大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的简介,发现人类学的师资队伍几乎全部是海归学者(只有一位硕博全是北大的),虽然这是一个新成立的研究所,但在外人看来就会觉得华师大的人类学很强。当然人类学有其特殊性,不过回头看看我们每个学科,似乎只要是出过国,无论是访学或是拿学位的,回来都不一样。国内好一点的大学情况还比较少,特别是我们这种二类大学,海龟牛叉得不得了,要是海外学者荣归故里更是高帽子带上天了。学校拿这个当招牌,殊不知,海龟背后也有很软的地方,希望方舟子多一些(体制这样,只能这样想),多发现某些海龟的黑点,多揪出来几个,大家盲目崇拜估计会少一些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1-4-2 21:26

天大。。。。。。。。。。。。。。。。。。我的天啊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4-2 21:31     标题: 海归“院长”调查:涉嫌学术欺诈被逼回国

尽管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长江大学似乎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

然而这所位于荆州市的中央与湖北省共建的大学,却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的海归——美国纳米医学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Nanomedicine,AANM)院长魏启明(Chiming Wei)。

在长江大学医学院官方网站上这样介绍1月14日在该学院作学术讲座的魏启明:美国纳米医学科学院院长,国际《纳米医学》杂志主编。1988年在日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89年到美国 Mayo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课题为心力衰竭中的心血管内分泌调节机制和分子生物学调节机制。2003年成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临床纳米医学研究主任。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纳米医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线粒体DNA损伤和 DNA修复机制。

虽然并没有正式的教职,魏启明还是与长江大学医学院合作在该校开设了自己的“联合实验室”,此外,魏启明还在荆州成立了启明生物科技公司。

然而,有消息人士日前向《科学新闻》透露,AANM已经不复存在,魏启明由于在学术上的“欺诈”行为,“在国外基本上已是‘众叛亲离’,而就是这样的人物却可以在国内重新漂白后继续自己的‘事业’”。

身份疑点重重

虽然“声名显赫”,在百度中却几乎搜索不到任何有关魏启明简历的直接信息。

但美国《科学家》(TheScientist)杂志2009年6月25日的一篇对魏启明学术身份提出诸多疑点的报道,却让他“声名远扬”。

这篇题为《一位纳米医学界杰出学者的虚假证明》的文章指出,一些纳米医学领域的专家对魏启明将自己描绘成这一新兴领域的专家表示质疑。不仅如此,对魏启明创建的AANM和他作为《纳米医学》(Nanomedicine)杂志主编一职也打出问号。

2003年,魏启明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创建并注册了非营利组织——AANM。当时AANM的网站上显示,魏启明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胸肾纳米医学项目主任。

然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闻办公室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学校从来就没有这个项目,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的存在性。”

“学校当时只是成立了一个纳米生物科技研究所(Institute for NanoBioTechnology,INBT),目的是支持从事纳米医学研究的科学家。而魏启明只是其中的一位成员。我可以确认,他并没有通过INBT得到任何资助,而且他发表的文章和其他成员也没有什么关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媒体联络部的官员Mary Spiro在答复《科学家》的采访时说。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个人简历中,魏启明曾经声称自己是美国明尼苏达州历史悠久的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的博士后、助理教授和顾问。

“事实上,梅奥并没有任何有关魏启明的博士后和助理教授的记录,他当初的身份也只是研究助理和临床访问医师。”《科学家》报道指出。

自从《科学家》发表这篇披露文章之后,有关魏启明的信息已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网站上删除。《科学新闻》通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网站查询时发现,该校已没有魏启明的任何信息。

《纳米医学》杂志由著名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运营。2005年1月17日,Elsevier宣布将与AANM合作,启动世界上第一份专门论述纳米医学研究成果的同行评议期刊——《纳米医学》,由魏启明任主编。

然而,2009年6月26日,《科学家》发表相关文章的第二天,Elsevier企业事务主管Tom Reller就对外宣称:“Elsevier与魏启明的合同并没有继续。其实从2008年12月31日起,魏启明和《纳米医学》杂志以及Elsevier就已经没有任何隶属关系。”

攫取论文署名

《科学新闻》通过世界最大的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 的“Sciencedirect”以关键词“Wei Chiming”搜索发现,共有46篇文章,而且都是2007年以前发表的。其中14篇发表在《纳米医学》,9篇发表在《心胸肾研究杂志》(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Renal Research),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的文章占其全部文章的50%,在此期间,魏启明正好担任这两本杂志的主编。

在魏启明发表的一些有关纳米医学和纳米科学的论文中,《科学家》杂志通过PubMed搜索引擎(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寻以及摘要,核心主题为医学以及与医学相关的领域)以关键词“Wei Chiming”查询发现,29篇文章中仅有16篇与纳米医学或纳米科学有关,21篇为会议论文而非研究性论文,仅有2篇是原创研究型论文。《科学家》同时报道,一些文章的其他作者指出,魏启明并没有对文章做出任何有“智力”的贡献,但是却“主动要求”出现在了文章的作者列表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AANM理事成员指出,“尽管魏启明对文章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贡献,但是他还是将自己的名字列入了文章中。我们确实不想将他列为文章的作者。”

美国奥克兰大学副教务长T.C. Yih博士对自己发表的文章如何被署上魏启明的名字记忆犹新,他告诉《科学新闻》:“论文是我的硕士生写的,当初只是想让魏启明给予评论。通常情况下,评论者会出现在文章的致谢中。事实上,魏启明只是对文章做了一些‘编辑’工作,对文章并没有做出任何‘技术性或研究性’贡献,因为他并没有参加我们的研究工作。”

在AANM成立后不久,作为该科学院成员的Yih博士,由于和魏启明在一些问题上意见相左,“终于在2006年底决定不再和魏启明合作,也没有参与AANM的任何活动。”

美国一位纳米医学领域的资深专家认为,尽管这个领域的专家应该是多方位的,“我希望有足够清晰的证据来让我信服他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而目前来看,他并不是。”

擅借他人之名

除此之外,魏启明还善于“借用”他人之名。

魏启明没有经过同事的同意,就将他们的名字印在了美国纳米医学科学院的文件上并予以对外宣传。

Mauro Ferrari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休斯敦校区健康科学中心纳米医学部主任。他的名字就出现在了2007年的AANM纳税申报单的“主管”名单中,并且还被列为AANM的理事之一。

“我根本不知道这事儿。我只是AANM的荣誉科学顾问,但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理事会会议。所以根本就不是什么主管。”Ferrari告诉《科学新闻》记者。

“之所以作为荣誉顾问,也是看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良好声誉,才接受了魏启明的邀请,目的是想真正为纳米医学做点贡献。但是我也只是在一次会议上作过报告,仅此而已,我没有为AANM做过任何工作。”Ferrari说。

2009年6月12~13日,魏启明在中国海南省三亚参与组织了以增进全球纳米医学合作研究为主题的“第一届国际纳米医学科学大会”并担任大会主席。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医药工程与生物学会主席Harry Sauberman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列为了会议“组织者”之一。

2009年4月25日,《美国生物伦理学杂志》执行编辑、专栏作家Summer Johnson博士在博客中透露,“AANM其实并不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从来就没收到美国国内税务局的免税单,而且魏启明也拒绝向任何人公开财务收支状况或任何财务信息,包括AANM的理事。所有的会费、奖金、年会注册费等一切费用都在魏启明的私人账户里。而且记录显示,AANM自2003年成立以来从来没有填写公司的纳税申报表。”Summer Johnson称他的消息来源于一位曾经是AANM成员的备忘录。

然而,魏启明并不认为AANM的财务不规范,“AANM有独立的银行账号,我也没有任何机会对此事进行澄清。”

曾经的AANM理事、现任《纳米医学》杂志主编的Lajos Balogh博士对AANM已经心灰意冷。他告诉《科学新闻》:“魏启明成立AANM的初衷是正确的,也是及时的。但他的操作和管理方式是极度错误和可怕的。我不想和这个财务上有问题的组织有任何关系。早在2008年9月6日,我就离开了AANM。因为我发现AANM实际上成了魏启明的私人公司。”

他同时向记者透露:“其实AANM早在2008年就已解散了,但是我听说魏启明又重新启动了。”对这一消息,Ferrari也有耳闻:“我听说AANM是解散了,但是现在好像又成立了一个新的组织。”

通过关键词“American Academy of Nanomedicine”搜索可以发现,AANM的主页目前已不存在。

目前,魏启明的身份是美国纳米医学研究所(American Nanomedicine Institute)所长。该机构2007年成立,是一家主要从事环境和医药纳米技术应用领域研究和发展的营利公司。

国内风光

然而,在美国的遭遇似乎并不妨碍魏启明在国内到处讲座。

多位受访者都向《科学新闻》证实,早在2009年之前AANM就已解散。但是,魏启明仍然以“美国纳米医学科学院院长”自居,出入国内多个学术场所。

除了长江大学医学院外,河北医科大学和重庆中药研究院都留下了魏启明的足迹。这几家单位均以魏启明是《纳米医学》杂志和《心胸肾研究杂志》主编为“统一”宣传口径,而事实上,这两个杂志的主编早已易主。不仅如此,2009年,魏启明还以AANM院长之名出任在海南三亚举行的“第一届国际纳米医学科学大会”主席。

魏启明开设实验室的长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向光盛至今仍记得2009年魏启明来长江大学医学院商谈合作的情景。

那时,魏启明已经在湖北荆州注册成立的启明生物科技公司,距离长江大学医学院只有30分钟的车程。据被采访者透露,启明生物科技公司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数百万元经费资助,对此,《科学新闻》无从核实。

“当初院里其实不同意和魏启明的合作,也就是魏启明在我们这里成立一个实验室,进行产学研合作研究。我分管全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建设,但最后想,和他合作也不会损失什么,只是提供一块场地而已。互相利用吧!”向光盛回忆说,“最后就草签了一份合作协议。说白了,当初我们没有把这当回事儿。”

最初,魏启明想和长江大学医学院签订5年的合同,院方没有答应,“还是签3年吧,先做着看,看效果如何,然后再说。每年2万元的管理费用。”向光盛告诉《科学新闻》。“实验室由我们提供,学生也可以提供帮助做实验。实验室仪器是他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带回来的。到现在,他也没有什么研究成果。至于网站上那样的宣称,当初只是想魏启明作个报告,并没有太多想。”

今年1月14日魏启明到长江大学医学院作学术讲座,该院生物生理学部的杨菲博士负责发布讲座的网上宣传材料。她告诉记者:“有关魏启明的CV(个人履历)都是他自己提供的,由于此任务是院里安排做的,所以我们也无法质疑并去查证。”

不过向光盛似乎对魏启明的身份问题有更早的认识。“当初我告诉他不要这么称呼自己了,其实他早已经不是什么院长和主编了。AANM也是一个很虚、很空的组织,没有实体。”

直到现在,向光盛所在的长江大学医学院仍然没有收到魏启明的这2万元费用。“前两天,我还和他通了电话,索要每年2万元的场地管理费。他就是迟迟不给。”向光盛说,“之前对他也稍微了解一些。其实他不是干实事的人,很浮躁,到处吹。现在就是过河拆桥。”

学术忽悠?

《美国生物伦理学杂志》执行编辑、专栏作家Johnson博士在博客中这样描述魏启明的案例:这是一个很好的个案,每个人都他被所表现出来的似乎具有的真才实学所迷惑了。尽管魏启明的所作所为缺乏职业道德,但是《科学家》的这篇报道并不是去指控任何一个人。关键是想指出,在一个呈指数型快速增长,具备规则最小化、重要的风险投资支持和政府资助特点的学科领域,尽管有很大机会获得专业发展和资金资助,但同样也有机会存在道德失误、走捷径、欺骗甚至直接的犯罪行为。魏启明的故事提醒我们,纳米技术领域存在一些骗子,正在影响着真正的科研进程。

对此,美国奥克兰大学副教务长Yih博士表示认同,他说:“对于魏启明的欺诈行为,我感到很震惊。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件。很不幸,有许多诚实努力的研究人员和学者都被魏启明利用了,他们都是受害者。”

不过,对于魏启明的行径,也有不同看法。

前述的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休斯敦校区健康科学中心纳米医学部主任Mauro Ferrari认为,一些对魏启明的“虚假证明”的表述其实有些言过其实。“在医学科学领域,魏启明还是具有较好的、可信的科学记录。我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证明是‘虚假’的。虽然他在纳米医学领域发表的文章确实不够过硬,但是一些纳米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在纳米医学方面并没有太高的建树。然而,他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在将纳米技术应用到临床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Ferrari看来,纳米医学领域的一些重量级人物都是使用纳米药物和试剂的临床医生,虽然他们很少发表与纳米有关的文章,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他们的研究工作。

由于魏启明身份和学术上的诸多问题,一些当初和他共同创立美国纳米医学科学院的诸多理事也纷纷退出,转而投向一个新的组织美国纳米医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Nanomedicine,ASNM)。

在接受《科学家》杂志采访时,魏启明说:“我所做的就是努力帮助该领域的研究向前发展,我并不想故意伤害某人或制造任何麻烦。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理解。”

但是,部分前AANM成员对魏启明的喊冤并不买账,“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参与了《纳米医学》杂志的工作。现在,主要的问题是魏启明的所作所为损坏了这个领域的名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成员说。

“公开的交流和讨论是解决此类事件最好的方法。”现任《纳米医学》杂志主编Lajos Balogh说。

直到本文截稿,魏启明的手机仍处于语音接听状态,《科学新闻》发出的约定采访的邮件始终未得到回复。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4-2 21:31

长大……  我的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4-3 09:20

对于这些学术骗子,
应该毫不留情地踏上一只脚,
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这样做可能对他们本人来说太残酷了一点,
但不如此不足以杀一儆百。
乱世,
就该用重典!
作者: 身在7号院    时间: 2011-4-3 17:40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当前高校这种崇洋媚外之风害人不浅,有关领导应该吸取教训。
除了这类明显犯罪的道德污点,学术界弄虚作假的风气也必须受到道德法庭的审判。民俗学界,明明钟先生提出了“民俗文化学”的概念,竟然有人说是老先生剽窃他的;明明还是门外汉,竟然说自己就创建了分支学科“艺术民俗学”“饮食民俗学”等等,此类事例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学风问题,需要学术道德的约束,更需要有高尚的自我批判精神!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4-3 18:22     标题: 这一次,出来忽悠的叫长江学者

来源:东方网 2011年4月3日 10:06

作者:堂吉伟德  

  据央视焦点访谈4月1日报道日前,多名消费者投诉,赐富牌化维纤胶囊夸大宣传,记者调查发现,该保健品由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胡卓伟为其做讲座促销。虽然胡卓伟自称只是“从专业的角度”讲道理,但他承认自己是药品生产商浙江赐富医药有限公司的股东。(4月2日《京华时报》)

  保健品、药品的虚假广告表现之一,就是用借“专家讲座”之名行现场销售之实。之前,大多数宣传者,尽管都打着“专家”的名号,但都不过是假专家和伪专家,比如张悟本之流,所有的资料皆伪造。因此其尽管存在危害,但影响终旧有限,对专家学者群体的形象还不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李鬼”只是“李鬼”,最终成了不了李逵。

  但这次,赐富牌化维纤胶囊夸大宣传的主角,不再是一名三流演员扮演,胡是一个真正的专家,这种性质就比假专家更严重。一则,真专家的声望,将使更多的人因为轻信而上当,其造成的危害面更大;二则,真专家作假,对民众情感是一种伤害,对专家的形象也是一种操作。“一只死鱼将会弄臭一缸水”,在专家学者本身公信力不足的情况下,胡卓伟的行径将会加剧这种不信感,试想,原本受人尊重的学者群体,却为人不齿,这将会一种什么样的群体悲哀?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人都可以合法利用自身资源,实现财富的累加。对于学者和教授,通过刻苦钻研和技术攻关,以新的发明创造来谋取应得利益无可厚非,不但自己可以因此获得经济和名誉,还可以造福社会——这其实也是固有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长江学者胡卓伟的弄虚作假行为,已经严重违背了自己的职业精神,甚至丧失了应有的职业资格,应当为此承担必要的后果。

  事实证明,再崇高的职业,一旦与经济利益甚至不当得利挂上购,就会失去职业情操。犹记得,同为“长江学者”,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因为作假上,前不久被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撤销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从学术造假到论文抄袭,学术虚假泛滥何止“虚假宣传谋利”这一端。这其实已经成为学术端造假,甚至整个社会造假的一个缩影。真专家胡卓伟的“虚假忽悠”,只不这是形式的变化而已,给原本“杯弓蛇影”的民众心里,投去了重重的“欺骗炸弹”,加剧着社会诚信体系的倾覆。

  一个真专家出来忽悠的现象并不足坚,但众多专家出来作假则极不正常。可以说,我们正是陷入着这样的不正常之中,甚至越陷越深。学者和教授固然不是圣人,但其职业定位却不能等同常人。作为道德和规则的“最后守望者”,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义更加特殊。从这一点来说,虚假广告并不可怕,可怕的在于,承载虚假的载体,以及导致群体性道德堕落的社会机制。毕竟社会生了病,总有些人要先吃药。
作者: 刘清春    时间: 2011-4-3 22:45

文化外衣一层层被剥下,诚信越来越虚无。难道只有皈依宗教?但宗教~~~~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4-3 23:00

楼上之言,于心戚戚焉。
人之为人,必有信仰,信仰之不存,世道将不宁.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4-4 00:49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某些所谓“专家”的二流学者经常说大话,有时候学术会议上也能听到,一次小组讨论的时候,听到有个人说:我是中国第一个做考古人类学的。。。当时我想,第一个现在不已经是骨灰级了吗,他咋还活着?
作者: TeigEnte    时间: 2011-4-4 04:28

方舟子还指暨南大学金融学特聘教授苏冬蔚在美国有盗用他人名义开信用卡透支的犯罪服刑前科呢。

其实用这些个案来遍说“海归”,也未免有失公允,就像笼而统之说80后90后如何不成器,怎么也难让人口服心服一样。

各国学术界的制度安排和学术文化差异挺大的,不了解细情的难免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以己度人,出现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了,但是这帐不能都记在海归身上。举一个例子:德国马普学会下属的研究所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人员有两种薪水,一种是拿奖学金,不交社会保险;另外一种是拿工作合同,交社会保险。到个人手里的钱数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拿工作合同的人有权利拿失业金,拿奖学金的人就没有这个权利。拿奖学金的人因此抗议同工不同酬,觉得吃了亏。但是在求职履历上,有人就把奖学金列在获得的奖项(Prize)中,——也不能算完全错误。在有些情况下,这个先前的“大亏”就成了“大便宜”,因为获得“奖项”和打工糊口(工作合同留给人的印象)在质量判定上还大有区别的。类似的“文化误读”很多。求职路上总是“炒的比吃的热”,哪个国家哪个专业都一样,不独中国,也不限于海归。如果用人单位的负责人缺少判断力,一厢情愿地错误解读海归的学术履历,硬要把人家都说成天人,那么错不在海归。就算有人看走眼了,也没必要因为几条腥鱼搅了满锅汤。

还有吹嘘的问题,也未必全是因为说话者没有学术道德底线。不排除有人故意愚弄众生,但我宁愿相信大多数人说不着边际的话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无知者无畏嘛,何愁不出言生猛。最好的办法就是谁也别强迫谁说自己不懂的事,于是大家都很着调。

算是站在“不敢海归”的立场上替海归们“辩污”吧。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4-4 09:50

骗子哪里都有,
关键是制度如何防止骗子的横行。
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
骗子不仅不会减少,还会越来越多。

三十年前,
邓公说:“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这句话曾经解放了中国。

但现在时过境迁,
能抓老鼠的猫遍地都是,
区分白猫黑猫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又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4-4 09:53

引用:
原帖由 TeigEnte 于 2011-4-4 04:28 发表
各国学术界的制度安排和学术文化差异挺大的,不了解细情的难免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以己度人,出现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了,但是这帐不能都记在海归身上。 ...
虽然俺是地地道道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南方土鳖,
但是说句公道话,
总体上来说,海龟比土鳖更讲学术规范。
作者: 传媒虫子    时间: 2011-4-4 11:06

我是做媒体的,曾直接报道过两桩学术腐败案。
在采访过程中,深深为学术制度的官僚化、僵化、官民不公等所无奈。
当事人给我说的心里话:不是不知道这样做不对,实在是制度逼的。
对这类学术腐败的反思:制度有错,个人更有错。
自律、自尊、自信,这是杜绝学者个人腐败的关键!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4-4 11:09     标题: 回复 10# 的帖子

[CCTV焦点访谈]保健胶囊何以热销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如果要问,近年来哪个行业发展最快或者最热闹,保健品肯定算一个。为了防病保健抗疲劳,谁家没买过几盒?各种保健产品往往价格不菲,可为了健康,人们并不在乎花钱,特别是中老年人,花钱买健康、买长寿嘛。可是放眼保健品市场真是五花八门,到底哪一种产品好呢?面对产品花样翻新的宣传推销手法,您就算练就了一双慧眼,也难免是雾里看花。

  “效果非常明显,不是一般明显”

  杭州的沈先生患有多年的肺气肿,病情时好时坏一直没能根治。2008年,沈先生听说有一种化维纤胶囊能治疗肺病,于是就来到了位于浙江省老年活动中心的咨询点。

  “这个肯定有用,你五天就感觉到了”,推销药的工作人员说。听到疗效这么好,沈先生很高兴,马上掏了4000块钱买了一个疗程8盒产品,并听从工作人员的建议把其它药都停掉了。

  然而这8盒都吃完了,效果并不像他们说的那样,于是他又打电话过去咨询。对方说,“每个人体质不一样,你两个疗程肯定行”。于是沈先生又花了4000块钱买了8盒,然而这8盒还没吃完,沈先生就发病住院了。

  出院后,沈先生没想到对方工作人员打电话来,说“你两个疗程药该没有了,你应该买第三个疗程了”,沈先生发火了。

  在一些相关网站上,我们看到了不少消费者对这种浙江赐富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赐富牌化维纤胶囊”夸大宣传的投诉。从包装上可以看到,它的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这是国家统一的保健食品文号。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保健食品的宣传不得“含有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直接或者间接地宣传治疗作用。”其实,对于化维纤胶囊的这种违规虚假宣传,有关部门也做出过处理。2010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称,“赐富牌化维纤胶囊”在多家媒体进行夸大宣传,宣称能治老肺病、“92%的患者取得明显效果,53%的患者彻底康复”,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因此依法收回其广告批准文号,再发布的广告均为违法。

  2010年6月,经企业重新申请,该产品的广告批准文号按程序恢复。然而记者发现,在这之后,这种化维纤胶囊的广告宣传中仍然经常出现能治各种疾病的虚假夸大用语。记者拨通了广告中公布的咨询电话。

  “你这个治糖尿病吗”,记者问,“治啊,尤其是对这方面、血管方面的问题”。 “心血管呢”,“心血管也治”。“我没有听懂。一般药治心脏病的跟治糖尿病肯定不是一回事啊”,记者追问,对方回答:“要不怎么叫复方制剂,这个药是复方制剂,针对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心肝脾肺肾”,“复方药就是都治,治好多种的意思?”“对”。

  通过这个电话,工作人员会指引消费者去一些固定的咨询点,说那里会有专业医务人员提供关于治病的更详细的咨询。记者来到了在北京的一个咨询点。说到化维纤胶囊的效果,一位自我介绍是某大医院退休医生的人说:“完全好啊。我跟你说,就是完全好。我自己当大夫,这个东西我跟你说,一吃以后效果什么样我心里很明白”,“特别明显,不是一般地明显。我建议你先买一个十加十,你好好回去吃去,一定要坚持。我在广播上天天劝。有肝硬化完全吃好的,还有白血病的人,吃了指标完全正常的”,“一年得花多少钱?”“19000”。

  原来所谓的咨询点,其实就是化维纤胶囊的销售点,一些医生身份的人实际上做的就是产品推销工作。此外,公司还定期组织茶话会,邀请老年人参加。现场会有许多自称是医生的人坐诊,分析病情,再劝老人买下这种胶囊。记者看到,一次茶话会大概能有一二百人参加,最后有近一半的老人会或多或少买下产品,其中有不少人一下子就能花掉一两万。

  研发人、医学专家推销化维纤胶囊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相信化维纤胶囊呢?我们发现,在化维纤胶囊的宣传中有一点非常有吸引力。宣传中说,这种胶囊是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一位特聘教授历经十多年研发的。这无疑让很多消费者产生了信任感。

  一些前来咨询的人会得到一张光盘。化维纤胶囊的研发者胡卓伟在“慢性病康复与纤维化逆转科普教育巡展”报告中说:“我们找到打开这个组织纤维化疾病秘密的这个钥匙,我们发现每天大概三到四克量的情况下,就可以降低(肺纤维化)25%的死亡率”。

  这一段话听起来和普通的医学讲座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但值得注意的是,讲座中提到的每天服用三、四克就可以创造医学奇迹的东西,并不是正规的药品,而是保健食品化维纤胶囊。

  既然国家明确禁止保健食品宣传治病功效,那么为化维纤做宣传的这位胡教授会不会是一位假冒专家呢?记者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进行了核实,发现胡卓伟的确是该校的一位博导教授。而记者在国家教育部的网站上搜索还发现,胡卓伟还是由教育部认定的2004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那么,这样一位可谓是学术有成的教授,为什么要为一种保健品做这样的宣传呢?“我当然没说了”,胡卓伟对记者说,“公司在卖的过程中间的话,他做的一些宣传,我是多次反感他们的”,“你面对这些消费者进行治病宣传讲座怎么解释呢”,“刚开始我从国外回来,我开始也不了解,我从专业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跟别人讲清楚”,“也就是说,你认为这不是一种商业宣传”,“最开始我确实不是,我是作为一种科普报告”,“但是讲座的现场也在卖这个产品”,“我告诉你,这一条我是最反对的,所以凡是出现这种我就跑掉了,我不参加了”。

  按胡卓伟教授的说法,对于这些违规宣传,他本人并不清楚。那么是不是化维纤的生产企业擅自利用胡教授的讲座,为自己的产品作宣传呢?记者来到位于杭州的生产厂家--赐富医药有限公司进行了暗访。

  “我们要办讲座的话,能邀请胡教授给我们患者,老年人,做一个讲座或者是互动一下”,记者问,“可以的。他讲效果特别好的”,“他在北京曾经创造,一天讲座以后,一天现场卖了100多万”。

  医学专家竟是药厂股东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胡卓伟教授做科普讲座并进行现场销售,这是他们经常使用并且效果很好的一种销售手段。在胡教授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堆放着的化维纤胶囊包装箱。那么胡教授和这种产品之间是否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呢?

  “你跟赐富公司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记者问胡卓伟,“我是股东”,“占多少股份呢?”“那不需要告诉你”。

  原来,胡卓伟教授自己就是这个赐富医药有限公司的股东,也就是说,产品的销售情况和他的个人利益直接相关。购买化维纤的消费者相信的是医学专家的推荐,但是谁又知道这位医学专家同时又具有商人的身份,和企业之间还有这样一层利益关系呢?

  那么,经过如此包装宣传的化维纤胶囊,它的利润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在暗访中,记者了解到,代理商从厂家拿货只要245元,卖给消费者980元一盒,一倒手就翻了4倍。显然,厂家的生产成本还要远远低于245元这个批发价。利润空间到底有多大,可想而知。

  对假冒医生专家名义蒙人的骗子,人们已经有所警惕,可是,真医生真专家居然为保健品推销当托儿,很多人还真是没想到。这些本来是老人病人最信任的人,却利用专业身份和专业术语帮着商家忽悠,这就比一般的虚假宣传更加害人。现在,正规广告管得严了,一些保健品就转向了所谓咨询、义诊、讲座等等打擦边球的推销方式,其中大量存在的虚假夸大甚至欺诈宣传让消费者防不胜防,这光靠消费者提高警惕已经远远不够了。为了人们的生命健康,针对违规行为的新手法新动向,有关部门的管理方式也该与时俱进了。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4-27 23:49     标题: 天津大学教授被指曾在美国被捕遭校方解聘

新浪 2011年04月27日02:25  中国青年报

  本报天津4月26日电(记者张国)天津大学日前作出决定:辞退该校的海外引进人才、天津市“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姚庆伟教授。

  该校发布通告称,在近日召开的校长办公会上,学校相关部门汇报了对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姚庆伟的调查情况。校长办公会决定,自4月22日起启动解除姚庆伟劳动合同的工作程序。

  本报此前报道了姚庆伟在美国被捕却被国内引进而引发争议一事。今年3月底,互联网上有人反映,2006年,时任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副教授的姚庆伟试图在网上引诱未成年人,在当地一次打击网络犯罪行动中被捕。2009年,姚庆伟被聘为天津大学教授,成为天津市“千人计划”专家。

  对于网友的议论,天津大学并未回避,该校人事部门当即启动了对于姚庆伟教授的调查程序,并依据调查情况作出了解聘决定。学校还将这一决定发布在官方网站上,向外界通报。天津大学理学院也在其网站上删除了师资名单里涉及姚庆伟的信息。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