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在线讨论】研讨主题: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11-8 22:54     标题: 【在线讨论】研讨主题: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

话题主持人:靳静山,张贺,杨雪,山人小卧龙


关于物质遗产的论文

[敖其]简论文化遗产的内在联系与保护措施

[马知遥]“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是否能并举

[梅联华]对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石奕龙 艾比布拉•卡德尔]对世界文化遗产运动当下实践的几点反思


[徐赣丽]乡村智慧: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价值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

[陈华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问题与思考

•[陈勤建]都市更新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

[洪伟]东部城市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建议

•[姜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



·[赖施虬 金小进]“非遗”语境下传统民艺的传承与发展


•[李丽丹]“在地化”与“在场化”:博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慧]当代大学生与非遗传承人保护

•[罗艺]论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宁锐]东路皮影甲天下


•[曲彦斌]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相互关系

•[申小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认识

•[史耀增]保护“非遗”重在保护传承人

•[苏长鸿]湖北省利川市凉雾乡诸天村端公传承人调查报告



[田传江]民间文化守望的个人体验



•[王媖娴]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之反思

[王静波]对于泰山皮影戏的个案考察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缘

•[吴效群]回到原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中国民俗学研究

•[张朝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

•[袁学骏]活态保护:河北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分析研究
(汇总者:张苗苗  周波)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9 00:40

首先速度把论文下载下来是正经事

PS:很期待看到大家的讨论哦,
大家都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喽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9 09:58     标题: 文化遗产学与民俗学,参见: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extra=page%3D1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11-9 10:38

大家说说,这样汇总行不行?多批评啊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9 20:56

相当的好啊,很集中,很方便!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9 21:16

人的因素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第一位的,但可能不仅仅要关注文化的个体传承者,或者传承群体,可能要扩大关注的范围。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9 21:17     标题: 一个不得不触及的话题:传承人保护

很多论文喜欢分析个案,或从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整体进行讨论,这无可厚非,当大家过多的思考着学科危机的时候,对运动的反思往往会找出一些眉目

每次谈起非遗,我更多的喜欢谈传承人。锡诚先生专门写过传承人的文章。我想这应该是接触很多基层或一线的传承人以后发出的讨论

说保护重在传承人。有点口号的之嫌,但是我对此却十分感动,而且很无奈,非遗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不仅仅是其自身,还包括它和民俗学,它和整个社会。当所有的媒体报道和学术探讨吸引我们向着反思运动的方向时,还有几人有精力去关心传承人

如果保护工作没有这么多纠结,把传承人问题解决好,我认为非遗工作解决了一半,同时也会为民俗学减轻压力。

当然我们不能把民俗学的年会和代表大会开成非遗工作会议,大家更多的从学术反思的角度考量是对的。不过深陷其中的我们,一时半会还难得爬起来……

传承人在各类民俗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

群体传承与个体传承,是否要区别对待?

怎样解决典型竖立而群体沉闷的尴尬?

民俗学原理中是否应该凸显传承人这一角色,怎样凸显?

作为精英文化形态的传承人与普通作为继承性质的传承群体有何区别?

…………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9 22:06

保护传承人,这个口号一直再喊,可是,非遗保护要是一点一点慢慢“喊出来”似乎动作太迟缓。虽然现在非遗从立法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保障,但是贯彻起来厚此薄彼的现象十分严重,和谐的运作看来不是短时间的事,至少现在看来,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11-9 22:14

我觉得保护传承人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关于相关非遗事项生存环境的保护、改善或调整。只有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才能继续传承,有所发展。
我们已经看到,即国家给了某些传承人一定资金,鼓励其继续传承某项技艺,但由于这一技艺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依然面临无人可传,即收不到徒弟的尴尬!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9 22:18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9 21:16 发表
人的因素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第一位的,但可能不仅仅要关注文化的个体传承者,或者传承群体,可能要扩大关注的范围。
有点才有面啊,现在中国许多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这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只有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得以传承,才能谈及以后更广泛的关注。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11-9 22:19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传承,既要有资金支持,更要有兴趣。否则在金钱的鼓励下,可能慢慢的徒有其表了,如果徒弟只为钱去学,能传承下去吗?更何况政策并不一定具有连续性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9 22:22

引用:
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0-11-9 22:14 发表
我觉得保护传承人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关于相关非遗事项生存环境的保护、改善或调整。只有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才能继续传承,有所发展。
我们已经看到,即国家给了某些传承人一定资金,鼓励其继续传承某项技艺,但 ...
赞同你的看法,这是文化生境问题,环境是文化存活传承下去的根脉所在,没有新鲜的血液怎能茁壮成长!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9 22:25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9 21:17 发表
很多论文喜欢分析个案,或从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整体进行讨论,这无可厚非,当大家过多的思考着学科危机的时候,对运动的反思往往会找出一些眉目

每次谈起非遗,我更多的喜欢谈传承人。锡诚先生专门写过传承人的文 ...
民俗现象的存在与否,不一定要归于传承人,即使有传承人,但没有欣赏传承人的工作的社会空间存在,那么,文化遗产真的就是文化遗产了,活力没有了,保护只是狂风中护住可能燃尽的蜡烛而已。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9 22:26

引用:
原帖由 周波 于 2010-11-9 22:19 发表
传承,既要有资金支持,更要有兴趣。否则在金钱的鼓励下,可能慢慢的徒有其表了,如果徒弟只为钱去学,能传承下去吗?更何况政策并不一定具有连续性
国家的资金支持,有积极的方面,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效应,不是为热爱而传承,而是为了金钱诱惑,变了质的文化传承能坚持多久?!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9 22:30

引用:
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0-11-9 22:14 发表
我觉得保护传承人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关于相关非遗事项生存环境的保护、改善或调整。只有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才能继续传承,有所发展。
我们已经看到,即国家给了某些传承人一定资金,鼓励其继续传承某项技艺,但 ...
“非遗事项生存环境的保护、改善或调整。只有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才能继续传承,有所发展。”这句话可能存在一个本体的误区,诚如墨顿对功能主义的修订中提到的:“到底是社会环境是因,还是民俗现象是因?”
“保护、改善或调整”,对于一个变化中的社会环境,从何说起?
变化中的社会环境,谁来,谁有能力来“保护、改善或调整”?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9 22:36

引用:
原帖由 周波 于 2010-11-9 22:19 发表
传承,既要有资金支持,更要有兴趣。否则在金钱的鼓励下,可能慢慢的徒有其表了,如果徒弟只为钱去学,能传承下去吗?更何况政策并不一定具有连续性
当传承成为一种兴趣,未曾不可,从功能上来说,兴趣也算是一种功能,兴趣能当饭吃吗?兴趣功能的背后是什么呢?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9 22:43

引用: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9 22:18 发表

有点才有面啊,现在中国许多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这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只有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得以传承,才能谈及以后更广泛的关注。
是的,但我并不担心传承后继无人的民间文化的消失,是的,消失是很可惜的,但是,变则通。
民俗学中的一个来源可能是考据学的方面的,不是我反对考据学,而是,民俗学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存在当下的学科,因此,和时代的民俗现象的结合是很重要的,其中,有基础的研究,也有应用的研究。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11-9 22:47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9 22:30 发表

“非遗事项生存环境的保护、改善或调整。只有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才能继续传承,有所发展。”这句话可能存在一个本体的误区,诚如墨顿对功能主义的修订中提到的:“到底是社会环境是因,还是民俗现象是因?”
“ ...
这种环境的改善,可以是从外部入手,比如说倡导人们对某一些传统工艺的兴趣和认识,也可以从内部入手,调整非遗本身,使其更适合当下社会。请溪哥指教。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9 22:52

大众的民间文化价值认同存在误区和偏差,也是导致传承环境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9 22:57

引用: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9 22:52 发表
大众的民间文化价值认同存在误区和偏差,也是导致传承环境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误区和偏差”?
凭什么下这个断定!为什么不说是“改变”呢?
民俗学中心主义?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9 23:02

引用:
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0-11-9 22:47 发表

这种环境的改善,可以是从外部入手,比如说倡导人们对某一些传统工艺的兴趣和认识,也可以从内部入手,调整非遗本身,使其更适合当下社会。请溪哥指教。
指教不敢当,大家交流。
倡导是一个官方的词汇,一倡导可以做很多工作,也可以喊喊口号就算了。
兴趣和认识  现代社会的兴趣和认识对象何其多!
调整非遗本身的什么呢?如何调整?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整?
基础研究何其重要!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9 23:09

从非遗事项的保护到传承人保护再到传承环境的保护,
看到各位大侠分享的这么多个人见解
偶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和我们经常提的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联系起来
还有现在的生态博物馆和民俗村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值得我们关注一下呢
PS:如有跑题,大家速度把我拉回来呀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9 23:10

当一种文化闯入另一种文化之中,才会发生文化的震撼,但身在其中的人们却不自知。文化间的碰撞,使一些人在文化的选择上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生会产生一些误区,放弃自己文化的现象这也是屡见不鲜的,这无疑给文化的传承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我说的是这个意思,我可不是民俗学中心主义哦!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9 23:16

引用:
原帖由 jinjshan 于 2010-11-9 23:09 发表
从非遗事项的保护到传承人保护再到传承环境的保护,
看到各位大侠分享的这么多个人见解
偶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和我们经常提的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联系起来
还有现在的生态博物馆和民俗村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值 ...
现在非遗市场化严重,“生态博物馆”“民俗村”也不能幸免啊!如何应对非遗的市场化也是我们应当迫切关注的问题!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9 23:17

传承人说:我们刚刚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要张开双臂迎接新的文化
但是一转身发现自己原来的文化又被大家捧到了很高的位置
然后又回过头来把自己已经丢弃的东西又捡回来了,只是这个时候可能已经有很多东西再也找不到了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9 23:20     标题: 回复 25# 的帖子

这话说得到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9 23:20

引用:
原帖由 jinjshan 于 2010-11-9 23:09 发表
从非遗事项的保护到传承人保护再到传承环境的保护,
看到各位大侠分享的这么多个人见解
偶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和我们经常提的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联系起来
还有现在的生态博物馆和民俗村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值 ...
民俗村中的民俗算不算是真正的原生态的民俗呢?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9 23:23

引用: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9 23:10 发表
当一种文化闯入另一种文化之中,才会发生文化的震撼,但身在其中的人们却不自知。文化间的碰撞,使一些人在文化的选择上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生会产生一些误区,放弃自己文化的现象这也是屡见不鲜的,这 ...
文化变迁包含文化间的交融,也包括文化自身的发展。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9 23:23

引用: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9 23:16 发表

现在非遗市场化严重,“生态博物馆”“民俗村”也不能幸免啊!如何应对非遗的市场化也是我们应当迫切关注的问题!
赞同!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9 23:25

引用:
原帖由 jinjshan 于 2010-11-9 23:17 发表
传承人说:我们刚刚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要张开双臂迎接新的文化
但是一转身发现自己原来的文化又被大家捧到了很高的位置
然后又回过头来把自己已经丢弃的东西又捡回来了,只是这个时候可能已经有很多东西再 ...
于是,他就要思考啊,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啊!
这时候,不要忽略了人的主体性。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9 23:25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9 23:20 发表

民俗村中的民俗算不算是真正的原生态的民俗呢?
个人觉得其实有很多民俗村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原生态
甚至相反,他们借鉴了很多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也可以说是运用别人的资源来重塑了自己的文化,现在一些配合旅游业进行的这种村落这种现象据说非常普遍,而且不止限于中国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9 23:29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9 23:25 发表

于是,他就要思考啊,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啊!
这时候,不要忽略了人的主体性。
就是因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才可能会有一些错误的判断产生嘛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指条相对正确的路那不就会少走一点弯路嘛
干嘛非得撞得头破血流以后才知错啊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9 23:30

弱弱的问一下:现在是自由讨论时间吗?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9 23:32

谁来指路呢?他的指示就是万能的吗?
事实就是头破血流的!世界大战不用说了。
就算是在民俗现象中,巴厘岛上的人们也在争啊。(格尔茨《文化的阐释》)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9 23:34

引用:
原帖由 jinjshan 于 2010-11-9 23:30 发表
弱弱的问一下:现在是自由讨论时间吗?
是的。而且很能激发火花。把我看过的书都串起来了。
收益中。。。。。。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9 23:35

引用:
原帖由 jinjshan 于 2010-11-9 23:25 发表

个人觉得其实有很多民俗村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原生态
甚至相反,他们借鉴了很多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也可以说是运用别人的资源来重塑了自己的文化,现在一些配合旅游业进行的这种村落这种现象据说非常普遍,而且不止限 ...
一种现实,当民俗村成为一种民俗现象的时候,民俗村的讨论也就降温了,或者局部化了。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9 23:37

民俗村中的民俗是一种文化的“重现”,是“做”出来的民俗现象!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像民俗村这样集中展演,老觉得脱离了什么,请各位指教!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9 23:39

引用:
原帖由 jinjshan 于 2010-11-9 23:30 发表
弱弱的问一下:现在是自由讨论时间吗?
随时都是啊!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9 23:40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9 23:32 发表
谁来指路呢?他的指示就是万能的吗?
事实就是头破血流的!世界大战不用说了。
就算是在民俗现象中,巴厘岛上的人们也在争啊。(格尔茨《文化的阐释》)
绝对不是万能的
但是不是说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吗
人间哪里有通途啊,只是能少走一点就少一点呗
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文化的魅力吧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9 23:42

引用: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9 23:37 发表
民俗村中的民俗是一种文化的“重现”,是“做”出来的民俗现象!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像民俗村这样集中展演,老觉得脱离了什么,请各位指教!
脱离了日常生活环境.......
被搬上了舞台
个人这样认为中.....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9 23:44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9 23:34 发表

是的。而且很能激发火花。把我看过的书都串起来了。
收益中。。。。。。
看出来了呀
这个帖子在您的支持下似乎已经相当火爆了
溪哥加油
偶先去睡觉啦,最近精力不济
容我休养生息然后跟你们大战......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9 23:45

我老觉得像民俗村这样的形式,缺少人情味!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9 23:47

引用: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9 23:45 发表
我老觉得像民俗村这样的形式,缺少人情味!
舞台剧嘛
真情实感有点奢望了呀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9 23:51

民俗是在民间生活中不断发展的,可是在民俗村中民俗不是活的,是死的!多少年之后,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没啥大发展!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10 11:14

大家对“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有什么看法?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10 11:21

刘  慧老师的《当代大学生与非遗传承人保护        ——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为个案》一文中提出非遗进课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其一,内容上的选择性。其二,地域的选择性。其三,传承对象的选择性。那么学校这个平台对非遗的保护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11-10 11:53

我本科时有一次非遗进了校园,但是卖的比较贵。所以只是满足了眼球。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10 12:20

非遗进校园,文化遗产当然离不开学术研究。
学校是知识的聚集地,是青年人的热血沸腾的地方,也是非遗实现多元保护的最有利的环境!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0-11-10 12:32

引用: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10 11:21 发表
刘  慧老师的《当代大学生与非遗传承人保护        ——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为个案》一文中提出非遗进课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其一,内容上的选择性。其二,地域的选择性。其三,传承对象的选择性。那么学校这个平台对非遗的保 ...
“高校是知识群体、青年群体和信息、智能的集聚地,有利于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得到多元提升”(刘慧)。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和未来社会的继承者,不论是在权利还是义务上都需肩负这样的使命,借助高校这个平台可以更有效得到。大学生与非遗传承人可以有这样几种关系:一是自己成为传承人,扛起传承的旗帜;二是没有成为传承人,作为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有助于保护传承人机制的有效运行。;三是既没有成为传承人也没有从事相关研究,但是提升了文化自觉,使更多的学生了解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保护意识。那么高校在宣传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10 13:46

拜读了刘慧老师的文章,对非遗进校园有了不少认识呢!
“应该有一个团队,从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主题、风格技法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市场信息、产业发展等进行系统研究,这样才能确保非遗传承人的良性发展。”
我非常赞同!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0-11-10 13:53     标题: 回复 45# 的帖子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用什么方式走进校园,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什么,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非遗走进校园和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说非遗走进校园是为了宣传如何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那么我们应该举双手赞成。
可如果是打着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的幌子来造势,来谋取经济利益。那就趁早吧,还不如不进校园。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不由得让我反问一句?非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根源在哪里?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是否是一种无奈之举?我们为什么不保住非遗在广大民众和乡村之间的生存空间,而是一味地去强调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呢?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0 14:04

非遗进校园 志愿者的形式?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10 15:31

最近这几年,非遗进学校的活动真是不少,浙江、江西、广东等地办得很热闹,成果嘛!不好说!
作者: 罗艺    时间: 2010-11-10 23:01     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生态性

现在各地都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很多地方都开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区,可是目前的现状是这种保护更加倾向于一种商业化,而商业化的运作会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大变味,这种非短期效益的制造出的伪民俗势必会带来一种更大的伤害。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和保护其赖以存在的生活环境相结合,而不能像现在这样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0-11-10 23:14

游客想看老建筑,想了解实际的生活空间,所以最好人们还是住在那里。
住在那里的人说:“凭什么,大家住新房子、住楼房,让我们住不舒服、不方便的老房子”
留下还是出来?

太原会议后,大家可以去韩城党家村看看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11-10 23:20

引用:
原帖由 风林火山 于 2010-11-10 23:14 发表
游客想看老建筑,想了解实际的生活空间,所以最好人们还是住在那里。
住在那里的人说:“凭什么,大家住新房子、住楼房,让我们住不舒服、不方便的老房子”
留下还是出来?

太原会议后,大家可以去韩城党家村看 ...
在网上看过党家村,真的很好。可正如风林所言,凭什么不让类似党家村的人的享受现代生活?建筑什么的都是外在的,真正的是那种理念,建筑理念,生活理念。问题是我们如何在享受现代生活时,仍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因素。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11 09:16     标题: 插播新闻一则:

近30国的歌曲、舞蹈及传统技艺申报教科文组织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7938
其中包括我国申报的候选项目。。。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0-11-11 13:04     标题: 村民文化自觉与资金问题

引用:
原帖由 风林火山 于 2010-11-10 23:14 发表
游客想看老建筑,想了解实际的生活空间,所以最好人们还是住在那里。
住在那里的人说:“凭什么,大家住新房子、住楼房,让我们住不舒服、不方便的老房子”
留下还是出来?

太原会议后,大家可以去韩城党家村看 ...
目前的问题是现在我们高喊要保护非遗,但事实上,这只是专家学者等一厢情愿的意愿,对于最应该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的村民来说,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只是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落后,文化自觉成了文化自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应先行,其中提高村民素质是关键环节,只有对自己文化有了科学的认识,自豪的情感,村民才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文化才有了自觉传承的基础。另外,资金问题基本上是制约所有非遗保护的瓶颈(现在我们国家体育彩票很多,为什么没有文化遗产彩票,只重视体力而不重视智慧的民族永远走不远),动员大众融资,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非遗保护才不致囊中羞涩。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1 15:35

引用:
原帖由 风林火山 于 2010-11-10 23:14 发表
游客想看老建筑,想了解实际的生活空间,所以最好人们还是住在那里。
住在那里的人说:“凭什么,大家住新房子、住楼房,让我们住不舒服、不方便的老房子”
留下还是出来?

太原会议后,大家可以去韩城党家村看 ...
是啊,为什么让我们住不舒服、不方便的老房子?
这表明一种理念的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其他方面的视野就不考虑了吗?
一个更大的问题,生活的本意是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面的生活的本意是什么?
为了什么而保护?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1 15:37

引用:
原帖由 蜗牛 于 2010-11-11 13:04 发表

目前的问题是现在我们高喊要保护非遗,但事实上,这只是专家学者等一厢情愿的意愿,对于最应该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的村民来说,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只是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落后,文化自觉成了文化自卑。保 ...
文化遗产保护是村民的文化自觉能推动的吗?
村民就是要住洋房,怎么办?
怎么样才算文化自觉?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1 15:38

引用:
原帖由 罗艺 于 2010-11-10 23:01 发表
现在各地都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很多地方都开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区,可是目前的现状是这种保护更加倾向于一种商业化,而商业化的运作会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大变味,这种非短期效益的制造出的伪民俗势 ...
一个基础的问题:什么是原生态?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1 15:44

引用:
原帖由 silver 于 2010-11-11 09:16 发表
近30国的歌曲、舞蹈及传统技艺申报教科文组织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7938
其中包括我国申报的候选项目。。。
当一种东西被数着数着的时候,这东西就不值钱了,
当承载着这些被数的东西本子堆得像山一样高的时候,那就变成了另一堆东西,
一堆堆变成一间间,一间间变成一座座。。。。。。
忽然,有一天,这些。。。也被记录了。。。
如何理解这个过程?
文化的本质是这样的吗?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0-11-11 17:20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11 15:35 发表

是啊,为什么让我们住不舒服、不方便的老房子?
这表明一种理念的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其他方面的视野就不考虑了吗?
一个更大的问题,生活的本意是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面的生活的本意是什 ...
非遗保护需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既是指对这一部分人满足其一定程度上的物质需求,
也是指对整个人类发展史负责,尽可能留存那些濒临灭绝的珍贵遗产,告诉世界它们曾经存在过。
是两全齐美,还是两败俱伤,个中举措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1 17:28

引用:
原帖由 蜗牛 于 2010-11-11 17:20 发表


非遗保护需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既是指对这一部分人满足其一定程度上的物质需求,
也是指对整个人类发展史负责,尽可能留存那些濒临灭绝的珍贵遗产,告诉世界它们曾经存在过。
是两全齐美,还是两败俱伤,个 ...
拿破仑把狮身人面像的鼻子打了下来!
给不给他开民俗学课呢?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0-11-11 17:28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11 15:37 发表

文化遗产保护是村民的文化自觉能推动的吗?
村民就是要住洋房,怎么办?
怎么样才算文化自觉?
至少内因是根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更有效。
个人认为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村民的文化自觉及政府专家等三方协调努力,而村民的文化自觉需要政府专家及舆论媒体的宣传教育和鼓励(物质和精神)。
“怎么样才算文化自觉? ”很难界定,但至少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清醒的认识,有保护的意识,有文化自信。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0-11-11 17:31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11 15:38 发表

一个基础的问题:什么是原生态?
现在大部分原生态貌似都是表面上的原生态,事实是文化的土壤已然变质,因为已经失去,所以只能纪念,只是展现给人们一种美好的回忆而已。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0-11-11 17:34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11 17:28 发表

拿破仑把狮身人面像的鼻子打了下来!
给不给他开民俗学课呢?
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拿破仑说三个字:不许动!

但历史已成事实,现在还能改变。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0-11-11 17:42

建议大家结合与会的论文进行讨论,这样会使我们的讨论更为具体。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11 18:13

引用:
原帖由 齐鲁青未了 于 2010-11-11 17:42 发表
建议大家结合与会的论文进行讨论,这样会使我们的讨论更为具体。
现在的讨论气氛很好啊!
大家可以围绕论文,畅所欲言,共同进步!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11 21:00

期待看见更多人加入我们的讨论
能够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也是一种幸福啊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11 21:55

文化传播可以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契机,申遗是促进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大家对申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怎么看?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11 22:08

双刃剑,前期阶段肯定是会劳民伤财的,尤其是现在移民搬迁这一块问题很多,而且后续问题可能会更棘手;
但是一旦成功可能会逐渐带来一些经济效益,大众对遗产的认同也会加强,更重要的是这些遗产的保护状况可能会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也有一个持续性问题;
但是不管成功与否,整个申遗的过程应该也算是对遗产的一种宣传,大众对遗产的认识也会相对加强。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1 22:32

引用:
原帖由 蜗牛 于 2010-11-11 17:28 发表



至少内因是根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更有效。
个人认为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村民的文化自觉及政府专家等三方协调努力,而村民的文化自觉需要政府专家及舆论媒体的宣传教育和鼓励(物质和精神)。
“怎么样才算 ...
突然间发现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定义是否合理,可以这样问:
1、文化遗产是文化吗?
2、文化遗产保护是在**文化遗产吗?
注:**代表不知道如何表达,暂时找不到该词语。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11 22:32

申遗的确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政府将文化遗产当做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或者以此作为突破口进行利用,一方面使文化遗产得到传播保护,一方面也的确出现了不少问题,上段时间河南登封申遗和少林寺的门票就惹出了不少非议!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1 22:39

引用: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11 21:55 发表
文化传播可以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契机,申遗是促进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大家对申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怎么看?
潜功能呢?反功能呢?大家集体向后看的可能性不大。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11 22:42

针对溪哥的问题我也来重申一下文化遗产的定义: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72年发起的,它关注的是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如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或人类学研究价值的建筑或遗址!它的后续是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如档案、口述历史记录等等!

[ 本帖最后由 张贺 于 2010-11-11 23:40 编辑 ]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12 01:27

引用: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11 22:42 发表
针对溪哥的问题我也来重申一下文化遗产的定义: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72年发起的,它关注的是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如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或人类学 ...
文化遗产的定义,我也来凑下热闹,同贺姐辉映一下
=====================================================================
以下内容选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一、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
  第一条 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
  文物: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 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第二条 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自然遗产”: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第三条 本公约缔约国均可自行确定和划分上面第一条和第二条中提及的、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财产。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2 08:43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
1、文化、自然遗产两个概念的定义?
2、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两个概念的定义?
3、文化和自然遗产一个概念的定义?
是的,从后面可以看出是两个概念的定义。表述。。。

[ 本帖最后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12 08:44 编辑 ]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2 08:46

引用: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11 22:42 发表
针对溪哥的问题我也来重申一下文化遗产的定义: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72年发起的,它关注的是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如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或人类学 ...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项目?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2 08:47

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项目。。。
看似概念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其间的内在关系呢?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2 08:54

自然是永恒的,何来遗产?
遗产是针对有限的生命的时间来定的,
文化是一个个群体生活的表现,群体没有灭亡,过去的还在影响着现在,过去的还有生命力,是遗产吗?
什么是遗产?对于个体来说,是可以有遗产的定义的,对于有延续能力的群体来说,遗产的概念适用吗?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11-12 10:53

文化遗产的概念最初好象来自日本的“文化财”概念,从日本输出后,先被译成英文,再从英文译为中文,就变味了。呵呵!
ps:道听途说,嘿嘿!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12 11:41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12 08:46 发表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项目?
我想这个大概是个误会
贺姐大概是想说文化遗产这个名称是从........来的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12 11:48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12 08:47 发表
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项目。。。
看似概念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其间的内在关系呢?
不管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旦消失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说来说去我们不是这些东西的主人,顶多也就是个保管者
我想不管这些定义给的有多让人纠结,但是保护的目的始终是好的吧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12 11:58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12 08:54 发表
自然是永恒的,何来遗产?
遗产是针对有限的生命的时间来定的,
文化是一个个群体生活的表现,群体没有灭亡,过去的还在影响着现在,过去的还有生命力,是遗产吗?
什么是遗产?对于个体来说,是可以有遗产的定义 ...
自然是永恒的不假,但是从古至今看下来,或者就从建国以后看下来,自然发生的变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有多少自然景观逐步被破坏直至消失啊
如果我们还不对这种破话行为进行遏制,相信要不了多久,很多自然景观将会永远消失,湿地不在,山林被坏,多惨啊
文化的定义真的好让人纠结啊
文化遗产的定义不能把文话和遗产分割来看吧
文化肯定是和人的创造分不开的,文化遗产大概是创造于过去,保留到现在依然具有影响力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有形的,物质的,也有可能是无形的,非物质的,但是有一点就是他绝对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创造的,我们只是从先辈们承继而来的。

[ 本帖最后由 jinjshan 于 2010-11-12 14:31 编辑 ]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12 12:34     标题: 【敖其】简论文化遗产的内在联系与保护措施

正好溪哥提到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项目之间的关系
然后就看到了敖其老师的这篇《简论文化遗产的内在联系与保护措施》,其间涉及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之间的关系
先把本文摘要发上来做个引子,期待大家进一步讨论哈

======================================================================================
〔摘要〕人类发明、创造的文化,是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式传承至今的。物质文化分为物质性产物和自然性物质两大范畴。非物质文化是反映社会群体的精工巧艺、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间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及民俗文化的总合。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而非物质文化则是发明、创造物质文化的心理、意识、民俗及技艺。因此,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基础和载体,物质文化中包含着非物质文化,而非物质文化促生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物质基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共同的文化时空内才能保持其原真的文化内涵。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科学性的保护措施。在现代社会文化急速变迁的状态下,应着重采取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政府、学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保护措施。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12 13:22

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基础和载体,物质文化中包含着非物质文化
这个让我想起来林徽因就建筑提出的“建筑意”
建筑意之于建筑,应该是也算是非物质之于物质了吧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2 14:21

引用:
原帖由 jinjshan 于 2010-11-12 11:58 发表

自然是永恒的不假,但是从古至今看下来,或者就从建国以后看下来,自然发生的变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有多少自然景观逐步被破坏直至消失啊
如果我们还不对这种破话行为进行遏制,相信要不了多久,很多自然景观将会 ...
文化遗产大概是古人创造的,保留到现在依然甚至依然具有影响力的东西。
定义?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12 14:32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12 14:21 发表

文化遗产大概是古人创造的,保留到现在依然甚至依然具有影响力的东西。
定义?
个人定义
不具有任何权威性
只是表达下个人看法而已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12 16:00

看来溪哥对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的概念有很多看法啊!并且非常不认同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那么,溪哥是怎么看待这几个概念的呢?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12 16:11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12 08:46 发表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项目?
关于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的表述,首先声明一下这是我自己的总结,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的界定,说的还算靠谱,只是这个文化遗产项目和文化遗产没有说清楚,现在澄清一下:个人认为文化遗产项目所针对的是文化遗产,一个是能指,一个是所指!我想这样表述会不会清楚一点,清各位指正!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11-12 16:29

静山姐姐的“建筑之意于建筑,应该也算是非物质之于物质了吧”
哈哈,让我想起了一句禅语:“名名者悉空,名名不可得,一切法无名,而欲问名字,欲求真实名,未曾所见闻,夫生法即灭,云何而问名,说名字语言,皆是假虚设!”
哈哈,若按佛教的说法,我们都不用讨论了!
开个玩笑!调节一下气氛!大家继续!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2 19:54

引用: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12 16:00 发表
看来溪哥对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的概念有很多看法啊!并且非常不认同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那么,溪哥是怎么看待这几个概念的呢?
惭愧,我怀疑或想探讨这几个概念的合理性,
即想和大家探讨这个几个概念是否是“伪概念”?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2 19:55

引用: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12 16:29 发表
静山姐姐的“建筑之意于建筑,应该也算是非物质之于物质了吧”
哈哈,让我想起了一句禅语:“名名者悉空,名名不可得,一切法无名,而欲问名字,欲求真实名,未曾所见闻,夫生法即灭,云何而问名,说名字语言,皆是 ...
索绪尔有同样的理论观点。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0-11-13 13:42     标题: 陈勤建老师的《都市更新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

虽然陈勤建老师的这篇《都市更新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
——以上海川沙古镇为例 》文章只是初稿,但是读了之后很有启发。
作者以上海川沙古镇为例,探讨如何在都市更新进程中对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保护,合理开发和创意利用。
其中,从文化遗产经济学的角度对川沙古镇的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进行了研究设想,
并提出城市应该利用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一定的文化元素、文化基基因的传递,创意重构,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文化产业。
据此,有如下几个问题愿聆听高见:1.哪些遗产元素可以或是比较容易进行创意产业开发?它们能够将深藏的遗产价值表达出来吗?
2.哪些无法或是很难进行文化产业的创意开发的文化元素,它们又该如何在都市更新进程中保得一席之位?
3.我们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目的是什么,是市场利用遗产来赚钱,还是遗产利用市场来宣传保护,如果二者不能得兼,该怎么办?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11-13 20:00

城市应该利用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一定的文化元素、文化基基因的传递,创意重构,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文化产业。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文化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11-14 00:56

建议读一下霍布斯鲍姆的《传统的发明》
或许大家会对文化遗产与其产业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作者: 苏长鸿    时间: 2010-11-14 08:38

引用:
原帖由 蜗牛 于 2010-11-13 13:42 发表
虽然陈勤建老师的这篇《都市更新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
——以上海川沙古镇为例 》文章只是初稿,但是读了之后很有启发。
作者以上海川沙古镇为例,探讨如何在都市更新进程中对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

鄙人认为一个重要途径是,文化遗产由专业性的文化公司来运作。

当下所谓的文化公司多为地方政府和某个投资者签订的一种开发合同,没有严格的准入机制。

专业的文化经营公司应该由市场资本运作着和专业性的文化人才组成。开发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0-11-14 09:34     标题: 回复 46#张贺(老师、师兄、师姐) 的帖子

先自报家门:鄙人系长江大学本科童鞋。
论坛小名;子慧
老师,不敢当哦!
请多指教!
这里好热闹,今天星期天,我就放半天假,不自习了,惦记这里好久了!

[ 本帖最后由 刘慧 于 2010-11-14 10:32 编辑 ]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0-11-14 10:12     标题: 回复 45# 的帖子

还记得北大歌谣学运动么?
当年的民俗学革命前辈们的拿腔热血啊,着实让吾辈们敬佩!
撇开政治因素,前辈们那时的心里,也应该是揣着一个梦的吧!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