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宣恩土家村落彭家寨游记 [打印本页]

作者: 柳倩月    时间: 2010-6-16 21:41     标题: 宣恩土家村落彭家寨游记

  位于恩施土苗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西南方向的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彭家寨,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命名的20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我以前看过一些关于彭家寨的图文资料,对这个集中了土家族风格的吊脚楼群落颇为向往,准备趁今年的端午小长假,带上家人去彭家寨。原计划顺便对穿过宣恩的209国道沿线的主要风光、文化遗存、人物等做一些考察和拜访,比如洗草坝山区牧场、双龙湖风光、川湖盐道庆阳凉亭老街、珠山民间艺人董兴林等,后来因中途有事,只完成了6月15号对彭家寨的印象式游历。

 

  从恩施乘车走上209国道,由北向南,经椒园、珠山镇、高罗镇、沙道沟镇,约二个多小时的车程,然后在一个小地点分道,往右是来凤,往左走即可到达彭家寨。从高罗镇到沙道沟镇的途中,已经可以发现不少木石混建的民居群落,有靠山,有的面水,还有一些散建在山腰上,其中不少民居仍然保持着较为完好的青瓦灰脊和向天飞檐。这一片地域渐与湖南龙山靠近,所以整体上来看,宣恩县和与之接壤的咸丰、来凤、鹤峰等县,在地貌风格、民居样式、林田生产、风土人情等等,与湘西都非常接近。

 

  到彭家寨,还得经一段约4公里左右的尚未硬化的机埂路,大约正是这段不算平坦的路,让人感觉声名赫赫的彭家寨,还没有被开发,这对匆匆来去的游客来说,可能存在一些不便,但对民俗研究人员来说,应该正中下怀,毕竟原生态地保存下来的东西,更具研究价值。果然,等车子顺着龙潭河水往山沟进发,远远地看到山间隐约现出一大片瓦屋时,它们并没有张灯结彩整饬一新,而是那么古朴、安静。车行渐近,那幅我们经常在各种传媒上看到的最为经典的彭家寨吊脚楼群落的画面,赫然在目。

 

  要进寨,得过吊桥。在宽约十余米的清浅龙潭河上,长长的吊桥摇摇摆摆,衬托着靠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群落,它们青瓦灰脊,飞檐翘角,彼此勾连,颇为壮观。我们远远地站它的对面,欣赏、拍照,然后踩上让人有些头晕的吊桥,摇摇晃晃地进了寨子。

 

  下吊桥,拾级而上,迎面就是石板铺成的院坝和一座一字排开的大屋场,这大概就是土家民居中所谓的“一”字式木楼,由于它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并没有龛子(吊脚厢房),但就在它的后面,顺山势而起的,就是吊脚楼群落,从左向右数,矗立着七座龛子楼,正是极其典型的土家族吊脚楼风格。它们四柱撑地,走廊回环,栏杆镂空,气势俨然。

 

  从“一”字式大屋场的两边,我们各自顺着石级走上顺山而建的吊脚楼群落,发现乡民们仍然住在里面,有一个妇女正在堂屋里收拾挖出来的土豆,另一户人家正在吃饭。还有一些人家可能是到田间劳作去了,门上挂着锁。大多数人户的家门口还贴着红色的对联。我们走进一户人家,看到这家的孩子在写作业,旁边就是土家族习惯用的火塘,上面挂着熏得油亮亮的腊肉,想起腊肉的香味,我们感觉很是饥饿了。

 

  在彭家寨,可以自己选一户农家吃饭。我们选的这户人家的女主人姓李,男主人已在七八年前过世了。如果不是李奶奶自己说出来,我们怎么也想不出来她已经82岁了,让这样年纪的老奶奶给我们做饭,还真有些不好意思。但她真是很厉害,做饭一边麻利地切菜炒菜,一边和我们聊天,显得很是敏捷。老奶奶那对长得很福气的大耳朵上,挂着金耳环,花白的头发向后挽起,用一个很大的银簪子固定着。老奶奶还一对老年人中很少见的明亮眼睛(年轻时绝对是个美女),大手大脚配着清瘦结实的身板儿,在高近两尺的门槛上进进出出根本不用拐杖。

 

  菜是豆干闷肉、酸辣椒炒腊肉、炒鸡蛋、炒土豆片、粉丝汤、腌黄瓜、酸腌菜,再配上一点辣椒酱,很家常,也很下饭。我们一边吃,一边和老太太拉家常。老奶奶说她有三子三女三十余个孙,但她愿意一个人守着老屋过日子,这样更舒服。她说现在有很多人来玩,吃她做的饭,美国人、英国人什么的还吃过她做的饭呢!看到我在拍照,她一点也不恸场,她说她照了很多相片,是以前到这儿来玩的人,照了照片后,洗出来寄给她的。她很爱好唱歌,我问她能唱多少民歌,她说大概可以唱几百首,随口就能唱,她很兴奋地说她唱歌还得了钱的,有时候要给电视台来的人表演唱哭嫁歌,还得真的哭出来。兴致来时,她还顺便给我们哼了几句。

 

  因为16号正是端午,老奶奶也在准备给儿孙们包一些粽子。老奶奶包的粽子是最正宗的羊角粽,粽叶是她自家种的,叶片特别大。老奶奶包的粽子模样周正,粽头上的三个尖角,清清晰晰的。我们向她学艺,好不容易包成了一个粽子,还被她拿捏了好一会儿才放进粽子堆,看来她很讲究这些粽子的形状美不美!

 

  老奶奶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话语里面透出来的是对人生晚景的满足,和她如今经常接触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的那种快乐感。而且她所说的每一句话里面,都有民俗方面的信息,比如她说她是5岁时就抱到彭家当了童养媳,大概因为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夫家对待她也不不错,这让我想起了沈从人笔下的湘西女子萧萧。她说她小时候什么都不会,后来什么种田养猪、榨油酿酒、扎鞋绣花都学会了。听老太太聊天,真是非常有趣,可惜天色渐已向晚,时间匆匆,我们只能和老奶奶告别了。

 

        我们继续在寨内游览了一番吊脚楼群落,从各个角度欣赏它们那古朴的灰脊飞檐和吊脚厢房。站在吊脚楼上,扶着做成喜字格的扶拦,远眺龙潭溪河对面的山林,在那边,同样散建着风格类似的民居,感受着那一片来自乡野的宁静,这种朴素而快乐的生活,大概正是生命的原色。

 

        在离开宣恩彭家寨,返回州府恩施的途中,我们还经过了高罗乡火烧营村,就在靠路边的山间,同样有一片很大规模的吊脚楼民居建筑群,因当地是土苗侗民杂居,我们又是车行而过,所以包还不敢肯定那究竟是土家寨子还是苗寨。我们还经过了珠山镇卸甲坝村,这个是作为县级示范村在建设的,将来有机会再去参观。途中见到了宣恩贡柚(白柚)的千亩示范基地,我顺便拍了几张照片,估计到秋天,那儿就该挂满一个个可爱的大柚子了!

 

        此外,到达宣恩县城之后,我们特地在贡水河的文澜桥徜徉了一些时候,这是一座典型的侗式花桥(即风雨桥),除了桥墩和桥面是泥石铸成之外,桥体上面的数重楼阁,全部是木料以榫卯方式结构而成,工艺十分精美,值得驻足一观。

 

        吊脚楼是中国六大民居建筑之一,是南方各民族人们依山傍水而创造出来的。虽然苗、侗、瑶等等民族的吊脚楼和土家族吊脚楼也有风格上的诸多差异,但总体上,吊脚楼仍然具有山地百姓适合居住的优长。此外,吊脚楼的工艺传承仍然是面临诸多困难。如今伐木建屋,毕竟有可能损伤大树,所以不宜大面积鼓励乡民自己建吊脚楼,恐怕这还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既能使吊脚楼得到保存和传承,又不致于损伤林木。此外,宣恩拥有所谓“四贡”,伍家台贡茶、木龙寨贡米、贡水白柚、贡腿(火腿),贡品所出之地,自然有着独特的资源条件,再加上宣恩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都值得好好开发。

 

附图:

彭家寨吊脚楼群落


     


 


 


 


 

 

吊脚楼人家包粽子过端午

 

高罗乡千亩贡水白柚示范园

 

火烧营附近的村寨

 

水质极优的狮子湾水库

 

县境风光

 

县城内贡水河上的侗式花桥文澜桥

 



 

 

 

 

贡水两岸


 

[ 本帖最后由 柳倩月 于 2010-6-16 22:17 编辑 ]
作者: 彭仁英    时间: 2010-7-28 18:42

哈哈,彭家寨!不过怎么是少数民族?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