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学科取向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 [打印本页]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5 15:35     标题: 学科取向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

学科取向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





一般认为,中国现代民俗学滥觞于北大的《歌谣周刊》。团结在北大《歌谣周刊》的,多是一批浪漫的文学爱好者,顾颉刚说:“1918年,北大本科教授沈尹默、预科教授刘半农等人,为了作新体诗,要在本国文化里找出它的传统来,于是注意到歌谣,发起‘歌谣研究会’”[1]如果“歌谣运动”也算是“民俗学运动”一部分的话,那么,这一时期的学科取向显然是偏于“文学”的。

1927年,顾颉刚在中山大学成立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顾颉刚是把民俗知识当作民众生活的历史知识来看待的,他的《民俗周刊》“发刊词”最后一句口号是:“我们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2]从顾颉刚《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3]的演讲稿中也可看出,顾颉刚仅仅是把民俗学当成“历史学”的一个部分——即关于下层人民的历史学来看待的。顾颉刚和他的追随者们也是这么实践的。


1935年,杨成志从法国学成归国,1936年始在中大重举“民俗学会”的大旗,复办《民俗季刊》,以所谓的西方人类学,主要是美国文化历史学派的研究方法重塑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他说:“我们真诚地相信,民俗学(与人类学)就像‘兄弟之爱一样,应出自家中’。”[4]这种表述并不是杨成志的稳定表述,因为在另外一些文章中,他又把民俗学当成是人类学的一部分。重温这一段历史,我们根本就分不清楚杨成志到底是想借助“民俗学”的品牌来兴建“人类学”呢,还是想借助国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挽救中国的“民俗学”。

1978年之后的20多年,钟敬文成了中国民俗学界的绝对领袖。在他对于民俗学的诸多表述中,有时说成“民俗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部门。”(1978),有时说成“民俗学是一门不容忽视的社会科学(或者说人文科学)。”(1983)有时又说“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1986)可见,即使对于民俗学到底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都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从以上历史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科取向并没有一个先验的范畴,它是一种人为的、模糊的规定性。谁主宰着民俗学的命运,谁就会把自己对于民俗学的理解推广为整个学科的研究取向。在学科初期,在钟敬文这样的强人时代,这种人为规定性是具有推广和实践可能的,但在今天这个提倡多元化、多样性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像钟敬文那样具有绝对权威的学科领袖了,也没有人可以为整个学科划出什么条条框框,规定民俗学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只能研究什么而不能研究什么。


学科取向的多元不仅投射在时间的坐标上,同样也投射在空间的坐标上。刘铁梁的团队和叶涛的团队倾向于乡土调查和村落研究;叶春生的团队倾向于区域民俗主要是岭南民俗的研究;康保成的团队倾向于戏曲民俗的研究;刘守华的团队倾向于民间故事的研究;朝戈金的团队倾向于史诗诗学与口头诗学的研究。学术取向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


中国如此,西方国家更是如此。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各不相同,据户晓辉与德国民俗学家的访谈,我们知道在德国不同的大学和研究所也有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正如本迪克斯所说,“如果你去图宾根,就会发现,民俗学或经验文化研究隶属于社会科学系。在慕尼黑,它在文化学系;在法兰克福,它在很奇怪的一个文化什么什么系。每个学校都不一样。我们是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学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科可以研究文学,做历史分析,也可以研究社会科学。在方法论上说,我们可以做任何事情。没有人告诉你说,你不能做这不能做那。”对此,卡舒巴解释为“我们的研究所有不同的传统,这意味着我们如今生活在其中的以及我们的研究所从中成长起来的地区语境标志着研究所的取向。”[5]




[1]
顾颉刚:《我和歌谣》,《民间文学》,1962年,第6期。


[2]
顾颉刚《民俗周刊发刊词》,《民俗周刊》第1期,1928年3月。


[3]
顾颉刚演说,钟敬文记录《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民俗周刊》第5期,1928年4月。


[4]
杨成志《<民俗季刊>英文导言》(汉译),《民俗季刊》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


[5]
户晓辉:《德国民俗学者访谈录》,《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5期。

作者: 人生一世    时间: 2010-1-15 17:07

学科取向的多元化在目前的民俗学研究取向中已成为不诤的事实,关键是无论学科取向如何,总之它还是在民俗学研究对象基础上的范畴,否则,民俗学是否可以成为学科必会得到学界的重新审视。

民俗学学科多元化发展其实质体现了民俗学研究重心的突破,也是民俗学流派的重要实践,为民俗学研究学派的最终形成铺开了道路。是民俗学百花齐放,各表一枝,形成自己的学科力量的一种表现。

呵呵,看到学科多元化发展有些小感悟,不要见怪喔。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5 18:29

引用:
原帖由 人生一世 于 2010-1-15 17:07 发表
学科取向的多元化在目前的民俗学研究取向中已成为不诤的事实,关键是无论学科取向如何,总之它还是在民俗学研究对象基础上的范畴,否则,民俗学是否可以成为学科必会得到学界的重新审视。

民俗学学科多元化发展其 ...
你说到问题的实质上去了。
问题就在于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太宽太广太滥,所以,民俗学是否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界的质疑。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5 18:32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学科多元化已成趋势.  人类学和文学结合_文学人类学,   社会学与文学结合_文学社会学 ,   我在学习现代文学的时候 发现民俗学与文学也有很好的切合点,起码"乡土文学"这一块可以用民俗学的理论来研究,而且当下把地域文化炒的这么热,  文化人类学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忽略的学科.

但我有一个疑问,上述所谓的多元学科就是原来所说的学科的交叉呀,难道把可以交叉的学科都非得拿来建立一个新的学科,我觉得这每必要啊????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5 19:57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5 18:32 发表
学科多元化已成趋势.  人类学和文学结合_文学人类学,   社会学与文学结合_文学社会学 ,   我在学习现代文学的时候 发现民俗学与文学也有很好的切合点,起码"乡土文学"这一块可以用民俗学的理论来研究,而且当下把地域文 ...
注意:
灌水也要讲究质量,不要追求数量。

你看你的帖子,
什么叫“多元学科”?你从哪里看到过这样一个概念?
学术语言必须无一字无来历,你不能自创一个词汇来跟别人对话。
又比如,什么叫“每必要”?
难道有人说过“有必要”了吗?

当你引用别人意见的时候,一定要用准,
当你理解别人意思的时候,也一定要解对。
只有这样,你才能不被别人抓住把柄。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5 20:24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嗯!以后注意!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5 20:31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5 20:24 发表
嗯!以后注意!

很好,这回没说“以后主意”。
呵呵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5 20:42     标题: 回复 7# 的帖子

现在明白了什么叫严谨,严谨就在字里行间,一个教训换得一种品质,感谢老师
作者: 人生一世    时间: 2010-1-15 23:44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太宽太广太滥”似乎并不能否认民俗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只是这个研究对象广到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典型如人类学)交叉(或其他学科研究对象向民俗研究对象发展),交叉并不意味研究范围的相同,也不意味着这个交叉部分隶属于哪一个学科的研究“领地”。一个学科发展,是一个逐步扩大其研究对象的过程(其分支学科的建立就是显证),历史学最明显,人类学也在向这方面的发展。其学科的发展,必然侵入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说从哪些方面、角度、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多元化的研究趋势,其实是可以形成“多元化”民俗学派,这一点,中国人类学界做的比较好,在王铭铭等人的努力下,人类学的学科意识增强不少,特别是中国人类学派的若隐若现,给我等好事者不少启迪,爱东兄目前进行的民俗学科方面研究、讨论,或许就有这方面的考虑(个人猜想的喔)中国民俗学是否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流派,甚至学派,是值得有志者思考的(民俗学自身学术流派的形成或许可以解决民俗学是否为独立学科的问题)。

“民俗学是否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界的质疑”,民俗学是否可以成为独立的学科,其“质疑”,并不表示“否认”,是一种保留,但同时,也展现了“质疑”这部分学人,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否认民俗学“不是”独立的学科。

呵呵,说的有点多了喔,讨论嘛,还是应该多发言,爱东兄应该鼓励才是喔。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6 01:20

作为民俗学从业者的我来说,我当然希望民俗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是否真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不能感情用事地站在一个纯粹民俗学者的立场来看问题。

我必须首先让自己跳出来,站在一个反对者的立场,一项项地提出问题,然后引发其他学者的讨论。

如果大家连我这个自己阵营里面的人都不能说服,又如何去说服其他学科的学者呢?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6 01:33

引用:
原帖由 人生一世 于 2010-1-15 23:44 发表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太宽太广太滥”似乎并不能否认民俗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只是这个研究对象广到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典型如人类学)交叉(或其他学科研究对象向民俗研究对象发展),交叉并不意味研究范围的相同,也不意味着这个交叉部分隶属于哪一个学科的研究“领地”。一个学科发展,是一个逐步扩大其研究对象的过程(其分支学科的建立就是显证),历史学最明显,人类学也在向这方面的发展。
说得非常有道理。
“一个学科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扩大其研究对象的过程。”
问题也恰恰产生在这里。

历史学是一个历经了漫长进化过程的古老学科,如今已经形成多套极其成熟的研究范式,在研究范式已经固化了的情况下,寻求新鲜的对象进行相似操作,很容易理解。
人类学的快速扩张,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还有待继续观察,不宜拿来作为正面例证以说明问题。

问题在于,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却扩张得实在太快了。
民俗学在许多领域中尚未形成成熟而稳定的研究范式,就急于迅速扩张,最后的结果,就是尾大不掉。
自己家的这一块地还没种好,就急急忙忙把秧插到了邻居家的地里。这秧能长得好吗?

秦国并吞六国,那叫一统天下。
如果燕国也想并吞六国,那不是让天下笑话吗?
所以说,燕国是不能举秦国来做榜样的。

再举个很好理解的例子,
西方的许多著名企业,都是在经营模式非常成熟的基础上,逐步扩张其商业王国的,所以,企业的经营可以得到稳步发展。
而在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是迅速扩张的,迅速扩张的结果,一般来说就是迅速没落。
君不见,十几二十年前的中国著名企业(国营的除外),什么健力宝、太阳神、红桃K之类,数不胜数,可是,有谁活过了二十年?
来得快的高潮,必然退得也快。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10-1-16 01:41 编辑 ]
作者: 人生一世    时间: 2010-1-16 10:23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却扩张得实在太快了”与其说是扩张的太快,不如说民俗学研究对象本身的广泛性和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拓展,个人以为或许这是一学科发展必然要经历的时期,只有经历这一时期,方才知道哪些研究对象或是民俗学研究对象,哪些不是。

“秦国并吞六国,那叫一统天下。如果燕国也想并吞六国,那不是让天下笑话吗?”如果在另一层面而言的话,举秦国为所谓已有相对稳定研究对象的民俗学,六国为现在之民俗学,如果不经历六国会有秦国之一统吗?当然施兄所言是以燕国为民俗学,其他诸国为其他学科(也不知理解对没?呵呵),怕“自己家的这一块地还没种好,就急急忙忙把秧插到了邻居家的地里。这秧能长得好吗?”,其实种不种的好,在于种秧的人,插不插得好,是技术如何的问题,不在于秧好不好(当然前提是种子比较好,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国营企业亦然,这或许也是一种进化论的观点吧。

呵呵,又语无伦次了。不要见怪才是喔。

[ 本帖最后由 人生一世 于 2010-1-16 10:25 编辑 ]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6 10:44

引用:
原帖由 人生一世 于 2010-1-16 10:23 发表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却扩张得实在太快了”与其说是扩张的太快,不如说民俗学研究对象本身的广泛性和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拓展,个人以为或许这是一学科发展必然要经历的时期,只有经历这一时期,方才知道哪些研究对象 ...
这个问题其实早在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就已经讨论过许多次了。
无论是“扩张得太快”,抑或是“本身的广泛性”,都不是优点,而是弱点。

无论是“学科”还是“专业”,抑或是“范式”,都是从具体的研究进程中生长出来的。
从学术史上来说,学科或者说专业的产生,总是先有了问题,而后为了解决问题,就要寻找解决办法,有了办法,就能解决更多相近的问题,有了更多的问题,又需要有更多的,更精确的解决办法……如此推进,进而形成专业或学科。

民俗学却不是从生产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先给自己划了一块无穷大的地盘,而后才开始建设。
结果,不仅地盘守不住,而且不断被其他学科侵入,并在这块地盘上种出了一些香甜的果子。
这时候,
我们是应该守住自己的根据地呢,
还是再次出击,去抢占更多的地盘?

学科建立的标志包括研究对象、范围的确定,学术方法的建立,学术流派的形成和标志性成果的诞生等多种因素。

但是,民俗学与传统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
首先,这不是一门自然生长,在涓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科。民俗学不是学术发展的产物,而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所以,它在纵向上没有学术资源可供其借鉴。
其次,即使在西方,民俗学也不是一门成型的学科,理论、方法都不够成熟,所以,它在横向上也难有借鉴。

我们一定得了解自己的历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惟此才能清楚如何推进我们的学术。
我们必须认识到:民俗学在中国,是西方学术思潮影响下诞生,民族意识和学术使命推动下成长起来的一个没奶的孩子。

正因为没奶,我们更得自立自强。
正因为先天不足,
所以,民俗学更应该稳打稳扎,认认真真做好一块,形成稳定可靠的方法之后,才能谈得上扩张其对象范围。

也正因为前无古人,
所以,我们的任务更艰巨,也更具开发潜力。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10-1-16 10:57 编辑 ]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6 10:50

引用:
原帖由 人生一世 于 2010-1-15 23:44 发表
其实种不种的好,在于种秧的人,插不插得好,是技术如何的问题,不在于秧好不好(当然前提是种子比较好,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完全同意。
所以你这话又回到陈泳超的一段话上来了:
“这里面其实没什么道理,只是因为有一群人在搞,而且搞出了名堂,逼迫别人承认,于是就承认了,合理了,进入制度了。我们民俗学,目前缺乏的是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实绩,所以别人不承认你,你就是没办法。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话语权力吧。”

你可以把秧插到别人地里,
问题是,你必须有能力把这秧种得比别人更好。
搞出名堂了,别人当然不得不认你。

但你认为,我们离开了自己这一亩三分地,
把秧插在别人的地上,有可能种得比别人更好吗?
作者: 人生一世    时间: 2010-1-16 11:02

施兄之言“民俗学更应该稳打稳扎,认认真真做好一块,形成稳定可靠的方法之后,才能谈得上扩张其对象范围。”我辈皆能理解,学术之一专,方能有所成,然现实情况是民俗学从业者大多数就来自不同学科领域(或偏向于不同学科领域),如果让大家都在某一方面而行,可能更多的人要被请出所谓“民俗学”的圈子,退而结网了。现实与每一个人的学术旨趣让其统一到某一固定的研究领域是不可能的。

另外对施兄“做好一块”不知指哪一块?或哪几块?愿听其详。呵呵。

民俗学有没有奶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读孟先生《西方民俗学史》,感受很深,这是民俗学的还是人类学的经典,或者是二者共有的,呵呵,有意思啊(当然施兄已有一帖了,呵呵)。
作者: 人生一世    时间: 2010-1-16 11:10

“我们离开了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把秧插在别人的地上,有可能种得比别人更好吗?”,这要解决一个前提,施兄认为的“一亩三分地”所指为何?

当然首先也得表明态度,本人不是所谓民俗学科班出身,仅是际遇和爱好,对其喜爱有加,也只有在自己的学术积累之上进行所谓的“民俗学”研究,个人还认为是进行民俗学研究,并不否认民俗学是独立学科,而且也认为民俗学理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呵呵,对民俗学学术史同样感兴趣,也同样有不少疑问。呵呵。

[ 本帖最后由 人生一世 于 2010-1-16 11:11 编辑 ]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6 17:27

引用:
原帖由 人生一世 于 2010-1-16 11:02 发表
施兄之言“民俗学更应该稳打稳扎,认认真真做好一块,形成稳定可靠的方法之后,才能谈得上扩张其对象范围。”我辈皆能理解,学术之一专,方能有所成,然现实情况是民俗学从业者大多数就来自不同学科领域(或偏向于不 ...
说句不怕得罪你的话,正是因为像你这样的对民俗学很不了解的人都认为自己在做民俗学,更让我坚定了民俗学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观点。
作者: 人生一世    时间: 2010-1-16 18:23

呵呵,没事的,正因为不了解所以才要来参与探讨,本人所做的是不是民俗学方面的内容,时间可以检验的呵。至于民俗学是不是独立学科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是否可以(本人所言)来论证或坚定施兄的观点,还是值得思量的。

如果此讨论仅限所谓“了解民俗学”的,或许失去探讨之义了呵。

呵呵,再说一点,从其他学科或采用其它学科的方法来进行民俗学方面的研究,是否就可否决其不是进行民俗学的研究,是否可以由此论证民俗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此亦是民俗学是否是独立学科论题需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6 18:40

“这里面其实没什么道理,只是因为有一群人在搞,而且搞出了名堂,逼迫别人承认,于是就承认了,合理了,进入制度了。我们民俗学,目前缺乏的是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实绩,所以别人不承认你,你就是没办法。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话语权力吧。”
这是硬道理。
没有实际成果,别人就不承认,证明这个社会还是有判断力的,苦干加巧干的人还是大有可为的。剩下的问题,应该简单,拿出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成果来。

如果民俗学是一个人的行为,当然要有个先后,有个”守住自己的根据地”,再伺出击的问题。
但施兄也说过,现在国内北京、武汉、广州等几个据点,还有其他数位代表性学者,其研究都是各有特色,也在形成自己的梯队。
那么显然,问题不在于从这几个据点中挑出哪一个或哪几份个更符合民俗学的”学科标准“或”学术理想“的根据地,或是希望他们放弃自己的领地,回到某一处城池坚守。
不如在各自发展生产,扩充实力的基础上,修建道路,传递信息,使互通有无,遥相呼应。岂非进可攻,退可守乎?

或云,甚远,彼此千里之隔也。
若止如此,本为欲弃之地,又何言为人所侵耶?

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批评的力量大。但要吸引别人投身其中,对其他领域或方向的批评,其说服力终究不如有蛊惑力地阐明这一领域或方向明天更加美好。围观者众,冬风终不及太阳之谓也。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6 18:44

论辩得相当精彩,我拣条板凳坐着看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6 18:51

引用:
原帖由 人生一世 于 2010-1-16 18:23 发表
呵呵,没事的,正因为不了解所以才要来参与探讨,本人所做的是不是民俗学方面的内容,时间可以检验的呵。至于民俗学是不是独立学科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是否可以(本人所言)来论证或坚定施兄的观点,还是值得思量的。 ...
呵呵
可能是我的语言又有不当之处,让你误解了。
我没有丝毫排斥一生兄的意思。

我的意思恰恰是想说明,
正因为民俗学不是一门独立学科,所以,任何一个学科的人,只要他对民间文化有兴趣,都能够进来。像你这样,这不已经进来了嘛?
我恰恰是在证明你的合法性。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6 19:00

引用:
原帖由 王京 于 2010-1-16 18:40 发表
问题不在于从这几个据点中挑出哪一个或哪几份个更符合民俗学的“学科标准”或“学术理想”的根据地,或是希望他们放弃自己的领地,回到某一处城池坚守。
不如在各自发展生产,扩充实力的基础上,修建道路,传递信息,使互通有无,遥相呼应。岂非进可攻,退可守乎?
...
完全同意。
我们基本已经开始走到一条道上了。

其实我这篇文章是几年前写的,
当时民俗学界正流行一种观点,认为民俗学应该进一步扩张其学科范围,把民俗学领域扩大到整个生活领域和文化领域,甚至有人写出了《泛民俗学》这样的学术专著。
我这篇论文是有针对性的。

其实学术从来都是既有学术基础上的发展,我们只能按我们确实知道的去演进。
学科不是圈地,不是插红旗。

库恩在科学史的研究中发现,“前范式时期通常是以对合理的方法、问题和解答的标准的频繁而深入的争论为标志的,尽管这些争论主要是为了确定学派而不是为了达成一致。”
他的这一表述常常让我怀疑民俗学是否一直处于前范式状态。

当革命过于频繁,当我们不断地更换学科定位、反复地进行学科建设的时候,每一次改变都让我们失去了一次进入常规研究的机会。
而没有进入常规研究的我们,
尽管不断地在拓展自己的学科范围,不断地在厘清学科的基本问题,
却始终没能把握住进入成熟科学之门的钥匙。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6 19:51

革命不能过于频繁。同意!大的革命不能频繁,民力不继也。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都是在改朝换代后经过休养生息才迎来的。
另,既然是学科建设,不能只凭学术史一条腿走路。也应该有针对当下具体领域中的具体研究的评价和讨论为好。
作者: 人生一世    时间: 2010-1-16 20:02

呵呵,真没有施兄所说意思了。

到这里来,就是想来参与讨论,弄清楚自己心理的一些疑惑。

每一个做学问人的都比较清楚,要在自己的方向努力,才能做出让人信服的成果,也才能产生所谓的学术影响力或地位(不管承认不承认,事实如此)

同理一个学科要其他学科承认,其最重要的还是“各自发展生产,扩充实力的基础”上“搞出了名堂”,搞出“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实绩”,进而“逼迫别人承认,于是就承认了,合理了,进入制度了。”这个大家都还是清楚,能够理解。

当王兄与施兄“基本已经开始走到一条道上了”,是否意味着一种“学术共同体”中“共同基础”的认同,是否是“多元取向”的趋势的表现?

学科取向多元化或许是现代任何一门学科发展的必然,是有益于学科发展的。民俗学的多元化趋势,也应该可以推动本学科独立与发展(如果非要其他学科对民俗学独立性加以确认的话,呵呵)
作者: 人生一世    时间: 2010-1-16 20:06

对于学术界的“圈地”运动,革命运动,是否可以称之为“学术”,值得思量。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6 20:27

引用:
原帖由 人生一世 于 2010-1-16 20:06 发表
对于学术界的“圈地”运动,革命运动,是否可以称之为“学术”,值得思量。
你我都不认为圈地行为是学术行为。
可是,圈地者自己认为这是“学科建设”、“学术行为”。
而且,圈地者敢于圈地,他的行政地位和学术地位肯定远在你我之上。

从此看,学术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
其社会性质更强于其学术性质。

我们说“不是”不算数。
他们说“是”才算数。
作者: 人生一世    时间: 2010-1-16 21:07

呵呵,同感,同感。他们的力量远胜你我。只要你我老百姓心中一杆称,最终圈地的结果,会在时间面前一视同仁,有效或是无效,后人自有评说。

但还是要具体分析一下,这个圈地的范围是否真的超出了民俗学所能认同的底线(什么底线,呵呵,又回到一亩三分地的老问题,是否仅指施兄在开篇所举学术团队的研究范畴),如果因为自身无法看清,而断言圈出了范围,是否有些武断?也离开了需要做出有份量研究成果的初衷?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6 21:24

行政地位和学术地位的连动,再加上学术资源的掌握,三位一体。
但这并非现在才出现的现象,也并非只有中国如此。
当年的蔡元培、胡适、顾颉刚等,又何尝不是?
只是当年都是以学术地位获行政地位,今天不少是凭行政地位获学术地位。这一点可称畸形。
然圈地必空。如弈,中央的大模样虽然架子大,但尽可泰然,固角守边,稳扎稳打,逐步侵消。
毕竟,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者。
虚张声势,势可久乎?蒙混一时,岂可长存?
若其当真作出些成绩,亦不必怪其圈地。
作者: jinguochen    时间: 2010-1-18 22:12

1927年,顾颉刚在中山大学成立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顾颉刚是把民俗知识当作民众生活的历史知识来看待的,他的《民俗周刊》“发刊词”最后一句口号是:“我们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

那顾颉刚可否也说是“中国民俗学之父”?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8 22:21

呵呵,进国兄也很擅长煽风点火嘛。
“民俗学之父”这个称号不是一个必然的产物,也不是一个通过比较而得出的称号,
它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如果这个称号出现在1949年之前,我想,钟先生是无论如何都不敢领受的。
如果这个称号出现在1980年代或之前,我想,钟先生也不会领受。

可是,这个称号是出现在20世纪末,
这时,中国民俗学界的元老级人物相继故去,
此时仍在教学第一线为民俗学而奔走呼吁的民俗学开拓者中,只有钟老。
而且,当今中国民俗学界的从业者,绝大多数都是钟先生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此时,把钟先生称作“中国民俗学之父”已经是名副其实。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8 22:30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18 22:21 发表
呵呵,进国兄也很擅长煽风点火嘛。
“民俗学之父”这个称号不是一个必然的产物,也不是一个通过比较而得出的称号,
它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精辟!
学术威望(不是水平)和岁数是有相当关系的。除非政治因素直接介入。
作者: 身在7号院    时间: 2010-1-18 23:03

纵观中国民俗学史,顾颉刚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民俗学之父。
离开了顾先生,无法谈论北大时期民俗学的兴起,也无法谈论中山大学的民俗学成就。
顾先生的孟姜女研究是中国民俗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钟先生都无法相比。
钟先生自己也说,是顾先生引他走上民俗学的道路。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8 23:15

但是就某某学科之父的称号一般而言,为父不但要生,也要养。
顾先生后来还是离开了民俗学,尽管他还是理解者、支持者,但不参与直接建设了。
至于钟先生的“民俗学之父”称号,施兄已经说得很明白。
仅就这一点而言,中国与日本的情况,也可以说是很不相同。
作者: jinguochen    时间: 2010-1-19 14:58

俺没有煽风点火的意思。施爱东兄在前文谈学术圈地运动时已经讲得很明白了。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9 21:35     标题: 回复 34# 的帖子

推荐进国文:

民俗学抑或人类学?──中国大陆民间信仰研究的学术取向


作者:陈进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5 | 点击数:5874


一、前言

在现代学术研究中,概念或范畴是学术讨论的重要基础。“民间信仰”作为一个被反复构建的范畴,并非是一个静止性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充满着不确定性,因而也富有开放性。英文世界中的Folk Religion、Folk Belief、Popular Cult、Popular Religion、Communal Religion ,都可能指涉所谓的“民间信仰”。该术语最早见于1892年的西方学术期刊,1897年日本学者姊崎正治亦正式用之。约在1920年代“民间的信仰”、“民众信仰”、“民间宗教”常见于中国学者的文章中。至1930年代“民间信仰”已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术语了。[1]
在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约定俗成的“民间信仰”范畴,通常指具有“宗教性”又有“民俗性”双重维度的信仰形态,用以指称那些与建制性的宗教形态(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新兴宗教或教派)相区别开来的混合性的信仰形态。从发生学的视角看,民间信仰一方面传承了各民族或族群的自然性宗教(自为生成)的传统,另方面也传承了建制性宗教(有为建构)的传统,带有村社(村落和社区)混合宗教的典型特征,堪称“原生性”和“创生性”双性共存的复杂的信仰形态。当然,它的信仰对象不仅仅只是属于庶民的,更是属于精英的,甚至可以是传统国家宗教祭典的一部分(正祀)。民间信仰尽管未具有观念或仪式体系的内在一致性,诸如信奉某至上神,经由先知启示,排他性的教典教义等等,但显然都具有超自然性的特征,特别是从未脱离神灵化(如神、鬼、祖先)、巫术化(黑白巫术)、数术化(计算性、操作性)等三重向度。
自从上世纪中国引进并创建了现代学术体系之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便成为多个学科的关注对象。当然,中国大陆真正有学术意义的民间信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1978年以来的30年。因此,本概述将集中评述该时段中国大陆的学术成果,并探讨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取向的得失。必须声明的是,近年来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科际整合和学科交融成为一种趋势,故而这种学术取向的界定只是为了清晰叙述的方便,而非欲给研究者划分阵营或标签。[2]

……

全文见:

http://www.chinafolklore.org/web/index.php?Page=1&NewsID=4912
作者: jinguochen    时间: 2010-1-19 23:36

巴嫫兄台爱了,完整的版本请读《宗教人类学》第一辑。
    我觉得,民俗学史的学术反思,首先要有勇气面对当下自我的“圈地运动”。比如,从反思“中国民俗学之父”是如何建构并成长为一种“历史”,以及这种“历史”如何建构为另类的“学术厚度”并有可能“遮蔽”另一种“历史”,造成另类的“消声”,从而成为“根正苗红”的代表。这种反思必将给后世提供一份当下民俗学话语史的材料。
    爱东兄和永超兄好象就自我解剖过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非常有勇气的。反思我们日用而不知的“话语共同体”(借用下孙歌的知识共同体),就特别有意思。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20 21:16

引用:
原帖由 jinguochen 于 2010-1-19 23:36 发表
巴嫫兄台爱了,完整的版本请读《宗教人类学》第一辑。
要学习!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20 21:26

引用:
原帖由 jinguochen 于 2010-1-19 23:36 发表
巴嫫兄台爱了,完整的版本请读《宗教人类学》第一辑。 ...
进国还留有一手?
俺要“完整的版本”,完整的电子版,快快E-mail过来~呵呵~~
作者: jinguochen    时间: 2010-1-20 23:00

俺不关心其她,只想完成领导交待的大使命,催得嫫大侠赐稿一篇,纳入《宗教人类学》第二辑筐中,以免让我这外行越编越心虚。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