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魏德东]来自中国的怀念——追忆迪安·侯格教授

[魏德东]来自中国的怀念——追忆迪安·侯格教授

来自中国的怀念
——追忆迪安·侯格教授

魏德东

《中国民族报》2008-10-14



  从《冷眼看世界》到《在美国看宗教》,魏德东老师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宗教现象,为读者奉上了一道道下午茶,或麻辣,或清香,令人久久回味。从本期开始,魏老师再次拾笔,以其独特的视角考察当代宗教现状,与读者分享丰富的宗教社会现象。

 

 ——编者




  9月14日,当我打开来自科学研究宗教学会(SSSR)的电子邮件,顿时目瞪口呆,邮件称现任会长迪安·侯格(Dean Hoge)教授在与癌症搏斗了数月之后,于9月13日辞世。震惊之中我罕见地立刻回信,表达个人及中国同行的悲痛之情,并向其家人问安。

  9月19日,我读到了《华盛顿邮报》题为《迪安·侯格:宗教研究的重要学者》的纪念文章。23日,《纽约时报》又发表了《天主教研究专家迪安·侯格辞世》的长篇报道。这些文章不仅丰富了我对侯格教授生平事迹的了解,更加深了对其学术成就及历史地位的体认。

  侯格教授于1937年出生于俄亥俄州,1964年获哈佛大学神学院学士学位,1970年获哈佛大学宗教研究博士学位。从1974年开始,他在美国天主教大学任教,曾任生命周期研究所所长。2007年他被选为科学研究宗教学会的会长。美国天主教大学在讣告中写道:“很难想象失去侯格教授的美国天主教大学——他的绅士风范、谦逊、友爱、尊敬他人与合作精神为后人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空间。”

  侯格教授一生出版了25部著作,论文100余篇。他的代表作《消失的边界:婴儿潮一代的主流新教》揭示了美国主流新教衰弱的原因,指出人们正在失去与传统新教教派的历史联系,而转向圣公会、卫理公会和长老会。此书荣获科学研究宗教学会杰出著作奖。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天主教教职人员的研究,他以实证资料说明了神甫短缺的原因,讨论了神甫在其工作的第一个5年所面临的挑战,神甫的老化及士气问题等等。从1987年到2005年,侯格教授与同事一起,每隔6年一次、连续4次调查梵二会议后天主教信仰和认同的变化。基于他在天主教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侯格教授荣获了保罗二世学术领袖奖。

  我第一次见到侯格教授是1999年6月,当时我正乘坐灰狗长途汽车作为时45天的环美旅行。当我风尘仆仆抵达华盛顿大学后,他立刻驱车一个多小时从家里赶来,为我安排访问事宜。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他以极快的速度在打字机上打出一封介绍信,然后陪我到图书馆,向工作人员说明我要在这里看书。他又介绍我与该大学的几位佛教研究学者见面。最令我感动的是,此后的两天,他邀请我住到他的家里,理由是可以帮助我节省一点钱。在他那简朴的居所,我见到了他那淳朴、慈爱的太太。侯格太太不仅细心地照料我的起居,她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热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一次与侯格教授的重要交往是2004年7月。我们组织了第一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致力于培养宗教实证研究的人才。在经费等情况毫不明晰的情况下,侯格教授第一个答应来华讲学。在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馆的地下室里,他讲了整整5个上午。以自己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侯格教授讲述了从事宗教实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刚刚起步从事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学员们来说,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此受到了热烈欢迎。

  侯格教授对中国宗教学术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华裔学术人才的培养。著名华裔宗教社会学家、美国普度大学的杨凤岗教授、陕西天主教神哲学院的杨晓亭神甫等都毕业于侯格教授门下。而受教于侯格教授的第一届暑期班学员,现在许多已经成为学术骨干,如云南民族大学的韩军学教授、山东大学的赵杰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卢云峰教授、河北省委党校的时国轻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罗琤教授,等等。

  在10月8日至10日于北京大学召开的第5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上,悼念侯格教授成为引人注目的活动之一。众多中国学者在留言簿上表达了他们对侯格教授的真诚怀念。我们期望这来自遥远中国的怀念能为侯格太太带去些许安慰,我们也期待以更杰出的工作成就来告慰侯格教授的英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