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湖北来凤将举办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

湖北来凤将举办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

湖北来凤将举办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
荆楚网消息,2009年,湖北边城来凤刮起了一股猛烈的原生态摆手舞“旋风”。县直机关单位许多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聚集在社区院落或街道广场学跳摆手舞;8个乡镇分别抽调男女队员各20名,组成摆手舞方队,展开了摆手舞集训。
  万人摆手,舞动边城。来凤县正在以举办中国土家原生态摆手舞文化旅游节为契机,精心打造原生态摆手舞这张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资源优势,强力推动文化软实力向经济硬实力转化。
  借外力打造文化品牌
  3月15日,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摆手舞大师彭昌松家,迎来了一拨远道而来的“稀客”――“来凤原生态摆手舞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来自省社科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9家单位的10多位专家,走进深山考察和研究土家族原生态摆手舞的文化起源和文化内涵。
  专家目光第一次聚焦土家原生态摆手舞,这标志着来凤县委、县政府借助外力打造文化品牌迈出了新步伐。
  3月8日,“来凤?中国原生态摆手舞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在武汉挂牌成立,“中心”成员由省社科院和有关高等院校的11位知名专家组成。在挂牌仪式上,省社科与来凤县政府就原生态摆手舞文化旅游研究工作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心”专家将系统挖掘、整理、研究土家族原生态摆手舞,以此弘扬传承土家文化,推广普及原生态摆手舞。
  按照研究中心与来凤县达成的协议,专家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原生态摆手舞展开研究:
  以来凤原生态摆手舞理论研究为重点,系统研究来凤原生态摆手舞的起源、酉水流域土家族的迁徙发展史、土家族人的饮食、住宅、服饰文化,土家原生态摆手舞的音乐、舞蹈、美学、康体学、伦理道德、土家曲艺和工艺美术等,编辑出版《来凤?中国原生态摆手舞文化旅游研究》专著,提升来凤作为中国土家第一县、原生态摆手舞发源地和土家族艺术之乡的文化旅游形象;
  “中心”为来凤原生态摆手舞提供理论支撑,在土家族居住地区形成原生态摆手舞的“寻根”热,扩大原生态摆手舞的国际国内影响,在国内推广原生态摆手舞,力争把来凤原生态摆手舞申报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来凤原生态摆手舞理论研究为突破口,推介旅游资源,包装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文化影响,丰富旅游经济内涵,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和谐发展,进而增强来凤全面发展的软实力,使来凤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真正具有“艺术土家、有凤来仪”之美誉;
  从健康美体的角度对原生态摆手舞进行研究,把原生态摆手舞打造成为继少林武术、太极拳之后风靡全国的第三大全民武术舞蹈等。
  据省社科院副院长、来凤?中国原生态摆手舞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刘玉堂介绍,“中心”每年将在武汉或其它国内省会城市组织召开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原生态摆手舞文化旅游论坛会;每位专家教授在“中心”的指导下,每年撰写一篇以上文章在全国重点刊物和新闻媒体上刊发或播发,在全国乃至国际有较大影响,全方位宣传推介土家族原生态摆手舞。
  用文化包装旅游产品
  眼下,国内许多中小企业受全球经济“寒流”影响,或陷入困境,或关门停产。而来凤县以宝石花工艺品公司、满妹工艺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却产销两旺、风景独好。该县旅游局局长向泽林说:“用文化包装旅游商品,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今年首次获得自营出口权的满妹公司,民族服装产品备受海外消费者青睐,公司在一季度已完成产品出口额77万美元,年内有望达到300万美元。至此,“满妹”旅游商品从国内市场迈向了国际市场的大舞台。
  早在4年前,来凤县土家族下岗女工彭远芳投资50万元,组建绣花鞋垫专业公司,注册“满妹”商标,组织140多名绣花女开发绣花鞋垫,使土家刺绣工艺由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其民族特色鲜明的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该公司设计16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各地著名旅游景区。
  一双小小的绣花鞋垫,“绣”出了一大特色产业,“绣”出了一条就业新路。如今,满妹公司已培训吸纳了绣花女工、“西兰卡普”织锦艺人1000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达1200万元,产品开发也有单一的绣花鞋垫拓展到绣花鞋、十字绣、土家服饰等系列民族产品。
  来凤县土家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尤其以编织、挑花、刺绣、雕刻等为主的民族工艺独具特色。用木织机编制美丽的“西兰卡普”,是土家女儿聪明灵巧的象征。2002年9月,该县开始涉足“西兰卡普”织锦产业开发,网罗木织机40多台,培训织锦工人50多名,开发了“西兰卡普”壁挂(画)、床罩、被套、地毯、戏装、香袋等新品种70多个,其中“土家女儿会”壁挂还获得国家专利。如今,“西兰卡普”织锦批量出山,畅销国内各大中城市、旅游景区,部分产品还出口海外。
  有近百年历史的土家名筷―――来凤“宝石花”漆筷,通过引进电脑激光雕刻技术,给筷子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该县宝石花公司近年投资300多万元更新设备,探索在筷子和包装盒上雕刻花纹图案和文字,使“宝石花”漆筷彰显出土家文化个性。栩栩如生的鸟羽花草、凤凰图案及诗句等镶刻在精美的筷子及包装盒上,特色鲜明,以夫妻筷、情侣筷、生日筷、战友筷、同学筷包装的系列产品,使“宝石花”已由原来生活用品过渡到高档礼品和艺术珍藏品,一盒的最高售价达到上万元。
  鞋垫绣出五彩缤纷,筷子刻出诗情画意。今年2月,来凤县宝石花公司生产的宝石花漆筷荣获全省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二等奖,满妹工艺品公司生产的绣花鞋垫等两件旅游商品获得三等奖。来凤旅游商品还依托省和武汉市旅游行业协会支持,“零门槛”进入武汉市各旅游系统、景区、宾馆、超市销售。
  用文化包装的旅游商品,叩开了大市场之门。去年,宝石花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达到4175万元,利税达800多万元。据来凤县旅游局介绍,目前全县已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8家,年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旅游商品开发走在了全省前列。
  靠节会助推旅游升温
  今年5月,该县将举办大型“来凤?中国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节会期间,该县将举行武陵山区摆手舞比赛、摆手游行及万人摆手、土家文化论坛、土家狂欢夜、大型民俗歌舞晚会等系列活动,将是一次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的节日盛会。
  省民宗委、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广播电视总台、州人民政府作为摆手舞文化旅游节的承办单位,为节会的举办提供大力支持。来凤县委、县政府更是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全力以赴筹备办好“来凤?中国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以此弘扬土家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开发,拉动第三产业提档升级。
  节会未开幕,旅游先升温。今年初,该县从湖南张家界招商引资,落户来凤的首家旅行社――来凤新天地旅行社注册成立,首期投资60万元。为迎接摆手舞文化旅游节的到来,旅行社公开选聘50名导游,赴张家界市参加专业培训,在摆手节前夕正式上岗,接待四方游客。
  3月23日,来凤县旅游局组织县内20多家宾馆、饭店、农家乐、旅游景区等旅游服务行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前往湖南张家界市开展为期4天的考察培训活动。考察培训期间,张家界市旅游主管部门将邀请当地知名专家讲授旅游市场营销知识,传授饮食业、娱乐业、星级宾馆服务业标准化服务和程序化管理等有关业务,并组织参训人员深入各旅游景区考察标准化服务和经营管理先进经验。来凤县旅游部门组织专业化培训学习,既是为迎接盛会练好行业“内功”,更是全面提升第三产业软件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半个月前,来凤县委、县政府首次召开旅游工作大会,确立2009年旅游工作发展思路:以举办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为契机,突出民族文化旅游、佛教文化旅游、山水休闲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四大特色,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区域协作”的经营理念,加快景区建设步伐,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旅游市场,使来凤尽快成为武陵山区的旅游名城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目的地。今年,全县计划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完成旅游业直接收入1750万元,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500万元。
文章来源:荆楚网

TOP

阳光照耀的山坡—探访摆手舞发源地舍米湖
新华网 时间: 2009-05-07 08:31:56 来源:湖北日报



篝火旁男女老少齐摆手。 (通讯员沈鸿俊摄)

    湖北日报消息 5日,正是阳光灿烂的正午。我们乘坐的汽车越过来凤县境内一河碧绿的酉水,在层峦叠嶂的武陵山脉深处行进。“你看,那就是舍米湖!”来凤县百福司镇党委书记朗洪波手指车窗外,兴奋地说。

    灿烂的阳光下,一面向东约四五平方公里的山坡,绿树、房舍、水田,天造地设,均匀分布,跳跃着金色的光芒。

处处古意盎然

    舍米湖,为土家语中“阳光照耀的山坡”。舍米湖,是土家族歌舞经典摆手舞的发源地。

    清代同治年间贡生彭施泽,在《溪州竹枝词》中写道:“福石(百福司)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让人平添对土家文化的无限向往。

    舍米湖,处处古意盎然。

    建造在绿树青山之中的土家山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背倚山坡,面临群山,一座座吊脚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我们来到位于舍米湖村寨西南山坡的摆手堂。这处建筑,山石砌筑围墙、铺设甬道、雕刻门楣,是土家族人跳摆手舞,用于祭祀祖先,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驱邪消灾的场所,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摆手堂之一。

    土家珍藏的记忆

    中午了。午饭摆在舍米湖土家人的院坝里。

    矮桌,木椅,石坛里盛满包谷酒。青石板地坪,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围坐下来,寨子里养的土鸡,山坡上种的青菜,石磨推出来的豆腐,香喷喷地做好,摆放在桌上,色香味之佳,让人舍不得动筷子。“建国初期,村里人常常在这个院坝里跳摆手舞。”舍米湖村党支部书记彭南清,话语里透出兴奋,“县上来采风的文艺干部,就是在这个院坝里,发现摆手舞传人的。土家的织锦西兰卡普,也是在这个院坝里最先发现的。”

    舍米湖人很骄傲,他们心里珍藏着许多美好的记忆:恩施州命名的首批10个民间文艺大师,这里有一个;这个鸡鸣湘鄂渝的村寨,几十年间,都是三省土家人习学摆手舞的地方。

    一个喜庆的日子

    在舍米湖,我们赶上了一个喜庆的日子——摆手舞传人彭承金,刚刚获得来凤县百福司镇授予的“土家鼓王”称号,寨子里的乡亲,要跳摆手舞庆贺。

    摆手堂内,震天的锣鼓声,响起来了;寨子里的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汇聚来了;一堆明亮的篝火,燃起来了;欢快利落的摆手舞,跳起来了。

    撒种、纺棉花,土家人劳作的辛劳与快乐,舞得酣畅淋漓;织作装饰物西兰卡普,融入智慧与祝福,土家人简单、质朴的幸福生活,舞得原始美好;同仇敌忾,反抗外域入侵,土家人捍卫自身的生存,舞得大气磅礴。

    激越的鼓点,有如一双神奇的手,牵动着场上数百人的舞姿;那夜的星空,明净如水。

    不经意间,两三个小时,在欢乐中流走了。意犹未尽的土家人,相约着下次摆手堂再见。

    归家人手中的火把,闪烁在夜的舍米湖,别是一番生动。(记者曾祥惠 张孺海 通讯员叶明理 秦叙常 洪业前)

[ 本帖最后由 王媛媛 于 2009-5-7 23:3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1# 的帖子

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位于酉水河畔的来凤县舍米湖是摆手舞的故乡。
“摆手堂”的地坪用条石镶嵌,平坦光滑。正中间栽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或松柏树。“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礼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每逢新春佳节,土家人吃罢晚饭就扶老携细幼,举着灯笼、火把,撑着五彩锦旗,身上披着各种色彩的花被面涌进“摆手堂”。土家人为了创造热闹后气氛,还要鸣铳放炮,在中间的桂树或松柏树上悬挂红灯,树下悬一面大锣,放一面大鼓,由一人敲锣击鼓,大家按照锣鼓的节奏,围绕大树跳起摆手舞。 摆手舞分“单摆”、“双摆”,舞蹈者随领舞人的示意变换队形和动作,在摆动规律上,绝大部分是顺摆,即摆右手时就出右脚,摆左手是就出左脚,俗称“甩同边手”。

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撤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摆手舞的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土家人用牛头、猪头、粑粑、米酒、腊肉等供品祭祀过祖宗之后就开始起舞,从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时甚至一连跳几个通宵。 还有一种在野外举行的大摆手舞,它是一种军功战舞,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少则几人,多则上万人,历时七八天不息。大摆手舞每三年举行一次,是军事战争场面的重演。跳大摆手舞集会也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商贸交易会。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TOP

回复 3# 的帖子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而得名。《后汉书》称摆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晋书乐志》认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离不开武器的,故为古代一种战舞。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秦末刘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刘邦认为有巴渝舞之遗风;明嘉靖年间土司兵抗击倭寇,大跳摆手舞,乘倭寇不备,大败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这种战舞逐渐演变成土家祭祀活动,各土司辖地纷纷建摆手堂。清代《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 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摆手舞与西兰卡普(土花铺盖)并称为土家族艺术之花。  
  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65308;漓胍鞘接商萋昊蛘铺呈Υ熘谌私谑痔没虬谑制禾谑治琛⒊谑指琛0谑指璩ご锸蛐校俺仆良易迕褡迨肥M良胰颂谑治杞簿渴背健⒊〉睾凸婺!0谑治璋雌浠疃婺7治按蟀谑帧薄ⅰ靶“谑帧绷街郑话雌湮璧感问椒治暗グ凇薄ⅰ八凇薄ⅰ盎匦凇钡龋话雌渚傩械氖奔浞治罢绿谩薄ⅰ岸绿谩薄ⅰ叭绿谩薄ⅰ拔逶绿谩薄ⅰ傲绿谩钡取L谑治璨痪腥耸嗌伲僬呤伲嘣蛏贤颍谑质保曰鞔舐唷⒚蠊暮粲谧啵苹趾曜彻郏诵钠恰V饕氐闶鞘纸懦释叨鳎咛ぐ谑郑骠娼耍伤啥裕谧嘞拭魃?nbsp;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土家族的大摆手活动非常热闹,在土司时期就被文人形容为:“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摆手堂大坪中间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的两面龙旗迎风招展,旗杆顶端的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在恩施流行于酉水流域。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其特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巴”、“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清代“竹枝词”盛赞摆手舞场面:   
  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诀缓行歌;  
  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也嗬。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TOP

巴风土韵舞边城—来凤"摆手魂"歌舞晚会速写

巴风土韵舞边城—来凤"摆手魂"歌舞晚会速写
时间: 2009-05-26 10:24:17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消息 金凤起舞,嘉宾云集。

    昨晚,鄂湘渝边城来凤,中国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达到欢乐高潮。位于酉水之滨、庆凤山下数万平方米的演出现场,五千来宾和上万名土家儿女济济一堂,“摆手魂”大型歌舞晚会,在此盛装上演。

  原生态摆手舞开始了

    雄浑巍峨的武陵山,中国土家族的摇篮。奔腾千里的酉水河,中国土家族的母亲河。

    舞台上弥漫着神秘悠远的气息,祭祖仪式拉开晚会序幕。土老司梯玛身穿八幅罗裙,手摇八宝铜铃,唱着古老神歌,翩翩起舞,由摆手舞发源地舍米湖村村民组成的祭祀队伍,虔诚地跪拜祖先。“摇起铜铃祈求丰收,跳起摆手舞迎接吉祥”。在雄沉的皮鼓、铿锵的大锣声中,原生态摆手舞开始了。

    一曲狂野的茅古斯舞

    一曲狂野的茅古斯舞,使晚会顿起高潮。演员装扮成远古时代的“毛人”,身披茅草、棕丝,演绎先民的故事。它内容原始古朴,表演诙谐粗犷,透露出远古气息,尤其包含性文化内涵,展现生殖器的崇拜,体现土家先民希望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内涵,是原始戏剧的代表,也是土家文化的活化石。

    晚会创造性地推出土家三祖彭公爵主、向大官人、田好汉形象。他们带领部落,斩草结茅,刀耕火种,渔猎农耕,开发山中家园。他们教化子孙,学典籍,知礼仪,习算术,让酉水之滨到处响彻琅琅书声。他们演练蛮刀蛮拳,无事荷锄而耕,有警则修矛以战,把质朴刚劲的摆手舞,幻化成雄师战阵。

  《凤舞九天》闪亮登场

    土家人淳朴憨厚,热情豪爽。“土家山寨好红火,贵客进门请上坐,跨过门槛一杯酒啊,听我唱首敬酒歌。好事成双二杯酒啊,日子越过越快活。酒过三巡才成礼,梦里都唱摆手歌……”醇厚的乡情,饶有风趣的敬酒歌,使你不喝也要喝!

    这是一片福地仙乡,酉水之滨飞来凤凰。来凤这块美丽的土地。山具武陵风姿,水荟酉水流韵,溶洞千姿百态,峡谷曲折幽深,林海气象万千,田园秀丽迷人。县城山环水绕,长街纵横,历来被誉为武陵明珠,湖北省西大门。伴随着主持人深情的吟诵,大型艺术舞蹈《凤舞九天》闪亮登场。刚劲的舞姿,矫健的造型,绚丽的服装,激情的音乐,不同凡响。“来凤,凤来,舍米湖。月亮在吊脚楼前迷了路,仙佛寺留住了虔诚的脚步。阿哥如山,阿妹似水,飞来凤凰不思归……”歌舞《飞来凤凰不思归》以情韵婉约悠长令人心驰神往。是的,历经三十年改革开放洗礼,武陵明珠,在鄂湘渝边区闪烁;土家之源,古老文明在新时期流淌;秀美山川,在春风中更加妖娆;靓丽边城,在开放中吐出芳香。而由县委书记肖作文作词、作曲家孟庆谱曲、青年歌唱家李丹阳演唱的《来凤,金色的凤凰》更把晚会推向最高潮。

    尾声中,台上近千名演员汇集舞台,台下12支队伍,同时跳起大摆手,彩凤在展翅奋飞,地龙在喷火遨游,天空礼花绽放,会场万众欢腾。摆手舞盛世,山歌伴征程,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在踏歌奋进!(记者张孺海易飞通讯员叶明理洪业前秦叙常)

TOP

我们能够通过旅游了解真实的民族风情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