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为文化瑰宝“女书”打假 七旬教授编撰《女字字典》

为文化瑰宝“女书”打假 七旬教授编撰《女字字典》

【楚天都市报】为文化瑰宝“女书”打假 七旬教授编撰《女字字典》
记者:吴戈(推荐) 发表时间:2008-11-14 07:17:32  
转载自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何君辉 通讯员谭佳) “这里面的每一个女字都有出处。”昨日,在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女书文化研究专家谢志民家中,记者看到了70万字的《中国女字字典》手稿,这本收录了2435个女字的著作,计划于明年春天正式出版。
  女字又称“女书”,是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镇及其近邻一带妇女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符号体系,字体倾斜,略呈菱形,笔画纤细飞扬,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唯一的性别文字,现已濒临灭绝。
  为“女书”研究倾注了20多年光阴的谢志民,今年已75岁高龄,他在1983年将女书断定为一种“奇特的文字符号体系”后,曾数度到江永走访,收集了近10万字的“女书”原件,还长时间居住在女书传人、瑶族老太太高银仙家中进行调研,20多年来收集的女书研究资料有数十袋。
  《中国女字字典》历时24年编撰完成,全书有70余万字,字的出处多为遗存于世的女书作品。“字典中的每一个女字都是真的!”谢志民说,自女书引起海内外学者关注后,研究资料就成了抢手货,个别急功近利者自恃接触过女书,或者懂当地土语,开始恣意伪造“女字”。谢志民展示了他近年来甄别出的“伪造女字大全”(如图),囊括了伪造女字4000多个。
  “语言文字是历史的缩影,研究者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珍稀文化瑰宝将埋没在急功近利中。”谢志民说,伪劣女书已成为学界的一种乱象,呼吁相关部门成立“打假协会”。
编辑:吴戈    文章来源:民大在线

TOP

中国“女书习俗”抢救保护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10年8月28日,中国“女书习俗”抢救保护研讨会暨“女书文化记录工程”项目结题汇报会在北京举行,全国妇联副主席洪天慧、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刘晓以及国内外女书研究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校女书研究中心7名人员到场。

   本次会议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南省文化厅、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是继2006年在我校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女书学术研讨会后,国内外女书研究专家、学者的又一次聚首。

  研讨会围绕“女书习俗”抢救保护这一主题展开。来自江永县的女书传承人通过女红、女歌、女书书法等“女书习俗”的现场展示,为与会者讲述了一个关于女书的神秘而凄美的民俗故事。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庆福代表段超副校长、冯广艺教授在会上做“挖掘女书习俗文化价值保护世界人类文化瑰宝”的主题发言。他从女书习俗的内涵和特征、文化价值,以及我校对女书习俗文化的研究、女书习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等几个方面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我校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王江晴还就“女书信息化工程”这一重要问题发言,展示了我校利用信息技术在保护女书这一世界瑰宝的重要工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女书输入法设计、女书网站建设、女书文献flash展示系统、女书联系手写别样本采集系统等。文学与传播学院08级新闻专业学生李敏也在会上就“女书流传地区的庙会习俗”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据悉,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校学者在湖南江永首先发现了女书这种世界上唯一的由女性使用的文字,并成立了国内外最早的女书文化研究中心。近三十年来,我校为女书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一名大学生代表,参加如此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会有什么样的感悟与收获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从北京开会归来的08级新闻专业学生李敏。李敏谈到,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她们今年成功申报了学校重点研究项目“女书习俗文化研究”,撰写了论文《女书流传地区的庙会习俗》,受到大会邀请并在会上作交流发言,收获很大。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她们将更加关注女书文化以及其他民俗文化的研究。
(记者 杨兰)

资料来源:民大文传学院

TOP

期待谢老的力作出版!

TOP

我院三教师出席第三届“少数民族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本站讯(特约记者 黄迎新)10月15-18日,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昆明举行。来自海内外40余家高校、新闻媒体及研究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云南大学,围绕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联合主办。我院高卫华、黄迎新、陈峻俊三位老师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以“传播、团结、发展”为主题,就民族新闻报道、传播与社会变迁、传播与科技、传播与文化、新媒体研究、民族影视传播、舆论与公共空间、媒介产业研究等八个分主题展开了讨论。高卫华教授主持了新媒体研究专场并做了精彩的点评,黄迎新老师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与对策》、陈峻俊老师的《电视媒介对女书式微的传播学思考》获得入会专家的浓厚兴趣和好评。
    本届论坛与前两届论坛相比有了新的突破,首次出现台湾地区的学者参加,首次设立地方专场(云南省民族传播研究专场)研讨,首次发布《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2011)》。我校在本次论坛也有新的收获,成为论坛的常任理事单位,并承担起下一届中南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状况调查与研究的工作。我院教师参加此次论坛,扩大了我院新闻传播学的学术影响力,加强了我院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也必将推动我院在民族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领域的学术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