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朱靖江:《田野灵光: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历时性考察与理论研究》

朱靖江:《田野灵光: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历时性考察与理论研究》



朱靖江著《田野灵光: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历时性考察与理论研究》由学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对人类学影像民族志(人类学片)的定义、特征、理论框架、文本类型、研究方法进行系统阐述、归纳和总结的专著。本书梳理了国内外影像民族志的不同发展阶段,用具体案例分析了各阶段的不同影片的指导方法和特点,值得影视人类学研究学者一读。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着眼于全球视野与历史语境中的影视(视觉)人类学理论和影像民族志方法,论述这一人类学的视觉研究方法如何从简单、稚拙到复杂、精妙的嬗变历程。第二部分则落脚于中国的影像民族志创作实践,通过对1950-1970年代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1980-1990年代的“新纪录运动”以及1990年代至今的中国学院派影像民族志和2000年以来的“社区影像民族志”的研究,呈现中国人类学影像民族志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与建构之道。

作者简介:
朱靖江 男,1972年出生。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现执教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领域为视觉人类学与当代影像文化;资深独立制片人。出版有《DV宝典:从菜鸟到独立制片人》(2003)、《影像中的正义——从电影故事看美国法律文化》(译著,2003)、《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合著, 2004)、《滇缅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缅甸印度战场的壮丽史诗》(译著,2006)等著作;发表有《“土著影像”与后殖民时代的影像民族志》 、《论当代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发展趋势》、《人类学表述危机与“深描式”影像民族志》、《“直接电影”影响下的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等论文。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从边缘到热点:国际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研究评述
  第一章  边缘时代:作为文化人类学研究附庸的影像民族志
    第一节  机械影像与走向田野的人类学
      一、电影作为机械影像的特征
      二、人类学与影像方法的理论联姻
    第二节  具象与抽象:影像叙事与人类学理论的二律背反
      一、影像在人类学研究中的理论短板与技术障碍
      二、影像技术与视听语言:影像民族志的书写之道
    第三节  影像民族志的初啼:罗伯特·弗拉哈迪与民族志电影
    第四节  巴厘岛影像——玛格丽特·米德与贝特森的影像民族志实验
      一、米德与贝特森的影像记录法与民族志创作
      二、鼓吹与实践:米德对影视人类学的学科贡献
    第五节  《猎人》与《死鸟》:影像民族志的战后复兴
      一、《猎人》:战后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破冰之作
      二、《死鸟》:仪式性战争的民族志影像记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真实之镜:纪录电影新方法与人类学影像民族志
    第一节  他者之声:从“直接电影”到“观察电影”
      一、“直接电影”方法与影像民族志的转型
      二、“直接电影”影响下的人类学“观察式电影”
      三、《斧之战》与人类学“学理式”影像民族志实践
    第二节  分享与互惠:“真实电影”的影像民族志新思维
      一、《疯狂的灵媒》与“他者”化的欧洲文化
      二、《我,一个黑人》与“民族志虚构电影”
      三、影像民族志与“分享人类学”
      四、“真实电影”与影像民族志的跨文化对话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阐释之道:影像民族志与人类学新理论的共鸣
    第一节  表述危机与“深描式”影像民族志
      一、影像“深描”与“语境强化”的人类学影像民族志
      二、人类学理论变迁与影像民族志的先锋性实践
    第二节  “自我反射”与亚诺玛莫人影像民族志
      一、赫库拉:影像民族志的多声部表述
      二、《一个名叫“蜂”的男人》与“互为主体性”的影像民族志
    第三节  “社区决定法”与阿拉斯加本土遗产电影计划
      一、“社区决定法”的基本准则
      二、合作式拍摄与影像权力的让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住民影像”与后殖民时代的影像民族志
    第一节  自传式纪录片与“纳瓦霍人电影计划”
    第二节  加拿大“挑战促变革”计划与“参与式影像”的兴起
      一、福古岛流程(Fogo Process)
      二、“印第安电影摄制组”与加拿大的原住民影像
    第三节  表达与赋权:“原住民影像民族志”的双重使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极之旅:影像民族志的当代发展趋势
    第一节  回归“故乡”的人类学影像民族志
    第二节  “模仿认知”:影像民族志的新理论探索
    第三节  电影蒙太奇与影像民族志的意义呈现
    第四节  反实证主义的人类学影像民族志
    第五节  实验性的“民族志虚构电影”
    第六节  数字与网络时代的“超媒体民族志”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从创举到突围:中国影像民族志的建构之道
  第六章  壮举与困境: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再思考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基本形态
      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简介
      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理论依据与叙事模式
      三、“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创作方法与学术定位
    第二节  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当代反思
      一、“文化救险”使命与“复原重建”方法
      二、“复原重建”式影像民族志的方法论困境
      三、“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与《北方的纳努克》之文本比较
      四、反思与致敬:1990年代以来的“回访重拍”民族志电影计划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真实与独立:“新纪录运动”与中国影像民族志的方法重建
    第一节  “直接电影”对“新纪录运动”的方法启迪
    第二节  “山神”与“神鹿”:从传统体制中突围
      一、《最后的山神》与《鄂伦春族》的方法差异
      二、《神鹿呀!我们的神鹿》与影像民族志的方法建构
    第三节  《八廓南街16号》——“观察式”影像民族志的中国标本
    第四节  其他独立纪录片作者对影像民族志的实践与探索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理论与流派:中国“学院派”影像民族志的发展脉络与创作策略
    第一节  1980年代的学院派民族志电影实践与理论探索
    第二节  《山洞里的村庄》与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学术自觉
    第三节  “学院派”影像民族志的创作类型及其学术价值
      一、“学理式”影像民族志
      二、“描述式”影像民族志
      三、“表现式”影像民族志
      四、“应用式”影像民族志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分享与赋权:数字影像时代的“社区影像民族志”
    第一节  “分享”理论与数字影像变革
    第二节  中国“社区影像民族志”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节  “社区影像民族志”的应用领域与人类学价值
      一、“村民影像计划”:我拍我的村子
      二、“乡村之眼”影像计划:记录自然与文化变迁
      三、“乡村影像计划”与跨文化对话
      四、社区影像与灾后重建
      五、女性权利与影像表达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由技入道: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理论纲领
      一、影像民族志的定义及特征
      二、影像民族志的理论框架
      三、影像民族志的文本类型
      四、影像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人类学影像民族志大事记
参考文献
一、图书
二、文章
三、影像民族志
后记引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影视人类学的,大陆方面第一本概论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