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专家:把七夕看作中国情人节是商业化环境中的误读

专家:把七夕看作中国情人节是商业化环境中的误读

中新网 2015年08月20日 15:57 来源:新民晚报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平添浪漫色彩,近年更是与“东方情人节”画上等号。
  然而,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源起、内涵与习俗,却不如端午、中秋节那样广为人知。在“西节东渐”“浪漫经济”的风潮下,如何追溯七夕原本的“乞巧”传统,还佳节本来的民俗风貌?
  七成90后情侣选择过七夕
  “今年七夕虽然在工作日,但是吃饭、看电影、礼物一样都不能少。”90后小南在网络公司工作,在他看来,七夕就是情人节,早在一个月前便开始构思七夕活动。“去年没有准备,女友埋怨了大半年。”
  像小南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社交网站人人网调查显示,近年七夕节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在2536名受访90后中,近四成认为七夕节有传说故事、文化渊源,显得更加浪漫。调查中,70.6%的90后情侣称将过七夕节。
  送礼物、看电影、吃饭成为90后情侣们过七夕节的主要选择,68.8%的受访者称会在七夕节送恋人礼物。七夕也成为商家促销的“香饽饽”,随处可见七夕活动广告。市区一家商场企划部经理透露,七夕节填补了促销空白。“大型商场每年至少举行8次以上的促销活动,但在端午节至国庆节期间,三个多月内没有重大节日,七夕正好针对较为年轻的消费群体。”出行也是年轻人过七夕的热门选项。根据携程旅行网数据,今年七夕节前后三天内,80后、90后往返于国内城市间的人数同比增长68%。
  七夕与情人节关联不妥当
  李垭南与女友琪琪是一对异地情侣,今年是相恋的第九个年头,但他们最近决定“这个七夕不过了”:“2月14日已过了情人节,本身也没什么经济能力,挑一个过就行。”小李笑言,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已经很浪漫,何必再“烧钱”?
  七夕是否等同于情人节?记者在南京西路随机采访发现,将七夕纯粹当成情人节的市民不在少数。当被询问“您觉得七夕节是情人节吗”,八成受访者回答“是”,当被问及原因时,则回答“大家都这么说”。
  在受访的10名路人中,只有两位男士明确表态“七夕并不是情人节”。一名20岁出头的小伙子说:“七夕不是情人节,是乞巧节。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过,应该按传统的方法,女孩子好像要做乞巧之类的事。”“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染上悲伤的色彩。”另一名反对者则表示,在这种氛围下,送礼过节显得不合时宜。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郑土有表示,现在很多人把七夕看作中国的情人节,其本质是商业化环境中的一种误读。七夕一至,餐厅急着推出情人套餐,电影院里爱情题材片赶档上映,商场“浪漫促销”,种种热闹使七夕本意迷失在打着“浪漫主义”旗号的商业活动中。
  “从学理方面来看,将七夕与情人节关联起来并不妥当。”郑土有强调,从世界范围来看,情人节象征着爱恋,往往设在万物生长、春情萌动的时候。“称七夕为情人节,违背自然规律。”
  中国节民族特色不该丢失
  其实,七夕节本名“乞巧节”,源起汉代。七夕夜,女子手持五彩丝线,向着月光比赛穿七孔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
  年轻女子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拥有一双巧手,习俗逐渐演化为以凤仙花染指甲“应巧”、将菱藕雕琢成花鸟“斗巧”、捕小蜘蛛于盒中“卜巧”以及用食用油面糖蜜制“巧果”等,后也有男子拜魁星的习俗,希望考运亨通。
  民俗专家解释,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背景下,女性因为需要做女红、操持家务,所以通过乞巧向上天祈祷自己心灵手巧,逐渐演化为祈求早日遇得良人,觅得美好姻缘。
  郑土有认为,乞巧中的“巧”本质上是智慧的体现,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提倡七夕核心的一些价值内容,比如说其中所倡导的女性的自信和自尊。
  今年承办嘉定菊园七夕会的汉未央文化中心负责人姚渊说,现代女性少做女红,七夕节的现实意义已经淡化。为何要费心复刻宣扬古礼呢?姚渊回答:“七夕节真正的内涵在于体现女子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尽管现在已经不再需要现代女性纺纱织布,大家也逐渐将牛郎织女和民俗混为一谈,但是女子的德行不应衰变。只有深入理解节日的人文、文化精神,过节才有意义,先人的精神财富才能真正为我们所传承。”
  每个节日背后蕴含的是独特的记忆和情怀。针对现在几乎每个节日都过成购物节、狂欢节、美食节的现象,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曹雅欣指出,节日的存在,是为了传达独属于这一个日子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如果我们在过节的时候,完全忽略了节日承载的精神主旨和文化传统,那么就失去了过节的本来意义,就丧失了节日的民族特性。范洁 范鹏 吴紫涵 朱旻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