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大学省级非遗研究中心发展规划” 专家咨询会综述

“长江大学省级非遗研究中心发展规划” 专家咨询会综述

“长江大学省级非遗研究中心发展规划” 专家咨询会综述
     由长江大学文学院主办的“长江大学省级非遗研究中心发展规划” 专家咨询会于2014年1月18日在湖北荆州举行。参加协办本次咨询会的单位有长江大学科研处、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等单位。出席咨询会的二十多位代表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荆州等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市群众艺术馆的研究员,还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等。长江大学副校长李家宝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
     会议主要分为两大议题:(1)讨论长江大学非遗研究中心的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2)研讨学报名栏的发展思路。会议由长江大学文学院院长许连军教授主持。在开幕式后,首先由长江大学省级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孟修祥教授介绍中心的近期发展规划,包括制定中心的长远目标、制度建设、平台建设以及研究选题等。他认为中心要立足长江大学文学院,整合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力量,并联合荆州市文化局及相关单位、湖北省其他非遗研究中心和国内外非遗研究机构,将中心打造成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其制度建设则包括建立学术委员会制度、项目基金及其开发制度和完善人才管理制度。中心的平台建设包括建立“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和“中国神话学论坛”,创办“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并继续与长江大学学报合作,将“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办成该报的特色专栏。此外,中心还将编辑《荆楚文化遗产》,力争每年一辑,定期出版。中心要竭力扶持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吸收更多的在校学生加入社团工作,使非遗的学生工作能星火相传。中心的近期工作目标对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主持项目、申报获奖、举办学术会议以及陈列馆所应陈列的作品数量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孟修祥教授还介绍了初步拟定的研究选题,包括江汉平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平台建设、江汉平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个案保护研究、江汉平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个案保护研究、荆楚特色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开发研究、江汉平原地区历史传说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江汉平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江汉平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江汉平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都市会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大学生非遗社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研究等。
    针对上述议题,与会的各位专家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叶舒宪教授首先提出了“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口号,他认为长江大学的非遗中心应该协同本校其它人文社会学科、外界各相关力量等共同筹谋发展。中心也要关注荆州本土的文化遗产特色,如记述荆楚地区的农事、治病、祭祀、婚嫁等民俗习惯和民间故事的《荆楚岁时记》就非常值得学人的深入挖掘,特别是其中的节气、历法等研究。《荆楚岁时记》距今年代久远,书中所记载的荆楚民俗的现代传承与变异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学界同仁的重视。同时,他以玉文化的研究为例,对长大非遗中心的研究方向、内容拓展等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指出,民俗学的研究正在转向民生应用类研究,如中心可关注荆楚的饮食文化,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吃喝玩乐等。荆楚饮食以稻为主、嗜好鱼肉、汤品繁多以及好酒多茶等,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鱼米之乡的饮食特色。非遗中心应效仿上海元渚食品,帮助本土饮食企业打造精品品牌。已经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荆州鱼糕、天门蒸菜以及松滋白云边酒等都极具荆楚古代文化的显著特色,都是宝贵的饮食加工技艺遗产。非遗中心的研究还可以与企业相结合,引导部分企业进入课堂教学。中南民族大学的向柏松教授提出,非遗中心要重视文化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三国文化之乡、孝文化之乡等文化品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术性的田野调查,打造一批地方文人;要关注社区传承,做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构。同时,研究者也要关注本土的伍子胥故事、张居正故事、三国故事等民间文学的活态传承。中山大学蒋明智教授则提出,非遗研究要将学术研究与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结合在一起,要准确定位,创办特色。要参与企业文化产业的推进工作,做好文化产业的传承、保护和开发,要重视文化产业与生产力的结合。他提出“借鉴平台、推进发展”的口号,倡导利用一切可用之力量,如借用湖北在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乡友会,寻找机会促进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宪昭教授则重视公共民俗学,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社区、进课堂,惟如此,才能对非遗项目进行动态的、活态的保护。要关注非遗项目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国际性。他重视对非遗项目的跟踪、调查以及非名录项目的调查。他认为非遗中心有责任协助地方政府做好申遗工作,同时中心也要研究后申遗时代的保护状况等。咨询会的专家们也认真听取了非遗项目杰出传承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如何圆满解决这些问题,是各地非遗中心以及我国的非遗保护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长江大学学报的“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换”专栏,自2006年创办以来,已有七年历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中国神话学界乃至中国学术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针对如何突破瓶颈,打造名栏,各位专家们也纷纷献计献策。首先,他们认为应该开阔研究视野,了解国内外神话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以此凸显神话学研究的国际性、世界性。在翻译介绍国外神话学的研究文章上要加大力度,要推陈出新,不断引进国外神话学研究的新成果。其次,神话学研究要与荆州的地域特点相结合,借鉴荆州博物馆出土文物的巨大优势(如荆州楚玉),探讨中国古人的早期神话学思维。专栏也可自行策划,采取向学者约稿等形式,定期推出系列研究。总之,专栏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竭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才能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在全国非遗保护活动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长江大学省级非遗研究中心的成立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它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等各个领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和研究工作等方面必将意义深远。

TOP

叶舒宪先生真是“好玉登徒子”啊,曾有两次机会随同叶先生逛外地古玩市场,叶先生慧眼识宝,我等只有羡慕的份儿。

TOP

中心要竭力扶持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吸收更多的在校学生加入社团工作,使非遗的学生工作能星火相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大学生非遗社团)研究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要依靠长江大学省级非遗中心,做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相关实践活动,坚持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承人的相关调查,努力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民俗文化、节日文化、荆楚文化等。完善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团队建设,做好网络宣传,联络其他高校非遗团队,共同为非遗传承、保护、传播贡献大学生应有的力量!

[ 本帖最后由 王永强 于 2014-2-2 03:58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