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信息历史:一个鼓点引爆的“蝴蝶效应”

信息历史:一个鼓点引爆的“蝴蝶效应”

匿铭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2月11日   17 版)

      

    “我们每天会在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写上约3.6万亿字,这相当于3600万册图书(作为对比,整个美国国会图书馆才不过拥有约2300万册图书)。”

    信息如何演变为今天这样的“哥斯拉怪兽”?

    美国《连线》(Wired)杂志,有这样一段文字:“仅仅一天之内,人类就会产生数以百万计的书籍写作那么大的价值。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一共发送了1546亿封电子邮件,发了4亿条微博,还在WordPress上写了超过100万篇博客文章,并留下了200万条博客评论。在Facebook上,我们一共写了16亿字。总之,我们每天会在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写上约3.6万亿字,这相当于3600万册图书(作为对比,整个美国国会图书馆才不过拥有约2300万册图书)。”这些数字令人咂舌,我们仿佛一直生活在信息时代,一个城市里生活的人可能要驱车行驶几十上百公里才能来到一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没有电视的没有“信息”地方,前提是他的车里没有导航系统。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普通人每天要面对的信息量绝对大于几十年来的新生信息之和。很自然的,人们会对信息的历史感兴趣,想知道它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为今天这样的“哥斯拉怪兽”。

    有一个科学理论可能已经家喻户晓,名叫“蝴蝶效应,”说的是如果北京的一只蝴蝶拍了一下翅膀,可以引起加勒比海的飓风。“蝴蝶效应”是一种混沌现象,科学上有相关的解释,而将这一理论传播到平常大众都能知晓的地步,是拜詹姆斯·格雷克所赐,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开创新科学》便描写了“蝴蝶效应”。这本书同时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决赛,随后成为被追捧多年的畅销书。简单来说,詹姆斯·格雷克是美国最伟大的科普畅销作家之一,他决定挑战信息历史这个题材。

    詹姆斯·格雷克花了七年时间完成了这本书,取名叫做《信息简史》,458页,不算特别厚,但敢为信息作史,需要点勇气。自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在1948年创立信息论以来,整个世界仿佛都被“信息”席卷,不仅由此催生了信息革命,也引发了其他许多学科的信息转向,改变了人们对于诸如麦克斯韦妖、生命的编码、模因、随机性、量子信息论等的理解。部分科学家甚至认为,构成世界的基础不是物质,不是能量,而是信息,正如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所说,“万物源自比特”。这一比喻略有夸大,但足以说明科学界对信息的重视达到了怎样的地步。

    在詹姆斯·格雷克的笔下,这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变迁:它的前半部分描写了人类饱含着艰辛,又照耀着智慧光芒的一部历史,这里面包括非洲部落的原始通信工具、人类口语从神话传说到哲学论证的演化进程、作为符号固定剂的书写运动和通信标准化的辞书和码本、机械时代的巨匠先驱打造的工程奇迹,直至逐渐将信息的意义外壳彻底剥离,建立近代和现代的通信系统,并通过数学和理性将无关紧要的细节去除,洞察到信息的本质。当克劳德·香农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这篇宏论,“信息”第一次被人类精确定义,而几乎与此同时,图灵和哥德尔也分别达到了密码学和形式系统的巅峰,这真是信息史上的英雄时代!

    接下来,我们就看到信息学犹如一股洪流,在一个又一个的领域里掀起了颠覆性的革命:心理学、热力学、遗传学、传播学、量子力学,不一而足。每一门学科在经受了信息学洗礼后,面貌都焕然一新,不仅在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哲学思辨上大大地深化了。

    《信息简史》原版的副标题是“一部历史,一个理论,一股洪流”,绝无夸大之意,信息论配得上这一称号。当詹姆斯·格雷克从非洲原始人手中的鼓点开始描写这部历史时,他或许想表达的是,当那一声声满载神秘不可知意义的鼓点被敲打起来时,产生的竟是席卷全世界的信息革命,这又是另一种美丽炫目的“蝴蝶效应”。

    《信息简史》,[美]詹姆斯·格雷克著,高博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年12月,69.00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