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世纪天津人小时玩嘛

上世纪天津人小时玩嘛

2012年05月31日 00:00  来源:今晚报


  粘老鹤

  撞拐

  拔老根儿

  砍子儿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着无限的怀念,虽然每一代天津人都有着不同的童年经历,但在早前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玩得很简单也很有趣。那时没有现在孩子们玩的电脑和手机,经常是追追打打就过了一天,那么这些老天津人小时候都玩嘛?

  粘老鹤
  据民俗学者由国庆介绍,天津人习惯管蜻蜓叫“老鹤”,以前能粘到的老鹤种类可太多了,人们又给每一种老鹤都起了各自的“学名儿”,比如大老青、花狐狸、轱辘钱、黑鬼儿、黑老婆、红辣椒等等,最常见的还是黄老鹤,如果运气好能抓到一只色彩斑斓的“轱辘钱儿”的话,那是足可以向玩伴们炫耀的。
  粘老鹤的方法也值得说说,首先得准备一支长竿,竿顶插上一节约3毫米粗的尖子,形状有点像钓鱼竿。那时候谁手里要是有这么一支竿子的话,小朋友们都得羡慕不已。除了竿,粘老鹤还得有粘子,松香加水小火熬制,粘度最好能粘住“知了”。可见这游戏虽简单,但其实也讲究的很。
  现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已经很少还能见到蜻蜓漫天飞舞的情景,在以前盛夏,特别是快下雨潮闷的傍晚,成群的蜻蜓随处可见。孩子们手握竹竿,看准了树叶间的蜻蜓,悄悄接近,屏声静气,下手要果断迅速,如果粘上了的话周围的伙伴都一块欢呼起来。然后拿细线拴上,牵着让它到处飞,小朋友们都跟在后面一起颠啊跑啊,哪怕跑得汗流浃背,也乐在其中。
  不过随着人们开始意识到蜻蜓是益虫,再加上现在很少还能见到蜻蜓,所以“粘老鹤”的游戏便渐渐消失了。

  摔泥锅
  小孩天生都爱玩泥巴,天津的娃娃更是如此,在天津有一种黏性较大的黄胶泥是孩子们的最爱。虽然都是玩泥巴,这男孩和女孩的玩法还不一样,女孩喜欢捏个小猫小狗什么的,男孩就喜欢玩摔泥锅。
  这泥锅怎么摔?先弄些黏土,加水后就像揉面一样给它揉熟了,加工成有柔韧劲儿的泥。然后两个人分重量相当的泥后就开始捏泥锅。捏泥锅是门“手艺”活,这输赢全在泥锅捏的好坏上,泥锅要捏成凹形,底部要尽量大和薄,锅边越深越好。摔的时候尽量让锅圈同时落地,利用锅内空气的压力将锅底炸开个大洞。软泥“啪”的一声经常会溅到脸上,孩子们可不在乎这个,玩得高兴着呢。然后按照两人事前约定的先后顺序,一方给另一方用泥修补锅底的洞,摔出来的窟窿越大,赢来的泥巴就越多,这样一来二去,看谁先把对方的泥巴都赢过来。虽然赢来的只是泥巴,但那种成就感会深深地烙在童年的记忆中。

  抓子儿
  如果前面的“摔泥锅”是个男孩游戏,那“抓子儿”就是女孩们玩的游戏。老天津的小女孩俗称“抓子儿”的“抓”为“chuā”,这跟天津方言的发音有关。
  游戏中的“子儿”是一个装着豆子、沙子或者小碎石子的小布包,姐妹们玩前先在桌面摆放几块老式的麻将牌(骨制正面,竹制背面),条件艰苦点的也有用猪关节骨头代替的,在猪骨一面涂颜色区分正反。游戏道具这就都准备齐了,然后由先开始玩的人把“子儿”抛到空中,落下之前要眼疾手快地把不同姿态的麻将牌摆成同一姿态(比如同一面朝上)。这还不算完,还必须得将下落的“子儿”接住,只要接住了就仍可继续,直到把牌全都摆成一样的姿态就算胜出了,如果没接住“子儿”就换人重来。这游戏考的就是一心多用的能力,玩的好的姑娘从抛“子儿”、看牌、摆牌、接“子儿”一气呵成而且流畅,甚至还能边玩嘴里边唱着歌谣,这机敏劲儿真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

  撞拐
  这是一个比较激烈的游戏,以膝盖当武器去击败对方,是一个需要男子汉气概和力量与技巧的游戏。比赛时只能单脚着地,左脚还是右脚着地都可以,然后用左手去扳住右脚或右手扳住左脚搭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方,手脚不能分开,然后用闲下的那只手来辅助大腿上抬或下压。
  四肢分工明确了,就蹦跳着用翘起来的膝盖去撞击对方的身体,把对方撞倒或者双脚着地就算赢了。撞拐可以两个人单挑,也可以数人分成两拨“混战”,多人混战是最有意思的,口中高喊着“冲啊”调动起来士气,不撞个人仰马翻大汗淋漓不算过瘾。所以也难免会有一些擦伤磕碰,但是没人在乎,把对方全撞翻后赢了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现在这个游戏在很多家长眼中就比较危险了,毕竟谁家都只有一个“宝贝疙瘩”,捧在手里都怕掉了,更别说为了玩个游戏伤着碰着了。

  拔老根儿
  到了秋天,拔老根儿就成了天津娃娃们最爱玩的游戏,很多孩子口袋里都会揣着一根或几根老根儿,谁的手里要是有一根“常胜将军”,就别提多威风多骄傲了,这是当代孩子们很难理解的情结。
  老根儿其实就是杨树叶的叶茎,秋风扫落叶之时是玩拔老根儿最好的日子。孩子们专捡大片的老杨树叶,捋掉枯黄的叶片只留叶茎,老叶茎的纤维和韧度都很结实。有了老根儿就可以找对手开拔了,拔的时候两个老根儿交叉然后每个人的双手捏紧各自老根儿的两端,向自己方向用力拉,谁的老根儿先被拉断谁就输了。有的老根儿能连拔二十多次还不断,这就被小孩们尊称为“宝根儿”了。
  那时的孩子们认为胜利的秘诀在于“闷根儿”,这样能让老根儿富有韧性,怎么闷呢?就是把老根儿放在鞋坑捂着,任凭老根儿怎么硌脚也强忍着,只要能赢也不管老根儿是什么味道了,可见当时的孩子对这个游戏有多喜爱。

  砍子儿
  砍子儿是一项男女生都可以参与的户外游戏,那时候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上都经常会组织学生们一起砍子儿。这个“子儿”就是小沙包,所以这个游戏又叫“丢沙包”或“砍沙包”。开始游戏前先把人分成甲乙两拨,画两条相距5米左右的平行线,甲方的人分别站到两条线的外面,乙方的人站在两条线的中间。甲方的队员轮流用“子儿”去扔乙方的任何一个队员,如果被“子儿”砸中了而且“子儿”落到了地上,那这名队员就被罚下场了。但如果“子儿”被乙方的队员用手接住没有落地,那么就可以“救回”一个被罚下场的同伴。如果乙方的队员全部被罚下场了,那么甲乙就交换位置重新开始游戏。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沙包,你砍我闪,攻防投接,能让一帮一伙的孩子们不知疲倦地玩上整整一个下午。在那时的胡同里、操场上,都经常能听到孩子们玩砍子儿时的欢声笑语,那是永远留存在每个人童年中的记忆,是老天津城的记忆之一。 马成 绘

TOP

民间游戏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年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由于时代变迁等原因大部分在失传中,旧时品种繁多的民间玩具由于、观念更新等原因正在绝迹中,这段历史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可亲可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