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08年宗教文化十大关键词

2008年宗教文化十大关键词

2008年宗教文化十大关键词



《中国民族报》 2008-12-30


□ 本报记者 王辉

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敦煌莫高窟佛像复制品
上海玉佛寺的僧衣展示
网友为戒嗔小和尚绘的图像
在山西举办的清明(寒食)文化节中的挂祥铃仪式
浙江绍兴举办的大禹公祭典礼
山东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地宫内发现的舍利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可能装有佛顶舍利的阿育王塔
《龟兹石窟壁画》特种邮票
题开法师在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上向观众讲解佛经的版本知识
释道心在自己博客中贴出的照片
艺人在千幅格萨尔王唐卡展览现场说唱《格萨尔王》
  编者按:
  每一年,都有一些文化事件成为“年度记忆”,由此而产生的名词就像名酒的瓶签一样,标志着它的年份。当人们顺着历史的河流溯源而上时,这一个个名词又像是一位位久违的老友,在人生的不同驿站,为你记录着心情、延续着感动、见证着成长,带你重新品味曾经的岁月变迁。在这样一个宗教被更多地包容、理解与接受的年代,在充满悲痛、坚强、梦想和光荣的2008年,又有哪些宗教文化领域的新事、大事和热事,让我们思考、欣慰或感慨?为此,本刊特撷取发生在本年度的10个与宗教文化有关的名词,与读者共同回望这个不平凡的年份——


  
  敦煌艺术
  新闻回放:1月22日至3月21日,由中国美术馆和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美术馆举行。此次敦煌艺术大展的展出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使用了中国美术馆一层全部9个展厅。展品绝大部分由敦煌研究院提供,包括魏晋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的10个精美复原洞窟、敦煌彩塑复制品13尊、敦煌石窟壁画临本120幅、敦煌石窟彩塑真品9尊、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真迹10件、敦煌花砖10件。就在大展期间,总投资逾两亿、备受关注的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点评:敦煌莫高窟整体保存了1000多年间的雕塑与壁画作品,里面不仅有佛教、道教和其他宗教经典,还包括经、史、子、集、星图、医学、数学等诸多内容,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但由于敦煌莫高窟文物本体材质脆弱、洞窟空间有限,近年来,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今年开展的与敦煌相关的这些工程可以说是对敦煌历史文化遗存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不仅对敦煌文物保护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重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将有示范作用。
  宗教古籍
  新闻回放:今年2月,首批《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名录》由文化部发布,该名录共收录珍贵古籍2383部,敦煌遗书和佛经在其中占有不小的比重。6月14 日,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开幕。此次展览包括大量的宗教古籍,涉及敦煌遗书、佛经、道经以及民间信仰等诸多宗教类珍贵古籍,但因为道教在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选活动中申报的古籍数量很少,此次进名录的只有六七件,所以参加此次展出的道教古籍的数量也比较小,但难得的是,很多非常珍贵的佛教经典都得以在此次展览中显现真身。
  点评:宗教古籍是我刊今年关注的重点,通过10篇关于宗教古籍的文章,对宗教古籍的流传情况、保存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现在有关部门对其采取的相应政策进行了报道,并请专家学者就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可行性建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古籍是将历史展现给今人的最重要凭证之一,而宗教古籍因其特殊性,不仅在内容上是社会典籍的补充,在保存问题上也有别于儒家传统经典。然而,这些古籍频遭兵燹、水火等人为、自然灾害,酸化和脆化问题十分突出,很多记载着独特历史信息的宗教古籍已然成为孤本,若不加以及时抢救,这些人类发展历程的明证可能湮没在尘世之中。此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珍贵古籍辗转在民间,命运不得而知。所幸的是,我国正式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这一计划的启动不能不说是令人兴奋的。但是,长久以来积累的问题并非单凭一个计划就能彻底解决,宗教古籍乃至所有珍贵古籍的保存、利用和延续,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让我们都来看看那些溢满沧桑的纸张吧!
  抢救唐卡
  新闻回放:今年3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纂出版的《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示范本吾屯卷的面世引起世人关注。编纂出版《中国唐卡艺术集成》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要项目,目的是通过用一流的专家、一流的队伍、一流的装帧和一流的普查整理方法和手段来整理我国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由于装帧精美,吾屯卷在美国获得了每两年一届的国际印刷大奖,更主要的是,它的问世,为其他藏区唐卡艺术的抢救性保护提供了典型的示范作用。
  点评: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文化产品,唐卡的产生与传承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一部分,它所蕴涵的宗教性、地域性、民族性和民间性特点是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替代的,历来备受王公贵族、僧侣信徒和百姓民众的珍视。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唐卡这一古老的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受到市场经济影响和外来文化冲击,其传承和发展受到阻碍,优秀的传统记忆传承链条面临断裂的危机。吾屯卷只是反映了部分学者专家、有识之士的呼声和努力,而要对民族与宗教文化进行有效的甄别、保护、扬弃,除了需要专业的知识背景外,更依赖于宽容多元的文化氛围。
  贝叶经VS博客
  新闻回放:在“天涯”论坛上,一位自称戒嗔的小和尚发帖说:“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我把我的寺庙生活告诉大家。”就是这样一个帖子,10天被点击36万次,回复6000余条,因负荷太大,博主申请封帖。不久以后,戒嗔小和尚再次现身“天涯”:“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我又来给施主们说我的故事了。”后来,戒嗔小和尚在腾讯网开了博客——戒嗔的白粥馆,“该馆”单日点击数一度超过35万,总点击数超过1300万,回复超过10万条,注册成员超过4万人。戒嗔小和尚出名后,有出版商积极寻找并联系这个叫戒嗔的小和尚,希望能将他讲的故事结集出版。
  点评:佛教初诞生时,佛法在印度都是师徒口耳相传的,后来又书写成贝叶经,再后来才有了纸质的经书。贝叶经的制作工序复杂,保存也相对困难,存世不多,在我国西藏、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尚能发现部分留存的贝叶经。佛法也是一种信息,说法便是要传递这种信息。但是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有某种信息载体,如传统上用贝叶、纸张、胶片、磁带等媒介,将信息记录、保存下来,进而传递出去,但无疑这些都制约了信息的迅速、大量流通。如今,网络的盛行无疑为宗教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正确使用网络,于佛教于社会,无疑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清明节
  新闻回放:今年是我国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的第一年,清明前后,关于清明节的报道占据了报刊和网络的重头。4月2日清明节当天,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承办的大型综合性文化节——我们的节日·首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在山西省介休市绵山风景区举办。此次文化活动通过论坛、祭祀、展览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展示了清明(寒食)节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与发展。
  点评:清明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但在诸多媒体有关清明的报道中,却鲜有清明与宗教关系的文章。其实,清明也好,寒食也罢,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与宗教是有着莫大关系的,无论在佛教还是道教,以至于当今的民间,“清明节”都有着类似的内涵,那就是敬天法祖、慎终追远。其实,清明祭祀,采用何种方式并不重要,清明作为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精神内涵是对祖先的崇拜,是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而我们如果能够认识到清明节的宗教内涵或各个宗教对清明的阐释,对于我们了解宗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吸收,以及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龟兹石窟壁画》特种邮票
  新闻回放:2007年11月20日,国家邮政局正式公布了2008年纪念邮票与特种邮票的发行计划。《龟兹石窟壁画》从全国800多套申报邮票中脱颖而出,被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列入2008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今年7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阿克苏地委行署和新疆邮政的共同推动下,《龟兹石窟壁画》特种邮票正式发行。该套邮票共4枚,每枚面值1.2元,邮票规格为33×44毫米,整版规格为165×220毫米,内容分别为菩萨、护法天子,飞天和弥勒说法,代表了龟兹石窟艺术的精髓。
  点评:邮票是“国家名片”,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地理的“微型百科全书”,具有广泛的宣传作用。龟兹石窟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石窟”之一,其中,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地理位置最西、开凿年代最早、保存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龟兹石窟壁画》特种邮票的发行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促进龟兹学研究、宣传和保护龟兹石窟也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中国佛教史、美术史、美学理论和古龟兹的社会、历史、经济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特殊的价值。
  佛舍利
  新闻回放:1994年3月15日,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地宫被发现,出土大量佛教文物,其中有佛牙舍利一颗。今年恰逢宝相寺建寺1000周年,宝相寺于4月18日举办了太子灵踪文化研讨会讨论舍利文化。今年还是法门寺博物馆建馆20周年,法门寺博物馆在11月举行了盛大的纪念仪式,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再次吸引了广大民众的眼球。11月22日,经过100多天的反复研讨和科技攻关之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终于被“请出”铁函。因为有人猜测“佛顶真骨”可能随着七宝阿育王塔出函而现身,因此,该事件不仅被两家电视台现场直播,而且占据了各类媒体非常多的宣传版面。
  点评:今年可能是佛门中有关佛舍利的重大事件最多的年头之一,无论山东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塔的佛牙舍利,还是法门寺博物馆的20周年,再到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中那颗还未面世、更没受到专家和教界乃至公众广泛认可的佛顶舍利的面世,无不牵动着公众的眼球。有人讲,佛舍利大量重现人间之时,正是一国兴旺富强之日,信哉斯言!
  祭祀经济
  新闻回放:2004年,陕西省政府开始主办黄帝陵的祭祀活动;从去年开始,浙江省绍兴市就要把已属公祭的祭禹大典升级为“国祭”,形成“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国祭”格局。今年“两会”期间,4名陕西籍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议案,要求把黄帝陵的祭祀升级为国家级,并提出,如果在活动中加上国家主办,主祭人为受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委派的国家领导人恭读祭文,就更彰显了“中华第一祭”的地位和份量。
  点评:祭祀,在历经多年沉寂以后,在当今社会俨然再次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公共祭祀作为一个神圣化价值的建构体系,它能够处理、打造祭祖仪式的双重特征,公共的祭仪能够把它对于整个社会的神圣功能都调动、整合起来。通过祭祀这种仪式,国家与个人、社会与家庭之间可以达成一种情感契约、巩固了文化信仰的认同基础,进而形成并维持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为整个社会提供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无疑,祭祀行为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名僧VS高僧
  新闻回放:10月,一条关于“佛门小谢霆锋”的信息红遍网络,其博主释道心的人气在几天之内就达到了10万次的关注高度,这位80后的释道心法师随后就有了一批“释道心粉丝团”,成为网络上的“佛门红人”之一。对于一时成名的网上“艺僧”,他自己在博客里说:“加上了‘佛门小谢霆锋’ 这些八卦的字眼儿,反而引来大家的热心关注和追捧,令我受宠若惊。”
  点评:僧的含义是什么?僧与艺又有什么关系?对于媒体对艺僧的炒作,让佛门中有识之士颇有一些担心。其实佛门也有专长于艺术之人,我们可以称之为艺僧,但佛门艺僧与如今网络上靠影视明星来炒作的“艺僧”的含义却相去甚远。他们一个是精心于佛教艺术、为自己的信仰奉献终身;而另外一个则是借影视明星以及网络来炒作自己,其行为已然超出了佛家弟子应遵守的规范。经过包装和炒作的僧人或许已不再是僧人,而是“名人”,或者说是“名僧”,但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正信正行的有修为的高僧。
  改良僧服
  新闻回放:提到僧服,映入人们脑海的想必都是黄色的长褂、红色的袈裟,或许还有藏红色的长袍。但对于中山装式的僧衣僧裤以及具有现代风格的半袖短褂,也许人们还很难想象它们会是什么样。而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惟善法师,就穿着这种改良过的僧服在给学生们上课。与传统僧服中的短褂相比,惟善法师改良后的中山装式僧服加了“接肩”(普通僧服没有突出肩的部位,正身与袖子之间是连成一体没有衔接的),也更为关注人体本身的线条,但仍采用僧装所用布料,保留了传统僧服领子的样式。
  点评:僧服是出家人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它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区别出家人与在家人,同时它还是出家人修行的一部分。僧服之于出家人的内涵,远远深于衣服之于普通人的意义,它不仅本身具有提倡简朴之意,还从外在对出家人的言行起着监督作用。历史上,无论在颜色上还是样式上,僧服都有过多次改革,直到民国时期,太虚大师还曾出于现实需要对僧服进行改良,从而形成今天我们常见的“太虚服”。今天,在保持僧服本身所富有的文化内涵和佛教教义的前提下,我们一样可以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对僧服进行一些外在的修改,这也应该是我国佛教迎向时代的折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