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精彩观点语录

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精彩观点语录

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昨天下午在中国广东省河源市市委党校培训大厦一楼会议室圆满结束。此次会议,120多名韩国及中国两岸三地的人类学、客家学者将于23至25日云集河源,其中有著名学者、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者之一的乔健,人类学家王明珂、周大鸣、彭兆荣、徐新建、叶舒宪、关凯、翁乃群及客家学者邱荣举、谢重光、罗勇等人。会议不乏精彩言论和令人深思的学术观点,鉴于活动的重要性,河源之窗也安排了相关工作人员与会进行了图文直播,引起了网友的积极讨论,现讲高级论坛会议专家学者的精彩言论和网友的积极探讨整理出来,仅供参考:

一.专家学者观点(发言)

徐新建
      客家问题,究竟是一个社会现象还是一个学术问题,客家文化有没有必要这样继续研究下去?

邱荣举
      提醒海峡两岸要抢救客家文化,用客家文化教学。要推动海峡两岸和全球客家文化研究。

潘朝阳
      不管在哪,客家不仅在内陆,已走向全球。如何应对全球文化内涵,对全球文化内涵作个互通是很必要的。

潘朝阳
      离散不但有悲情的一面,也有开支散叶的一面。这是对这个学术概念的发展。

宋平
      客家人在两岸都有一个客家建构。但台湾是自下而上,获得认可的斗争。回到大陆,政府是客家文化构建运动的主推手。地方政府基本走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第二讲离散,这个概念来自犹太人,有悲情和回归的意思。而客家人只是说在路上与犹太人有点相似,但基本算是个定居的群体,有在地化的一方面。从时间维度上一、二代有离散心里,而大陆客家是用不了这个概念的。

赵旭东
      客家是不是从中原来的,还是优等还是劣等,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是那样讲的。关键不是我是什么,而是我叫什么,这样一个普通常识值得思考。我们是不是多民族的国家?我认为不是的,只是一民族,我们不断建构一个民族,那就是中华民族。民族把人分类的办法受到困境和打击。分类不是没有后果,就如穿衣大中小号,当然也有捣乱者分L|XL|XXL等

谢重光
      在台湾确实是客家运动。有很明确的目标和纲领,也有很大的收效,有客家课、客家电视台、客家话报站。学者们认得很清楚:这是个文化运动、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
      大陆有没客家运动?大家的客家活动的主要推手是政府,对于客家文化倒底有哪些诉求?中央是为了统战,地方政府是为了经济。除了客家民俗风情的表演和展示。
      很多人说客家文化是移民文化。我认为不是,移民文化有特殊的内涵和外延。现在在赣闽粤交界地固然有中原移民,早就在这落地生根。

彭兆荣
      我不喜欢用离散这个概念,为何要用让客家穿上犹太人的外衣呢?
      我还是喜欢用迁移。三种不同的迁移方式会带来几种不同的结果,我强调客家文化要尽最大努力把迁移的问题区分清楚。客家人在赣闽粤在海外有很多的迁移,一方面强调中原文化说,又在强调在祖地文化,哪有那么多的祖地?希望有一个更有依据的历史逻辑

关凯
      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理论认为历史和祖先是不能变的。但上世纪60年代以来则认为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是群体建构。需要一个群体的视野和全球的视野。客家到底是什么,谁是客家?如果没有人能回答,我们做的所有研究都不被承认。

罗勇
      客家研究台湾学者与大陆学者的理解有所不一样。
      台湾的是客家运动,但大陆从来没叫过客家运动。台湾叫运动主要是客家在台湾是个弱势群体,而大陆,特别是赣闽粤不是或不明显。大陆客家地区希望自己能讲普通话,而台湾则有结束语运动。
      八十年代海外客家人寻根问祖,我们为了海外资金,必须联络感情,于是调查海外人的祖籍地。最先是地方文化部门,然后是地方政府到中央都重视,因为这关系到地方招商引资,关系到统战。因而大陆客家研究是比较功利的。我们把客家文化当作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客家文化产业做得比较成功的的是四川洛带。
      客家文化我们怎么样建构。如河源提出“客家古邑”,并找学者来研究证明。河源这样做对河源发展是很有好处的。我认为大陆学者既要有学术追求,同时也要有地域关怀。

周建新
      我是周建新,也不是周建新。同理客家有可能是客家,也有可能不是客家。在多大程度上客家是客家?在什么力量在建构客家?
      宋平提出的几个层面中央与地方及民间我觉得非常好。第一,引力不单纯来源于政府,而还有客家人本身的文化特点和海外客家人的推动,还有学术界的建构也非常重要的。有学者认为客家是一种权力背景下建构起来。我觉得我们要反思这个观点,不可否认客家是客家人为了自身发展而建构的。作为客家学者我们得考虑我们为什么而研究。

刘丽川
      关于徐教授谈到的把赵佗成为天下客家第一人。必须要有历史依据,认为百姓要可以这么讲、政府也可以。而学人不能这么讲,这是我们学人的良心所在。现在客家人的出现我们得有依据,客家话出现得成熟。一千年都没有。唐代以来进入赣闽粤进行长期融合,才形成客家人。

邱荣裕
      我们现在得找出客家什么时候开始。如果没有这个依据,我们也可称为客家,因为现实中我们是存在的。河源成为客家古邑我认为是没有问题。河源是一个客家,把以前的古邑联在一起,我开始也很惊讶,到后来也能接受。从历史文献上来讲是不妥的,但我认为建构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台湾自下而上,而大陆自上而下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大陆做事情是有目标的,但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政府为什么推动客家运动。我们找不到政府的理由。

何来美
      台湾重视客家是因为选票的考虑,如果没有客家人,马英九当选不了。大陆与台湾都好大喜功的运动。如博物馆没有内涵。台湾的客家文化是一定要运动来保存的。

杨宏海
      开展客家文化运动从深圳的情况来说不自上也不自下,是学人推动。客家运动要学术关怀,但也要青年参与。深圳举办了几届客家文化节,我提出几个理论: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吸引新一代。

李军
      今天的主题是学科交叉和地域关怀。我谈下文化产业领域,这块的学科交叉和地域关怀比较多。各客家地区的文化产业项目比较多。政府做客家文化是比较功利性的,这可理解为一种地方关怀。客家学者如何担当客家文化产业,启发政府引导文化产业发展。

刘丽川
      我的问题是看了刘平先生的《被遗忘的战争》,让我梳理了这段客家人在西江的土客械斗历史。但他没有对广府东路这块进行调查,我们经过对这块调查在总体上清中后期几乎没有械斗。东路客家人大多在台湾平定后迁海复界后迁进来的,像增城的土客比较融洽。深圳和东莞的情况也差不多。

钟俊昆
      学科交叉是个现在很难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客家研究应有更多的现实关怀,引导地方政府与企业开始开展客家文化资源的的利用。 我们去讨论什么离散之类的概念没有多大意义,除了给大家发文章、评职称。应而要多点关注现实,服务地方文化。

郭一丹
      客家研究有研究面向变窄,作为我们后备力应在前辈的基础上做一个现实关怀的研究。客家学者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夏远鸣
      客家研究热情有余,原因是早期是争取正面的认同,而现在则成为可利用的资源。客家成为一种文化,政府、企业都在利用。因而让客家研究偏离了学术的规范。如果把历史脉络搞清楚,所谓迁移、离散和文化特质都有另外的思考。

周雪香
      紫金在明代是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地方,后期进行平定,然后设了永安县,由于动乱及官方镇压,人口流失很大,周边人口进入。于是出现有客家记载,福建来的称客家,江右(江西)来的称为水源。

宋平
      客家文化运动现象是八十年代东南沿海迁到海外的客家人发起的。我强调的是地方政府首先推动,然后是中央政府的政治考量。
      罗勇老师说要有现实关怀,但这关怀不但有现实的经济关怀,还有文化关怀,这对我们学者来讲是很重要的,在原有的文化要素下对其进行现代的传承。一代两代之后,当运动退潮后新的一代怎么理解客家文化,愿意接受客家文化吗?学者不仅在学术上起作用,还应在文化产业上做些事情。

二.网友讨论观点

      拾花醉汉:学科需要内部反省和创新,这样客家学才能长久发展下去。对于是社会现象还是学术问题,我觉得并不矛盾,学术研究就是为了解决和解释社会现象的。

      残月飞霜:客家问题对于现时社会的影响是有着现实价值的,这个社会现象背后的学术价值也是值得探讨的!

      拾花醉汉: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逐步走向单一化,但文化也不能固步自封。应该顺势而变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在社会结构转型中获得新的生存契机。比如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不错发展路径。

      残月飞霜:文化每天都在变化,它并没有固定的状态和模式,我们身边随时都有文化的消亡,也有文化的产生,客家文化越来越少,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趋势,正所谓优胜劣汰嘛!

      拾花醉汉:其实我觉得不会脱节,进行客家文化教学是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挽救自我族群文化的可行途径之一。诚然,教学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文化单一化的冲击,但客家文化教学也是挽救我们族群文化认同的必要措施之一。

      残月飞霜: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所谓的客家文化是从上辈传下来的,这文化也是先辈创造的,那正如我所说的,文化随时在消亡也随时在产生,我们作为客家的后裔,我们身边产生的文化是不是也是客家文化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客家文化是不会消亡的!如果不是,那就是我们的文化接替了所谓的客家文化!

      曾经最帅:客家话的客家话有太多种了,几乎每个小地方就有一种客家话,它不像粤语一样,有标准的发音和吐字,更别说像国语一样。

      清蝶微雪:现在的状况不是很乐观,但文化的恢复首先是文化的认同,文化的自豪,再是文化的自觉!

      文化人:既然你们的现在文化接替了所谓的客家文化,那现在研究客家文化又有何意呢?我们的文化都在被更新,而新的文化有时真的称不上对旧的文化的传承,大家想想肯德基、麦当劳,我们的美食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当中,渐渐的迷失了方向.

      如斯、低调:客家文化中,有些东西是有些”传统了“,我们需要剔除吗?若是剔除了,客家文化还是客家文化吗?

      拾花醉汉:文化的功利主义也不一定就与文化发展相悖,其实文化产生经济效应或许是文化新发展有效推动力。诚然,文化的建构应该少些国家意识形态。

      古邑闲人:现在要讲整体的客家,在台湾我认为离散这个不能用。客家是个共同体,很需要历史学、人类学来帮忙。八十年代台湾有很多问题,则有相应的运动。客家是什么问题,是客家文化即将灭亡,所以要运动,借助学者。是一个文化、政治、社会、族群运动。二三十年早期客罗香林推动的也是客家运动。海外客家人的联谊包括世客会都算是客家运动。要借助大家帮忙来研究。人类学族群概念很管用,客家算台湾第二大族群,但仍是少数族群。我们追求是台湾客家人的尊严和平等,这个运动很清楚。和平奋斗救客家。

      源一航:客家学需要历史学、人类学来帮忙。咱们客家也拉帮结派了!做文化匪徒,构建强势文化,保护客家。

      天之骄子:在文化上做政绩工程,那简直是对民族文化的摧残。

      东江雁:为何一定要把客家定性为交叉学科?既然是交叉学科他就会有被鄙视被轻视的危险,这或许是客家学的无奈吧.

      古邑闲人: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用的是大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所以现在是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未必就不是好事,现在的学术发展潮流就是交叉,关键是要做好。

      宋城寻客:当然有贡献啊。客家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人类学介入客家研究主要的贡献在于学者可以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对于单纯只利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进行研究,无疑是重大的进步。

      宋城寻客:学科细分之后,单一的学科知识再解释某些复杂的现象和事物的时候会显得很单薄,多学科交叉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使我们在对待某一事物的时候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更加全面的认识事物。

      天之骄子:商业炒作绝对是把双刃剑,看看如今的客家旅游开发,各种弊端频现,在所谓传承的背后是对客家文化更大的伤害。

      宋城寻客:可是没有商业资本的注入,也许会有更多的客家文化资源不为人所知。所以,商业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尊重文化的本真性。肆意篡改和一味的牟利,绝对是伤害!

      文化人:客家学者能启发政府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吗?感觉一直都是政府在主导产业,文化产业也不能逃脱,一旦被政绩工程了,文化就悲哀了。但是还是相信客家学者对文化有莫大的拖动作用。

      宋城寻客:学者也是人,也有感情!但是在学术面前,理性更为重要!

      古邑闲人:客家是个弱势群体在台湾,有闽南的人文化沙文主义,也有当局的压迫和歧视。

      拾花醉汉:"土客大械斗",生存空间之争。

      拾花醉汉:现在一直在谈现实关怀的问题,现实关怀不能单单是空喊口号,也不能单单是学院派作风,因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服务现实。更应该考虑文化传承的问题。

      兰畹明月:会议说到客家文化研究者多是皤首老者,怕青黄不继。其实很多文化领域都这样,诗词界也是。不过,薪火总会有人继承。今天在会场也见到不少年轻学者,希望能不为这个恶劣时代所左右,认真踏实做学术。

     我就叫刘海洋:又一帮领导大谈文化,在我看来,领导都是没有文化的,不光是这样,他们还是惧怕文化的、是审查文化的,但是呢他们能能够控制文化。所以说这个国家怎么能够成为文化大国呢?各位领导你们说呢?

      狼王:这些不是领导,是学者,专家,有些是真正有良心,尊重历史,敢说实话的学者。值得我们尊敬的

      苑缘:所以潘教授不主张用“离散”来描述客家,因为“离散”一词带有太重的悲情色彩。客家人虽然是大批人发生了过迁移,但是一旦停留到某地后就会安土重迁,发展了汉人“三年成田”的传统。

      棹客行者:客家文化高级论坛虽只开过两届,但所邀请学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客家研究的前沿,为处在一个瓶颈期的客家研究提供了不少的理论参考。此次以“学术交叉与地域关怀”为主题,表达的就是以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开展客家研究的诉求,同时也突出了客家研究为现实服务,为地方服务的必要。

      狼王:各地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大打客家牌,河源乃客家古邑,长汀叫什么客家首府,客家文化发源地,梅州叫什么“世界客都”客家这个概念现在是不是被“泛”了?当然客家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发展当地经济文化产业是好事,但千万不要滥用,泛用。

      阿狼:学者们继续炮轰河源拿赵佗来当客家鼻祖,吴部长在旁边嘿嘿笑。

      棹客行者:只要是资源,利用不当就会有枯竭的时候,现在问题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只知道利用,而保护上做的事太少.文化流失太过严重,让人担忧.

TOP

设立“客家文化高级论坛”倡议书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支系,百余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瞩目。早在20世纪初,陈寅恪、顾颉刚、钟敬文等国学大师就很关注客家。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问世,标志着客家研究正式成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近80年来,客家研究日益发展,逐渐成为一门具有国际影响的“显学”。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客家学界十分活跃,聚会更为频繁,论题愈加广泛。为了从更高的层次上深化和拓展客家研究,提升客家研究的整体水准,需要构建一个新的、开放性的学术平台,建立起规范化、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以便学者们对话和沟通。为此,我们倡议设立“客家文化高级论坛”。



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以促进客家学术研究为根本宗旨,紧跟国际学术潮流,以时代性、世界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为基本要求,采取“定期举行(建议每年一次)、轮流主办”的机制。客家文化高级论坛设立“主题演讲”、“两岸论坛”、“圆桌论坛”、“青年沙龙”和“网上论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学术讨论与交流。为促进客家研究的持续深入发展,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根据参加单位的要求,确定论坛举行的时间和地点。为了保证论坛的高规格和高质量,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的经费由当年主办单位筹集解决。



首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于2010年11月下旬在江西赣南师范学院举行,由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和南昌大学赣学研究院共同承办;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将与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合并举办,于2011年10月在赣州与河源举行。鉴于此,建议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秘书处设在赣南师范学院。



我们热切希望海内外客家研究机构和学者以及热爱客家文化的有识之士共襄盛举,支持客家文化高级论坛,共同促进客家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秘书处(筹)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五日





附发起单位(按字母顺序排序):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文化研究所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



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龙岩学院客家研究中心



南昌大学赣学研究院



韶关学院客家研究中心



四川省社科院客家研究中心



台湾大学客家研究中心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



台湾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



台湾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



台湾师范大学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



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郑州大学客家研究中心

TOP

楼主费心整理,赞一个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