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内蒙古师大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打造高端智库服务内蒙古
2016年03月26日17:49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人民网呼和浩特3月26日电 26日,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研究资源,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正式成立,并在当天上午举行了隆重的成立仪式。

    “我们的工作任务是以协同创新的方式,联合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组建研究团队,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面的高端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教授被聘为非遗院院长。他在致辞时同时透露,已决定今年将与美国民俗学会在内蒙古联合举行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培训工作。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被聘为非遗院的副院长。他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合作已有3年,在蒙古族传统节日研究、民间文化数字化保护等方面的学术合作务实有效。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敖其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北方地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仍是重点。这不仅指中国北方,同时也包含蒙古国、俄罗斯在内。“研究型的传承和教育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李松如是感慨说。
对于刚刚揭牌成立的“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其后的发展方向及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云国宏作了深度概括:这是内师大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以协同创新方式创建的又一个高水平科研协同创新平台。研究院成立后,将联合国内外相关的专家学者组成研究团队,形成合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科技融合等方面联合申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引领性的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国家和自治区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积极打造相关领域的高端智库。

   内蒙古师范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之一,是具有鲜明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被社会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建校6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族体育、科学技术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可喜的成绩,涌现出了巴雅尔、哈丹碧扎拉桑、李迪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形成了一支由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组成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梯队,并建成了由10余个学科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科群。

目前,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拥有自治区级研究基地3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3个,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余项以及横向课题多项。由该校专家学者主编的蒙古学研究巨作——《蒙古学百科全书》(共20个学科卷,内师大主编8个学科卷)的问世,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