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六分会场】民间艺术调查与研究

【第六分会场】民间艺术调查与研究

刚刚找回论坛密码,加入直播小分队~~现在第一位同学已经发言完毕啦!

第六分会场议程
地点:南京农业大学教四楼B302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13:30-15:30

民间艺术调查与研究(1)
主持人:郑土有

季中扬:论地方戏的“再民间化”
蒋惠婷:非遗视域下浙江武义草昆传承与发展研究
章顺磊:产业化视角下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王永强:浅谈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以湖北荆州荆河戏为例
王平:鄂西北楼台皮影初探
吴衍发:安徽长集淮派皮影戏调查与研究
郑紫苑:传承与创新:人类学视野下的龙川县客家山歌剧团研究

TOP

1.非遗视阈下浙江武义草昆传承与发展研究 蒋惠婷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摘要:
金华昆曲在武义,武义昆曲在陶村。”武义昆曲能够传唱百余年,离不开世世代代陶村人对它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如今,尽管武义昆曲于2007年6月5日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还是难逃即将消亡的窘境。通过对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陶村昆曲的田野调查与文献查阅,陶村班的历史与现状逐渐显露出来,由此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定位,寻求积极的小众,谋求大众的关注,才能重振武义昆曲。
关键词:武义昆曲;草昆;陶村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提问:调研中的困难、经验分享?为什么选这个题目?
点评:个案调查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调研的重点?

[ 本帖最后由 喵星包子 于 2016-11-5 14:5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2.浅谈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湖北荆州荆河戏为例  王永强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 当前, 我国传统戏剧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严峻考验, 如何对传统戏剧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湖北荆州荆河戏为例,通过对荆州荆河戏发展流变、艺术特色以及传承问题的阐述,来探讨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保护传承

提问讨论:荆河戏发展源流?如何保护?精英化太厉害了,失掉了传统的本色。
郑老师点评:注意问题意识。

[ 本帖最后由 喵星包子 于 2016-11-5 14:3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3.传承与创新:人类学视野下的龙川县客家山歌剧团研究  郑紫苑(赣南师范大学)
摘要:时代的变迁使广东省龙川县山歌剧的身份角色发生了从“政治工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变,同时也赋予其“官方语境”和“民间场域”两个重要的生存空间。这种双重空间不仅为其提供了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以及发展机会等多方面的保障,实现了新的传承与创新方式,而且揭示了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基层国营剧团的尴尬生存局面。
关键词:客家山歌剧团;官方语境;民间场域;传承与创新

提问讨论:民间文艺受到政治的影响?

[ 本帖最后由 喵星包子 于 2016-11-5 14:3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4.论地方戏的“再民间化”  季中扬(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内容摘要:
    1950年代开始的“剧团登记制度”与“民营剧团改制”造成了地方戏“去民间化”问题。演员“离土”、“脱域”,不再认同其原有的民间艺人身份,不再参与民俗文化场域中的民间表演,地方戏失去了赖以生长的广袤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地方戏开始走专业化、精英化的道路,在提升艺术水准的名义下,逐渐清洗民间的泥土气,丧失了固有的生机与趣味。“文革”之后,随着“国营剧团改制”与私营剧团、班社的不断发展,地方戏出现了“再民间化”倾向,开始回归庙会、节庆、婚丧嫁娶、寿诞生日等民俗文化空间,这对地方戏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戏  民间  民俗文化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季中扬老师说,做非遗调查时遇到了上访的~
上半场时间富裕,所以郑老师说:多讲一会儿。同学们提问也很踊跃~
提问:
关于政府的介入?农民的空心化(?)与本土文化的“再民间化”是否存在矛盾?
季老师回应:非遗保护的要义是文化认同感与再创造,是老百姓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而非政府。

TOP

郑老师补充:民间剧团不回到民间生活当中很难活下去,精英化是走向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很好但是如何落实?青年人很少参与到项目当中去。

TOP

下半场开始啦~

1.城镇化背景下的凤阳花鼓生存现状研究 刘敏(中央民族大学)
摘 要:源起于元末明初的凤阳花鼓,原本是农民破产的衍生物。经过了明清时期的发展,其表演形式和艺术特征因为在继承中不断地融入新的元素而日趋成熟。本文以城镇化的大环境为背景,以凤阳花鼓的现状考察为切入点,进而分析其现状特征、问题所在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本文力图通过对城镇化背景下凤阳花鼓新变情况的分析,既而加深我们对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民俗事项发展的新思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凤阳花鼓; 流变; 困境

提问评议:不同背景下思路不同,城镇化背景不是现在新出现的,以前如何?不同城市的城镇化也不同,哪个城市的凤阳花鼓?

[ 本帖最后由 喵星包子 于 2016-11-5 16:0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2.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牛鲁燕(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 胶州秧歌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分析研究各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胶州秧歌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其目前传承和发展的状态,并在参考了陕北秧歌等其他秧歌传承发展案例、结合政府已有政策及当地群众的意见下,对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民间艺术 胶州秧歌 传承发展

提问评议:
胶州秧歌的源流?
郑老师认为,老人用方言表演的秧歌是很好的切入点。石国伟老师认为,秧歌自身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会保留一部分传统。

[ 本帖最后由 喵星包子 于 2016-11-5 16:37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3.赣南石城灯彩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陈春梅(赣南师范大学)
摘  要:石城灯彩艺术是赣南客家文化的一块瑰宝,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当地群众它拥有表达功能、教育功能、礼俗功能和娱乐功能等功能。但是在其健康发展的主流下也伴随着一些变异成分,对于此我们应该探索更多有效、合理的保护措施,达到石城灯彩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赣南石城;灯彩文化;功能;演变;保护措施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4.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花灯研究——以田村花灯为例 王娜娜(赣南师范大学)
摘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花灯,是对客家文化身份的识别和认同,也是客家历史文化的记忆,更是客家本土民俗文化的符号化象征。它深刻的显示出客家人自身所具有的辛勤、聪明的智慧。本文拟定赣县田村的花灯进行田野调查,对象为花灯传承人,通过对花灯的制作技艺及生态环境的考察来探讨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并挖掘出花灯存在的制作技艺,花灯的制作种类及民俗传说,传承人对花灯未来的期望等情况。以便更好的深入研究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花灯。
关键词:客家花灯;制作技艺;生态环境;传承;保护

提问评议:“人类学”的具体所指?
石国伟老师认为,应以灯与“丁”的关系,人类的出生、繁衍为原点去研究,放在人类学背景下。郑土有老师认为,应结合客家最典型的文化。

[ 本帖最后由 喵星包子 于 2016-11-5 17:1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5.广西平果县凤梧镇山歌初探 覃鉴淇(广西师范学院)
写作背景:
今年7月份以协办方工作人员身份,参加了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暨第二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博士生论坛,于7月21日—7月25日到广西平果县凤梧镇进行为期五天的田野调查。本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民俗影像记录,作者所在第二小组的主题为:凤梧山歌。
在拍摄采访过程中对韦秀灵(女)、卢海棠进行了采访。

章节结构:
一、采访“唱山歌新娘”韦秀灵
二、采访“山歌能手”卢海棠
三、凤梧山歌传承现状
四、凤梧山歌田野调查分析

覃鉴淇同学提到,她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当地人已经用手机微信群来对歌,讨论了网络歌圩的现象。

提问评议:新的传播媒介影响?可以参考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麦克卢汉等人的理论进一步思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直播过程中歪个楼,感觉覃同学应该来我们网络民间文学专场呀~~“网络歌圩”的话题很值得进一步探讨,做更深入的田野研究。。

TOP

直播到一半电脑没电了。。。 离插座八丈远的直播君哭晕在厕所~论文摘要随后上传,先放本组最后一位镁铝的照片~华中师范大学刘垚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舞龙舞狮的传承与创新——以湖北舞龙与山西舞狮的比较为例》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