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多]志愿者的志愿——我与中国民俗学会

[张多]志愿者的志愿——我与中国民俗学会


志愿者的志愿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



张多

   
   
        中国民俗学会迎来30周年大喜日子,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甚至比母校校庆还有自豪感。原本只想默默做好论坛的日常管理,就不献丑了。可蒙英古和张润平二位老师点名,那就写一点感言,也算是为庆典添一点热闹。
        说来我和学会、论坛的结缘,也属缘分。那时我大三,已经确定报考云大的民俗学硕士研究生。那时候是兰州的初夏时节,天气渐热,满校园的丁香花争奇斗艳。每天自习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十分痛苦。有时候下午实在不想去看书,就在宿舍上网,关注一下各方面信息。就是在这网上闲逛的时候,无意中进入了民俗学论坛的网页,无意中发现这里有云大民俗学的考研信息。于是我决定注册论坛。我在云大版块发了帖子,给版主发站短询问考研的情况。没想到版主很快回复我,令我非常感动,茫茫天涯,总算接上头了。。这位版主就是高健师兄。那时云大版块的斑竹是大高和贝贝女,贝贝女就是我的王梦君师姐。他们不但回答我的疑问,还鼓励我还好复习。这之后,逛论坛就成为我考研之路上一个很好的调剂解压方式。通过逛论坛,我进一步认识了这个学科,这就是我的兴趣所在,也坚定了走进这个学科的志愿。
        后来侥幸通过了考试,进入云南大学美丽的校园,成为一名民俗学硕士生。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刚刚入学一段时间就接到了高健师兄的电话,素未谋面,他就问我是否愿意当斑竹。他那地道的东北音在我脑海余音绕梁,最后我答应了。要知道,我那时特别不善于在网络上使用社交工具,对网络技术是一窍不通,我当时完全没有把握能不能把版块办好。在大高的指导下,我接手之后的云大板块还算说得过去。但是至今我也需要承认,大高搜集资料、发布信息那样的全面、认真、无私,我是远远达不到的。从此,我成为了中国民俗学志愿者团队的一员,践行我的志愿。
        在论坛上,我感受到了团队的温暖和力量。我至今仍惊诧于,在中国当下的学术环境之下,居然有中国民俗学网、民俗学论坛这样给力的学术平台。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乃至国际上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团队。周波师兄,无疑给了我极大地鼓励和帮助,他对团队童鞋的热情和对网站的倾注,望尘莫及。后来,我结识了很多学友,又得到英古阿格前辈、昭阳、佳琪、长鸿、海聪、小样、耿羽、狄道、妞妞等等同学的帮助,真真要感谢你们。当然,我做梦也没想到,在论坛上和学界的学者、老师们实现了直接对话。后来又有机会参加中国民俗学会的年会,零距离感受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衷心感谢巴莫老师、爱东老师、叶涛老师、安老师杨老师、张勃老师、王娜姐、陈果艳老师等等老师们的鼓励和教导。在赤峰,承蒙乌先生惠赐著作,让晚生感动;何彬老师为志愿者特地带来异国美食,让人温暖;担当郝先生和买买提老师的用餐服务生,让我倍感荣幸;听取朝老师的前沿报告,让人茅塞顿开;与巴莫老师和童鞋们在草原围炉夜话,也让我的故事有了听众……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我人生中难忘的记忆,这就是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的邂逅。
        网络的便利,让天南地北的志愿者们可以共同呵护这个家园,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回首前辈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取得重要成就,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加倍努力。
        去年底,我去拜访了云大中文系已经退休的老教授,著名神话学家李子贤老师,李老师深情追忆当年钟老的教导,畅谈83年民间文学师训班的盛况,让我心驰神往。李子贤老师是我老师的老师,古稀高龄依然在学术研究第一线,并且对我们这些毛头小子真诚相待,丝毫没有隔膜感。学术薪火代代相传,正需要前辈和后辈的交接对话。这样的对话,在民俗学论坛和学会,是最平常的图景。我想,中国民俗学会真正是致力于青年人的培养工作,致力于让每一个爱好民俗学的人平等交流,致力于学术的传播普及和兼容并包。
        我和大高师兄风尘仆仆,见证了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的完美收官,民俗学正像青年一般焕发着青春的朝气。随着第二季的酝酿,我们对学科薪火相传的志愿变为现实。子曰,三十而立,我作为一名志愿者,衷心祝愿学会生日快乐!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好!实诚!就是咱们论坛的风格。祝福!

TOP


这几天握手握酸了,但与多多兄弟的手还是必须握的。
虽未谋面,但一直同在,与民俗同在,与学会同在。
只要同在路上,见与不见已在其次。
三十立与不立,四十惑与不惑,五十知与不知天命,也是如此。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那么多版主与志愿者也该后来居上了。
我就只点大高的名了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真挚!

TOP

,真挚而动人,也希望论坛越来越好,志愿者们的辛勤劳动能有收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