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齐鲁网》:张勃做客《大众讲坛》: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在于感恩图报

《齐鲁网》:张勃做客《大众讲坛》: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在于感恩图报



4月4日上午,《大众讲坛》第247期邀请到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在山东省图书馆为济南市民作了一场主题为《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的讲座。(齐鲁网记者 满倩 摄)



讲座结束后,许多上了年纪的听众将张勃教授团团围住,请教问题并请她签名。(齐鲁网记者 满倩 摄)



张勃介绍,清明节在唐代正式成为独立节日,很多习俗延续至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首先在于感恩图报。(齐鲁网记者 满倩 摄)

  齐鲁网济南4月4日讯(记者 满倩)因为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清明节跨越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清明节都有哪些文化内涵?4月4日上午,《大众讲坛》第247期邀请到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在山东省图书馆为济南市民作了一场主题为《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的讲座。
  
  清明节又称“扫墓节”“鬼节”“鬼门关节”“踏青节”“三月节”,在我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是个极具特色的节日。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将死生并置,在这个节日里,死亡与再生交织,欢乐与伤情共存。作为节气,清明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作为节日,则出现于唐代。凭借其丰富的习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越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要追溯清明节的起源,恐怕无法避开寒食节,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寒食节似乎是一个陌生的节日,对于民俗学者和专家们而言,寒食节则意味着清明节的发轫,”张勃介绍,寒食节最初是西汉时期始于山西一带的民间节日,到了南北朝时期,逐渐的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到了唐代,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本来就有的禁火、寒食习俗之外,祭祖活动开始出现。
  
  “上墓这个习俗史书上记载,大概是在唐初开始的,现在清明大家都叫扫墓,为什么叫扫墓和唐代有关系,在唐代规定上墓的时候要用拜扫礼。”张勃介绍,清明节在唐代正式成为独立节日,很多习俗延续至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首先在于感恩图报。
  
  张勃讲道,“我觉得清明节的祭扫活动既是感恩的表现,在祭祀过程中整个人的身心情感都投入进去,我个人提倡祭祀时把孩子带上,有的家长觉得把孩子带到那里不好,但如果把孩子带过去,他会问他是谁、为什么祭他,我们就会讲他给我们做了什么,这种情怀需要一些时机去培养。”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还在于很强的生命意识,中国人特别看重生存价值,不仅尊重活着的生命,更会尊重逝去的生命,慎终而追远。
  
  张勃认为,“清明节中特别能体现出对生命的珍爱,就像踏青,最近看微信大家经常在发哪里的花开了、柳青了,在北方经历过寒冷的季节,花开放不是花的开放,是生命的绽放,像清明节的其他活动踢毽子、斗鸡、荡秋天、放风筝,需要你活动,把生命力展现出来!”
  
  小到一个家族,大到一个民族,清明节让历史不断延续。张勃感慨,“这样一种年复一年的缅怀,就是在周期性的重温历史,每次你到坟上祭祀都会追念,尤其在南方会在祠堂里祭祀,会读族谱,给后人讲家族的来历。节日就是过的,只有通过这个过,才能把节日的习俗、文化内涵传递下去,清明节的文化习俗那么多,无论做哪一种,还是要把身心情感投入进去。”
  
  讲座结束后,许多上了年纪的听众将张勃教授团团围住,请教问题并请她签名留念。其中,有一位张勃当年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时的学生,专程赶来听讲并看望老师,这位学生告诉齐鲁网记者,“张勃教授知识渊博、待人谦和、举止优雅,当年她在山师的学生们都很想念她。”

  据介绍,《大众讲坛》是由山东省图书馆与媒体共同主办的大型公益性讲座,内容包括名人名家讲座、儒家文化讲座、齐鲁文化讲座、艺术鉴赏及社会焦点讲座等。旨在通过讲座这一便捷、有效的学习方式,为广大市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文明山东”、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转自齐鲁网,作者:满倩,原文链接:http://news.iqilu.com/shandong/yuanchuang/2015/0404/2358309.shtml

文字来源:http://www.bjstudy.com.cn/news.php?id=810

TOP

张勃老师,呵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