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讲座预告】石硕:琼鸟之巢:青藏高原碉楼探谜——一个史料与田野调查结合的研究案例

【讲座预告】石硕:琼鸟之巢:青藏高原碉楼探谜——一个史料与田野调查结合的研究案例

报告题目:琼鸟之巢:青藏高原碉楼探谜——一个史料与田野调查结合的研究案例
主 讲 人:石硕 教授
时    间:10月23日(周二)14:30
地    点:西北新村校区文渊楼518会议室


石硕教授简介
        石硕(特聘教授),男,1957年10月生。主要研究领域:藏族史、藏彝走廊、康藏历史与社会、西南民族史、汉藏关系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民族组评审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评审专家,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民族研究》编委,《中国藏学》编委,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西藏大学兼职教授、西藏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等研究项目10余项;曾获教育部首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全国藏学研究珠峰奖2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专著《青藏高原碉楼研究》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大型藏区地方史《康藏史》编纂与研究”首席专家。出版《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1994)、《吐蕃政教关系史》(2000)、《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2001)、《青藏高原的历史与文明》(2007)、《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2009)、《青藏高原东缘的古代文明》(2011)、《青藏高原碉楼研究》(2012)等7部学术著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2篇,《民族研究》发表论文11篇。学术成果在汉藏关系史、藏彝走廊研究、康藏史、青藏高原碉楼研究等领域居于学科前沿。2013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TOP

【讲座报道】

10月23日下午14:30,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石硕教授应邀来到我校社会科学研究院,开展题为《琼鸟之巢:青藏高原碉楼探谜——一个史料与田野调查结合的研究案例》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承办,由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才让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的主题为“青藏高原碉楼起源与文化基础探究”。青藏高原碉楼作为一种独特历史文化遗存,目前学术界普遍将其作为与战争相关的防御性建筑看待。石教授以“碉楼是为防御而建”这个认识的误区为研究背景,依据青藏高原东部地带及横断山脉区域碉楼分布地区相关民族志材料,通过对“‘邛笼’与‘碉’(雕)的得名”和“‘雕’指称的‘大鸟’”的史料考据和田野调查研究,探讨了碉楼作为“琼鸟之巢”的起源及其文化基础,得出“碉楼原初意义是与早期苯教信仰相关的祭祀性建筑,其文化基础很大程度上来自印度‘琼鸟’观念和苯教‘卵生’观念”的结论。
在讲座互动环节中,石教授对在座师生提出的关于藏文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及碉楼的非防御性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石教授鼓励各位同学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态度,对“不疑之处存疑”,结合前人的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才让教授总结时指出,石硕教授在对“邛笼”的考证和“琼鸟”的起源探究时,将史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推论出“碉”与“雕”的文化关联、“琼鸟”来源于印度雅利安人图腾文化的观点,这种严谨、系统的逻辑分析方法值得同学们借鉴和学习。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