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1月4日下午,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我校科技楼报告厅举行,出席揭牌仪式的有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蒋济雄,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奉恒高,文化厅副厅长陈映红,我校校长何龙群、副校长容本镇以及文化厅、教育厅等相关单位的领导,我校有关部门和学院领导、文学院部分师生代表、德宝壮族民间马骨胡乐队全体成员。揭牌仪式由容本镇副校长主持。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是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经区教育厅核准,由区文化厅与广西民族大学合作共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与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建的学术机构。
    揭牌仪式上,文学院院长黄晓娟介绍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相关情况。她说,研究中心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研究与保护对策”、“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研究”四个研究方向。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相关单位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研究,突出民族性和国际性。研究中心将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
    何龙群校长在仪式上说,我校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国家民委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的民族院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一五”重点建设的高校。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研究一直是我学学术科研工作的重点,学校拥有一批专门从事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研究的人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我校挂牌成立,是自治区领导对我校的高度信任,我校将以此为契机,把握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加强学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宽学术视野,进一步聚合和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不断推出有价值,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促进我区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贡献。
    文化厅副厅长陈映红说,近年来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广西具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研究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还需要大家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事业中。文化厅建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就是为了开发、研究、利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奠定基础。
    自治区教育厅科研处副处长陆燕回顾了2006年以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情况。她说,广西民族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相关领域有较强的实力,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化厅与广西民族大学合作共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对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起积极作用。
    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奉恒高代表嘉宾致辞,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以物质和人才为基础,要以相关的研究机构为平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正式启动,是广西各民族的大事,是广西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将有利于促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事业的发展。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蒋济雄在致辞中说,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和广西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广西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自治区政府一直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更好的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保护意见》等相关的精神意见,推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培养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广西,同时也有利于整合资源,促进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交流与合作,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平台,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推进广西非物质文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创建富裕、文明、和谐广西。
    在欢庆的气氛中,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蒋济雄,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奉恒高,文化厅副厅长陈映红与我校校长何龙群共同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揭牌。
揭牌仪式后,德宝壮族民间马骨胡乐队在报告厅举行了壮族马骨胡专场音乐会,为大家献上一场壮族民族音乐盛宴。乐队用时而粗犷豪放、热烈欢快,时而清亮柔和、抒情飘逸、如行云流水的乐调演奏了《罗贝摩》、《盼郎归》、《右江两岸好风光》、《壮家乐》、《平湖秋月》等十一首乐曲,展现了壮族的民族音乐风俗和民族乐器的风采,同时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德宝壮族的民情风俗和新时代下人民的精神风貌,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作者:曾宜林 魏萍 刘瑶 摄影:沈忠明 曾宜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