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两千万次庆典】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事象

【两千万次庆典】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事象

文学作品与我们的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与我们民间文学这一块,同时文学作品中也记载了诸多的民俗事象。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民俗记载为我们研究提供许多资料,那大家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又有哪些民俗记载呢?

TOP

我先说一个哦,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它里面有大量的民俗描写,尤其是陕北民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大段大段的信天游和陕北民居建筑--窑洞。非常好的一本书。

TOP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哈哈,鲁迅先生的《社戏》、《故乡》等等~~~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最后的巫歌》

TOP

我喜欢的《白鹿原》《千江有水千江月》
追逐梦想

TOP

说《雪泥》

王建国的小说集《雪泥》出版了,我以为是宝贵的。理由有四:
一、紧紧抓住了人的特性。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只有紧紧抓住人的特性,把人的情感世界、心路历程用准确、凝练、地道并生动的语言充分地呈现出来、表现出来、展现出来,这样的文学作品肯定就是成功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小说也肯定就是成功的小说。《放生》非常精致,篇幅极短,但涵蓄、凝练,寓意深刻。《绿太阳》是只有中国才能有的一篇小说,他把在国策计划生育政策下普通家庭扭曲变态的特种情遇、境遇、际遇描写再现得特别充分。
《雪泥》无疑是一部有份量的作品,短短7万字就写出了两大家族三代人挣扎、发展、兴旺直至互相残杀两败俱伤的可悲现实。在中国,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不论是社会发展现代化达到什么程度,都是无法与千百年来的传统割裂的。而且在越是现代化的时代,人们越是对传统怀念或感念不已,就如离开家乡越久远,愈加倍感怀念思念家乡一样。传统吸引人的力量在哪里?家乡吸引人的力量在哪里?我觉得不在花花绿绿、杂七杂八的各种事项上,而在潜藏在其深处的文化魅力上。只有文化魅力才能攫取人的灵魂、思想、感情。马路大庄的马、姜二大家族的发家史很有意思,马家的发家,是因为给洮州茶马御史王大人的夫人治病,在其下身用口“吸出虫囊”而一夜暴富的;姜家的发家,是因为遇到连年灾荒,“一个钱一颗大豆的交易”而一夜暴富的。两个人都很勤劳,勤劳是他们发家的基础,智慧和机遇是他们发家的条件。基础和条件都具备了,就“不富不由他们啦!”马家发家是源于机智,姜家发家是源于狠毒。发家途径不同,致富结果也就不同,对富裕之后的处世态度也就更是不同。马家富裕后,首先想到请先生教育孩子,以确保其家族富裕到达贵的延续。继而又倾尽全力支助兴建青苗会庙,企图从自家的富贵平安推广到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国泰民安。这显然需要魄力和勇气,更是其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当然,他们的文化自觉肯定是传统文化的自觉。传统文化有时在某一时空、某一地域是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而姜家就没有这种文化自觉,只是首先在马家强大又正义的号召力下顺应着潮流协助兴建青苗会庙,其次在内心深处对马家的不服气,也随着自己经济势力和人丁势力的兴旺而慢慢滋生膨胀了起来,——正在伺机爆发。尽管马家并没有招惹他们,对他们做过不义气或不道义的事。但这种结局确是姜家的必然。人由物质性的人变成精神性的人,如果没有文化做充分的准备,就会变得扭曲和变态的。在当下的中国农村,想做精神性的人的人特别多,在城市更是多如牛毛。当然不乏扭曲变态的追求精神性的人的人。
二、紧紧抓住了小说的特性。《雪泥》所要呈现的内容和传达的信息异常丰富,作者硬是用7万字完成了表述,让人读起来有如糖一样浓而化不开的感觉。但当多读两遍,就会发现它虽有欠缺,但还是厚重的,有份量的。前面说了姜家的发家是源于狠毒。狠毒的成功很容易助长狭隘胸怀的形成。而狭隘的胸怀一旦形成,则既害己,又害人。当其是一家之长,就贻害其一家;当其是族长就会贻害其整个家族;当其在一定范围内有号召力,就会贻害更多的人。姜大龙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何止在农村有,在城市机关里也不乏其人。这其实是柏杨笔下的一个丑陋的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一劣根性在此小说中有深刻地揭示。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把这一劣根性放在兴建青苗会舞台上进行揭示,是巧妙的安排,有一箭多雕之效果。一来青苗会是全国农村普遍具有的一种民间信仰祭祀活动,二来靠近洮州一带的青苗会祭祀仪式在全国来说,是目前最为隆重、最为完整、也还在继续进行活动的一种特殊的民间信仰祭祀活动。三来通过文化大革命破坏掉了的各种庙宇,近十年来正在红红火火重修,似成一潮流。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民俗现象,很值得关注。四来这一带的青苗会活动,对于研究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作者把故事放在这种舞台上进行展示或揭示,让不同的学者看到不同的科学研究价值。越是地域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在这里照样适用。
三、其语言艺术探索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王建国的小说语言一贯是精炼的。但当他运用方言来进行创作的时候,就觉得不是那么自如了。然而,我却认为这是最为可贵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地方语言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人们了解这个地区居民生活原生态的有效途径之一。人类的语言是不可复制的,一旦消失,对人类的文明传承而言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方言本身就是民俗的一种形式,何况岷县的方言,不仅有吴方言,更有秦方言,而且据一位专家通过岷县人说话发音后鼻音特别重的特点,推测岷县的方言,还有更多的上古语音、上古语言的传承。这也确实是事实。方言具有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科学文本研究价值。我认为岷县的方言更是如此。用方言写作,其作品传世时间越久,其科学文本研究价值就会越高越大越广。既就是文学价值不高,史料价值却不低。这就是“越是地域的,越是世界的”内含所在。整部作品中,不乏出彩的方言运用,请读者自去品读吧。美国的福克纳在邮票般大小的地域上取得的文学成就,不仅影响了美国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更影响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他的“邮票般大小的”时空概念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地域空间,一个是语言空间,也就是方言空间。福克纳成功了,成为了世界文学界的一个典范。我们希望王建国能向此方向努力,取得更大成就。
四、作者是我县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不可多得的小说创作人才……

TOP

当代文学作品中没有民俗内容的可能很少,文革时期作品另当别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文革时期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民俗是文革时期所有文学作品借以脱胎换骨的胎盘。

TOP

文革的成功就在于依托了民俗而借衣附魂。

TOP

从五四时期的鲁迅 沈从文 废名 到新时期 孙梨 陆文夫 贾平凹 路遥 冯骥才 当代的毕飞宇 苏童 莫言 无处没有细腻精彩的民俗描述。。。。。。。。。。。文学民俗学可以这样提吗???

TOP

民俗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电影转型
这或许很有意思。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回复 3# 的帖子

我也看过,非常好的书

TOP

回复 7# 的帖子

我一定要好好拜读一下

TOP

回复 11# 的帖子

我个人觉得不可以这么提,首先这些作品都是作家文学,不属于我们民俗学范畴。同时我们民俗学研究的六大研究板块中包括对民俗资料的研究,这些民俗资料当然包括作家文学的民俗资料记载,所以我觉得文学民俗学不能提,它没有一个相对的子系统体系。呵呵~我接触民俗学还不是很长时间,在前辈面前班门弄斧,实在不好意思,仅是个人观点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