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伊增埙: 中国式现代化与通俗说唱的新纪元

伊增埙: 中国式现代化与通俗说唱的新纪元

中国式现代化与通俗说唱的新纪元
伊增埙

俗文学与俗曲的发展、融合,演变出评话、鼓曲、弹词、道情、琴书、相声、快板等,这类通俗的说唱,在中华大地风行已久,新中国以来,被统合称为曲艺,与其他民族民间文化联袂发展,在党的培育下兴旺繁荣。通俗说唱以灵活多样的叙事抒情,为基层为主的大众服务,它的传承、创新,联系着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自信。如今,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图美景,通俗说唱应深刻理解其“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特征,深入实际,检点得失,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谋划未来,走向高质量发展新纪元。

一、人口规模巨大,体量中更有各种变数。通俗说唱的受众,原指文化程度较低的大多数,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推进,婚育政策的调整,低收入人口减少,中等收入人口增加,文化程度向均等化提高,外来文化被借鉴吸收;以及自然环境的优化,长久和平生活对人性人情的陶冶,等等,无不影响通俗文化的发展、说唱审美的需求。艺术的通俗与高雅,并不绝对地对立,在时代变迁中不时地交叉互动、互相靠拢。“俗文化”,从粗放走向细密、规范,从民间走向上层,渐登大雅之堂;“雅文化”为契合国情,从俗流中汲取营养,俯向大众,扩大了受众面。人民群众接受了新的文艺理念,雅俗的分野也就更加缩小、模糊。当代的通俗说唱,在“以人民为中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指导和政府的扶持下,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新的曲(书)目更多的是现代意蕴,雅俗共赏。
在人口规模巨大和改革开放的语境下,通俗说唱应怎样服务?有人说“台上应有老传统的新主角”,“观众必须覆盖年轻一代”,“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与坚守”,“扎根乡土才能走出本地”,新世纪以来,这四句话在通俗说唱传承发展的先进典型中得到了验证。如下辖两区八县的山西长治市,原有潞安大鼓、襄垣鼓书、长子鼓书、武乡琴书等30余个民间乡土曲种,这些曲种曾因缺乏现代传承机制,文化生态长期衰落,经过保护“非遗”和发展新作,陆续恢复了青春活力,据2020年资料,现在全市职业性演出鼓书艺人2000余人,发展队伍150余支,仅长子县鼓书说唱队就达50余支,形成了县县有地方曲种,乡乡有曲艺队伍,村村有说唱演出,并以新编曲(说)目为主的繁荣局面。经济发达如浙江的绍兴市,该地的乡土说唱莲花落,因积极地深入农村服务,发展传统曲(书)目,创作新的曲(书)目,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和民歌小调等,加强了表演,丰富了音乐唱腔和伴奏,也从陈旧滞后转化为蓬勃向上。它在书场之外,配合企业文化、商业活动,结合各种会议、节日庆典,民俗仪礼,进行不拘规模场地的演出,实现了“三台(舞台、电台、电视台)同上”的奋斗目标,现已流行于全省。值得称道的是,以上两个典型的创作和演出,在历年的“牡丹奖”等全国大赛中获得许多荣誉表彰,说明它们面向大众的活力,在于演艺质量的提高。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各地先后出现的老年社会,而与之相应的文艺服务是时代的必答题。通俗说唱综合了信仰崇拜、传统道德、乡风习俗、民间文学、底层文化意识等内涵,在反映老有所依、有所乐、有所为等养老敬老题材方面,具有广泛灵活的优势。它可以随机地改旧创新,随时随地演唱,把中华传统孝道、与现代化的文明建设交融贯通。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大型演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限,而植根乡土的通俗说唱加强认知,做好功课,在服务老年社会中自有强势。
因此,通俗说唱在现代化进程中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遵循正确方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坚持在艺术本体基础上创新,把提高作品质量,增加和完善服务放在第一位,始终做到喜闻乐见;而受众变量、地区差别、雅俗之虑,都不是满足需求的障碍。

二、与时俱进的通俗说唱,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助力
    新时代以来的通俗说唱(暂不包括大城市一些青年喜爱的源于黑人音乐的摇滚说唱),将理想信仰、革命故事、和传统道德文明相嫁接,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劲旅,它植根乡土,遍布城乡,是群众的时代思想流露,又寓民族美学意识、娱乐功能于其中,它直抒胸臆,或潜移默化,凸显民间文艺的传承性、历史性、创新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这个目标赋予通俗说唱的使命,一要讲好红色故事,继承革命传统,反映新时代的新人新事;二要以情节细节刻画性格化的人物,沁人心脾的语言和音乐美感,提高化人育人的效果。三要多用幽默打趣、隐喻嘲讽等手法,增强宣传效应,力求娱乐效应与精神引领的统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到:“俗文之兴,当兴两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有的通俗说唱只兴其中一端,或流于口号、概念说教,缺少美感;或空洞打趣、思想贫乏,通俗演成了低俗。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助力精神文明建设的说唱,要防止和克服上述两种倾向。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起来。通俗说唱热情歌颂了农村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鼓舞了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建设宏伟物质文明的信念;通俗说唱为培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一切破坏生产资料公有制、违反共同富裕的理想、信念,无视法规,贪婪腐败,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应该鼓角齐鸣,揭露批判,捍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说唱作品本有悠久的评今论古、抑恶扬善的传统。早年的评书(评话)、单弦在开活前的“现挂”,以及鼓书唱词中的夹叙夹议,往往评议时局大事社会新闻,,显示出前辈演员良好的文化素质,高超的口才功力。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与发展, 说唱的评议功能,需要认真研究,付诸实践和弘扬。相声最擅长的优势是讽刺,但一个时期以来,其讽刺功能呈现出弱化、钝化和边缘化,成为制约相声发展的短板。期待理论评论界发力,清除各种思想障碍,推进相关工作,让说唱艺术重现讽刺的锐利光芒,是人民的期待,时代的重托。
    坚持说唱艺术本体基础上的创新,各类说唱有不同重点。流行的长篇传统曲(书)目中,大量风月、公案、朝代争斗等题材,多属需要认真整理的文化遗产,在精神文明建设向着深度拓展中,更新、提高这类篇目现代价值的认知,适时纠正其历史观、人文观中不当成分,仍是推陈出新的要务。中短篇要倡导从革命和改革中开掘题材,激发美好的情感和觉悟,但不排除情趣健康的其他题材,这方面有历史经验可鉴;贯彻百花齐放,不宜行政干预,简单地出题作文。至于探索说唱+互联网、说唱+科技、说唱+乡村产业等,都是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的选项,大胆试验,鼓励支持,是通俗说唱的责任与担当。

三、 乡村振兴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也是发展通俗说唱的空前机遇。
    通俗说唱是一支流动的、生气勃勃的力量。当乡村走向振兴,逐渐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化、城乡互通互联向一体化发展时,通俗说唱的城市团队与县乡小型班社的沟通、交流、互动多起来,将演艺的营地扩展到了乡村。
广大乡村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留住乡愁的功能,诸如自然揽胜、人文景观、革命遗存、土产美食,无不孕育着宣传演艺的需求;乡村振兴的推进,旅游市场的发达,使说唱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日益增多,既有利于赢得当前功利,更便于艺人在乡村长期坚守扎根;而真正地深入了生活,打造了艺术创造的基地,就会生出敏感的触角,在乡村政权建设、产业企业、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各领域,体验到各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活情感,创作出紧贴人心的曲(书)目。这种与乡村振兴深度结合的实践,是说唱艺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在移风易俗,改善文化生态,促进政经建设等方面,溢出可贵的的帮扶效应。
    大城市专业曲艺院团的职业艺人,有深厚的艺术积淀和修养、高水平的演出实力,但改革开放以来,受多元化演艺活动冲击,演出市场份额渐少,目前除传统曲目为主的说唱,在原地维持少量驻场演出外,另部分说唱力量正在向外寻觅新的市场。近年一些经济发展的中小城市和乡镇,调动了“文艺两新”积极性,说唱类在乡土艺人带领下,越来越多地出现亲属、乡邻、师徒为纽带的组合,构筑起说唱作品创新的平台。可以预见,新形势下城乡演艺文化合流、专业与业余艺人协作,将促进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培养、聚集德艺双馨的说唱人才,调整、改善说唱服务的布局。有关部门结合乡镇的节庆、巡演等活动,不失时机地组织专项调查研究,将推动曲种研发、曲目建设、评论奖掖、薪酬改革;并统筹说唱服务的健康发展,保持乡土曲种形式简朴,灵活便捷,不坠奢华,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本色,坚持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正确方向。
我国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已经有了根本地改变,但百年来文化教育的不发达不平衡,有些地区至今还存在残余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曾被称为“下里巴人”的通俗说唱仍大有用武之地;新的发展理念,促使通俗说唱踏上了提高思想性、艺术性的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尊、自信、自强的通俗说唱,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春风化雨中,一定有奇花佳卉争相开放。

[ 本帖最后由 王尧 于 2023-4-8 16:47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