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游记》第五十八回大义与精解

《西游记》第五十八回大义与精解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这一回非常特殊,把修行判断真假的精要都讲出来了,这些问题非常深奥。另外,从解读《西游记》的角度看,也是极有力证据的章回之一。《西游记》传承了佛家理义上的精要,菩萨名者,乃修行之法门也。上一回说明了在修行到了相当的阶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众生还是没有慈悲心,根本的原因就是于众生界还是二心。虽然在很久之前,就明白了修行是修一心的道理,但是还是没有办法落实到一心。佛菩萨为什么能无条件地慈悲护佑众生?这不是世间所谓的信仰能相提并论的,世间的人不能说都是没有慈悲心的,但如果用佛家的慈悲标准来看,世间人的“慈悲”充其量只是一种怜悯心和同情心。因为世间众生不能万法归一,决定不能与众生产生同体大悲的效果。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去佛家寺院都能看佛家将经典刻在大钟之上,大钟一敲就将上面的经文演说了一遍。凡夫有没有能力听到全部经文?不要说全部,可能一字一句也没有听到。什么原因?凡夫没有真心,不能与万法合而为一,也没有办法超越时空的障碍。只能把这个事当成是佛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把这些看成是信徒对经典的崇拜了。
谈到真实,还是要展开一点故事里的事情简单地讨论一下。
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千千万万志士为之毕生奋斗的事情之中,有多少是真实的?如果一辈子为了一种假想而拼死拼活的,岂异于得了幻觉的病人,用自焚的方法以求获得人生的圆满?看一看,有多少人在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欲火,追求种种不实的感受,焚烧自己的身心呢?众生漂浮于欲海狂澜之中,无时无刻不被欲火所烧。名利欲障碍了追求真理的本心,当今社会还有多少人对真理感兴趣?不要说其它的文化习俗,只说说科学和宗教二大文化中,还有没有人追求真理呢?做基础理论研究的人,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在追求真理,他们希望能解开宇宙的自然规律。当代的物质文明大大超越了古代,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就科学界而言,对自然的认识超越了过去。但是,科学的问题在于科学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上所谓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根本上,由于没有发现宇宙万物的心灵程序效应,只能永远在那里划圈,虽然能造出种种新的物质结构,但是没有办法解脱自己的烦恼。还是哲学总结的好,循环往复,无有止尽。有些事要说成是无止尽,那只能被理解成为无可奈何的悲哀,其本质上就是永远跳不出自己给自己划得那个圈。实践上,只达到了物物相干的境界,却看不到心物和合的本质,永远不会与真理沾边。西方宗教呢?他们只在乎仰信上帝,却很少谈及真理。至于万法都是上帝造的,造了人,又造了让人吃的动物,人们不去怀疑,也不关心被杀的小生命为什么心生恐怖。只是不能吃食众生的血液。但是,西方宗教不是平等的文化,上帝和子女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境界永远不是平等的。不平等,则肯定还远远未触及同体大悲的真实,众生在施救和被救之间总是有差别的。不同体,在交流上必定会有分歧,他们追求达到自由的境界,根本上不了解自由必须以自在为基础。自在则是通达理性的成果,不说理的宗教是没有办法完成自在解脱的无上境界的。从这里也可以发现,观自在菩萨名号的度生作用。也正是因为人们不了解万事万物自在的本源,经常有人在遇到不平时,会惊呼“天理难容”!其实,假如天理若难容的事,又怎么可能发生呢?既然发生了,则必定是合理合法的。当然这个理法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人为理法,称为情理情法。大道之理,则是无情的理法,一切都是依因果果因的道理而展开的。西方宗教文化,说到根本上,由于西方社会不能解开通灵的内在规律,才会把通灵所得到的信息当成是旧约《圣经》。另外,从佛家开示的生命运动的因果规律来看,升天的因是修慈悲喜舍,怎么还可能对众生没有足够的怜悯心呢?!
从修炼文化看,故事里让悟空去求助于十方神仙贤圣,就是一一列出修行文化鉴真的能力。首先,是去观世音菩萨处,如果《西游记》中的观世音菩萨真正是代表倒驾慈航的观世音菩萨,那是久远劫前的正法明如来,与后面的如来又有何不同呢?因此首先要明白,《西游记》中的菩萨和佛都是代表理义的,不是代表人物。观世音慈悲的观照法门,贵在照真达俗。因此二种作用都能照见,舍哪个功夫都不圆满了。如果观世音菩萨的观照法不能真妄全照,则不能名救苦救难了。这也正是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的道理所在,因此不必误解成菩萨的功行不够没有办法看到真假的差别,当然真假本来是从一而二的。因此当心没有完全归于一的时候,二心里面是包含了一的。如果二心里面没有一,则不会称烦恼即菩提。比喻天上的云,那就是一片云,可是有人想像出一个形象来,说是这是那的。那个形象是二心,而云是一心。这里的悟空和猕猴就是表达这二种用心。上一回故事里杀生的本因,就是因为心里面有众生相,众生相则时时来损害性德流露。这一回就是要把众生迷惑的根本找出来,着了相即生二心,有二心则不能归于一心,即六根不净必然是往生西天的大魔障。下一回故事过火焰山,就是开始解决着相的问题,必须从遍计所执的牛魔王下手,这才是真正从根本上修行。第二个去处,是去天上见玉帝和诸天神,前面解释了这些代表种种道德,用科学的语言是规律而已。规律可存在于真妄二种境界的,世间有世间的规律,出世间有出世间的规律,因此玉帝和天神没有办法解决真假的问题,他们都是清净无为的。从大闹天宫那一回就讲清楚,尊道而现因果。换言之,如果没有假规律,也没有办法度众生的。比如众生如果没有娑婆世界的生死等八苦,没有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快乐,根本上就没有办法度众生了。第三个是唐僧,代表众生的佛性,众生佛性有真俗二个方面。真的是觉性,俗的是人性,有七情六欲。这二种作用都确实起作用的,因此没有办法解决真妄的问题。从这里回首人类文化则最透彻了,所谓真理,所谓道理,如此种种名义都是虚名而已。第四个是地藏王菩萨的幽冥界,同样的道理地藏王菩萨代表本愿功德,既然菩萨是救地狱众生的本愿菩萨,自然二种作用同时存在。只是谛听的作用,在这里讲得最鲜明了,故事精解里再详细说明。谛听是菩萨的坐骑,后面文殊和普贤菩萨也一样,都是用人类所知的动物特性来帮助理解其本质。因此谛听看上去似乎比地藏王菩萨更有功夫,其实是说明菩萨代表的修行方法。最后,还是要去西天找如来了,如来在《西游记》中代表的理义也是比较窄的,即如如自性,代表了明心见性后的真实理体。真实理体里根本没有虚妄,因此二心在这里没有存活的可能了。这同样不能理解成如来有二心,帮助真悟空打杀假悟空。理义使之然也。
值得一提的是,这么重要的鉴别真妄的过程,丝毫没有提及道家和太上老君,这让那些鼓吹《西游记》出自道家人物一说的人彻底失去了根据和基础,纯粹是由于他们对佛家文化的忽视和对道家文化的重视所致,本质上不懂佛。
故事最后,如来道出的四类猴子,更是精彩纷呈,更能证明猴子在《西游记》中只是代表了心念而已。不了解这些事情,《西游记》不是神话故事,还能是啥玩意?
二心搅乱大乾坤,二心,指心境对之心,一切凡夫和外道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个里面包括了小乘佛法,与下一句一体相呼应,可知这里是指小乘之心,难以修成明心见性的功夫。一般人读这里,只是理解成凡夫俗子是错误的,唐僧师徒四人修行半程以上了,怎么还会谈凡夫的过失呢?起初交代了唐僧曾经是十世的罗汉,这一生是回小向大,从根本上证悟大乘佛法。小乘人破了见思二种烦恼,为什么还要说是二心?因为不是大乘的般若之心,因此才从《西游记》大乘开始时,接受《心经》,“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小乘五蕴不空,因此还会在境界里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对众生根器的判断,因罗汉只能看八万劫时空,并没有彻相之本源,只是看到行蕴的境界相而已。没有看到一切众生本来都有成佛的因缘,遇到佛的缘分,就可以修炼成佛。搅乱,未达如如真心,必有搅乱境界的作用。躁动的心,怎么可能显现清净的境界?大乾坤,这里大字非常重要,不是指凡夫的天地和世间的道理,这里是指如来的清净功德。虽然修炼界经常用人身是小宇宙,时空是大宇宙来说明心与境的关系。岂不知凡夫的时空根本不是大宇宙,我们现在科学发现的宇宙太空,佛将此比喻成大海里的一个小小的水泡而已。从这里去理解道家讲的“我即是道,道即是我。”这个境界并不高啊,因为不了解更大的解脱,才会把境界当成道。道是有层次的,觉悟也是有层次的。就佛家而言,佛说一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起足落足之处,可见修行是多么深奥的事情。更是由于当今主流教育,主体上是西方文化的思维和逻辑,修行往往被误解成一种自我心理约束而已。其实,西方文化实在是凡夫哲学,中国人依靠西方文化来生活,包括西方宗教信仰,都是国人的悲哀,也是地球人类的悲哀。
一体难修真寂灭,一体,是指小乘人所证的理体,由于这个理体被佛斥为内守幽闲。《首楞严经》卷一:“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可见,小乘人所证的无我有法,是把灰身灭智归于空寂涅槃之悟。《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则堕悭贪。”从这些经典之中,可以理解这一回故事的题目,否则,一体了,为什么还难修呢?难修,是指以小乘人的见解,则不能获得大乘人的果德。真寂灭,这就是大乘人证的无余涅槃。因为大乘不落二边,合于中道,不是有为的修行方法,彻底归于一心,动静合于一性,因此大乘称为明心见性。小乘只是断了见思惑而见到理体光明,但还是没有能通达理体本性活泼自在的智慧功德。净土法门里讲的常寂光土,就是真寂灭。注意,道家之见因为不够真实,虽然有《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还是没有找到断见思惑的方法,没有见到理体的光明。因此无量光明,属于佛家文化所独有,沾光一词应当是从这里来的。道家有类似的名号,无量天尊。天界的尊者,称无量有些不合适的,因为没有跳出三界,怎么能称无量呢?佛家的无量是指遍一切处,达一切法,这些都是天仙远远无法获得的功德。

这行者与沙僧拜辞了菩萨,纵起两道祥光,离了南海。原来行者筋斗云快,沙和尚仙云觉迟,行者就要先行。沙僧扯住道:“大哥不必这等藏头露尾,先去安根,待小弟与你一同走。”大圣本是良心,沙僧却有疑意,真个二人同驾云而去。不多时,果见花果山,按下云头,二人洞外细看,果见一个行者,高坐石台之上,与群猴饮酒作乐。模样与大圣无异:也是黄发金箍,金睛火眼;身穿也是锦布直裰,腰系虎皮裙;手中也拿一条儿金箍铁棒,足下也踏一双麂皮靴;也是这等毛脸雷公嘴,朔腮别土星,查耳额颅阔,獠牙向外生。

原来行者筋斗云快,沙和尚仙云觉迟,心有禅,顿悟之法,所以快。识有意,因此很慢。就像物质一样,没有办法超光速,超了就不是物质了,而成了精神。精神和物质其质就是速度上不同的一对事物,光速是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点,光速以上叫精神作用,光速以下叫物质作用。或者光速以上称阴性物质,光速以下称阳性物质。万事万物存在的道理如此,人类社会解决物质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超越光速,这是祖先几千年前就发现的大道之理。可以简单明了,光速以上是德,光速以下是能。科学没有办法发现越光速,是因为精神领域是科学们难以企及的未知世界。那是一个超越逻辑的自在王国,科学被今世称为科学王国,客观上可以被看成是有能而无德的表现。大圣本是良心,沙僧却有疑意,真个二人同驾云而去。这是修一心的做法,修行上称为定慧等持,这是修大乘的无住生心。念佛名号,一般人不能理解,因此这个道理很深,简单讲,就是用一句佛号来印证自己定慧等持的能力。不多时,果见花果山,前面已经解释了,花果山乃众生的阿赖耶识。这里是说明,修行了半程之多,然而修行的功德还没有突破阿赖耶识的花花果果,即因果果因,总是在名相上修。高坐石台之上,与群猴饮酒作乐。这一句十分关键,在意识的上层修行,在一般人看来,是高高在上了。本质上,还是群猴饮酒作乐,即是种种心识的作用中陶醉,并没有开发智慧。世俗上有类似的情况,所谓陶醉在人为的创意之中,生活潮流如此。模样与大圣无异,修行的样子很像,这一点对今天的修炼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当今修炼真是鱼龙混杂,佛魔难辨。可怜,初学佛者哪里有能力分辨真假?很多看到一个出家人有神通,就五体投地了,悲剧。也是黄发金箍,这里是说理,虽然显得小说上和其它打妖精一样容易让人感觉没有逻辑,其实理义很深。只能说不熟悉佛法教理的,很难读懂《西游记》。中华传统文化讲理义,不太讲逻辑。逻辑的问题太多,因为逻辑是二心之法,相对之道。当理义与逻辑不好融合时,只能放弃逻辑。问题在哪里呢?就是这个假悟空,哪里来的金箍呢?这东西如来佛给观音菩萨的,他绝对没有,现在他也有,满足《西游记》宗旨一致性的要求,至少《西游记》不是人们想象的神话故事。如果把修行理事的要义分析一下,会发现不是真正还有一个孙行者(生行者,就是能产生作用的事物),因此到最后说世界上断了六耳猕猴的种类。就像唐僧,悟空、悟能、悟净、白龙马五位去取经一样,其实是一个修行人的五个方面。这里是讲悟空代表的心王之体与孙行者代表的心用是二还是一的问题。这点很深,也非常重要,学佛人入门就会有师父提醒要用心,不要用意识。不要起心动念,一下子把很多学佛人打入冷酷无情里去了。凡夫怎么可能做到不用意识呢?其实心与意都很活泼,这段故事非常精彩地向我们演义了心的体用的差别问题。虽然还没有到如来佛辨别真假的过程,这里已经描述了二个悟空的真实情况。

这大圣怒发,一撒手,撇了沙和尚,掣铁棒上前骂道:“你是何等妖邪,敢变我的相貌,敢占我的儿孙,擅居吾仙洞,擅作这威福!”那行者见了,公然不答,也使铁棒来迎。二行者在一处,果是不分真假,好打呀:
两条棒,二猴精,这场相敌实非轻。都要护持唐御弟,各施功绩立英名。真猴实受沙门教,假怪虚称佛子情。盖为神通多变化,无真无假两相平。一个是混元一气齐天圣,一个是久炼千灵缩地精。这个是如意金箍棒,那个是随心铁杆兵。隔架遮拦无胜败,撑持抵敌没输赢。先前交手在洞外,少顷争持起半空。他两个各踏云光,跳斗上九霄云内。

敢变我的相貌,敢占我的儿孙,这一句很关键,是说意识把心给取代了。佛家讲心王退居二线,让意识心做了主宰,自性里的无量无边智慧和功德被盖覆了。修行的原理也在这里,悟空为什么后来称斗战胜佛?因为心王是心的本分,本分就是自在的,因此不可战胜。众生是不愿意修行,下定决心修行,则个个成佛。道理如此。那行者见了,公然不答,也使铁棒来迎。在乎二心,就没有办法证一心。
两条棒,二猴精,这场相敌实非轻。都要护持唐御弟,各施功绩立英名。真猴实受沙门教,假怪虚称佛子情。盖为神通多变化,无真无假两相平。这个说明是后面故事发展的重要依据。沙门教,是指勤息妄念,出家人都称作沙门。反过来讲,不勤息诸烦恼的不可称作出家人。真的是本来无一物,自然受沙门教;假的是作用,不是真性一如之道,交生而妄立。体是神通,用是变化。神通和变化是相辅相成的。真假从何而论呢?一个是混元一气齐天圣,一个是久炼千灵缩地精。一个混元一气齐天圣,先天地生成,天然自在的。一个是久炼的千灵,是后天的作用,佛家讲因缘所生法。这个是如意金箍棒,那个是随心铁杆兵。一个是如意的,就是自在的定趣。一个是随心的,就是应量的动相。金喻性德,铁喻执着。一个是快乐之本,一个是烦恼之源。隔架遮拦无胜败,撑持抵敌没输赢。相对法本来没有胜负,相对而言的事物没有实质。先前交手在洞外,少顷争持起半空。他两个各踏云光,跳斗上九霄云内。地上、半空、九宵云内真假都是依阿那耶识。真性被迷,只能现量到阿那耶的境界里。唯有明心见性,转这个阿那耶成般若智,就是有差别了。所以,他们差别只能到如来那里看,就是代表开悟才明了。

沙僧在旁,不敢下手,见他们战此一场,诚然难认真假,欲待拔刀相助,又恐伤了真的。忍耐良久,且纵身跳下山崖,使降妖宝杖,打近水帘洞外,惊散群妖,掀翻石凳,把饮酒食肉的器皿,尽情打碎,寻他的青毡包袱,四下里全然不见。原来他水帘洞本是一股瀑布飞泉,遮挂洞门,远看似一条白布帘儿,近看乃是一股水脉,故曰水帘洞。沙僧不知进步来历,故此难寻。即便纵云,赶到九霄云里,轮着宝杖,又不好下手。大圣道:“沙僧,你既助不得力,且回复师父,说我等这般这般,等老孙与此妖打上南海落伽山菩萨前辨个真假。”道罢,那行者也如此说。沙僧见两个相貌、声音,更无一毫差别,皂白难分,只得依言,拨转云头,回复唐僧不题。

沙僧在旁,不敢下手,沙僧是凡夫位,意识作用,看不出真妄的差别。明理的沙僧,理上有正确判断,可以将邪见的东西打掉,但是事上没有修证。使降妖宝杖,打近水帘洞外,惊散群妖,掀翻石凳,把饮酒食肉的器皿,尽情打碎,明理的作用在此,放下分别执着而已。寻他的青毡包袱,四下里全然不见。找不到包袱,是因为包袱不在迷惑中得,包袱代表修行所证功德。原来他水帘洞本是一股瀑布飞泉,遮挂洞门,远看似一条白布帘儿,近看乃是一股水脉,故曰水帘洞。水帘比喻众生的迷惑,众生在境界看到万法不停的运动,但是都被这个动相所迷惑了。而动相就是世间规律,所谓大道似水,不放下心中的诸相,则是随了无明惑,如何有真实智慧?因此称水帘洞。沙僧不知进步来历,故此难寻。修行还没有证到缘起性空,则不明一切物相的来历,就是修到罗汉,还是不能明了万法之源。进步来历,是指一念无明的来历。且回复师父,说我等这般这般,意识没有办法辨别,且只管守本分。等老孙与此妖打上南海落伽山菩萨前辨个真假。希望通过观照的方法把真假照了。

你看那两个行者,且行且斗,直嚷到南海,径至落伽山,打打骂骂,喊声不绝。早惊动护法诸天,即报入潮音洞里道:“菩萨,果然两个孙悟空打将来也。”那菩萨与木叉行者、善财童子、龙女降莲台出门喝道:“那孽畜那里走!”这两个递相揪住道:“菩萨,这厮果然像弟子模样。才自水帘洞打起,战斗多时,不分胜负。沙悟净肉眼愚蒙,不能分识,有力难助,是弟子教他回西路去回复师父,我与这厮打到宝山,借菩萨慧眼,与弟子认个真假,辨明邪正。”道罢,那行者也如此说一遍。众诸天与菩萨都看良久,莫想能认。菩萨道:“且放了手,两边站下,等我再看。”果然撒手,两边站定。这边说:“我是真的!”那边说:“他是假的!”

即报入潮音洞里,潮音洞,是菩萨随心应量的道场。既然是随心应量,则胡来见胡,汉来见汉。那菩萨与木叉行者、善财童子、龙女降莲台出门喝道:“那孽畜那里走!”这里交代了菩萨的三重作用,木叉,代表解脱;善财,代表念佛;龙女,代表应世。这三重作用而发生普门广大智慧的度生作用。这两个递相揪住,根与识,是一体二用,相互不能分离的。如交光大师的《楞严正脉》中开示,要舍识用根,那是觉悟之后才能做到的。菩萨道:“且放了手,两边站下,等我再看。”不论是整体看,还是分别论,这二件事本质上没有差别。即根本来具有识的作用,就像金与器的关系一样,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菩萨唤木叉与善财上前,悄悄吩咐:“你一个帮住一个,等我暗念《紧箍儿咒》,看那个害疼的便是真,不疼的便是假。”他二人果各帮一个。菩萨暗念真言,两个一齐喊疼,都抱着头,地下打滚,只叫:“莫念!莫念!”菩萨不念,他两个又一齐揪住,照旧嚷斗。菩萨无计奈何,即令诸天木叉,上前助力。众神恐伤真的,亦不敢下手。菩萨叫声“孙悟空”,两个一齐答应。菩萨道:“你当年官拜弼马温,大闹天宫时,神将皆认得你,你且上界去分辨回话。”这大圣谢恩,那行者也谢恩。

等我暗念《紧箍儿咒》,看那个害疼的便是真,不疼的便是假。这里观音菩萨好像不是智慧广大的,其实不然,这理是说理。根与识既然是一体的,当然都在道的作用之下,不是镜中的幻像无知无觉的。菩萨暗念真言,两个一齐喊疼,都抱着头,地下打滚,只叫:“莫念!莫念!”既然都是知觉作用,肯定都有反应。菩萨道:“你当年官拜弼马温,大闹天宫时,神将皆认得你,你且上界去分辨回话。”菩萨这一句也是故事说理的需要,切莫认为菩萨的功夫不如那诸天神将。

二人扯扯拉拉,口里不住的嚷斗,径至南天门外,慌得那广目天王帅马赵温关四大天将,及把门大小众神,各使兵器挡住道:“那里走!此间可是争斗之处?”大圣道:“我因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在路上打杀贼徒,那三藏赶我回去,我径到普陀崖见观音菩萨诉苦,不想这妖精,几时就变作我的模样,打倒唐僧,抢去包袱。有沙僧至花果山寻讨,只见这妖精占了我的巢穴,后到普陀崖告请菩萨,又见我侍立台下,沙僧诳说是我驾筋斗云,又先在菩萨处遮饰。菩萨却是个正明,不听沙僧之言,命我同他到花果山看验。原来这妖精果象老孙模样,才自水帘洞打到普陀山见菩萨,菩萨也难识认,故打至此间,烦诸天眼力,与我认个真假。”说罢,那行者也似这般这般说了一遍。众天神看彀多时,也不能辨,他两个吆喝道:“你们既不能认,让开路,等我们去见玉帝!”

那里走!此间可是争斗之处?这一句重要,天理难容的是种种争斗之心。那行者也似这般这般说了一遍。真假真是难辨的,至今佛家还有大小乘之争呢。众天神看彀多时,也不能辨,大乘小乘的功德,在世间法里看不出差别,各有各的作用。

众神搪抵不住,放开天门,直至灵霄宝殿,马元帅同张葛许邱四天师奏道:“下界有一般两个孙悟空,打进天门,口称见王。”说不了,两个直嚷将进来,唬得那玉帝即降立宝殿,问曰:“你两个因甚事擅闹天宫,嚷至朕前寻死!”大圣口称:“万岁!万岁!臣今皈命,秉教沙门,再不敢欺心诳上,只因这个妖精变作臣的模样。”如此如彼,把前情备陈了一遍,“指望与臣辨个真假!”那行者也如此陈了一遍。玉帝即传旨宣托塔李天王,教:“把照妖镜来照这厮谁真谁假,教他假灭真存。”天王即取镜照住,请玉帝同众神观看。镜中乃是两个孙悟空的影子,金箍衣服,毫发不差。玉帝亦辨不出,赶出殿外。这大圣呵呵冷笑,那行者也哈哈欢喜,揪头抹颈,复打出天门,坠落西方路上道:“我和你见师父去!我和你见师父去!”

玉帝即传旨宣托塔李天王,教:“把照妖镜来照这厮谁真谁假,教他假灭真存。”天上诸圣代表功德,合起来就是法眼的效果。根与识是一体的,照妖镜也只能照幻影。可见,这是已经修行到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阶段,没有明心见性的功夫是没有办法明辨的。镜中乃是两个孙悟空的影子,金箍衣服,毫发不差。体与相本来是一回事,心与识也一样,见分与相分本来是等同的。心物辩证的道理也在于此,有多大的心,现多大的量。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心,凡夫把境界看成是心外之物,如何能研究出宇宙存在的真正原因?也由于六根遍一切处,六尘自然也遍一切处,六识也遍一切处。我们看事物在动,其实是心在缘境。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这个道理。用什么心,现什么境,因此不要报怨境界里的不平事,先应体察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境界确确实实是自己变现的。这大圣呵呵冷笑,那行者也哈哈欢喜,阿赖耶识与般若智慧本来是一体的,迷了称阿赖耶识,觉了称般若智慧。烦恼即菩提也是这个道理。一体不是等同,肃平实等人误解如来真实义,把阿赖耶识当成般若智慧,这就是大错特错了。体同用不同,一个是染,一个是净。大乘菩萨所破的四十一品无明惑,就是指转识成智。所以,这一句呵呵冷笑,和哈哈欢喜趣味很深。大圣知道识心是假,识心则感觉自己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识心欢喜的一面充分的表现。识心有三细六粗,这是众生界苦难的根源。我和你见师父去!师父在凡夫位,虽然代表自性功德,但是这种功德是储藏在如来藏里了,显现不出来。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修行的必要性,有些人看到佛说众生本来成佛,错误理解成与佛等同,不需要再修行了。

却说那沙僧自花果山辞他两个,又行了三昼夜,回至本庄,把前事对唐僧说了一遍。唐僧自家悔恨道:“当时只说是孙悟空打我一棍,抢去包袱,岂知却是妖精假变的行者!”沙僧又告道:“这妖又假变一个长老,一匹白马,又有一个八戒挑着我们包袱,又有一个变作是我。我忍不住恼怒,一杖打死,原是一个猴精。因此惊散,又到菩萨处诉苦。菩萨着我与师兄又同去识认,那妖果与师兄一般模样。我难助力,故先来回复师父。”三藏闻言,大惊失色。八戒哈哈大笑道:“好好好!应了这施主家婆婆之言了!他说有几起取经的,这却不又是一起?”

当时只说是孙悟空打我一棍,抢去包袱,岂知却是妖精假变的行者!修行自古以来问题如此,闻佛的是识心,修行还用识心的非常多见。一万个修行人中,只有一二个人往生西方的道理也在于此。绝大多数的念佛人用错了心,很多人追求念佛的数量,而忽略了舍识用根的本质。甚至还有把修行当成知识和学问来研究的,更是增长了邪见。可见,用识心修行必定要破坏自性功德,因此故事里有假悟空打了唐僧一棍。三藏闻言,大惊失色。这是觉醒的表现,知道修行有歧途,求升反坠。八戒哈哈大笑道:“好好好!应了这施主家婆婆之言了!他说有几起取经的,这却不又是一起?”这一句哈哈大笑,道出了多少心酸!心所法去化缘的,都是这一类的。

那家子老老小小的,都来问沙僧:“你这几日往何处讨盘缠去的?”沙僧笑道:“我往东胜神洲花果山寻大师兄取讨行李,又到南海普陀山拜见观音菩萨,却又到花果山,方才转回至此。”那老者又问:“往返有多少路程?”沙僧道:“约有二十余万里。”老者道:“爷爷呀,似这几日,就走了这许多路,只除是驾云,方能彀得到!”八戒道:“不是驾云,如何过海?”沙僧道:“我们那算得走路,若是我大师兄,只消一二日,可往回也。”那家子听言,都说是神仙,八戒道:“我们虽不是神仙,神仙还是我们的晚辈哩!”

八戒道:“我们虽不是神仙,神仙还是我们的晚辈哩!”这里指神仙都是修得心所法,这一句对神仙的层次定位很重要。神仙是贪图境界里的安逸。

正说间,只听半空中喧哗人嚷,慌得都出来看,却是两个行者打将来。八戒见了,忍不住手痒道:“等我去认认看。”好呆子,急纵身跳起,望空高叫道:“师兄莫嚷,我老猪来也!”那两个一齐应道:“兄弟,来打妖精!来打妖精!”那家子又惊又喜道:“是几位腾云驾雾的罗汉歇在我家!就是发愿斋僧的,也斋不着这等好人!” 更不计较茶饭,愈加供养,又说:“这两个行者只怕斗出不好来,地覆天翻,作祸在那里!” 三藏见那老者当面是喜,背后是忧,即开言道:“老施主放心,莫生忧叹。贫僧收伏了徒弟,去恶归善,自然谢你。”那老者满口回答道:“不敢!不敢!”沙僧道:“施主休讲,师父可坐在这里,等我和二哥去,一家扯一个来到你面前,你就念念那话儿,看那个害疼的就是真的,不疼的就是假的。”三藏道:“言之极当。”

那家子又惊又喜道:“是几位腾云驾雾的罗汉歇在我家!就是发愿斋僧的,也斋不着这等好人!”现在的问题就是这样的,斋僧的很难斋着真正有修行的。另外,这里暗示,任何世间事物都是利害一体的。很多人不愿修行,就是担心坏了世间善。其实这是不明理,醉生梦死的恶习。地覆天翻,作祸在那里!是凡夫的担心,不知道颠倒颠的妙处。凡尘世界是已经被颠倒了的天地,不再颠倒一下,如何正得过来?但是社会上常常不理解,真正愿意让子女出家修行的人非常少见。社会上平平安安就是福,不希望出乱子,岂不知甘愿做凡夫就有平安了?片刻安宁而已,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八苦之大难转眼间就来了。真正明眼的人,时常察觉到死亡步步逼近自己。贫僧收伏了徒弟,去恶归善,自然谢你。这一句有点深奥,修行成就对全世界,乃至十方众生都是利益无穷的。因此佛家经典里常有一念善心发,能感得十方诸佛的赞叹。心遍法界故,一念善心的功德不可思议。常怀助人之心,即是修行可贵的品德。

沙僧果起在半空道:“二位住了手,我同你到师父面前辨个真假去。”这大圣放了手,那行者也放了手。沙僧搀住一个,叫道:“二哥,你也搀住一个。”果然搀住,落下云头,径至草舍门外。三藏见了,就念《紧箍儿咒》,二人一齐叫苦道:“我们这等苦斗,你还咒我怎的?莫念!莫念!”那长老本心慈善,遂住了口不念,却也不认得真假。他两个挣脱手,依然又打。这大圣道:“兄弟们,保着师父,等我与他打到阎王前折辨去也!”那行者也如此说,二人抓抓挜挜,须臾又不见了。

二人一齐叫苦道:“我们这等苦斗,你还咒我怎的?莫念!莫念!”这个方法前面已经由观世音菩萨用过了,道理不必再说。但是这二次用咒的道理并不相同,前者代表修观照的方法来断惑显真,然而功夫没有达到明心见性的观照还是不济事的。这里是从自性功德来看用心,同样的问题是没有觉悟的唐僧,是没有能力觉察根与识的差别的。这种事在世间的表现也很普遍,大家都认为自己最有良心了。其实,凡夫谈良心只能相对而言,没有真心,要真正体现博爱和平等,真是要难于上青天了。心不平等,哪里来的境界呢?二人抓抓挜挜,心不平等故,总免不了要争斗,各自都标榜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呢 。可见着相的问题有多么大,迷惑的源头所在。

八戒道:“沙僧,你既到水帘洞,看见假八戒挑着行李,怎么不抢将来?”沙僧道:“那妖精见我使宝杖打他假沙僧,他就乱围上来要拿,是我顾性命走了。及告菩萨,与行者复至洞口,他两个打在空中,是我去掀翻他的石凳,打散他的小妖,只见一股瀑布泉水流,竟不知洞门开在何处,寻不着行李,所以空手回复师命也。”八戒道:“你原来不晓得。我前年请他去时,先在洞门外相见,后被我说泛了他,他就跳下,去洞里换衣来时,我看见他将身往水里一钻,那一股瀑布水流,就是洞门。想必那怪将我们包袱收在那里面也。”三藏道:“你既知此门,你可趁他都不在家,可先到他洞里取出包袱,我们往西天去罢。他就来,我也不用他了。”八戒道:“我去。”沙僧说:“二哥,他那洞前有千数小猴,你一人恐弄他不过,反为不美。”八戒笑道:“不怕!不怕!”急出门,纵着云雾,径上花果山寻取行李不题。

我看见他将身往水里一钻,那一股瀑布水流,就是洞门。想必那怪将我们包袱收在那里面也。世间一切万法的动静二相,似水流一般,瀑流不止。要修行必须突破动静二相,才有果证。对比科学成果,不难发现,科学即使不讲自身修行,也未及物质世界的本源。佛家将科学定性为意识形态就是这个道理,还远远没有看到水帘洞里面的事呢。你可趁他都不在家,可先到他洞里取出包袱,我们往西天去罢。他就来,我也不用他了。假行者不在家,就可以取行李。这个说法非常好,佛家的修行多数是从这里去证的。真心对很多人来讲,并不容易自力控制。然而,除妄比证真要容易得多。像净土法门能三根普被的原因就在于此。唯上上根人有资格取自力,中下根器都以取他力为方便。他力法门,就是从除妄下手,契合一切众生的根器。八戒道:“我去。”修行除妄的功夫是在心所上转换,念佛法门的精要从这里就看出妙趣了。一开始是用凡夫的心来执持这一句佛号,但是用心又与凡夫不同。因此称作念佛,不是念魔。佛,就是清净平等觉,念佛名号时,体会妙观之智,扫除意识。久而久之,智慧朗朗,意识心全体脱落,即现阿弥陀佛来接引。可见,往生西方是活着去的,死了再去,则风险太大,没有极大的善根和福德很难完成死后往生的。他那洞前有千数小猴,这里指百界千如,如果不动心识,才能过关。八戒笑道:“不怕!不怕!”说明功夫已经接近转识的要求了。

却说那两个行者又打嚷到阴山背后,唬得那满山鬼战战兢兢,藏藏躲躲。有先跑的,撞入阴司门里,报上森罗宝殿道:“大王,背阴山上,有两个齐天大圣打得来也!”慌得那第一殿秦广王传报与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卞城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平等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忤官王、十殿转轮王。一殿转一殿,霎时间,十王会齐,又着人飞报与地藏王。尽在森罗殿上,点聚阴兵,等擒真假。只听得那强风滚滚,惨雾漫漫,二行者一翻一滚的,打至森罗殿下。

却说那两个行者又打嚷到阴山背后,唬得那满山鬼战战兢兢,藏藏躲躲。这里要表达从正的一面看不出不差别,再从邪的一面去查差别。这个方法非常重要,优点差不多的时候,缺点就是厉害所在了。阳盛因此能驱逐阴风,阴魂畏光的原理。人身有正气,则有光明,阴鬼难接近。尽在森罗殿上,点聚阴兵,等擒真假。悟空是销了生死号的,可以判定不受阴司管辖。如果假行者没有销号,则是假了,即假行者是不是在生死轮回之中。前面讨论过了,这里的二心,一体都是指小乘罗汉的功夫,罗汉已经跳出三界外了,当然也不在阴司生死之中。

阴君近前挡住道:“大圣有何事,闹我幽冥?”这大圣道:“我因保唐僧西天取经,路过西梁国,至一山,有强贼截劫我师,是老孙打死几个,师父怪我,把我逐回。我随到南海菩萨处诉告,不知那妖精怎么就绰着口气,假变作我的模样,在半路上打倒师父,抢夺了行李。师弟沙僧,向我本山取讨包袱,这妖假立师名,要往西天取经。沙僧跑遁至南海见菩萨,我正在侧,他备说原因,菩萨又命我同他至花果山观看,果被这厮占了我巢穴。我与他争辨到菩萨处,其实相貌、言语等俱一般,菩萨也难辨真假。又与这厮打上天堂,众神亦果难辨,因见我师,我师念《紧箍咒》试验,与我一般疼痛。故此闹至幽冥,望阴君与我查看生死簿,见假行者是何出身,快早追他魂魄,免教二心沌乱。”那怪亦如此说一遍。阴君闻言,即唤管簿判官一一从头查勘,更无个假行者之名。再看毛虫文簿,那猴子一百三十条已是孙大圣幼年得道之时,大闹阴司,消死名一笔勾之,自后来凡是猴属,尽无名号。查勘毕当殿回报,阴君各执笏对行者说:“大圣,幽冥处既无名号可查,你还到阳间去折辨。”

阴君闻言,即唤管簿判官一一从头查勘,更无个假行者之名。这一段讲得很深,就是谈生死问题,意识里来投胎的,就是阿赖耶识种子,这个阿那耶恰恰是永生的。阿那耶是分别和执着而成种子的,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也是因为这个种子永远不坏。如果不能转识成智,这个报应就永远记在帐上。一旦条件成熟,必定要报。凡夫以阿那耶为体,成前五识为用。就是迷悟上有差别,其实生死上没有什么差别。就好比天上有一片白云,有人看像马,有人看像人,其实什么都不是,就是一片云而已。阿那耶就是把一个本来清净的事物看成是心里的影像,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再看毛虫文簿,那猴子一百三十条已是孙大圣幼年得道之时,大闹阴司,消死名一笔勾之,自后来凡是猴属,尽无名号。这是早回故事讲的,大家知道猴子是有生死的,可见,《西游记》里的猴子不是人们看到的动物,而故事一开始就交代的心猿。心是宇宙的本体,心的种种作用自然也合乎本体的属性,虽然念念不同,但是念念长存。幽冥处既无名号可查,你还到阳间去折辨。这里已经定性,心识不是阴渣幻影,而是一种实存。

正说处,只听得地藏王菩萨道:“且住!且住!等我着谛听与你听个真假。”原来那谛听是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的一个兽名。他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蠃虫鳞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顾鉴善恶,察听贤愚。那兽奉地藏钧旨,就于森罗庭院之中,俯伏在地,须臾抬起头来,对地藏道:“怪名虽有,但不可当面说破,又不能助力擒他。”地藏道:“当面说出便怎么?”谛听道:“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搔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又问:“何为不能助力擒拿?”谛听道:“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地藏道:“似这般怎生祛除?”谛听言:“佛法无边。”地藏早已省悟,即对行者道:“你两个形容如一,神通无二,若要辨明,须到雷音寺释迦如来那里,方得明白。”两个一齐嚷道:“说的是!说的是!我和你西天佛祖之前折辨去!”那十殿阴君送出,谢了地藏,回上翠云宫,着鬼使闭了幽冥关隘不题。

只听得地藏王菩萨道:“且住!且住!等我着谛听与你听个真假。”读到精彩处,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的。《西游记》绝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品,一定是空前绝后的佳作。把一个重要的理义和方法,全部进行了人性化。比如揭谛,谛听。谛听是入佛智的方便,在这里表示解悟之道。谛听就是不用心意识,离开三相,自然能跳出阿那耶的束缚。谛听,本来是佛经里的常用的语言,听佛说法,一定要用谛听,就是离文字相,音声相和心缘相。这样就可以解脱所知障而顿悟佛慧。原来那谛听是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的一个兽名,即是代表地藏王菩萨的修行法门。他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蠃虫鳞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顾鉴善恶,察听贤愚。伏在地下,就是心地法门,本愿功德里听察本觉。地狱众生都是依识而变现地狱境界的,解脱的方法自然是体察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地狱本来是无的,会谛听,自然永远没有地狱,也能说明种种心变现的种种境界。蠃虫鳞虫毛虫羽虫昆虫,虫,动相也。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仙,静相也。谛听可以体察动静二相之用心,因此是修行佛法第一课。无独有偶,上世纪末,流行在中华大地上的天华文化(麒麟文化)也是用这个方法接引众生的。他们把这个方法称作接功态,彻底放下自我,体会细微,本质相同。谛听是他力法门,借助佛功德,达到最快恢复觉悟的方法。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也是如此,一句佛号就是将身心全部交给阿弥陀佛。怪名虽有,但不可当面说破,又不能助力擒他。故事写得很精彩,谛听是一种无为无我的忘我合真的状态,因此是不思议的境界。既然不思议则不能说出真假。谛听道:“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搔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 从这里体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道理。在凡夫地,说出来就是自己着了相。在如来地,则不同了,是随众生地,应所知量。谛听道:“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还需要证悟才把握宇宙万法,所谓宇宙在手,万化在心。解悟已经有正见了,在生活中能辨认正邪、善恶、是非、利害、祸福。接下来就是证悟无生,就是净土法门讲的开花见佛。无生法忍,就是彻底破掉阿那耶识的妄想,转识成智。揭谛,是喻揭示了真谛,也就是表达成真实功德。地藏道:“似这般怎生祛除?”谛听言:“佛法无边。”这一句也是开示读者,如此这般是不是没有办法消除识心了呢?佛法无边。答得精彩。无边,就是没有边际,没有相对之差别。佛法正是要消除,空有,相对的边际,边际就是束缚。学习佛法,就是在有限里获得无限,消除能与不能,做与不做,是与非的问题。从这里了解为什么佛家不参与是非争论的道理,争论之中没有胜者。佛家只教化度生,指出你的迷惑,不是要争出一个胜负来。地藏早已省悟,即对行者道:“你两个形容如一,神通无二,若要辨明,须到雷音寺释迦如来那里,方得明白。”这里如果不正确理解会以为地藏菩萨很无能,还要靠一个神兽来传达消息。麒麟文化也一样的,传承了佛家的传统,用一个吉祥兽来传达法音,因为麒麟是集动物的精华与一身的象征。由于这种事情常常被误解,后更名为天华文化。既然谛听听到了差别,又是承佛的威力而得到的,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在如来佛手中了。释迦如来,这佛名也很重要,西天的教主本来是阿弥陀佛,但是是释迦牟尼佛开示给众生的。另外,佛佛道同,因此这里不能误解作者不了解佛家文化。说的是!我和你西天佛祖之前折辨去!这一句是定性的道理,一切事物到底是真是假,只看他们是不是自在的,本有的。西天佛祖,即如来佛,彻底地清净无为,任何有为都能初察出后天的成分。阿赖耶识是因众生一念无明而有的,因此能够被破除的。诚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中开示的:“梦裏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看那两个行者,飞云奔雾,打上西天。有诗为证,诗曰: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这是本回劝世诗句。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人活泼的真性中能起二种作用,一是觉一是迷。迷就是用相对论的心,在天地之间有彼此之分,不知道心与境本来是一。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个不愿放下,那个还要拿起,错乱此心,苦心经营也不会有结果。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如果想一切都得到,只能是一切都放下,这就是无上微妙禅。得失是一回事。不被一法染,才能结圣胎。

他两个在那半空里,扯扯拉拉,抓抓挜挜,且行且斗,直嚷至大西天灵鹫仙山雷音宝刹之外。早见那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诸大圣众,都到七宝莲台之下,各听如来说法。那如来正讲到这:
“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
概众稽首皈依,流通诵读之际,如来降天花普散缤纷,即离宝座,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早见那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诸大圣众,都到七宝莲台之下,各听如来说法。这一段不能误会,罗汉没有能力到西方,怎么这里有阿罗呢?这是借用净土经典的说法,是指断证的功夫等同于罗汉。见解和发心与罗汉不同,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发了大菩提心的众生。发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是大乘佛法真正的魅力。这里名字与前相同,代表了理义。四大菩萨,表示有四大根本作用,应当是指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前二个是成佛教化二种功德,理无碍和事无碍;后二个是接引众生的二种功德,普度众生,令众生念佛成佛。在不同的经典里,示现不同的四大菩萨,总趣归于自觉觉他的理义。八大金刚,比喻自性功德成就一切不坏圣法。五百阿罗,代表与一切境界普能清净。三千揭谛,比喻能通达三千世界的真俗二谛,自在教化娑婆众生。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诸大圣众,在家出家,妇男性别平等教化之能力。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这一段如来开示,可能不是出于佛家经典,是作者根本根据经典的理义发挥出来的。整体表达的意思并不复杂,就是说明妙音,是离二边,绝中道的。一切法本来清净,不应当用二心去找出差别,而是将差别归于佛性。真正归于一,才能称照了,心与境对立,永远是一种测度,是测试就不妙。真正通达佛性,会发现一音能演诸音声,一切差别都出自于无差别,才证妙道。如来说法,就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快乐法,二法是烦恼法。如来降天花普散缤纷,即离宝座,这也是故事性的描写,如来代表无边功德,哪里有离座的可能?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大众都众稽首皈依,自然是一心。只有一心才能出现在西天七宝莲花之中的。

大众举目看之,果是两个行者,吆天喝地,打至雷音胜境。慌得那八大金刚上前挡住道:“汝等欲往那里去?”这大圣道:“妖精变作我的模样,欲至宝莲台下,烦如来为我辨个虚实也。”众金刚抵挡不住,直嚷至台下,跪于佛祖之前拜告道:“弟子保护唐僧,来造宝山,求取真经,一路上炼魔缚怪,不知费了多少精神。前至中途,偶遇强徒劫掳,委是弟子二次打伤几人,师父怪我赶回,不容同拜如来金身。弟子无奈,只得投奔南海,见观音诉苦。不期这个妖精,假变弟子声音相貌,将师父打倒,把行李抢去。师弟悟净寻至我山,被这妖假捏巧言,说有真僧取经之故。悟净脱身至南海,备说详细。观音知之,遂令弟子同悟净再至我山。因此,两人比并真假,打至南海,又打到天宫,又曾打见唐僧,打见冥府,俱莫能辨认。故此大胆轻造,千乞大开方便之门,广垂慈悯之念,与弟子辨明邪正,庶好保护唐僧亲拜金身,取经回东土,永扬大教。”大众听他两张口一样声俱说一遍,众亦莫辨,惟如来则通知之。正欲道破,忽见南下彩云之间,来了观音,参拜我佛。

前至中途,偶遇强徒劫掳,委是弟子二次打伤几人,师父怪我赶回,不容同拜如来金身。这一句重要,杀生的人没有慈悲心,因地不真,因果不相应,因此不容拜如来金身。《首楞严经》卷六中的清净明诲:“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神鬼。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不期这个妖精,假变弟子声音相貌,将师父打倒,把行李抢去。这个妖精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意识里生出来的。与一切众生不能同体大悲,而有二心。既然是二心,还是落在了知见之中,让二心修行,岂不是违背自性功德吗?正欲道破,忽见南下彩云之间,来了观音,参拜我佛。这一段非常重要,观音菩萨是真的没有办法辨别真假吗?不是的,是强调了观慧必定要承佛威力。

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菩萨道:“前日在弟子荒境,委不能辨。他又至天宫地府,亦俱难认,特来拜告如来,千万与他辨明辨明。”如来笑道:“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 菩萨又请示周天种类,如来才道:“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 菩萨道:“敢问是那四猴?”如来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

如来笑道:“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观音菩萨在这里代表观行法门,扮演十法界里的菩萨,还没有会得如来真性。因此,只能普阅周天之事,即遍观周天之事,即观察现象。周天,就是六道五趣。(六道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阿修罗不是另有自己的一道,是杂混在其它道中的,所以可以称五趣。)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这些需要与众生同归自性功德,才能会得。《西游记》将菩萨都限定在方法里,因此不能与如来具有相同的智慧,否则故事不好安排。这样安排使故事更明确了法门与果证之间的关系。种类是因物的业力而示现的,没有破无明,就没有破阿赖耶识,种子的内在就没有开示出来,因此这里的观音不具备这二种能力。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古人把动物分为五类,即羽虫(禽类)、毛虫(兽类)、甲虫(昆虫类)、鳞虫(鱼类)、倮虫(人类),合称“五虫”。 蠃,即倮,也作裸。十类的提法比较另类,十表圆满。乐受分五类,苦受分五类,与五行相应。这样就把心猿分到五行之外了,与小说的精髓贯通起来。人之佛性真心,本不在周天之中,本来超越五行之外。其实,佛在《首楞严经》中,将仙分十类,从修行方法上分出的。一地行仙,食麻仁草木之实,而不休息,则食道圆成,名为地行仙,二飞行仙,食松柏等草木而不休息。则以草木轻,故体亦轻,飞行空中,而不坠地,名为飞行仙。三游行仙,服丹砂而不休息,则能化骨使寿永,使体固,且能化物。使贱为贵。自在游行人间化人,名为游行仙。四空行仙,消息养和,运用荣卫。神气久着,则能履虚空,身固寿永,名为空行仙五天行仙,鼓天池而饮神液,固精华,岁久功着,则离人欲,名为天行仙。六通行仙,吞饮日月之精气。作意存变。而延身命,由是功久,则遂有异见,通此物情,名为通行仙。七道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则术法圆成,名为道行仙。八照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则发用而照明境界,如能悉化源,发定慧,名为照行仙。九精行仙,世有采阴拔阳之术,名为交媾,久而功成,则此感彼应,吸彼之精气,以固吾身,是名精行仙。十绝行仙,心变化木石而不休息,则一身如槁木,绝有为之功用,名为绝行仙。中华传统之仙家有一部《大成捷要》,对仙的论述最为全面,将仙分为三类,天、地、人。这里加上神鬼二仙,趣在舍得二途,舍者为神通,得者为鬼趣。《西游记》具有合众家之长的特点,也正是这个特色,往往让不了解文化特的人产生误解。要普度众生,就不能只重一家言教,将各教的精华提炼出来。用仙代表静,用虫表达动。因此众生的起心动念,则不在境界的动静之中,即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虽然是起心动念,但是由于通于真心的种种不思议功德,也表现出不思议的功德和作用。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一是心念灵明层面,虽然是凡夫,心地还是灵明的。灵,表现在通变化,心善变;明,表现在识知环境;更重要的是这个石字,就是执着知识,产生所知障,即阿赖耶的种子识,能变万法,即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赤尻,就是有一个坐处,这里接上面的内容,是种子起行。属于意,故称马猴。意,正是道家主修的功课,因此阴阳,人事,出入羽化,能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这里主要是指第六分别识,指世间的种种学术,思辨之流。拿日月,缩千山,主要指物质领域的开发,改变自然环境,发现仪器和设备等。通达分析,归纳,整理出种种理论和学说来,即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这第四类指修行佛法的心识,善聆音,一般人听不懂佛法,否则不会去搞仙术和科学技术了。能察理,能明白种种文化的理,并能从中得到领悟。知前后,明白因果道理,才会发心去学佛,要了生死出三界。如小乘的四谛,苦集灭道。万物皆明,这一条很重要,与前面的故事紧扣。小乘阿罗汉所证得的解脱智慧,称无学正智,也称漏尽智。具有三明六通。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六通是: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首楞严经》卷十,“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惟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声闻,就是阿罗汉果。从这段经文,也可以体会本回故事的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指在大乘教修小乘法的错误。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不在三界之内,又没有真正获得佛了义之智慧。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这里是点破六根分立之过。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佛家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里是展开来说,获得小乘的定慧。那么阿罗汉的智慧到底如何呢?这里引用《无量寿经》中的一句:“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这个能力是科学永远无法企及的,可见阿罗汉的智慧不可思议。可是,大乘佛法更加不可思议,同样引用《无量寿经》中的开示:“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比海孰多?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

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像,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如来见他走时,即令大众下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孙大圣也要上前,如来道:“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如来不忍,道声:“善哉!善哉!”大圣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 如来道:“你自快去保护唐僧来此求经罢。”大圣叩头谢道:“上告如来得知,那师父定是不要我,我此去,若不收留,却不又劳一番神思!望如来方便,把松箍儿咒念一念,褪下这个金箍,交还如来,放我还俗去罢。”如来道:“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辨别了真假,转八识成为四智,八识通通自然要化掉了。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第七识转成平行性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这里,猕猴变成了蜜蜂,一是暗喻采“密”,二是取“精”。其目的与真心有不同,不为求大道,证悟无生。这样的心,一定要灭除,并掉妄心,不能理解成杀生。《西游记》全是灭妄念,不可理解为佛家也主张杀恶业众生。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佛传大乘法,普度众生,就是令众生舍去种种不究竟的心念。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不究竟的心念必定损害究竟的自性功德,佛救众生应当救得彻底,因此必须将此等心量断除掉。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觉悟之后,还是用心断惑,因此还是悟空来打杀他。至今绝此一种。这一句重要,在大乘法中,再没有了小乘心的修法了。正如净土法门所开示的那样:“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观照自心,除袪了分别二心,再不会伤害无辜,唐僧当然会收了。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守护自性功德,这个心功成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也是清净真心。


那观音在旁听说,即合掌谢了圣恩,领悟空,辄驾云而去,随后木叉行者、白鹦哥,一同赶上。不多时,到了中途草舍人家,沙和尚看见,急请师父拜门迎接。菩萨道:“唐僧,前日打你的,乃假行者六耳猕猴也,幸如来知识,已被悟空打死。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须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三藏叩头道:“谨遵教旨。”

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须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学佛未得证悟无生,心性未能如一,还得用心修道,这个用心就是借假修真,不用心不足以养道。再休嗔怪,这是修忏悔法,不是抓住过失不放,而提起真心,放下万缘。

正拜谢时,只听得正东上狂风滚滚,众目视之,乃猪八戒背着两个包袱,驾风而至。呆子见了菩萨,倒身下拜道:“弟子前日别了师父至花果山水帘洞寻得包袱,果见一个假唐僧假八戒,都被弟子打死,原是两个猴身。却入里,方寻着包袱,当时查点,一物不少。却驾风转此,更不知两行者下落如何。”菩萨把如来识怪之事,说了一遍。那呆子十分欢喜,称谢不尽。师徒们拜谢了,菩萨回海,却都照旧合意同心,洗冤解怒。又谢了那村舍人家,整束行囊马匹,找大路而西。

众目视之,乃猪八戒背着两个包袱,驾风而至。还归一心,更无妄立之心意识,这是修行中又一成果。合意同心,洗冤解怒。这就是找大路而向西行,这就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不二法门。

正是:中道分离乱五行,降妖聚会合元明。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

中道分离乱五行,这是点睛之笔,大道本来只有中道,凡夫将其分离而有六道四圣。降妖聚会合元明,若要逆炼归元,要让心性归于无量光,念佛法里的自性弥陀。神归心舍禅方定,心舍,就是自性,悟空必须回到唐僧的身边。六识祛降丹自成。阻碍心舍的正是六识做主,离六识自然合道成丹心。舍识归根,方能有契合本觉之时。

毕竟这去,不知三藏几时得面佛求经,且听下回分解。

TOP

分析得很精彩!!赞一个!!

TOP

回复 2# 的帖子

感谢鼓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