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中国总人口为13.39亿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中国总人口为13.39亿人

新浪  2011年04月28日14:5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刘铮、江国成)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8日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马建堂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平均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中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基础数据。事后质量抽查显示,这次人口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主要是由于中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影响。

  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上升1.91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

  这次人口普查覆盖大陆31个省区市和现役军人。根据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将港、澳、台2010年底人口数据计入在内的全国人口总数为1370536875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国家统计局 2011-04-28 10:00:00




20114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以2010111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TOP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总人口达13.39亿(实录)

新浪 2011年04月28日11:34  中国网


  4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以下是发布会实录:

  主持人 郭卫民: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发布会!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今天我们请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先生来出席发布会,向大家介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的数据,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先生。下面有请马建堂局长做介绍。

  马建堂: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普查准备、现场登记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马建堂: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马建堂: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马建堂: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马建堂: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马建堂: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马建堂: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马建堂: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马建堂: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马建堂:关于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这一次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的普查数据,我们将在明天以公报的形式和新闻稿的形式发布。

  马建堂: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马建堂: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马建堂: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马建堂:最后我还要代表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国家统计局向13亿被调查对象和近千万普查工作人员,包括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由于广大社会公众包括境外人士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正是由于基层普查人员的奉献、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才使得我国历史上,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复杂的社会调查活动能圆满成功。他们是新时期调查统计工作最平凡,但又最可敬的人,他们是中国普查工作的基石和脊梁。特别是为普查工作奉献出宝贵生命的同志们,他们的精神常在,他们的生命永存,我们永远怀念他们。谢谢大家。

  主持人 郭卫民:刚才马建堂局长介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数据。下面进入第二阶段——提问,提问的时间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通过这次人口普查,我们看出来中国人口、经济、社会在这十年里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想请发言人帮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变化,会不会据此作出一些社会政策上的调整,也帮我们展望一下。谢谢。

  马建堂:人口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刚才公布的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和迁移流动等数据,不仅揭示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彰显了党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的不凡进程。

  马建堂:比如说,我刚才介绍的人口总量的数据、人口增长率的数据,就表明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的控制。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11月1日我国人口的总量为13.4亿人,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是0.57%,也就是5.7‰。我们比较一下,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是1.07%,也就是10.7‰。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马建堂: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刚才我说的总量数据也表明我国认真履行了《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为实现全人类自身发展的可持续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马建堂:第二,从人口素质的一些指标看,中国居民的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的素质在提高。刚才给同志们介绍了两个数据,一个是我国的文盲率,我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这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进步,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马建堂:第三,从反映人口结构的数据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推进。我们这次人口普查的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2000年比1990年前一个十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后十年城镇化进程在加快,也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马建堂:第四,从这次反映人口迁移的数据看,我国的经济活力在不断增强。2010年我国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2.21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1亿人。刚才我给朋友们解释的另外一组地区人口分布的数据,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一次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增加,内陆稍微欠发达地区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在下降。这也就是说,更多的人口从内陆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这种趋势反映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格局是协调一致的。人口的迁移既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发展条件。因为流出去以后工资还要汇回来,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所以流动人口的增加,沿海发达地区人口占比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映中国经济活力在增强,也促进了城乡更加均衡地发展,东西部更加均衡地发展。因为中西部的情况就是人多,人的流动既促进了东部的发展,也有利于西部的发展。

  马建堂:这次人口的普查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挑战,一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二是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偏高,这些都会给我国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刚才记者同志说,针对这些变化,政策有什么调整。因为人口的问题非常复杂,影响也非常深远,所以我们要根据人口变化的趋势更加深入科学地研究人口变化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未雨绸缪、统筹考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谢谢大家。

  巴西圣保罗周报记者: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和中国处于差不多发展水平的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为什么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会处于现阶段这个水平?第二个问题,您给的数据里也反映了中国现在低生育率的状况,您是不是认为现在已经到了让中国重新审视一下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了,以避免或者来应对您刚才所提到的可能带来的人口方面的挑战?

  马建堂:我有幸参加了巴西统计局在今年年初的人口普查新闻发布会,在里约市。中国确实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一样,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很快从过去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高、低、高”的模式过渡到目前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低、低”的模式。如果说发达国家,像欧洲一些国家、日本,它们从“高、低、高”的模式转到“低、低、低”的模式是一个自然的、长时间的过程。中国转移的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某种程度的调控性;第二个特点,时间更短。我们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高、低、高”到“低、低、低”模式的转变,而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在50年以上,甚至近百年的时间才实现了这个转变。

  马建堂:我刚才说了,中国模式的转变有很强的调控性。中国政府从1980年开始实行认真积极的计划生育政策,把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予以贯彻和落实。我们在座的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了一份致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在这个公开信里就号召大家生一个孩子。1982年又把计划生育政策列入宪法。这位朋友刚才讲为什么中国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如此低,是一个“低、低、低”的模式,就是缘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马建堂:这位女士的第二个问题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一是我们国家1980年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我们国家大概是12‰多一点的人口出生率,7‰左右的死亡率,5‰稍微多一点的自然人口的增长率。在这样的“低、低、低”的模式下,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放缓。二是老龄人口比重增加。三是少儿年龄的结构在缩小,出现这样的结构。这张幻灯片非常形象地说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图)第一张图是非常典型的金字塔,老龄人口很少,少儿年龄很多,右下角是我们这次普查的图。这样的状况大家都在思索中国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星期二下午政治局学习时,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马建堂:我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两句话:第一,1980年以来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低、高”的模式向“低、低、低”模式的转变。

  马建堂:第二,我们要重视我国人口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认识人口发展的规律,清醒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中国人口长期更加均衡地发展。

  中国日报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马局长介绍一下在此次调查中显现出中国哪些地区和省份面临最大的人口挑战问题,包括严重的老龄化和过低的生育率?哪些地区需要人口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第二个问题,怎么认识和看待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我们为了确保数据的质量,前期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

  马建堂:我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涉及到我们明天要发布的第2号公报。简单地说,十年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总量都在增加,也都面临着老龄化加快的问题。如果一定要分一分哪些省的问题更突出,可以这样讲,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碰到的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同志们也知道,沿海发达地区在一些时段和地区出现了局部的缺工现象,这也可能是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种形式的体现。人口发展变化出现的新问题是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都面临到的,也可能这些问题在东部沿海地区更加突出一些。

  马建堂:第二个问题请这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我们局主管副局长张为民先生回答。

  张为民:这个涉及到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问题,我可以向大家说一句。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是比较高的,或者说这是一次高质量的人口普查。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两点来看:一是刚才马局长谈到,这次人口普查有事后质量抽查,抽查结果显示,这次人口普查的漏登率只有0.12%,这个漏登率和2000年的人口普查相比较有大幅度的下降。

  张为民:二是通过人口的总量、人口的增长以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等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和相关的行政记录,比如户籍管理的数据、教育统计的数据、人口计生的出生和民政部门的殡葬数据,相比较之后,感觉到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相互的衔接或者说一致性比较好。

  张为民:为什么我们这次人口普查会取得比较高的质量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坚持了依法普查。这次人口普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二是坚持科学普查,制定了科学的人口普查方案和11项工作细则,特别是这次我们在人口普查登记的原则上进行了完善。马建堂局长也谈到我们这次在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都进行了登记,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或者避免人口的漏登。

  张为民:三是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因为人口普查能不能取得高质量的数据,更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在全国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理解、支持、配合人口普查。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人口普查登记,对人口普查发表了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使得大家都能够投身到这次人口普查当中来。

  张为民:四是组织周密。有了科学的方案,还需要对整个工作的过程进行严密的组织。

  五是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就是在人口普查各个环节当中都制定了检查、抽查、验收的标准,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达到比较高的质量,才能把工作转入到下一个阶段下一个环节。

  张为民: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在我们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当中,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们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谢谢大家。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马局长,在过去很多年里,很多中外学者和官员都预测中国的性别比是在不断扩大的,但是您今天给我们的数据显示了中国男女性别比是在减少的,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原因?

  马建堂:我刚才发布的是总人口的性别比,有一个数据我们还在汇总评估阶段,你问到我也准备告诉你,就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我们这次普查根据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的话)是118.06,这个数据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但是这个数据比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118.59下降了0.53,比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下降了1.39。2010年的人口性别比比2000年有了提高,但是和2005年及2009年的数相比略微有一些下降,说明近年来我们国家有关部门开展广泛的措施,如关爱女孩活动等等,还是取得了成效的。

  马建堂:但是118.06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还是高于正常的范围。我们还是要高度重视这个数据反映的挑战和矛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关爱女孩,进一步在就业、工资等等方面对男女一视同仁。我们国家统计局是做得好的,我们国家统计局女性人员的比例超过男性。通过综合措施,我相信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一定会逐步走向正常。谢谢。

  马建堂:最后还想占用大家一点时间,对在座的媒体朋友和不在座的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人口普查宣传部门、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我们的支持很多,整个宣传工作声势浩大、多管齐下、夜以继日、不辞劳苦、贴近群众,没有你们的奉献和努力,第六次人口普查不会得到这样圆满的结果。为民,我建议我们站起来给在座的和不在座的媒体朋友鞠个躬。谢谢。

  主持人 郭卫民: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我相信统计局这一段时间还会通过不同的形式给大家介绍一些情况和信息。谢谢大家。

TOP

数量与质量
永远是人口的老话题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统计局:我国2032年前后将达到人口零增长

新浪 2011年04月29日01:40  新京报

  本报讯 中国十年来人口持续低增长,增速远低于上一个十年,预计到2032年人口会达到零增长。国家统计局昨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根据普查,加上港澳台的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这个数字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马建堂分析,这表明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的控制。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人口净增长1.3亿,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表明中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这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在发布会后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中国的人口增长将继续下降,预计中国将在2032年前后达到人口零增长。此外,此次人口普查发现有1370万人没有户籍,原因涉及多方面。

  ■ 焦点

  1 出生人口仍男多女少

  总人口的性别比呈下降趋势,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但出生人口的男多女少问题依然存在,根据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不过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这个数据比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118.59下降了0.53,比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下降了1.39。尽管如此,118.06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仍高于正常范围。他表示,要高度重视这个数据反映的挑战和矛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关爱女孩,进一步在就业、工资等等方面对男女一视同仁。

  2 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普查结果显示,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6.60%;15-59岁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马建堂表示,1980年以后,特别是近十年,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少儿年龄的比重在缩小,“这样的状况,大家都在思索中国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

  他认为,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此外,中国要重视人口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同时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3 流动人口十年增一亿

  流动人口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里大幅增加。大陆31个省份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同时,人口的地区分布也呈现出一些变化。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马建堂分析,从反映人口迁移的数据看,中国的经济活力在不断增强,更多的人口从内陆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这种趋势反映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格局是协调一致的。人口的迁移既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发展条件。

  专家解读

  关键词1 人口零增长

  人口零增长未必是好事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人口增长将继续下降,预计将在2032年前后达到人口零增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口学家陆杰华表示,对零增长预测的时间虽然略有不同,但是大致都差不多,2032年、2033年左右,十年前预测时大约是2040年以后才能进入零增长,现在提前了,这和生孩子少密切相关。

  零增长实现前,人口的数量还是会增长,但更需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化,比如少儿比重、劳动力比重和老年人比重,将来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保持投资、消费和劳动力都是很关键的问题。

  对于怎么看待零增长,陆杰华认为不能简单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过去认为零增长是好事,那个时候是考虑到人口是人‘口’,要占有资源像粮食,但是后来也发现人口也是人‘手’,是劳动力和家庭供养,到了零增长不完全是个好事,要看结构的变化。”

  与此同时,老龄化伴随着子女减少和高龄老人增速越来越快是一种普遍的趋势。陆杰华说,“这个问题与我们目前讨论的人口红利有关,出生人口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对未来的劳动力供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我们还是劳动密集型。还有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政府在加大养老的投入,但中国目前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少了意味着养老资源减少,今后怎么支撑养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关键词2 计划生育

  少生不是说“只生一个”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对于计划生育政策,陆杰华认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任务,但过去理解计划生育就是独生子女政策,这个观点在不断改变,少生不是说“只生一个”,要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合理的范围内要逐步调整,比如由现在的“双独”可生两个孩子,变成“单独”可生两个,这几年慢慢的都会改变。其实也都提到了日程,有些省份已经在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

  他认为,将来肯定不会放弃计划生育政策,但二胎三胎都是计划生育,根据研究者的设想,十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国民无论城市人还是农村人,不论是不是独生子女,都可以普遍生二胎。但是在过渡的时候,总是渐进的,比如由“双独”过渡到“单独”,要考察政策长期累积的效果,如果一下普遍放开二胎的话,零增长就不是2032年了,可能就要推迟了。

  至于各地的政策取向,陆杰华分析,计划生育条例都是各省制定,各省都对生育有长期监测,包括生育水平等各种变化,决定是不是要采取政策调整或完善,但不会全国一刀切的放开,肯定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步开始。

  他认为,一些超低生育率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一些城市化比较快的地区,生育率比较低,就要考虑开始调整。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是一个临界值,这些地区都是相对很低的,需要完善调整。

  关键词3 流动人口

  地区经济受制于人口流动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81.03%。

  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因有大量流动人口,因此并不觉得缺劳动力,不需要做人口政策调整。陆杰华认为,这些地区享受的人口红利都是靠外来人口,而这些劳动力不是长期的、固定的,将来这些人的流动就会对地区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他以北京为例,认为北京的人口红利也是暂时的、短期的,不解决二元体制问题,这些人很难在城市稳定,现在1000多万基本上都是年轻的劳动力。

  陆杰华认为,现在13.39亿人口,两个超过亿的群体需要特别关注,“流动人口”和“老龄人口”。最重要的是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他认为,2亿多流动人口,只有“进口”,却没有融合的制度安排,将来会是很大一个问题。

  此外,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上,虽然在五年或者十年完全做到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趋同很难,但是要有时间表,消除本地人和外来人在待遇上和服务上的差异。要让外地人成为社会稳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样社会才会比较稳定。

  针对1370万人没有户籍,陆杰华认为,虽然这部分人从总量上不是特别大,但是和过去统计时瞒报、漏报有关系,有的人可能不愿意报,比如征收社会抚养费的这部分,生了孩子以后不申报。

  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就要把人口的各种信息收集到,这1000多万中超生的比重应该比较大。由于目前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根据人头来算,比如教育、卫生等,这将是很大的一个利益群体,将来要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延伸阅读

  第六次普查历程

  1 2010年11月1日-10日:入户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2 2010年11月16日至12月25日:事后质量抽查。

  3 2010年12月-2012年6月:普查资料开发利用和分析。

  4 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逐渐公布普查数据。

  前五次普查数据

  1953年 第1次人口普查 601938035人

  1964年 第2次人口普查 723070269人

  1982年 第3次人口普查 1031882511人

  1990年 第4次人口普查 1160017381人

  2000年 第5次人口普查 129533万人

TOP

人口普查数据预警我国恐成未富先老国家

新浪  2011年04月29日06:25  经济参考报

  □记者 方烨 北京报道

  总人口13 .4亿虽不出意料,但是60岁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却引发了人们对老龄化的担忧。一方面是人均G D P刚过400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如果这一局面得不到有效解决,或许未来中国会成为世界上首个“未富先老”的国家。

  国家统计局4月28日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数据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总人口达1339724852人,10年增加7390万,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增长率下降了0 .5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

  然而这次公布的数据所显示的不仅是中国人口增速放缓,还有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普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0至14岁人口占16.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 .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按照国际上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 占 比 例 达 到 或 超 过 总 人 口 数 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

  “纵观当今世界,不少发达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人口的老年化与负增长,而要靠移民解决人口问题又受到许多国内政策、压力的制约,以至于在这个问题上走走停停,进两步、退一步。”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中国的情况更特殊。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国依旧属于发展中国家。在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上发生这样的人口结构变化,被学者们形象地称之为“未富先老”。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如果在生产中劳动力投入有限,不断增加资本的投入量,最终会导致资本报酬递减,所以需要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维持资本报酬。但是在东亚的一些国家中,由于劳动力趋于无限供给,所以不会出现资本报酬递减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也是东亚经济廉价增长的奥秘所在。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说中国社会“未富先老”不可简单理解为老年人多了,需要补充人口。一般而言劳动年龄人口增量减少伴随高速经济增长,会共同导致普通劳动力的短缺从而工资上涨,也就是常说的“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提高,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就必然会相对弱化,这意味着产业结构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升级。

  就中国的实际国情来说,人均收入刚刚跨入中等偏上水平的发展阶段,物质资本积累上尚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仍有着巨大差距,因而无论是在资本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上,中国都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也就意味着“未富先老”的中国失去人口红利之后,经济发展可能逐渐失去原有的比较优势,却短期内不能获得新的比较优势,从而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蔡昉表示,从这个角度讲“未富先老”是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时期所面对的特殊挑战,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一挑战,实现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持续经济增长。

TOP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体现九方面变化

新浪  2011年04月28日10:4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28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发布会,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会上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马建堂表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已顺利完成普查准备、现场登记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关于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这一次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的普查数据,我们将在明天以公报的形式和新闻稿的形式发布。”马建堂说。

TOP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    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10]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十、登记误差

  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0.12%。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数据不包括居住在境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4]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数据。

  [5]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数据。

  [6]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2010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

  [7]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8]文盲率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9]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10]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 本帖最后由 Robot 于 2011-4-29 11:51 编辑 ]

TOP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429

  现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的常住人口[2]有关数据公布如下:

  

人口数

(人)

比重[4]%

2000

2010

全国合计[3]

1339724852

100

100

北京市

19612368

1.09

1.46

天津市

12938224

0.79

0.97

河北省

71854202

5.33

5.36

山西省

35712111

2.60

2.67

内蒙古自治区

24706321

1.88

1.84

辽宁省

43746323

3.35

3.27

吉林省

27462297

2.16

2.05

黑龙江省

38312224

2.91

2.86

上海市

23019148

1.32

1.72

江苏省

78659903

5.88

5.87

浙江省

54426891

3.69

4.06

安徽省

59500510

4.73

4.44

福建省

36894216

2.74

2.75

江西省

44567475

3.27

3.33

山东省

95793065

7.17

7.15

河南省

94023567

7.31

7.02

湖北省

57237740

4.76

4.27

湖南省

65683722

5.09

4.90

广东省

104303132

6.83

7.79

广西壮族自治区

46026629

3.55

3.44

海南省

8671518

0.62

0.65

重庆市

28846170

2.44

2.15

四川省

80418200

6.58

6.00

贵州省

34746468

2.78

2.59

云南省

45966239

3.39

3.43

西藏自治区

3002166

0.21

0.22

陕西省

37327378

2.85

2.79

甘肃省

25575254

2.02

1.91

青海省

5626722

0.41

0.42

宁夏回族自治区

6301350

0.44

0.4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813334

1.52

1.63

现役军人

2300000

难以确定常住地

4649985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境外”是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本表全国合计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人口数。

  [4]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占全国合计常住人口(包括现役军人和难以确定常住地的人口)的比重。

TOP

什么是人口普查

--------------------------------------------------------------------------------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04-19 10:36:18


  人口普查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间,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


  人口普查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通过人口普查,可以查清全国人口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等基本情况,还可以查清人口的社会特征、家庭特征、教育特征、经济特征、住房状况以及普查标准时间前一年人口的出生死亡状况等。目前,世界各国的人口普查在时间、内容、方法上逐渐趋向一致,使人口普查资料更具有可比性。


  人口普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普遍性。人口普查是按地域性原则进行登记,某个地域范围内的全部人口都要参加普查登记。


  2.个别性。人口普查登记以人为单位,要按照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逐人逐项地填写普查表。


  3.标准性。人口普查必须以一个特定时间为标准,全国同时进行调查。不论普查员实际入户登记时间在哪一天,登记的都是标准时间的人口状况。


  4.集中性。人口普查工作必须在中央的集中领导下,按照中央一级普查机构的部署去组织实施。


  5.统一性。人口普查工作要全国严格统一,包括统一的普查方案、统一的普查表、统一的填写方法、统一的分类标准、统一的工作步骤和进度等


  6.定期性。人口普查总体上是一种静态调查,不能反映人口的变动情况,因此应该定期进行,世界大部分国家规定每隔五年或十年举行一次人口普查。

TOP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如何组织实施

--------------------------------------------------------------------------------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04-19 10:32:26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置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人口普查的组织领导工作;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设置人口普查小组,负责人口普查的具体实施。


  人口普查的组织实施工作大致可分为普查准备、登记和复查、数据处理和公布三个阶段。


  1.人口普查的准备阶段


  在人口普查的全过程中,准备阶段的工作最多,时间也最长。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口普查工作都用4-6年来完成,我国近几次人口普查准备工作用时都在2-3年左右,对比来讲,准备工作的时间是比较短的。我国人口普查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人口普查的立法,建立普查机构,制定《人口普查办法》、普查表和工作细则,制定工作计划,试点,普查区域的划分,户口整顿,普查员的选调和培训,宣传工作,物资准备等。


  2.人口普查的登记和复查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普查方案的规定,在一定日期内对每一户、每一人进行登记,然后对登记的资料进行全面复查。与其他两个阶段相比,这个阶段工作时间最短,一般不超过15天,参加人员最多,是人口普查最关键最重要的阶段,是取得准确资料的基础。这个阶段的任何失误在以后各工作环节中都无法补救。


  3.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和公布阶段


  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阶段是人口普查的收获阶段。通过登记复查,广大普查员已经把每家每户每个人的各种状况登记到了普查表上,或者说我们已经获得了全国人口的微观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加工成能够反映全国乃至各地区人口各种状况的宏观资料为政府和社会各界使用。这一阶段的工作不需要每一名普查员参加,主要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承担。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有编码,汇总,资料评价,资料发表和印刷,分析研究,总结等。

TOP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主要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9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首次将居住在我国境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现将普查时点接受普查登记的上述人员*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人员总数

  在这次普查中,居住在我国境内并接受普查登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234829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21201人、台湾地区居民170283人,外籍人员593832人,合计1020145人。

  二、性别构成

  上述人员中,男性605821人,女性414324人。

  其中:境内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男性为141321人,女性为93508人。境内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男性为11708人,女性为9493人。境内的台湾地区居民,男性为116547人,女性为53736人。境内的外籍人员,男性为336245人,女性为257587人。

  三、居住时间

  上述人员中,居住时间三个月以下的103754人;居住时间三个月至半年的90078人;居住时间半年至一年的143210人;居住时间一年至两年的183001人;居住时间两年至五年的249668人;居住时间五年以上的250434人。

  四、来大陆或来华目的

  上述人员中,以商务为目的204962人;以就业为目的201955人;以学习为目的202482人;以定居为目的186648人;以探亲为目的100113人;其他目的的123985人。

  五、地区分布

  上述人员按居住地分,人数排在前十位的地区是:广东省316138人,上海市208602人,北京市107445人,江苏省64177人,福建省62564人,云南省47396人,浙江省36380人,山东省33098人,辽宁省23834人,广西壮族自治区23445人。居住在其他省(区、市)的97066人。

  六、外籍人员国籍构成

  按国籍分,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外籍人员数量排在前十位的国家是:韩国120750人,美国71493人,日本66159人,缅甸39776人,越南36205人,加拿大19990人,法国15087人,印度15051人,德国14446人,澳大利亚13286人。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其他国家人员181589人。

  注释:上述人员指普查标准时点在我国境内居住三个月以上或能够确定将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但不包括出差、旅游等在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的是我国海关关境以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

TOP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漏登率仅为0.12%

新浪 2011年04月28日11:2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徐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表示,此次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抽查结果显示,此次人口普查的漏登率只有0.12%,和2000年的人口普查相比较有大幅度的下降。

  张为民表示,通过人口的总量、人口的增长以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等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和相关的行政记录,比如户籍管理的数据、教育统计的数据、人口计生的出生和民政部门的殡葬数据,相比较之后表明,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相互的衔接或者说一致性比较好。

  次次人口普查会取得比较高的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坚持依法普查。这次人口普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

  二是坚持科学普查,制定了科学的人口普查方案和11项工作细则,特别是这次我们在人口普查登记的原则上进行了完善。在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都进行登记,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或者避免人口的漏登。

  三是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因为人口普查能不能取得高质量的数据,更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在全国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理解、支持、配合人口普查。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人口普查登记,对人口普查发表了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使得大家都能够投身到这次人口普查当中来。

  四是组织周密。有了科学的方案,还需要对整个工作的过程进行严密的组织。

  五是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就是在人口普查各个环节当中都制定了检查、抽查、验收的标准,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达到比较高的质量,才能把工作转入到下一个阶段下一个环节。

TOP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专题网址

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管理中心
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c/

TOP

0.12%
有近200万“黑人”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常住我国外籍人员近60万

新浪 2011年04月29日10:26  国家统计局网站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首次将居住在我国境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现将普查时点接受普查登记的上述人员*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人员总数

  在这次普查中,居住在我国境内并接受普查登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234829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21201人、台湾地区居民170283人,外籍人员593832人,合计1020145人。

  二、性别构成

  上述人员中,男性605821人,女性414324人。

  其中:境内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男性为141321人,女性为93508人。境内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男性为11708人,女性为9493人。境内的台湾地区居民,男性为116547人,女性为53736人。境内的外籍人员,男性为336245人,女性为257587人。

  三、居住时间

  上述人员中,居住时间三个月以下的103754人;居住时间三个月至半年的90078人;居住时间半年至一年的143210人;居住时间一年至两年的183001人;居住时间两年至五年的249668人;居住时间五年以上的250434人。

  四、来大陆或来华目的

  上述人员中,以商务为目的204962人;以就业为目的201955人;以学习为目的202482人;以定居为目的186648人;以探亲为目的100113人;其他目的的123985人。

  五、地区分布

  上述人员按居住地分,人数排在前十位的地区是:广东省316138人,上海市208602人,北京市107445人,江苏省64177人,福建省62564人,云南省47396人,浙江省36380人,山东省33098人,辽宁省23834人,广西壮族自治区23445人。居住在其他省(区、市)的97066人。

  六、外籍人员国籍构成

  按国籍分,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外籍人员数量排在前十位的国家是:韩国120750人,美国71493人,日本66159人,缅甸39776人,越南36205人,加拿大19990人,法国15087人,印度15051人,德国14446人,澳大利亚13286人。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其他国家人员181589人。

  注释:上述人员指普查标准时点在我国境内居住三个月以上或能够确定将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但不包括出差、旅游等在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的是我国海关关境以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