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吉国秀]我们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吉国秀]我们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吉国秀


春节,是现代人对于农历新年的称谓。农历的历法起源于夏朝,因此也称为夏历,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中国一直沿用夏历。夏历或农历中的正月初一就是新年。春节的意义在于它是一年的开端。新年钟声的敲响具有划开两岁的象征意义。

自然的时间是勇往直前,流淌不息。中国人看待时间却有着中国人的时间框架,将人文时间划分成一个段落接着一个段落的时间段,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中,时间就变成了一段时间的循环往复,循环的单位就是年。这样,人们就把不可预测的自然时间划分为熟悉的,可以预测的时间。

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掌控自然,而且还将每一年的不同时段赋予了不同含义。人们在新年里恭贺新喜,就在于新年被赋予了新的希望。因此,新年具有阈限的含义,只要人们一跨过时间的分界点,新我就与旧我截然分开了,往年的一切不顺、不吉利的事情随着过去的一年烟消云散了,不会对新年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所以说新年新气象。

从历史追溯上看,中国人最初所过的年是腊。而农历元旦原是官方制定的年节,在这一天里,百官要上朝贺新年。后来元旦为民间所接纳,转变成为一个世俗化的节日。汉朝以后,元旦就成为了中国人的年节了。元旦的字面意义能够充分说明年节的含义,元者,就是开始的,而元旦就是一年里的第一天。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农历纪年的元旦,直到清朝末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的公历,也称为阳历或者新历。1914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将阴历元旦改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呈文得到了批准。于是农历的11日就将自己原有的名称“元旦”、“新年”让出,让给了阳历的11日,而自己则被改称为“春节”。在古代,春节具有相应地指代含义,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是迎接春节到来的一个重要节日。此时的春节转而指代农历新年的含义。

到了1928527日,内政部呈国民政府,要求“废除旧历,普用国历”。并草拟了八条措施,希望从根本上彻底改造旧历。其中包括,严禁私自出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一律不准京内外各机关、学校、团体循旧历节令放假;公告民众将旧历年节的娱乐、赛会挪至新历日期举行,将旧历年节元旦的娱乐活动移到新历元月中举行,等等。1930130日,蒋介石在《国民政府总理纪念周上的讲话》中说,“上星期废历元旦的那天,本席曾到各机关去看一下、有几处是能革除旧习的。如内政部还是有条不紊照常办公。今几处仅有一个形式,表面上虽未放假,而事实上仍然与从前废历年—样,多是阳奉阴违。照这样看来中央各机关对于日历的习惯,还不能完全改去,那么一般民众自然更难了,这是我们很惭愧的,希望今年对于废历年的观念完全革除”。可见,当时的官方已不再给农历的春节以法定假日了,不过官方的观念似乎很难奏效,就连官方的代表也不能够遵守,充分说明了传统年节的强大力量了。

19499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年和阴历年,将阳历一月一日正式称为“元旦”,而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现在所过的春节,实际上是传统的元旦。农历的元旦将名称让与了阳历的11日,而将内容挪到了春节。

1967130日国务院发出通知,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根据广大群众的要求,春节不再放假。传统的新年,先是变成了旧历的新年,接着变成春节,最后失去了法定的地位。后来人们所过的春节就是媒体宣扬的“革命化春节”了,没有假期,没有年夜饭,没有娱乐,只有“抓革命,促生产”。1979年,部分地区恢复了春节放假的制度,1980年春节放假制度得以全部恢复,年节的风俗开始全面复兴。

两千多年的春节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当代人依然过着春节。不过,我们所过的春节,已经失去了诸多原有的文化内涵,例如对于自然秩序,人伦秩序的敬重。抽去了文化内涵的春节只不过是消费文化的另一种载体,严重背离了我们的传统。

传统的春节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然而我们自己却不知道应该把它放到什么位置上?

葛兰言研究中国古代的节庆表明,中国人按照社会生活的秩序想象自然的规律,认为社会生活的节奏决定着季节的交替、时间的顺利流转。处于休养状态的节日庆典,也允许自然进入休养时间,所以节日与日常生活的时间度过有着明显的差别。一旦人们的生活失去休养的时间,那么时间的自然流转就会出现问题,宇宙就会因为社会的无序而陷入混乱[1]。这就是中国人岁时节日的真正意义。岁时节日被用来理解自然的秩序,指导个体和社会的生活实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传统的岁时观念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运行的逻辑,节日也就变成了时间的碎片,成了可有可无的过去。因为我们现代人认为,时间是存在于社会之外的一个自然法则,不必通过社会生活劳作与休息的节律来调节;我们也不必担心由于社会无序而导致的宇宙紊乱,因为人就是宇宙的中心。从外表上看,我们当代人失去的是传统节日的习惯与风俗。实际上,我们失去的远远不止这些。

我们真正失去的,是天人合一的传统岁时观念。

[1]葛兰言.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60-161页。





Link URL: http://liaodasanxiu.bokee.com/viewdiary.22222289.html

TOP

学了民俗学,今年的春节得好好观察。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标题

“要饭的不要枣花子--穷bie”刚从老妈那里学到的一个歇后语,“枣花子”是过年蒸馍时用面做的如“鲤鱼跳龙门”之类的图案,上面点一些红枣,又称“枣山”,很大的一块,放在堂屋条几上,送老天爷上天时,让他登着“山”上。至于这个歇后语,有个典故,说一小孩晚上吃枣花子,不小心掉尿罐子里了(掉的是枣花子,不是小孩,老妈讲时,我以为都掉进去了),他妈捡起来说:别吃了,留着“打范”要饭哩。这话正好被一个走到她门口要饭的听到,从此要饭的就不要枣花子了。说到要饭的,老妈竟跟我提起一段从没跟任何人提过的往事,她小时候(大约七岁,应是1964年)也要过饭,那时我姥爷是知识分子,被划成“右派”,工分低,又不会偷不会抢,特别是到春天,全家都没饭吃的了,姥姥姥爷放了工就去要饭,老妈和大姨大早上就开始了,到附近沈丘县去一村一村挨家挨户地要,七岁,一天来回走三四十里路。有一次,在白集看见她姥爷,老妈要喊,大姨不让喊,嫌丢人。还有一次两人分头要,老妈被狗吓哭了,哭着跟人家说:我找俺姐……人家看小孩子可怜,多少都会给点,晚上回家,一家人围着一堆馍头子,啥样的都有,先捡好点的…要了三年多!这算是老妈的口述史吧,她同意我写文章,那时候要饭不算丢人,那是社会造成的,现在还要饭的,就颇受人争议了。(今晚又断电,有点跑题,有空再挪别的地方吧。)

TOP

小波说的对,今年春节我们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我们真正失去的,是天人合一的传统岁时观念。”

这个是没办法的,人类走到这一步了,只能说反思反思,能回归一点是一点。

葛兰言所言的时代是上古是诗经,是传统农业社会,对现代人来说,那就是世外桃源,是神话般的世界。人类生存能力的提升带来了人口的急剧膨胀,社会的急剧变革,生产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如果今天还有岁时,大家只能期待周末能有点时间补个觉,能有个时间出去春游,观光。完了又得投入紧张的工作。今天要严格按照天人合一的传统岁时观念来操作,也许世界会出大麻烦,因为地球就像一个火车头,人类就像是上面的司机乘客,高铁时代的到来告诉人们,我们的车跑太快了,停不了了~~! 人类就好好体验这个快节奏的旅程吧,没事看看窗外的景色,也许当列车到达终点的那一天,就是game over 的那一天。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我觉着,不一定是要回归,有的东西就是继续继续的,你也许可以停下来,但是永远回不去

TOP

现在的问题不是说失去了旧时的观念,而是说没有形成新的观念。我们现在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该怎么做。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