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陶立璠】民俗摄影的跨学科检讨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03-23 23:03:10 / 个人分类:闲客日志

【陶立璠】民俗摄影的跨学科检讨


在天津杨柳青第二节国际民俗摄影大展研讨会上,摄影界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议题:“民俗摄影现状与跨学科研究”,这是一个很大、很好的题目。因为近几年来,民俗摄影显得特别火热。特别是进入微信时代,每天都能从中看到许多民俗摄影作品。比如大家刚经历的丙申年春节,在此期间家庭团聚、祭祖认宗、烟花爆竹、拜年访友、庙会踏春、旅游揽胜等,无不用摄影镜头表现出来,这不仅增加了节日文化的形象性、可观性,同时增加了人际交往的亲切感和节日氛围。可见民俗摄影在人们的生活中已不再是奢侈品,它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人可以参与。这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带给我们生活的新气象、新变化。人们通过民俗摄影,用一种新的形式彰显节日文化的风采,享受其中的乐趣。

丙申岁元宵佳节,到天津参加“中国·杨柳青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大展”的开幕式并参观民俗摄影展。展出地点就在天津闻名的“石家大院”。元宵佳节的杨柳青镇,游人如织。人声鼎沸中,冒着严寒参观民俗摄影展,别有一番风味,年的气氛是如此的浓郁。仔细浏览展出的作品,看得出参展摄影家的足迹不经遍布全国的汉族少数民族地区,而且涉足非洲、欧洲及拉丁美洲。光影在视线中流动,一幅幅作品流光溢彩,熔铸了摄影家的热情。看完展览,回到住处,又仔细浏览《中国·杨柳青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大展》画册,和展出一样,画册收录的大都是摄影家的单幅作品,每幅作品从光线、色彩、构图都极为讲究,作品的取名充满了诗意。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唤不起对人们民俗活动的复读和记忆,给我的印象这不是民俗摄影,充其量是“风情摄影”而已。因为民俗摄影应该是民俗仪式文化再现的过程。从展出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民俗生活的全貌。另外,这些作品传达给参观者的信息量太少,不利于对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如这些作品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拍摄的;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景和仪式是如何进行的;摄影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角度进行拍摄等。至于文字说明,除了简单的由作者随意拟定的标题外(尽管自以为很美),没有任何的解释性文字。这就为参观者留下很多遗憾,甚至影响到参观者对民俗摄影的误解。因此就涉及到究竟什么是民俗摄影的问题。民俗摄影中的“民俗”是什么?

按照民俗学的定义: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和行为模式。比如民间的口头文学是靠口头语言讲述和演唱的。它包括了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长诗、谚语、谜语多种形式。这种讲述和演唱是一种民俗活动,经常出现在节日文化和劳动生产场合。如何表现这一民俗,需要摄影家门费一番脑筋。此外,物质民俗(生产、交通、服饰、饮食习俗等),社会民俗(家庭、村落、岁时节日、民间社会组织等),精神民俗(宗教、信仰、巫术、禁忌、民间艺术等),是用语言和行为传承的,但都离不开人们的生活。那么什么是民俗摄影呢?我的理解是,人们拿起手中的相机,将日常生活中民俗文化,特别是仪式的全过程,用完整的镜头语言表现出来,成为对生活的记录,留下对生活的记忆,这就是民俗摄影。这里讲的“完整的镜头语言”不是指民俗活动(仪式)的断面,而是民俗活动的组合表现。民俗摄影反映的对象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其活动的每个细节,这和新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艺术摄影等有着明显的、本质的不同。单幅的作品构不成民俗摄影,勉强地讲可以称之为“风情摄影”。也就是说,民俗摄影应该是组合的,浓缩的一组作品。同时要附有民俗事象详细的文字说明。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伴随历史,走过漫长的历程。在历史长河中,民俗始终表现出它的社会性、集体性、类型性、传承性、变异性特征。即随着时代的变化,民俗也是不断变化的。“俗随时变”是民俗的特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民俗文化发展的动力。如同样是春节,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历史的差别,地域和民族的差异是很大的。扩大一点来讲,在“汉字文化圈”的东亚各国,还存在着国别的差异。中国的春节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现在人们普遍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了,真实的情况果真是这样吗,未必。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是时代变化了,城乡差别逐渐消失,传统与现实不同了,人们的信仰观念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无论怎样,中国人年的情结并没有变。春节的许多符号元素和仪式还深深地扎根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感染着人们,所以才有每年春节前夕的春运潮,回家过年的情节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如果用摄影镜头捕捉这种变化了的春节民俗文化,跟踪拍摄,记录他的每一个细节和变化,同样会留下许多春节文化的记忆与思考。

民俗摄影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新的潮流。它的现状如何,是否每一件作品都符合民俗摄影的要求,很难说得清楚。但是作为专业的“民俗摄影”,必须对民俗摄影有合理的界定。我们不能要求普通的摄影爱好者都达到专业的要求。中国摄影家协会是1956年成立的由全国摄影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条件是很苛刻的,从摄影的角度,要求其作品必须参加过全国性大展并获得过金奖、银奖、铜奖和其他奖励。这样的专业性团体及专业摄影者,以往很少顾及民俗摄影,新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艺术摄影是每个摄影者孜孜以求的。今天时代不同了,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民俗意识空前觉醒,作为民众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得到彰显,民俗活动以空前的规模恢复和发展,这为专业的摄影家打开了视野,民俗摄影得到重视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民俗摄影”概念的提出,并不是近几年的事。民俗摄影作为专业术语提出来,大约是上世纪的90年代的事情。1993年成立的“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使这一学术名称得到固化。“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是民俗摄影爱好者自发的民间社团组织。据说这个协会现在有5万多名会员,如果加上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将近2万多名会员及业余摄影爱好者,真是一支浩浩荡荡的摄影大军。另有统计表明,目前中国民众持有照相机的人数有将近1亿多人,持有智能手机的人也上亿。如果其中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的人热爱民俗摄影,那就是一支民俗活动中无处不在的力量。这支力量不容忽视,他们或许是这支队伍的生力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记录、展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方面,这支队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民俗摄影队伍的庞大,只是量的变化的一个方面。至于如何使这支队伍在摄影技术和理论上得到提高,是问题的另一面。这涉及到民俗摄影者的理论修养。当其将民俗摄影作为专业志向时,尤其如此。相机只是拍摄影像的工具,关键是掌握相机的人要有多方面的修养。应该看到,目前从事民俗摄影的人士,普遍缺乏社会学科的各种知识和理论。特别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方面的知识,当然还有美学知识。没有这些知识做依托,绝不会成为优秀的民俗摄影者。现在玩相机、玩摄影机的人不少,但很少有好的作品问世,就是这个原因。我曾经参加过数次“山花奖”民俗影像作品的评审。每次送审的作品上千件,但真正称得上是民俗影像作品的没有几部。99%的作品粗制滥造,而且大都是地方新闻片。从中可以看到从事民俗摄影的人,根本缺乏民俗学方面的知识。他们选择的拍摄题材是不错的,但因为缺乏民俗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不知道该拍什么,如何拍摄。于是往往采取一般新闻摄影驾轻就熟的方式,请一位电视主持人,用苍白的解说词贯穿始终,不忍目睹。民俗摄影展遇到同样的问题。许多摄影者将民俗摄影简单地理解为艺术摄影,追求光影效果,看不到拍摄的画面反映的是什么内容,更看不到民俗活动的全过程。而且他们的作品往往是单幅画面呈现,再加上起个不伦不类的名字,就认为是民俗摄影。这种现象并不鲜见。由此可见,许多摄影者虽然身历民俗活动场所,但因为缺乏民俗文化的知识和理论,只能走马观花,抢拍一些镜头,这谈不上是民俗摄影。

民俗摄影者应该具有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一类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这并不是要求摄影者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而是要求具有民俗学者的素质。就其方法论而言,民俗学提倡的“田野作业”方法是民俗摄影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比如,根据拍摄对象制定详细的拍摄提纲;拍摄之前要深入民间,做拍摄前的摸底考察等。民俗文化是一种仪式文化,这就要求拍摄者对民俗仪式的全过程做考察,然后确定拍摄的场景和重点。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最忌讳的是摄影者在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进入现场进行拍摄,而是要求在进入拍摄现场之前,做好民俗文化的考察,用参与和访谈的方式,掌握拍摄的每一个环节和重点。“田野作业”还要求拍摄者为了忠实地记录民俗场景,要不断的深入现场,纠正拍摄的不足,补充失落的镜头。很多摄影者不懂得拍摄的反复性,往往深入一次现场,抢拍到一些镜头就知足而返,一去不回头。而“田野作业”恰恰提倡的是民俗摄影者要做到“一步三回头”。即拍摄前走访考察,亲临现场进行拍摄,拍摄后整理图片,必要时再临现场核实画面和文字说明。没有这个过程,很难有好的作品产生。

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两部民俗摄影作品。它的作者是福建民俗摄影家徐学仕。其中一本是《到妈祖故里过年》。这部著作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福建莆田的年节习俗。福建莆田是妈祖故里。“妈祖信俗”已经成为世界人类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于作者本人就是莆田人,不仅对妈祖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且在拍摄之前做了深入细致地田野考察。他对妈祖故里的年俗了如指掌,所以能做到全方位的、生动细致的表现。光线的运用,构图的巧妙和场面的宏大,使人感到震撼。另一本是《寻找莆仙红砖厝》,是反映莆仙民居生活的民俗摄影作品,也是古村落保护的典范摄影作品。该著作不仅以优美的图片取胜,阅读文字能使你更多地了解一座座红砖厝背后的故事,历史沧桑与冷暖人生尽显其中。总之,这两本摄影集非常精美,色彩、构图、生活事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从每一民俗事象的说明文字中,透视出摄影者的技巧与理论功力。作者是一位记者、美术家、摄影家,由于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田野作业又深入扎实,镜头之外做了大量的文字采访工作,所以能准确把握住民俗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用镜头展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才显得那样的得心应手。由此可见,民俗摄影者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摄影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有民俗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修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重要的,其中的“器”应该包括跨学科修养这一利器。


TAG:

张润平 引用 删除 张润平   /   2016-03-29 08:06:00
5
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引用 删除 陶立璠   /   2016-03-24 12:33:04
谢谢乡党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6-03-24 05:18:07
民俗摄影者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摄影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有民俗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修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重要的,其中的“器”应该包括跨学科修养这一利器。--民俗摄影界黄复先生当是中国民俗摄影学的开拓者。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