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故事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首届研究生班师生合影 ’54国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9-26 22:19:25 / 图片数(1)

拍摄时间:1954年国庆节下午3

地点:北京西单照相馆(西单菜市场北)

照片说明:前排右二:钟敬文、时年51岁;前排左二陈秋帆(笔名秋子)、时任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前排正中钟宜、时年4岁;前排左一汪玢玲、时年30岁);前排右一李淑华、时年27岁;后排右一许钰、时年31岁、时任中文系助教;后排右二张振犁(当时名字张振离)、时年30岁;后排正中张紫晨(当时名字张紫臣)、时年25岁;后排左二乌丙安、时年25岁;后排左一蔚家麟、时年24岁)。

 

图片故事

 

   这张黑白照片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3年首届研究生班民间文学专业组的全家福,摄于1954年国庆节,距今也正好有54个年头。我手头一直留有该原照底板和加印的两张。

提起这张老照片,当年在钟老身边读书时代的诸般往事一股脑儿都涌现在眼前;想想它居然劫后余生幸存了下来,至今还让我心有余悸。

当年在北师大读研究生班时,我担任中文系研究生班班长,负责发起和安排班里的国庆五周年大庆活动,这照片就是当年收藏下来的。其中一张和底板放在原装纸袋里,收藏在一个大纸盒子里,另一张为了纪念这段研究生的美好经历,我从离开北师大那天起,就把它收藏在一本《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的套封和封面的夹层里——这套三卷本的《毛泽东选集》是我和我爱人在研究生毕业典礼当天晚上举行的结婚仪式上,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同学集体签名送的珍贵礼物,把这张照片加在里面和签名相配,有很重要的纪念意义。结果,1967年“文革”期间,我被揪斗,家里先后两次遭到两派红卫兵抄家,照片盒子连同数百本在学时经钟老带领搜购到手的明代刻本《山海经》、《淮南子》以及清末民初印刷的珍贵旧书,都被抄走了。好在托三卷《毛泽东选集》的福,这张收在夹层里的照片,和我本人一同存活了下来。1969年冬,我被开除公职遣送到辽北昌图县农村劳改,历经9年,这张照片一直纸包纸裹地珍藏在仅有的一个结实的樟木箱子里,直到1978年冬,冤案平反昭雪后,我回到大学里重操民间文艺学旧业时,它才重见了天日!2007年,我把这张照片的电子文本发给了巴莫曲布嫫博士,由她发到网上,引起了同仁们的一些兴趣,还作了许多有趣的猜测!今日,该我把照片里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了!

为什么要照这张像?别忘了,195410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大庆,毛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和检阅50万首都游行群众。北师大、人大、北大和清华等著名大学的学生队伍都是首都学生游行队伍的先头部队,早在9月初就在各校内进行队列演练了。其中,北师大文理科的共和国首届研究生都要排在校旗后面的前列,要求男生穿中山装或西装,女生穿鲜艳毛线衣、长裤,手持纸做花束游行,游行队伍编成70路纵队,每一横排70人,准备从东单沿着东西长安街向西行进,队列最北边靠近天安门城楼的第一行人安排学生干部来压住行距,保持队形,同时还要负责安排这一排70人的服装和花束,要求很严格。作为班长和团干部,我责无旁贷地向校团委争取到统一借来的十几套西装,各个专业的同学都分到几套,样式如照片上所看到的那样。游行前一天,试西装、打领带都已经练习了不知多少次,几个同学还相约到西单理发店理发吹发型。为了隆重庆祝国庆,我提醒全班同学:“在研究生阶段赶上共和国五周年大庆,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有14万学生队伍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千载难逢!明年国庆咱们就已经各奔东西走上工作岗位了,能不能全班齐一些班费,各个专业组同学请导师一起合影或者聚餐留个纪念。”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中文系办公室听到这件事,立即决定由系里出钱办这件好事,让研究生自己出面请各位导师出席。

当时,我和民间文学专业组的组长张振犁,一同去找1952年中文系本科毕业留校任钟老助教的许钰商量,又征求了张紫晨、蔚家麟、汪玢玲、李淑华几位的意见,商讨决定:我们民间文学专业照相不聚餐。随后我们又一起到钟先生家请钟先生和其夫人陈秋帆先生,钟先生和夫人非常高兴,只是陈先生说女儿小宜太小不能离身,我们当即邀请小宜小妹妹一同合影,刚几岁的小姑娘高兴得又跳又蹦又拍手,好不快活。照相的时间当时就决定了:同学们的游行要到中午以后结束,再步行回学校吃午饭。钟先生那一年刚过了51岁,他将以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和北京市人大代表的身份,登上国庆观礼台观礼,我们需要等待老师结束观礼活动后聚会,于是预定国庆日下午三点在西单一家有名的照相馆集合。

同学们提前到达照相馆,整装齐备,等待老师、师母和小师妹到来。我们都在猜测,钟先生肯定会穿上他那套最漂亮的银灰色西装,打那条天蓝色闪缎的领带。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他却穿着一身笔挺的藏青毛哔叽中山装出现在大家面前。这和先生一年多的习惯大不相同,他的夏秋服装几乎从来都是各种面料的深浅灰色的西装,冬春季节几乎都是蓝灰长衫棉袍。先生看到我们几个穿着西装,立即开玩笑说:“今天丙安、紫晨、振犁都很洋气啊!我今天就不能陪你们了!我刚刚从观礼台下来,文艺界的同事们都是清一色的中山服,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特大庆典,我们还是要学习毛主席穿国服观礼了。许钰同志我知道他是不会穿西装的,可是我没有想到你们的张老兄振犁同学穿起了西装,我教他四年本科,了解他,他这个中原学子还是比较传统的,这次穿西装,一定是丙安和紫晨鼓动张老兄的……”说到这儿,大家都笑了起来,尤其是从钟先生口里也叫出“张老兄”让大家都感到老师对弟子的亲切和关爱。接着先生又问起蔚家麟为什么没穿西装,家麟说:我习惯了,这身蓝布中山服就很好!我也插嘴说:“借来的西装不是长就是肥,没有合适的,家麟平时就是这样朴朴素素,从来也不和谁比穿戴。”说说笑笑中,照相师傅开始排座位了。

排座次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说,钟先生和陈先生坐在前排中间,请小宜小妹妹在爸爸妈妈中间,小宜很乖巧大方地抢先站在了正中间,随后她把爸妈拉在自己的左右坐下,钟陈二位先生建议两位女生坐在前面,钟先生招呼刚生小孩不久身体还很虚弱的李淑华坐在他的左边;接着又招呼汪玢玲说:“汪先生既是老师,也是你们的老大姐,坐在陈先生那边很合适。”因为汪玢玲年龄比我们都大,她在河南新乡师范学院已经担任了好几年的中文系讲师,来钟先生这里读在职研究生课程,一年来钟先生经常称呼她汪先生,以示尊重,后来才逐渐称她玢玲。接着钟先生提议:“你们所有的男同志,就按照年庚排序,从左向右一字排开,许先生虽然是老师,也只比振犁早一届毕业,还是同辈同学,年龄也不分上下,就排到第一名,振犁年龄比其他三位都大,排第二,丙安、紫晨你俩哪个大?”我回答:“紫晨比我大两个月,都是1929年生人。他排第三,我排第四,家麟比我小一点,排第五吧!”钟先生说:“那就这样好吧!你们个头高矮还比较相当!”钟先生吩咐完了,大家都很快乐地一字排开站在后排,随着照相师傅手中按动快门的声响,这张很有历史意义的照片从此定格在民间文艺学史的时空里。

当时建国初期,我们都是很单纯的二十几岁的热血青年,团结友爱,亲密无间,在导师和师母的教导与呵护下,曾经出现过许多动人的故事!可讲述的实在太多,容我下回分解吧!

 

图片分享
  • 主题地址:
    通过E-mail / MSN / QQ,把节目地址告诉你的好友
  • 图片地址:
    在各类论坛、Blog的文章编辑器中选择“插入flash”,直接复制就可以了
  • 页面代码:
    可以用于所有支持html编辑的网页或blog(标准尺寸340*300)

TAG: 北京师范大学 民间文学 师生 研究生班 中文系

七十年代 引用 删除 rop   /   2014-02-13 09:44:10
记得紫晨先生会正骨,胳膊脱臼了,找他三两下就拽好了,多才多艺的老先生们!
郭于华空间 引用 删除 guoyh   /   2009-09-16 17:54:08
乌老师这儿尽是好东东,赞!
查拉图泰来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查拉图泰来   /   2009-01-04 12:53:14
这张老照片原来是乌老师的。
施爱东博客 引用 删除 施爱东   /   2008-10-06 17:30:08
这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最著名的照片之一
引用 删除 冬时人   /   2008-10-02 23:39:49
汪汾玲老师很有气质啊。
生活世界中的雅与俗 引用 删除 liwenx1984   /   2008-09-29 22:59:24
我在王文宝先生的《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见过呢!很熟悉。
生活世界中的雅与俗 引用 删除 liwenx1984   /   2008-09-29 22:58:15
5
引用 删除   /   2008-09-27 15:19:58
这张照片是我上民俗学课中常常用的,没有前辈的开创就没有民俗学的今天。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