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邓启耀]符像的仪式场域及表述语境——民间法事祭祀用符像的视觉人类学考察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10 | 点击数:13283
 

  (三)雕版木刻符像使用和表述的信仰语境

  无论在什么历史时期和区域族群中,雕版木刻符像的使用和表述基本都与宗教科仪或民间祭祀有关,具有明显的感应灵界的幻化性功能,是宗教或民间信仰的一种图像化遗存。这些雕版木刻符像,用的时候填写上使用者相关信息,由巫师或道士开光、盖印,方为有效。在较大的仪式中,根据法事需要,一般会在符上涂以鸡血等物,以助祭祀灵力。因此,这类雕版木刻作品无论叫什么,用什么材料(纸、布)制作,怎么传送或使用(火焚、风扬、张贴、佩带、吞服),“马”是关键词。据古籍记载和云南民间艺人、法师讲述,所谓“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灵界使者。雕版木刻符像的使用,一般都有驱邪或祈吉的目的。作为与神灵通达信息的使者,它或者是人与神界的灵媒,或者就是某神的化身或幻象。

  虽然至果道人(11)对笔者一再强调:“画符不如念咒,念咒不如掐诀,掐诀不如心意,心意不如敕慧。”不过,在实用甚于信仰的国情民情的状况下,“先生”们最被看重的本领仍然是实用科仪以及看风水、占卜、养生、法术、术数等,他们常做的事也就是念咒掐诀,仗剑走罡,为人算命、祈福、酬愿、驱邪、消灾、治病、庆生、超度。谈玄的不多,悟道的更少。许多“先生”或道人连道教基本典籍都不读,读也只照本宣科,把它当经咒来念,无从谈“心意”或“敕慧”。重“术”既是普遍现象,“符”“咒”及其各式图像自然是比较通用的流俗样式,在与道教有关系的一些民间信仰活动中尤为盛行。

  (四)不同的雕版木刻符像有不同的应用语境、社会文化功能和使用方法

  一般而言,用于焚化的多是凶神邪灵,以白纸印制,目的是祛病除祸;用于张贴或悬挂的是佛道吉神,以红纸、彩色纸或布印制,目的是祈福求财;用于飘撒的,尺度较小,抛于荒山野岭随风而化,营造众神遍在、护佑众生的意象;用于随身携带或吞服的如护身符,形制多样,实用功能亦十分直白地体现出来。

  用于火焚水净的符像码子,大多为驱瘟去病。这类码子或是恶灵,或是司瘟管咒的“当班”,虽然不过是一纸幻影,却谁也不敢惹。如纳西族东巴教徒亡故时开“祭风”道场所用的“秽鬼”,是天地混沌未分时人类不正常死亡者变成的。做完道场后将其焚化或放到河里冲走,表示缠家缠身的秽鬼已被驱走。笔者在云南巍山考察的“谢土”“荐亡”等仪式,其中最频繁的活动,就是不断地把经过“先生”禳解的邪灵码子焚化送走,同时把“寄送”给亡灵的纸房子等焚化。

  用于张贴、悬挂的符像码子,一般是神像、祖师或某些吉祥图符。它们是善的化身,多为彩色纸印刷,供在堂前灶头门楣柱顶或粘贴在车内,相当于善灵无所不在,时时保护居家和出行平安,如灶神、厩神贴在灶上厩门,喜神、床公床母贴在床头,菩萨贴在车门。藏族、蒙古族和摩梭人还常把木刻图符印在白、黄、绿、红等色布上,做成旗幡悬挂在门头、灵山前或玛尼堆上。风吹幡动,既象征神灵降临,同时代为供奉者诵经、祈祷,故称“风马”“风马旗”。

  用于飘撒的符像码子,有降福消灾之意。藏族在举行朝山、转经等活动时,要一路大量抛撒一种火柴盒大小、印有神像和吉语的纸片,创造一种形如“天示”的幻象。傈僳族在刀杆节里,赤脚登上刀梯的傈僳汉子,象征着他历尽艰险到达神界。他攀上刀梯得到神的许诺,并将这些许诺通过“神符”传给人间。当他将捆在刀梯上的码子飞撒下来时,众人纷纷争抢,以落地前抢到为吉。可以想象,众人仰望“天梯”(刀梯),而从天光闪烁处飘飘扬扬降下的“神符”,不正显示着一种来自不可知处的诱惑吗?

  用于随身携带的护身符,有一种折叠成三角形的纸符,一般在节日庆典中,向神佛或祖先祈祷,得到“开光”后放在钱包里或床头枕下,护佑平安。捆缚于身以助神力的符像码子,如《水浒传》里描述神行太保戴宗“取两个甲马,替杨林缚在腿上,戴宗也只缚了两个。作用了神行法,吹口气在上面,两个轻轻地走了去”(12)。在至果道人的笔记本里,也有一幅手绘的马。他说这是神行马,用它增加神力,可日行八百里。

  还有一种用于吞服的符像码子,如广州的“解除迷昧醒心灵符”,饮酒过度昏迷不醒时烧灰服下;“出栏羊刃”,饮食不当恶心胃酸烧灰服下。(13)另外,在做镇宅、过关等仪式时,风水先生也会把焚化的神符纸灰撒到酒水中,让当事人喝下,或将神符纸灰和做过仪式的大米、红包、苹果一起置于米缸里,做饭时大米和纸灰一起煮了食用。

  这些符箓在祭祀科仪中,并不完全分离,一是图、咒、文常常同刻于一块版上;二是各种符箓根据祭祀内容和对象的需要,和不同图像或物象进行组合,交互使用,形成不同的“图语”或“物语”,指导人们如何趋吉避凶,消灾免难。在西南、西北和华南民间,雕版木刻印制的符像,已经成为民俗祭祀或佛道教法场中必不可少的视觉传达文献。民间祭司或道人根据法事的需要,配置不同的“码子”,代表不同仪式的时间节点、空间关系和目标指向。比如,前述“讲目连”法事的时间节点是农历七月的中元祭鬼节,空间关系是云南巍山县城郊北坛寺灵辖范围社区,目标指向是亡灵,祭者为道教民间正一派“先生”和社区热心人士,而配置的“码子”多与亡灵、替身以及和时间相关的值年太岁、本命星君,与空间相关的天地三界、城隍,与祛煞相关的各种恶鬼邪灵等。通过祭祀对“码子”开光认证、点血享祭,使手工制作的图像获得灵性;再通过仪式性的火焚水净、张贴悬挂、飘撒吞服而使其成为灵媒,获得通达灵界的灵力。这种充满象征性的视觉表达和传播源于民间信仰,最终固化为特定区域或族群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①据寺内重修北坛寺碑记所述。

  ②“马子”或“码子”,是巍山当地人对雕版木刻符像的称呼,做法事的“先生”写给笔者的是“码子”,故沿用。其他地方有纸马、纸符、纸火、甲马等叫法。

  ③笔者事后通过电话、短信和微信也做了补充访谈,报导人为参加法事的郑姓年轻“先生”。

  ④太岁率领诸神,统正方位,掌管人间祸福,也兼管土地和农业生产。太岁数目无定,多至十多个,少有五六个,每年的值年太岁也不相同。

  ⑤陈粟裕《于阗本地神灵信仰与佛教的融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1日。

  ⑥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⑦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校点排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⑧王树村《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⑨杨郁生《云南甲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⑩高金龙编著《云南纸马》,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页。

  (11)至果道人是笔者在云南做道教考察的主要报导人之一,他的徒弟是巍宝山著名道观的“当家”。

  (12)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四十四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86页。

  (13)王树村《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31—232页。

(本文原刊于《民族艺术》2016年第5期,第36-44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医学人类学:探究疾病与文化互动关系
下一条: ·[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
   相关链接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
·[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