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华智亚]人生仪礼、家庭义务与朝山进香
——冀中南地区苍岩山进香习俗研究
  作者:华智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06 | 点击数:12144
 

  在实践层面,“行好的”对家庭义务的重视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使得他们年复一年地前往苍岩山:为了确保有子嗣能延续家庭的香火,“行好的”要前往苍岩山“求子”;为了确保下一代健康成长,“行好的”有义务在此后至少十二年中连年前往苍岩山“还娃娃”;而为了上一代去世之后得以安息,“行好的”有义务前往苍岩山“报死亡”。可以认为,正是这种神圣般的家庭义务感,推动了成千上万的“行好的”年复一年前往苍岩山朝山进香。

  一些研究者认为,与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中的朝圣行为相比,中国民间宗教中的朝山进香行为的义务性不强。类似地,在讨论“信仰圈”与“祭祀圈”的区别时,林美容也提到,主要由进香活动所形构的信仰圈不具有义务性。但冀中南地区的经验显示,“行好的”前往苍岩山进香的行为也带有强烈的义务性,只不过在当前,这种义务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家庭义务”。

  同样,苍岩山与人生仪礼的密切联系自何时形成、如何形成也难以回答,但两者的密切相关性却有助于苍岩山进香习俗在当代的维系和传承。

  首先,在民间信仰经历碎片化的复兴后,朝山进香由于与人生仪礼的关联而转变成个体对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之一,所以前往苍岩山进香依然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很多传承既久的民间信仰习俗被禁止,并逐渐退出民众的公共生活,但其中一部分在改革开放之后又重新兴起,这一现象被海内外的研究者称之为“民间信仰的复兴”。但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这种复兴是“在新的环境中循环的文化碎片”,原本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信仰、传说、仪式、组织和器物等要素脱离开来,并走上不同的发展演变之路。但在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运动之后,家庭依然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基本的群体而存在,同时,改革之初的“去集体化”过程让农村的“家庭本位主义”有所抬头,所以改革之后,人们对家庭成员的义务感反而有所强化。在此背景之下,苍岩山进香虽然失去了原有的群体认同和组织依托,但却因为其中所蕴含的对家庭成员的义务而获得新的推动力。

  其次,人生仪礼作为主要在家庭内部施行和传承的活动,相关的知识容易保存。虽然在历次运动中也受到一定冲击,但作为私领域,家庭内部的活动依然保持一定的私密性和独立性,这就使得人生仪礼的相关知识、信仰和仪式能够保存下来。由于苍岩山进香与人生仪礼紧密相关,这些秘密传承下来的知识为苍岩山进香在条件许可时的复兴提供了记忆基础。

  再次,因为与人生仪礼的紧密结合,朝山进香演变成一种环环相扣的仪式链,这种仪式链有利于朝山进香习俗的代际传承。在冀中南地区,“行好的”要正确地实施“求子”“还娃娃”和“报死亡”等人生仪礼就必须前往苍岩山,而这些人生仪礼是生命历程中顺序相连的重要节点,相应地就使得前往苍岩山朝山进香形成一种仪式的链条。这一仪式链不仅把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不同阶段连接到一起,更重要的是,它把家庭中不同世代的成员连接到一起。祖辈实施了“求子”和“还娃娃”仪式,即便父辈因各种原因而放弃了这一传统,子辈还是有可能重拾这一传统,因为按照信仰的逻辑,只要父辈与苍岩山发生了关联,后代都要为其实施“报死亡”仪式。实践当中,虽然苍岩山进香习俗一度消失了二三十年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一代民众在年轻时并没有与苍岩山发生关联,但在苍岩山进香习俗恢复之后,他们纷纷前往苍岩山,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为他们的父辈实施“报死亡”仪式。由此说明,苍岩山进香习俗因与“行好的”人生仪礼的结合而形成仪式链,这种仪式链有利于保障这一习俗的代际传承。 

(本文原载于《民俗研究》2016年01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刘晓春]从柳宗悦到柳宗理——日本“民艺运动”的现代性及其启示
下一条: ·[郑土有]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
   相关链接
·[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严曼华]身份认同与情感共振:朝山进香群体的祭祀圈研究
·[鞠熙]游观入道:作为自我修行的女性朝山·[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
·[邵凤丽]历史、理论与实践:建国70年来人生仪礼研究的热点与范式转移·[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
·[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
·[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陈玉平]越过生命的“关口”
·周锦章:《传统·自我·实践:转型期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研究》·[陶立璠]中国的成人礼与生命价值观
·[孙英芳]从传统庙会到新兴人生仪礼·[金晓晓]浅谈山西省长子县的人生仪礼
·[滕光耀]发自肺腑的生离死别之歌·[王逍]人生仪礼展演与集体记忆强化——以畲族“做表姐”斗歌习俗为例
·[李佳霖]近现代婚礼的变迁·[吴飞]慎终追远:现代中国的一个童话
·何彬:《中国东南地区的民族志研究——汉族的葬仪、死后祭祀与墓地》·[姚慧]霍尔其格嘎查蒙古族婚礼仪式和婚礼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