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郝佩林]苏州评弹与近代江南乡民日常教化
  作者:郝佩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12 | 点击数:7199
 

结语

  在历久相沿的传统社会,一直并行着两条形态迥异的教化路径:知识精英的书本读写教育与乡民日常的口耳相传。完全不同的境遇源自传统小世界和文明大世界的各自逻辑。厘清两个世界之间的逻辑差异,底层民众日常教化的面相才能更加清晰。在社会史视野中,这就是传统小世界的内在逻辑。日常逻辑自然应该在日常世界里理解。毫无疑问,文明大世界的出现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它必然作用于传统小世界。当两个世界相遇时,彼此的错愕、误解和冲突在所难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来自文明大世界的意识会变式地呈现在传统小世界里。因此,选择合理的方式打通、缩短两个世界的距离是思想意识、知识得以流布、延续的正确取径。

  传统乡土社会,在空间上是在熟人社会,生活上都是互相合作、是天天见面的,是面对面的社群。时间上,历代不移的结果,不但在熟人社会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最熟悉的地方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来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可见,乡土社会中文字的传播是间接的,外显口传与行为才是乡民之间交际、表意的最有效的途径。正如学者指出:“由具象符号而生敬孝之心,见诸日常行事,这便是近代民众教化的基本思路。”

  江南乡村社会中,乡民生活周围频繁的评弹演出几乎成为嵌入乡民日常生活的文化节律,评弹艺人以巧妙的身体动作,婉转的喉咙,把日常生活现象绘声地表演出来,或是将经典世界的角色转换为民众熟知的日常版本。雄壮的事,可使听众荡气回肠,有拔剑起舞之慨。细腻熨帖之处,柔肠寸断,令人起悠悠感叹之思。这种演出,一方面适合民众的经济实力,不费钱,也适合民众的知识程度,富有历史趣味的材料,活泼通俗的口吻,有知识的可听,无知识的也可理解。无论从历史背景还是农村生活习惯,都具有相当之价值。民众就是需要情调和技术打成一片的教育。艺人们通过实践中的包容与变通,传递符合乡土社会的文化逻辑及乡民日常生活的实践逻辑的智识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体日常生活的审美和休憩的需求。

  评弹不仅嵌入乡民的日常生活节律,展演着乡民日常的生活元素,同时也揭示乡民知识传播路径,对于乡村智识改进受教颇多。书场与剧场相似,亦具有传布主义与灌输智识之效力,换言之,说书实亦社会教育之一种。不可忽视者也。若说书者自身果有优美高尚之人格,确实可靠之智识,且能于言辞中及面容上圆满表出之,则说书却可以陶冶人心,而成社会教育之一助。从纵的方面来说,是发展他的智慧,横的方面是扩大他的知能。有了相当的智慧和知能,自然便有了解决的能力。总之,江南乡民通过欣赏评弹演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来自经典世界的知识化育,生动地诠释着日常共同内乡民接收知识生动过程和内在理路。

(本文原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04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牛淑萍 徐畅]20世纪前期济南市民休闲生活变化
下一条: ·[王笛]茶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对20世纪后期成都茶馆业的实地观察
   相关链接
·[苏长鸿]“何处是江南”抑或“处处是江南”·[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
·[范长风]上海大都市的第三空间与文化活力·[美]马克·本德尔:《梅与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
·[王振忠]听苏州评弹感受历史沧桑·吴侬软语“天籁之音” 苏州评弹艺术无国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