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高万桑]存在一个中国北方宗教吗?一篇述评
  作者:高万桑   译者:徐天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9 | 点击数:8045
 
 当姜士彬、欧大年和钟思第着迷于长时段的稳定性时(的确,仪式研究的关键议题),一些中国学者则从大量明清文献入手尝试去追溯这些村落仪式的近代变迁。忽略他们的发现是不明智的。诚然,1911年之前出版的资料带有深厚的意识形态因素,它们也从不对某一具体的村落节庆浓墨重彩。但它们确实记录了那些影响(在不同程度上)所有村落节庆的变迁。(13)况且,晚清及民国时期的报纸中有关节庆变迁的报道在当时可谓详细而丰富,譬如一种仪式专家取代了另一种,新增或废除某种仪式,女人地位的转变或是负担节庆的模式。(14)换言之,近来对空间方面差异性的诸多兴趣不应遮蔽时间方面差异的重要性。同样,在过去的150年间,中国不同区块宗教差异性的增减程度如何,我们知之甚少;因为当代的公共宗教的复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的属性(诸如20世纪毁坏的过程和当代的地方政治),很有可能的是差异性已经显著增加。

3.更大的图景

  这把我们带到第三个议题。姜士彬注意到他所使用的报告在描述节庆时对村庙或其他宗教特征只字不提(欧大年用到的诸多报告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这导致一种做法受到质疑,即选择将每年村落的重要节庆作为村落宗教世界观、信仰和价值的最佳体现。的确,纵使村民对这类节庆引以为豪并投入了大量情感,而在分析村民的宗教世界时也有必要将所有存在的因素考虑其中,这包括灵媒与教派,教门及其唱诵的宝卷。(15)率先直面中国北方乡村这个议题的是杜博斯的著作(有关河北中部沧州村落宗教),紧随其后的是韩书瑞有关北京的著作(她将其视为反映了中国华北平原宗教文化的作品)。(16)建立在李世瑜、路遥和王大为(David Ownby)等其他学者著作的基础之上,杜博斯展现了教门在城市语境中可以成为独立的宗教群体,而在乡村则可以融合村落宗教。大量“教派”的庙宇现今作为村庙(并且被善意且正式地登记为道教庙宇),也正如钟思第所呈现的那样,诸如新年节庆和庙会等诸多村落仪式囊括了念诵“教派”经卷的部分,甚至当无人认同那些原创这些经卷的教门时也是如此。

  诚然,欧大年的书讨论了教门在村落宗教的地位(第181-183页),但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还是期待着更多的近代的历时性的分析。教门在中国北方村落[并且整个区域(虽然这要界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的崛起必然改变了仪式、信仰和价值。当然,记录有关教门改变了主要庙会的时间、地点及焦点的个案就没有吗?依我看,另一个核心的因素是灵媒(香头),它还尚未得到考察报告应有的关注。多数学者看似倾向于将带有复杂礼拜仪式的公共宗教(新年节庆、庙会)与私人/家户仪式相对立,前者被视作村落宗教最重要的体现及其核心价值的最佳表述,后者包括了灵媒的医疗及阴阳师、道士、和尚等践行的丧礼。然而,在当今的很多村落,只有后者——私人的/家户的仪式——是存留的(并且繁盛)。这暗示了什么?同样,灵媒实际上常常是建庙和组织进香与群体仪式中的原动力。(17)这是依赖他人田野工作的棘手之处,一些地方学者们描绘的“社区领袖”实际上是灵媒,而这些地方学者们对此避而不谈(即便他们知道这一点)。正如周越在其有关陕西庙宇的精彩研究之中指出的那样,通常在国家视线之外的风水师与灵媒已经从二十世纪反迷信的运动中获益并且比以往在村落宗教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当然,上述诸条有相当一部分仅仅是粗略的推测:重要的是,多亏大陆地方学者们以及与之共事并且/或者使用他们数据的汉学家们所完成的先行工作,宗教研究的领域现在可以完全包含了中国北方,继而为数不尽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议题留有空间。正如韩书瑞在2006年的工作坊中指出的那样,这也为以差异性而非普同性出发来思考中国宗教的新进路留有空间。所有这些都是相当可喜可贺的。


  该译稿英文原文参见:Vicent Goossaert.2011.Is There a North China Religion?A Review Essay.In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39(2011),pp.83-93.本文主要评述了以下三本学术著作,请参见:David Johnson,Spectacle and Sacrifice:The Ritual Foundations of Village Life in North China(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0);Daniel L.Overmyer,Local Religion in North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The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of Community Rituals and Beliefs(Leiden:Brill,2009);Stephen Jones,In Search of the Folk Daoists of North China(Aldershot:Ashgate,2010).

  笔者由衷感谢周越(Adam Chau)、Vincent Durand-Dastes、Isabelle Charleux此前对于本文草稿的评论意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张珣]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的香火观念与进香仪式
下一条: ·[杨德睿 王建章]事、功、斗:河北无极县某村的“迷信”的理论意涵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张士闪]华北梅花拳的儒学标签与历史重构
·[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张士闪]华北梅花拳的儒学标签与历史重构:以清朝杨炳《习武序》为个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