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作者:邱国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2 | 点击数:7153
 

      木偶戏

      先生深知当地畲民文化生活十分欠缺。一年秋天,请来一班木偶戏,演给畲民看。

      六、七个演木偶戏的挑着戏箱,跨涧过岗,沿着崎岖的柘园岭,花了不少力气才寻到大炉山。个个早已气喘吁吁,热汗淋漓,肚子饿得叽咕响了。先生叫他们把戏箱卸在门前,就为他们煮饭去了。

      演戏的见此处四周尽是山岗,灌木丛林,既无村坊,又没人影,只是一位文雅的老人住在这深山峡谷里,谁人看戏呢?于是犯了疑:“莫非真的碰着鬼了”?班头向大家使了个眼色,个个正欲挑起戏箱逃跑,恰好先生出来请他们吃饭,忽见他们个个惊慌失措,挑着担子要走,不禁大笑,问为的啥?班头点头哈腰,不好意思地说:“我们想去‘一都’赶迎神戏”。先生已看透他们的心事,就说:“此处虽是单堂独屋,但附近却有很多的畲民,我特地请你们来此演戏给他们看的,工金由我付,可不要你们各村去收,你们放心好了。”

      晚上,附近的畲民纷纷点着火篾,携女带儿从四面山上陆续汇集大炉山。先生见时候不早了,就同各村头目一起点戏,雷土树老人高兴地说:“先生同我山客亲如兄弟,依我讲,今晚演个《桃园三结义》吧!”

      幽静的大炉山,锣鼓响叮冬,熊熊的松明灯,照得山谷里的畲民个个红光满面,喜笑颜开。先生畲民沉浸于欢乐之中。

      戏毕,雷土树老人情不自禁,兴致勃勃地唱起畲族山歌——《桃园三结义》。他一边唱一边用云和汉族方言讲给先生听,先生高兴极了。

      大炉山演木偶戏,直到现在当地畲民仍传为佳话。

      口述人:雷俊法81岁,农民,昌岱岗人。

      雷堂根56岁,农民,柘园人。

      这同样是一幅畲汉友好的写照。两位雷姓老人娓娓道来的故事,生动形象;他们口中的魏兰,栩栩如生,可亲可敬。晚年的魏兰先生,与畲民“来往亲近”、“平起平坐”,畲民对他的印象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是发生在民国年间的两个小故事:散猪福和木偶戏。前者是畲民请魏兰作客;后者是魏兰请畲民看戏。这则口述史材料,不仅反映了畲汉人民在相互的交往中产生出的真挚友谊,而且刻画了一位汉族知识分子的畲族情结。这则口述史材料,犹如一幅山水画,一首田园诗,将畲汉人民的情谊描绘得诗意盎然。故事的讲述者雷俊法、雷堂根是两位畲族老人,记录整理者蓝荣清是一位畲族教师,他们或将魏兰的故事口口相传,或以文字记录下来,使后辈得以拨开历史的迷雾,窥见当年浙江畲汉友好的真实图景。

      继清末畲汉通婚之后,民国年间的畲汉通婚继续朝健康方向发展,这是畲汉互动、友好的又一例证。在云和县,畲汉两族通婚始于清朝末年光绪二十一年,当时汉族开明绅士廖卓章的长子廖奏勋迎娶畲族知名人士蓝宝成之女蓝章翠,开创云和县畲汉两族结婚的先例。民国时期,汉人娶畲族姑娘为妻的增多,《龙游县志》载:“近土人间有娶其女为妇者。”[2]《云和文史资料》载,民国初年,有日本留学生张祯阳步廖奏勋之路,娶杉坑岭的畲族姑娘蓝爱珍为妻。畲汉通婚,不仅有畲族姑娘嫁给汉族青年,也有汉族姑娘嫁给畲族小伙子。如杉坑岭蓝文蔚,浙江法政学校毕业后任律师,娶高胥村汉族姑娘林品辉为妻,其弟蓝文治也娶霞晓桥姑娘杨富花为妻。

      民国时期,畲汉人民在日常交往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畲汉杂居程度日益加深,民族交往的日益扩大,尤其是历代统治阶级民族同化政策等因素,自清末民初始,畲汉间民族藩篱逐渐摒弃,族群间的互动向纵深扩展。在畲汉杂居地区,汉人的孩子认畲族妇女为“亲娘”,畲族家庭则收养汉族的孩子为继嗣。这种情况,在云和、丽水一带较为普遍。

      既然汉族的子女可以认畲族为义父母,如同亲爹娘般,那么收养汉族的子女以继嗣畲家香火,也就具有必然的逻辑,前者可谓后者的铺垫和先声。加之此时畲族“族内婚“的坚冰开始逐渐消融:“旧不与土民为婚,近始有稍稍通婚者”。[3]随着畲汉间的通婚,族群间血缘的交融,以“蓝姓家谱”为代表的关于畲族立嗣的禁忌,也必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畲族收养汉族子女继嗣的壁垒势必最终被打破。据史图博在敕木山的调查,直到1929年,虽然景宁一带“畲民所过继的孩子必需和他自己同属一个氏族”。[1]而事实上在丽水县一带,此时畲族已经开始收养汉族的子女,这是因为该地比畲族聚居的景宁县,畲汉杂居程度要高,畲汉互动更深。[4]

      此外,畲民在与汉人的交往中,也因畲汉互动加深而变得日益大方、自信和热情。郑求是在《二位畲嫂》中写道:

      畲族姐妹深情好客,1943年我在浙江省建设厅工作时,住在云和小徐。有一天,无意中认识了一位畲族妇女,她对我非常热情,知道我是本地人后,显得更亲热。此后,她常来看我。有时还要带些糯米粉,土产、水果之类东西给我,杨梅上市时,还要拣最大的、好的、熟透的送给我吃,真象自家姐妹一样亲。

      文中的畲嫂,一扫昔日胆怯怕人、畏葸不前的形象,她与身为汉族人的“我”接触时,十分热情,落落大方。这或许是个案,也许还与个体性格有关,但透过这一个案,我们可以发现畲民精神状态的可喜变化。而这种变化,无疑是民间层次上畲汉互动不断加深、相互信任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少数民族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少数民族志第[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2]余绍宋.龙游县志:卷二“地理考·风俗”[M].民国十四年刊本.

      [3]符璋.平阳县志:卷十九[M].民国十四年刊本.[4]王逍.“透明式”跨族群收养关系的文化诠释—以丽水市莲都区老竹镇沙溪村畲族收养汉族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5):34-38

(注释请参见原文)

本文原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科大卫、贺喜:文献内外——历史人类学的经验
下一条: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相关链接
·[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孙芳]清代民国时期春牛图年画的文化艺术解读·[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
·[法]吕敏 陆康 主编:《香火新缘: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刘磊]电影院与民国时期青岛的都市民俗
·[赵娜]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市民自来水接受文化小史·[王加华]江南与华北面食上的舌尖差异——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中心的分析
·[赵娜]多元利益群体互动视角下的地权变迁研究·[任大猛]民国报纸:打倒春节!喊“恭喜发财”就是“反动派”!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专家委员会成立 41位专家受聘·[林杰]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
·中美学者研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国图新项目“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启动
·[张永钦]构筑民国社会史的双重史料·[何也]民国时期的贵州少数民族调查
·民国文献存世数量大 保护难度超过古籍·专家呼吁抢救保护民国时期文献
·[曹兴]民国时期宗教政策研究的一部力作·[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