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刘启振 王思明]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
  作者:刘启振 王思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13 | 点击数:9261
 

  (三)生态特性

  西瓜能在各地积极参与和融合到各种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之中,其在中国本土的大范围传播、推广并形成稳定的种植规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必要条件。西瓜传入中国后,发展非常迅速。明代的《本草纲目》和《群芳谱》等著作都记载西瓜已是南北处处有之。究其原因,自然与西瓜所具有的优良而广泛的适应能力等生态特性分不开。西瓜拥有既深且广的发达根系,相较其他蔬菜和瓜类作物更善于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在土壤条件方面,西瓜的适应性较广,要求并不严格,在砂土、海涂滩地、丘陵红壤、水田粘土等各种土质中均可进行栽培。西瓜甚至可以充当新垦荒地的先锋作物。西瓜还有较强的土壤酸碱度适应性,其适应范围为pH5-8。其根系的耐盐性也比较高。西瓜枝繁叶茂,单产较高。中国地域广阔,大部分地区都适宜西瓜的种植。

  根据各地历代方志物产部分的统计资料可知,明代西瓜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河北、河南、山东、安徽、苏南、浙江和福建等地区。山西主要分布在汾河流域,陕西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其他如湖南、广西、云南分布也较多,海南岛也有了西瓜。到了清朝,西瓜生产非常兴盛,范围几乎遍及全国,除了黑龙江和西藏两地外,其余各省区都已种植西瓜。其中,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汾河流域的山西,渭河流域的陕西,珠江流域的广东等等都是当时西瓜的重要产区。江苏主要分布在苏南的太湖和上海地区,浙江基本是在浙北杭嘉湖平原和浙东沿海地区,四川集中于成都平原,新疆主要散布在天山南麓。至于皖、鄂、闽、台、赣、湘、桂、黔、云等各省区内的分布则比较均匀。中华民国时期,分布情况和清朝大致相近,只是东北三省的发展明显超过清朝,不仅分布十分广泛,而且向北推进到黑龙江省全境。

  此外,以西瓜品种维度视之,各地方志物产所载可谓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就果实大小而言,大者有十余斤至三四十斤者,如沙白瓜、喇嘛瓜等;小者有如饭碗大小仅一二斤重的,如马铃瓜、滨瓜等。就果实形状而言,有圆形、椭圆形、两端微锐的橄榄瓜,长如枕头的枕瓜;就瓜皮的厚薄而言,有其“皮薄不盈纸”的练市瓜,皮色从白色到绿色、深绿色;瓜瓤有白、黄、红等色;瓜籽有极小如米的米子瓜。结实的特色品种有适宜于挂棚生的雪瓜、绷瓜以及棚上瓜等。在各西瓜品种之中,以三白瓜分布最广,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浙江、辽宁各省都有种植。其次,枕瓜的分布也比较普遍,在江苏、福建、浙江、辽宁等省都有出产。马铃瓜是江苏和浙江的著名良种,被广泛栽培。橄榄瓜是苏南名品,北瓜在江苏、浙江、湖南、湖北都有分布,喇嘛瓜主要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等省。特别重要的是在口感方面,不少西瓜品种都注明“味甘美”“味尤胜”“味佳”“味甘多浆”“极甘”“松脆甘美”等以形容之。从出产地来看,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含上海)、山西、浙江、陕西、江西等都是西瓜的著名产区。

  西瓜能在中国得以快速而广泛的传播,首先当然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西瓜本身品质优异,富含水分而味道甘甜,色形又极佳,为解暑上品,有“天生白虎汤”之美称。然而,对于广大农民百姓来讲更为重要的是,种植西瓜能够相对省工又能获取厚利。成书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金友理《太湖备考》记载:“西瓜:出东、武二山。武山种于田,其产尤多。按,种瓜之利厚于种稻,瓜熟,一利也;摘瓜而即种菜,二利也。半年之中两获厚利,故武山之佃田者多种瓜。及至业主索租,无米以应,往往逋欠。利归于佃而损及业主,其事尚微;独奈何以有限之田又以种瓜夺之,使谷益少而民食益寡也?宜加惩禁,以敦本计。”金氏站在地主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批评佃户改稻种瓜的行为,却也从侧面反映出西瓜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家庭收入,较种植水稻为优。北京瓜乡大兴庞各庄、礼贤一带至今还流行“要发家,芝麻、瓜”的农谚。出于生计考虑,农民安排农业生产普遍具有趋利性,更加乐于种植能够带来经济收益的作物,这当然无可厚非。作为一种广泛栽培的作物,西瓜所具有的显著经济价值使得它更加容易得到瓜农们的钟爱。

  总之,西瓜能够成功融入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之中并得到广泛传承和有效发展,从而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最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动因在共同起作用。首先,生物特性因素,西瓜团圆甜蜜,寓意美好,满足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需求;其次,西瓜的成熟时间因地而异,与众多既有传统岁时节日重合;再次,西瓜的生态特性适合中国风土条件,优势明显,在境内广泛传播,普遍形成种植规模。其中,优异的生物特性是根本基础,恰当的成熟时间是必要前提,卓越的生态特性是关键条件,三者浑然一体,缺一不可。

三、结语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西瓜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西瓜不仅仅是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时令水果(蔬菜),更是带动亿万农民群众就业增收的高效园艺作物。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积淀了厚重的西瓜文化。其中,西瓜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近年来,中国农村社会正经历着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等革命性的变迁与挑战。包括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在内的众多农业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形势。西瓜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是中国十分宝贵的一笔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遗产,非常有必要对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社会意义进行充分挖掘、研究,进而开展持久有效地保护、继承和发展。

  我们认为,通过开展研究和保护西瓜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工作,至少会在三个方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第一,增添节日活动乐趣,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洋节容易受到追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的娱乐消遣性较强,较少受到约束和限制。反观现在的传统节日,则稍显严肃单调。重新将以西瓜为代表的植物(作物)元素融进岁时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并以此为抓手,全面复兴传统岁时节日文化,让人们认识到其实中国的传统节庆原本也是丰富多彩、活泼热闹的。这样,过节的乐趣增加了,大家自然也就会更加喜欢传统节日,从而显著增强现代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第二,传播地方特色西瓜文化,继承优秀节日民俗传统。中国的西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质,文化多样性异常丰富。发掘整理各地的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然后加以优化宣传,必然能够显著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当然,宣扬传统西瓜民俗文化不是知识传播的终点,积极汲取传统西瓜文化精华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才是根本目的。第三,拉动节庆消费内需,繁荣西瓜产业经济。洋节的盛行与商家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传统节日的商业化运作却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营造传统节日氛围,创新庆祝表现形式和手段,刺激西瓜节庆消费,可以进一步促进西瓜产业的发展。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打出文化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大力发展西瓜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西瓜节庆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带动当地消费,提高瓜农收入水平。

  总之,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特色鲜明,既有文化底蕴,又有人情味道,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西瓜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容忽视甚至忘却。振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应当充分重视对节令民俗中物品文化,尤其是植物和动物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

(本文原载于《民俗研究》2017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王文章 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下一条: ·[菅丰]日本节日文化的现代形态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