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刘文江]作为实践性体裁的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研究
  作者:刘文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4 | 点击数:5312
 

      三、传说、都市传说、谣言中各种实践形式之间的关系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谣言这种话语实践形式内部所呈现的相互关系。在传说学看来,围绕同一主题,传说在讲述实践中有三种形式,分别是通过自身经验的个人经历故事(memorate,或者personal experience tory);转述其他人经历的故事(fabulate)以及传承下来的传统传说(traditional legend)。这其实也是民众获得知识(lore)的一般途径。通常说来,为搜集者所记录的通常是第三种。但是在群体的讲述实践(语境)中,三种形式可能同时都存在。传说学家把它们定义为传说讲述的三种实践形式,也可以称为传说的实践性的亚体裁。

      本-阿莫斯把民俗界定为一种“小群体中的艺术交流方式”。也就是说,人们的交流依赖群体所提供的整体性背景,即前文提到的语境。传说中讲述的超乎自然力的故事,在一个整体性的小群体交流背景中,用第一人称的言说方式,表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在内容的真假无法判断的情况下,言说方式本身就可以成为真实性的来源。这种讲述方式在谣言的讲述活动中也存在。只不过谣言讲述的整体性背景是非正常的生活秩序,譬如自然灾难、战争以及大规模的流行病等等。

      除了讲述自己的个人经历,他们也会转述其他人———往往是一个信得过的人或某个权威的名字。这类话语信服力相对于第一种稍微弱一些,但是也能产生相信性。这一类占大多数。因为谣言传播者很少有持中立立场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传播者不愿意担负责任的原因。

      在传说讲述中,经典的、传承下来的传统传说是核心,个人经历故事和转述它人的故事都是围绕它进行争辩。传统传说是确定性的话语,带有传统赋予的权威性。前面两种话语是在它基础上的解释、纠正与说明。传统传说占有时间上的有利地位,先于前二者而在语境中存在,具有叙述的优先地位。从“memorate”、“fabulate”以及“traditional legend”的相互关系看,它们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传说的讲述活动是围绕着占优势地位的传统传说展开的。

      传说各种实践形式之间的关系和谣言的讲述活动有所差别。谣言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是缺乏确定性话语的,都是个人经历故事或转述其他人经历的故事。而接下来官方信息的证实(或辟谣)可以描述为类似传说中有固定情节的确定性话语。官方信息的意图是充当这样的确定性话语。从实践形式的地位看,官方信息是后来的,在出现的时间上不占优势;第二,它的内容尚需实践的检验,不带有传统传说天然的权威性,因此我们说这三者是平等的话语实践。而且往往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当官方信息所包含的信息量不足以满足或者对应前两种话语实践形式的内容,那么它的“确定性话语”的地位就更为削弱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常常能够见到。因为前两种亚体裁的心理背景是个人经验,它是主观的,多样化的。而官方信息则通常只能说明事件的其中一种状态。

      就一个小群体中谣言的交流状态而言,往往是其中官方的信息公布出来,可能否定了之前个体经验故事与转述他人经历故事所讨论的某些内容,但是其剩余的信息又缺乏对应的确定性话语。这时,它们讨论的重心就会转移。一则关于社会或自然灾难的谣言,往往会演变成对于腐败或其它社会不公正的理解,这时原谣言也就转化成为对政府的指责了。很多辟谣性信息的发布往往勾连出了下一个话题,这时所谓的反谣言,却成了新的谣言的基础。

      也就是说,在谣言的话语实践状态中,其否定性或者说“消极”的力量,还在于其叙事模式的“非传统”特征。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谣言与传说的不同。传说是一种肯定的、传统的话语形式与交流模式。同样是针对人物,人物传说中一定会讲,某个著名的人来过此地,并且可以找到他活动的遗迹。传说的话语中体现了确定的“地方性”。而针对某个公众人物的谣言则只是说,这个人物没有死。比如在猫王、列侬、迈克尔·杰克逊以及张国荣去世之后,马上就有人坚持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去世,而是因为某些原因遁世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不再对这些话语感兴趣,谈论的人越来越少,这也意味着否定性的交流行为越来越少。而恰在此时有些不署名的话语指出,他们没有死,而且还在某处出现了,比如在阿根廷有人见到了长得和张国荣一模一样的人。倘若如此,关于公众人物的谣言也就变成了人物传说。这也可对应前所引克林伯格的观点,时间的推移——在前面的例子中是人的天然寿命的限度,过滤了谣言中的否定性因素,使它成为了传说。这种否定性因素除了叙事风格之外,实际上还应包括否定性的交流模式。

      谣言否定性的话语交流模式是人的生活实践处在否定状态时的语言表达。它意味着一种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引起的情感方面的压力,成为了谣言发生的内在动力。而在传统传说的话语实践中,这种动力已经减弱。但是如果一旦出现新的刺激因素,让传统传说中的肯定性不那么权威了,那么否定性的话语交流模式又会重新出现,传统传说甚至可能再次转化为谣言。


      四、小结


      卡普费雷曾经这样提醒阅读者:“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是真实的、有根据的或被证实的便相信他们。比较起来,情况正相反:因为我们相信它们,它们才是真实的。谣言再一次证明,如果有必要的话,任何可靠性都是社会性的:我们隶属的那个社会群体认为是真实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社会是建筑在信仰而不是证据的基础上的。”想要了解谣言/传说,就必须理解它们的信仰基础与语境。因此,如何消除谣言所带来的社会影响,除了说明谣言内容的不真实之外,重要的要向公众说明什么是谣言,它们是怎么来的。

      对于谣言,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一种负面的观念所支配着。过去有人一度认为谣言的出现和传播只是和某些具体的人或阶层有关,只要了解谣言的这一属性就可以消除谣言。然而即使这样做了,谣言在现代社会依然不时出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指出谣言是一种否定性信仰的话语实践以及交流模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它从内容到形式的各种表现,似乎也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与参考文献请见原文

原文载于《民俗研究》2012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诺布旺丹]《格萨尔》史诗的集体记忆及其现代性阐释
下一条: ·[徐春伟]明明是织女被迫嫁牛郎,怎么成了追求自由爱情故事?
   相关链接
·[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