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高忠严 张琬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学田野作业反思
  作者:高忠严 张琬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01 | 点击数:6062
 

  三、尊重田野与保护非遗:田野中的伦理选择

  田野伦理问题近年来越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民俗学田野作业同样也面临着伦理的挑战,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于尊重田野与保护非遗之间的张力。传统的田野调查是以民俗事象为研究对象,学者的研究活动虽然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在一定程度上对田野造成影响,但是在原则上还是要求尊重田野本来的生态,既不能带有价值判断,也不能进行破坏或改造。然而非遗保护活动不仅要求认识既有的民俗,而且通过保护实践来改变民俗本身的存在方式,民俗已经不再是客观的认识对象,而是民众和学者主观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民俗学者在非遗田野中需要发挥多种层面的主观能动性,涉及参与非遗项目的申报与认定、与传承人的合作共谋,以及非遗传承方式的改造等。

  在非遗运动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非遗的申报与认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关于非遗的认定是一种价值判断,然而民俗学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进行判断的权利依然需要考量。在学科要求中,民俗学者在进入田野时,一方面需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摒除预设的调查目标或怀揣预先成见,正确处理理论预设与田野实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悬搁价值判断,悬置我们日常生活体系和业已形成的人文社科体系、各种知识或判断。我们每个人都在其自身的日常生活中具备一种自然态度,我们通常将这个世界,包括自己的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并将自己与他人的沟通视为理所当然,不可避免地会根据我们以前的知识对研究对象进行某种理论预设。而在非遗认定的过程中,民俗本来的特质也使之拒绝外在的价值判断。民俗的口传心授方式具有活态性,每一次表演都是创造。并没有什么正确的文本,并不能说某一个文本比另一个文本更加真实权威,每一次表演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过去对文化有精华和糟粕的二分法忽略了文化的有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根源于我们老百姓的信仰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在过去人们常常将信仰习俗视为封建迷信的文化糟粕,如果舍弃这些,文化遗产就无所依附,最后会慢慢地枯竭。

  与传承人的共谋合作所反映的是田野关系,田野关系是田野作业的核心,指田野工作者根据田野调查研究的需要所建立起来的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社会关系。它的基础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学术合作协议,田野作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田野关系。[9]231通常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是进入他者的文化,人类学家在田野工作之后除了短暂的重返,往往可能不会与报道人有更加密切的关系。但是民俗学则不同,尤其是中国的民俗学科往往是以学者自身所拥有的民俗作为调查对象,特别是在非遗运动中,民俗学者往往与传承人形成合作关系。因而在非遗调查中,田野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民俗学者与传承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研究者与报道人的关系,而是要与民俗主体共同进行民俗实践乃至改造,甚至是改造传承人这一民俗主体本身。当前的非遗保护的关注点在于传承人与传承方式,非遗在保护过程中面临着缺少传承人的艰难境遇,传承人群体自身面临着普遍老龄化的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传承人的传统技艺在其生活中无用武之地,他们以及后代或徒弟经常面临着生计问题,以至于很多传承人都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甚至不愿意收徒。而在传承方式上,原有的口传心授是与传统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变迁,尤其是现代传媒已经进入乡村日常生活,口耳相传的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而政府与学界提出各种保护措施,希望改造非遗的传承方式,尝试建立传承团体,打造学习培训班,但是在改变传承方式的过程中是否会对非遗民俗本身带来消极的影响,这一点依然需要考量,而如何在保护的过程中不伤害非遗原本样貌始终是非遗保护的一个关键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我国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几年来,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也深刻地影响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民俗学学科。民俗学者在参与非遗保护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非遗保护运动对田野的影响以及对学理的挑战。经过十余年的非遗普查之后,当前更需要精细的田野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或区域进行地方民俗的深描与精研。民俗学者在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记录的同时,不能忽视共同作为民俗主体的群体以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民俗学者亦应该反思保护非遗的社会需求与尊重田野的学科伦理之间的张力。

(原文载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王京]论神话学田野调查的功能与方案设计
下一条: ·[万建中]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