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学术史探微——以《民族文学研究》为视角
  作者:王宪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0-08 | 点击数:6887
 

      二、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突出成果与亮点

      通过《民族文学研究》上述三个阶段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大致梳理,足以感知30年来学术界对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极大热情和持续关注, 在民族神话研究纵深发展和整体推进的同时,也涌现出大量的精品力作,逐渐形成了民族文学研究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全面拓展了民族神话研究领域

      少数民族神话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民族文学研究》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强化着这一独特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单一民族神话的研究中不断走向深入,并取得丰硕成果。各民族神话研究文章分布情况如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涉及具体民族神话论述的作品共计161篇。其中,哈尼族15篇、汉族14篇、苗族13篇、满族13篇、彝族12篇、瑶族8篇、纳西族8篇、藏族8篇、壮族7篇、羌族5篇、蒙古族5篇。发表的研究成果频度较多的专题性神话有十余个民族,初步形成了对特定民族神话的多角度研究。以陆续发表的13篇满族神话研究文章为例, 基本包括了与满族神话有关的各个方面,有的从民俗的角度考察满族神话,如富育光的《满族灵禽崇拜祭俗与神话探考》(1987.03);有的从宗教的角度探讨满族神话, 如富育光、卉卉的《满族的神谕》(1989.03), 吕萍的《满族萨满神话解读》(2008.03);有的从文学角度解读满族神话, 如郭淑云、谷颖的《满族传统说部〈乌布西奔妈妈〉的文学性解读》(2011.01);有的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分析满族神话, 如宋和平、卉茵的《满族野祭神本初探》(1994.03); 有的从考据的角度研究满族神话,如宋和平的《满族说唱文学〈尼山萨满〉考》(1989.05),苑利的《殷商与满族始祖神话同源考》(1991.04);有的从语言结构的角度解构满族神话,如孟慧英的《满族萨满神歌的结构》(1996.02),高荷红的 《满族萨满神歌的程式化》(2005.03); 其他诸如禹宏的《从传承方式表现内容看满族神话的民族特色——与华夏神话比较》(1990.02), 王宏刚的《民族的心 灵风景——满族神话、史诗、长篇英雄传 说鸟瞰》(1994.03),汪亭存的《满族长白山崇拜论析》(2009.04)等则从民族特征、区域特色等方面对满族神话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分析。上述一些独具匠心的研究成果,为阅读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满族神话的基本情况。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神话研究方法

      尽管神话学研究方法众说纷纭,其中不乏坚守中国传统研究方法者,主张应用国外神话理论者, 还有积极实践研究方法创新乃至中西合璧者。30年发表的神话研究文章中有如下一些方法值得关注。

      (1)神话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方法在30年少数民族神话学术中占了重要比例。粗略统计共刊发21篇作品, 占神话文章总数的6.2%。所谓比较研究作为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 “比较文学” 学科中倡导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及过程的有关问题的探讨,也可以涉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具体方法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该类研究方法的成果在整体上表现出神话比较对象与视角的多样化,形成了相应的研究热点的评价体系,也成为 《民族文学研究》中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成果中出现频次较多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有如 下几个比较类型:一是,少数民族神话与国外其他民族神话比较,如叶绪民的《原始思维在英雄神话中的制约作用——中国少数民族英雄神话与外国英雄神话的比较探讨》(1986.05),苑利的《“白马”“白鸡” 现瑞与 “金马碧鸡”之谜——韩半岛新罗神话与中国白族神话现瑞 母题的比较研究》(1996.04)和《韩民族与中国白族鸡龙神话比较》(1998.03)。二是, 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神话之间的比较研究,如邢莉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神话比较之管窥》(1990.02) 和《北方少数民族女神神话的萨满文化特征——与中原区域女神神话之比较》(1993.04), 禹宏的《从传承方式表现内容看满族神话的民族特色——与华夏神话比较》(1990.02), 史军超的《变形的整化趣味——哈尼族、汉族变形神话比较》(1995.03), 阎云翔的《纳西族汉族龙故事的比较研究》(1986.04)。三是,少数民族神话之间或一个少数民族神话特定类型的比较研究, 如雷金松的《畲瑶盘瓠神话比较》(1988.03),白庚胜的《东巴神话之神山象征及其比较》(1996.03),周翔的《台湾原住民征日神话之比较分析》(2003.04)。四是,少数民族神话与其他相近体裁的比较,如何廷瑞、王炽文的 《台湾高山族神话· 传说比较研究》(1985.03);斋藤达次郎撰,白庚胜翻译的《纳西族东巴教神话与蒙古叙事诗》(1995.03) 等。此外,还有其他相关比较,包括同一个民族特定专题或类型、母题方面的比较研究以及影响研究等。例如在影响研究方面, 杨鹓、胡晓东的《试论苗族远祖传说对“盘古” 神话的影响》 (1986.04), 张越的《〈乌古斯传〉与突厥神话》(1987.06),这些作品均选择特定的角度探讨了少数民族神话与其他文类之间的借鉴、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方面的影响关系。上述不同的比较对象与比较视角很好地丰富了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基础性研究与结论。据以时间为维度的成果统计与分析结果看, 自进入21世纪之后,这方面的成果所占作品的比例明显减少,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比较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相对单一以及创新方面的局限。

      (2)神话考据研究

      30年少数民族神话学术研究中应用到考据研究方法的作品, 据粗略统计多达27篇,占神话文章总数的7.9%。神话的追本溯源对进一步廓清神话的发展与演进的脉络以及正确把握神话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从30年少数民族神话的考据看涉及多种证据的采集与应用。正如神话学家叶舒宪倡导的 “中国文化研究中那种偏重语言文字材料而忽视物证材料的偏倾现象,值得关注,也亟需改变。改变的契机就在于充分借鉴人类学和考古学、美术史等新兴学科的范式经验,再造新时代的国学知识整合格局:确认古代实物与图像等非文字符号能指的 ‘证明’ 意义, 形成文本叙事(一重、二重证据)、口传与身体叙事(三重证据)、图像叙事和物的叙事(四重证据) 良性互动互阐的新方法论范式”。这种神话研究方法的具体实践在不同阶段的 《民族文学研究》中都有较好的体现。如宋和平的《满族说唱文学〈尼山萨满〉考》(1989.05)、张铭远的《洪水神话新考——兄妹婚与生殖信仰》(1990.02)、龙海清的《湘西溪州铜柱与盘瓠文化》(1991.03)。苑利的《殷商与满族始祖神话同源考》(1991.04)、《盘瓠神话源出北方考》(1994.01)以及《朝鲜族熊虎同穴神话源出北方羌族考——兼论中国彝语支民族熊虎图腾崇拜的北来问题》(2003.04)三篇文章,以神话叙事为依据,从历史渊源、图腾信仰等角度考证辨析了特定民族的文化渊源。有的通过特定的神话人物的历史分析神话,如段宝林的《蚩尤考》(1998.04)、吴晓东的《苗瑶语族洪水神话:苗蛮与东夷战争的反映》(1999.04)、牛贵琥的《蚩尤与涿鹿之战》(2006.03)、罗汉田的《图腾,遗存在传统民居建筑上》(1999.02)、那木吉拉的《犬戎北狄古族犬狼崇拜及神话传说考辨》(2008.02)等,都可以视为此类研究方法的典型案例。

      (3)神话语言学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关注神话的表达形式,重点通过神话语言的规则或规律的分析探讨神话的特质。如木春燕的《从〈鲁般鲁饶〉看东巴诗歌的纳西语言艺术》(2004.01)、高荷红的《满族萨满神歌的程式化》(2005.03) 等, 侧重于神话的演述的特征或程式研究。吴晓东的《神 话研究的认知视角》(2006.04),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从概念形成的范畴化理论与原型理论说明神话、表演等概念的模糊性,论述了认知的隐喻性思维对神话起源研究以及对神话深层结构研究的作用;张勤的 《“苗族古歌” 口传文本的多样性书写——基于古歌基本词汇的语义分析》(2013.02), 从语言学实践的角度解析了苗族古歌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文本的多样性及书写特征;陈永春的《蒙古族萨满咒语及其祭礼文化特征》(2010.04),重点分析了蒙古族萨满念诵咒语的神秘性及其与祭礼文化的密切关系。

      此外,其他神话研究方法精彩纷呈,诸如马昌仪的《论英雄神话中的血亲婚原型》(1990.03)、李光荣的《论哈尼族文学的 “祖先原型”》(2001.01)等的原型理论研究方法; 薛敬梅、彭兆荣的 《佤族司岗里叙事中 “神话在场”》(2007.03)、王尧的《内部写本与地方性传说——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传说圈为中心》(2011.05)等关于语境分析方法的应用。这些文章均体现出对神话研究方法的积极探索与尝试。

      (三)形成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理论成果

      与上述不同研究对象、方法相联系,在民族神话研究30年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理论成果。当然不同的研究视野与成果各有千秋,有的侧重于内容,有的侧重于形式,有的追逐片面的深刻,有的讲求全方位的包容。这里只选取若干神话典型类型的研究成果为例,对此期成果作出示例性评介。

      30年期刊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成果, 几乎兼及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文化英雄神话、动植物神话、自然现象与自然秩序神话、社会组织与社会秩 序神话、文化神话、性爱与婚姻神话、战争与灾难神话等各种神话类型。这 些大的类型又包含着若干下一级类型,如属于文化神话的崇拜类型研究,共刊发论文19篇,这些篇目又形成不同的研究侧重点, 如自然崇拜方面, 有黄任远的《赫哲族的自然神话与自然崇拜》(2000.03)、汪亭存的《满族长白山崇拜论析》(2009.04); 文化英雄崇拜方面, 有何颖的《盘瓠崇拜与民族命运》(1997.04)、曾祥委的《岭南的盘古崇拜群》(2002.04);动植物崇拜方面,有富育光的《满族灵禽崇拜祭俗与神话探考》(1987.03)、宋兆麟的《洪水神话与葫芦崇拜》(1988.03)、热依罕的《维吾尔族的熊图腾崇拜觅踪》(1988.04)、黄任远的《动植物神话与图腾崇拜》(1999.04)、苑利的《朝鲜族熊虎同穴神话源出北方羌族考——兼论中国彝语支民族熊虎图腾崇拜的北来问题》(2003.04)、杨敏的《白色动物精灵崇拜——中国古代白色祥瑞动物论》(2003.02)、那木古拉的《古代突厥语族诸民族乌鸦崇拜习俗与神话传说》(2003.04)和 《犬戎北狄古族犬狼崇拜及神话传说考辨》(2008.02);生殖崇拜方面,有乌兰杰的《萨满教文化中的生殖崇拜观念》(1995.01)、陈立明的《门巴族生殖崇拜文化探析》 (1998.03)、巴·旦布尔加甫的《卫拉特史诗、英雄故事中女性生殖器崇拜观念》(1999.04)、廖明君的《壮族水崇拜与生殖崇拜(2001.02) 等。这些不同的视角使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崇拜”现象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形成 “神话与崇拜” 研究系列的一个个亮点。同样,以洪水神话研究为例也能很好体现出对多个民族洪水神话的立体化与多 角度研究的丰富成果。该类型神话的研究兼具了宏观研究、微观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学术成果方面形成了多层次的并带有关联性的一系列结论。如韦兴儒在《从星伤学看洪水神话》(1987.03)一文中,以特定的洪水神话为切入点,试图从星伤学和板块构造地质学角度来探讨洪水神话的创作依据;宋兆麟的《洪水神话与葫芦崇拜》(1988.03), 认为中国洪水神话的解读中,人类再生是洪水故事的核心, 而葫芦又是人类再生故事的核心,从而挖掘出葫芦在远古巫教信仰中的地位与作用;邢植朝的《浅谈黎族洪水神话中的人文特点》(1991.01), 以洪水神话为标本, 探讨了洪水与黎族的族源、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傅光宇的《“难题求婚” 故事与 “天女婚配型” 洪水遗民神话》(1995.02), 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洪水后人类再生现象作出比较研究; 王宪昭的《中国少数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探 析》(2007.03)、李猛的《生态批评视 野下贵州少数民族洪水神话浅析》(2013.01) 等,都从多视角对少数民族洪水神话作出阐释。

      值得注意的是,以《民族文学研究》为平台,形成了特定的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研究者群体,如孟慧英在该刊持续发表作品 《活态神话研究的历史基础》(1989.01)《神话的原始艺术特点——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1989.05)《盘瓠神话与畲族的盘瓠信仰》(1990.02)《少数民族传说概貌》(1993.04)《神歌与伊玛堪》(1995.02)《满族萨满神歌的结构》(1996.02)《口袋绳子婴儿》(1998.01) 等7篇,特别是对活态神话问题作出系列性探讨。同样史军超4篇对哈尼族神话的全面探索,王亚南5篇关于云南口承文化的专题性探讨等,都标志着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和实绩。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30多年的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甚至研究结论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但在百家争鸣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业已形成的许多共识,标志着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和较高水平。诸如研究者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神话是中国神话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展现民族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神话和其他文化形式相比,蕴含着更为丰富而深刻的意义;认为各民族神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各民族神话的共性与个性并存,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认为各民族神话与宗教具有密切关系,在象征、仪式中彰显出神圣性,并在民间口头传承中形成一定的语言规则和特定的流变规律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廖方容]壮族师公戏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下一条: ·砥砺前行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相关链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
·[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