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张永]论沈从文早期的民俗学意识
  作者:张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11 | 点击数:6486
 

  其次,北京大学又是“五四”新文学的重镇,众多的文学名家和文学青年汇集于此,他们一边工作学习,一边从事文学创作,也启发和引导了沈从文走上创作道路。众多作家的名字常见于各种报刊,沈从文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北京大学,他终于把那些熟悉的名字与鲜活的人对上了号,并与作家郁达夫、徐志摩、林宰平等人过从甚密。郁达夫曾到公寓找过沈从文,徐志摩也刊发过沈从文若干作品。例如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徐志摩特地写了《志摩的欣赏》,推介沈从文的作品《市集》。“作者的笔真像是梦里的一只小艇,在波纹瘦鳒鳒的梦河里荡着,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这般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给这类的作者,批评是多余的,因为他自己的想象就是最不放松的不出声的批评者。奖励也是多余的,因为春草的发青,云雀的放歌,都是用不着人们的奖励的。”沈从文曾回忆第一次见到诗人徐志摩的情景,此前“读过他不少散文,觉得给我崭新深刻动人印象,也正是我自己开始学习用笔时”,“不知不觉受到一种鼓舞,以为文章必须那么写”。林宰平对沈从文的《遥夜》也给予较高评价:认为该小说是“凄清,无聊,失望,烦恼的情绪书写”,“全文俱佳——实在能够感动人”。几十年后,沈从文仍然感念林宰平先生的知遇之恩:他“在清华、北大教哲学,影响我一生极大,良师中最亲近的一人。”此外,沈从文还结识了清华的朱自清先生。即便是老派文人辜鸿铭也给予沈从文创作以警示。“我却引起一种警惕,得到一种启发,并产生一种信心:即独立思考,对于工作的长远意义。”一九三四年《从文习作选集》出版。在该书的序中,沈从文对给予他帮助、鼓励和影响的作家表达了自己的由衷敬意:“这十年来没有他们对我种种的帮助和鼓励,这集子里的作品不会产生,不会存在。”

  北大教授的多重身份也吸引了沈从文。除了日常教学活动外,他们还是新文学作家,研究民俗学的学者。例如北大的刘半农利用闲暇在家乡收集了江阴船歌;一九一九年,顾颉刚搜集了三百多首吴歌。胡适、周作人、罗家伦等人也投身民谣的搜集和研究工作。一时间北京大学民俗学活动风生水起。尤其是一九一八年五月二十日,北大学人不顾老派人士“不入流品”的指责,坚持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民谣,给予沈从文以深刻影响。

  沈从文结识的文学青年对他创作导向是很有帮助的。他在《〈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中回忆道:“虽然到北京一年后,在北大、农大、燕京我就认识了好些习文学的朋友,充满热情和幻想”。可以肯定的是,沈从文创作始于北京大学。来北京之前,沈从文在湘西就已接触到新文学刊物,“被这些大小书本征服了”,“对于新书投了降”。刚到北京的时候,沈从文坚持每天到京师图书馆阅读新文化刊物和新文学作品,激发了写作的兴趣。他向往北京大学,渴望与新文学作家面对面的接触。他从“酉西会馆”搬到北大红楼附近的银闸胡同公寓,就颇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味。虽然沈从文入籍北大未果,但他在旁听学习的过程中结识了一批文学青年,如“浅草社”、“沉钟社”的陈炜谟、陈翔鹤、诗人冯至、韦丛芜、焦菊隐,以及湖南老乡黎锦明、刘梦苇等人。应该是心理学的“从众效应”,沈从文也学习这些文学青年样子,一面“时断时续地在北大听课,一面在公寓那间‘窄而霉小斋’里,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值得一提的是,几乎和沈从文同时来北京,同样在北大旁听的台静农,在搜集民谣从事创作的方面作出了不俗的成绩。一九二六年十二月,沈从文在创作之余也开始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湘西民谣。

  最后,沈从文阅读大量的期刊杂志,在拓展文学视野的同时,开启了自觉的民俗学意识。在民俗学十分热络的环境中,几乎当时所有的刊物都刊载歌谣及民俗学方面的文章。民俗学家魏建功也证实,“新期刊继《北大日刊》之后而发表歌谣谚语,已成为一种风气。众多刊物纷纷效仿《北京大学日刊》,以“专栏”、“专号”的方式发表民俗学文章。例如《京报》的《民众》副刊相继推出“歌谣”、“故事”专号;《野草》杂志推出了“风俗”专号;《少年中国》推出“宗教问题”专号;《艺风》设有“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专号;《民众教育》辟有“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风俗文化”等专号;《新民》推出了“民间文艺”专号;《黎明》、《新生》、《倾盖》等刊物设有“民间文学”专号;《妇女与儿童》推出“神话”、“妇女恋歌”专号;《开展》月刊开辟“民俗学”专号。《晨报》一九二○年开辟“歌谣”专栏;《妇女杂志》从一九二一年七卷一号起,刊载“民间文学”、“风俗调查”专栏。此外《少年》、《新生活》也经常发表民间歌谣;《东方杂志》、《语丝》、《现代评论》刊发了大量的民俗学文章。即便是老牌的小说刊物,如《小说林》、《新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月报》也都辟出版面登载民俗学方面的文章。对于熟悉期刊的沈从文来说,他当然会注意到刊物编辑体例的变化。

  今天来看,沈从文对刊物熟悉的程度似乎难以置信。作家曾回忆说:“当时想读书,无学校可进,想工作也无办法,只有每天到玄武门内京师图书馆分馆去看书取暖,不问新旧,凡看得懂的都翻翻。消化力既极佳,记忆力也特别好,不少图书虽只看一二次,此后三十年都还得用。”我们从一九二六年沈从文发表的《北京之文艺刊物及作者》就可以看出来他阅读量之大,阅读面之广以及对民俗学的关注。虽然这是沈从文第一篇评论,但条理明晰,资料详实,尤其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和分析,显示出他良好的艺术感受力和文字的敏感性。他认为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像谈话似的,从朴质中得到一种春风春雨样的可亲处来……从他的文字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懂人生艺术的人。”他对徐志摩作品的印象是,“把他做诗用不胜用的美丽字句用到散文上,写无论哪件事都好……念他的散文,那上面简直都是诗了。字句的美丽与流畅,成了种特殊的文风,纵有天才亦无从去学。”这些评论今天看来仍不乏精彩到位。

  除了从刊物性质、宗旨、出版时间、销售数量及价格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晨报副刊》、《京报副刊》等众多刊物的基本情况外,沈从文对登载民俗学内容的刊物也颇为关注。在沈从文看来,《民众文艺》“是‘想发掘民间固有文艺宝藏’的一种刊物,登载些用很笨的笔调记录下的民间故事与歌谣。”“很笨的笔调”就是民谣故事原生形态的客观记录。他也提到“研究国故之北大《国学门周刊》”“常录了许多美丽的民歌”。正是出于对民俗学的兴趣和意识,沈从文就故乡独特的民俗学事象写信给民俗学家江绍原寻求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沈从文对自己故乡的民俗事象也津津乐道。例如一九三○年,他在给好友王际真的信中,饶有兴味地介绍自己家乡的“烧灯”习俗:“苗乡里过年有‘跳年’,元宵有烧灯。烧灯夜人家把大油松树挖孔,筑硝磺炭与钢砂调和而成的药料,筑数千槌,再用黄泥封口,开小孔,从小孔中引火,即刻烟花上冲数十丈高,发大声如雷,五里外皆可见闻。苗人打野皮鼓吹牛角与铜角,呼啸如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郑土有]深切缅怀秦笃才(秦耕)教授
下一条: ·[萧放]一位老人与一部民间文学百年学术史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