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晓涛 朱吏]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当下问题研究
  作者:王晓涛 朱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02 | 点击数:8636
 
 
  二、从民间到社会:多样的传播形式
 
  对于“二十四节气”,无论从生产生活、传说故事、民俗活动、医疗养生甚至前文提及的国画、摄影等节气艺术作品等众多领域来说都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其风格多样的传播形式也使其逐渐走向了“文化IP”的行列,对其进行的学术研究、产业开发也在近两年变得异常火爆。比如,已经年满一周岁的“节气茶会”正式随着节气申遗的当口应运而生。与此同时,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近几年野蛮生长,俨然到了一种放弃自媒体就是放弃自我的境地。“二十四节气”的网络传播也呈现出多种形式,社会参与度逐渐增高,已经从传统的纸媒图文、科教视频转变成音频、小视频、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如在许多听书APP上都能听到节气的音频,《二十四节气美食》、《二十四节气》短视频、国语动漫《二十四节气的故事》分别上线。不仅如此,各大自媒体也纷纷组织起了节气专题。
朱樵入选《二十四节气国画图册》推介资料(中文版)的作品,依次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此外,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形式极其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学术研究。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研究成果的发表作为学术作品的二次传播,对于近几年的“二十四节气”研究来说,还要再加上学术研讨会。毋庸置疑,“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之后,全国上下对于“节气”文化的保护热情持续高涨,从“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工作座谈会”,到浙江省“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座谈会,到中国立春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立春文化传承保护研讨会,到“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落户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到二十四节气安仁赶分社保护工作座谈会,再到“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再到“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成立,二十四节气霜降节保护工作座谈会等等如此频繁的系列学术研讨会,都对于节气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二次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来说,上述纷繁多样的传播形式对于节气文化传统的传承保护无疑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三、从生活到生产:突出的传播问题
 
  “二十四节气”本源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却日渐脱离于二者。跳出生活的节气,无疑是没有生命力的。申遗成功之后,依旧有一些“顽疾”突出存在于文化传播过程之中。
 
  首先是过度商业化,它已经是文化保护过程中首当其冲的“顽疾”,适当的商业化会对文化传播带来积极效应,而过分商业化则完全相反。如今的商业化的进程俨然已经到了“造节”的地步(如双11,双12,618等等),许多商家甚至会无脑选择在清明、冬至做活动,而每个节气中出现的食物(青团、饺子、春卷等)又容易被商家利用包装成厨神大赛等,甚至近两年还出现了清明“代客扫墓”的网络现象。该类事件经过网络持续传播与发酵,已经给清明等节日节气文化传播带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此外,随着“二十四节气”的逐渐升温,一些小型的节气文创产品也已经在各大销售平台上线,金额小到几毛钱的明信片、书签,数百元的作业手账、装饰画,甚至有大到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书画作品。
 
  其次是强势品牌化,前文已提到,民俗活动有极大的区域性,节气活动仅在本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对于本地以外的人们吸引力则势必大幅下降。而有些地区则会倾向于将某个节气活动或其中的某个活动“做大做强”,不惜耗费重金打造节气品牌,到头来却只是劳民伤财。以三门祭冬为例,民间俗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假如当地政府意欲借势打造“中国冬至”的品牌,实际上很明显是不讨喜且不合适的。一则是因为冬至的独特意义和中国人的敬畏之心,二则是因为项目区域性过强,不宜推广。因此,对于节气的品牌化塑造,应遵从各地实际情况与节气内涵。
 
  最后是过分学术化,一般来说,学术研究对于节气文化的传承保护都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而如果有过分学术化的趋势则相反。从目前来看,自申遗成功之后,我国各地已经相继开展了很多相关学术研讨会,而频繁的召开学术研讨会可能会产生多种较大的影响。一是学术意见的改造,即专家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节气活动的传承发展,例如某个专家指出某项祭祀活动在学理上不合理(实际上民众沿袭多年,十分认可),强行要求更改。二是大型活动的创造,即为了配合该项大型学术活动而认为的去制造一些原本没有或不应该出现的民俗表演。三是褒贬不一的评论,学术争论一直是都是一种学术进步的阶梯。专家之间各执一词、对活动褒贬不一,其实对于身处文化地域本身的人们来说尤其是传承人,是会有一定心理影响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施爱东]五十步笑百步:历史与传说的关系
下一条: ·[隋丽]满族说部复仇主题的文化阐释
   相关链接
·[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
·[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的场域问题研究·[杨安琦 宋娟]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
·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八木透 晁汐]民俗学中婚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彭佳琪 王晓涛]再造竹编村:从竹器制作者到竹编传播家·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
·[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梁珊珊 祝鹏程]从田园到城镇:二十四节气之于当代的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