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孙林]《代洛囊达》:西藏民间的还阳故事与相关文本
  作者:孙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02 | 点击数:8986
 

 

内容提要:代洛囊达是西藏民间较为独特的一种文本类型,主要涉及自地狱还阳的故事,这种文本在过去流传很广,有些文本还被改编成戏剧为民众表演。可对这类故事文本进行综合阐述,并分析其在西藏民间宗教中发挥的特别作用,还很不足。
关键词:西藏民间宗教;还阳故事;宗教仪式

经历地狱的奇遇而死后还阳,或者经历死亡的磨难最后重返人间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而在信仰佛教的地区,这种故事尤其流行。
西藏乡村经常有死后还阳的传说,民间对那些还阳者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叫“代洛”(vdaslog),将下过地狱而返回后向别人讲述的故事统称为《代洛囊达》(das-log-rnam-thar),“囊达”是藏语中对于“传记”的专门称谓,《代洛囊达》即为“下过地狱者传记”。
一般情况下,“代洛”中女性和僧人居多,他们在一种所谓“死亡”的状态下,灵魂到下界旅行了一圈而后返回阳界,然后给人们详细讲述在地狱中的见闻。有关《代洛囊达》故事的文本在12或13世纪的西藏就已出现。
对于西藏还阳故事的研究国外学者很早就予以关注,比如爱普斯泰安(L. Epstein)在20世纪80年代对西藏民间流行的这类故事以及收录有关故事的《代洛囊达》文本进行了系统研究。据爱普斯泰安统计,西藏这类故事形成的文本至少有17种,皆以代洛为名,比较著名的有《噶玛旺澄传》、《囊莎温波传》、《古鲁却旺传》、《林沙却吉传》、《却旺杰莫传》、《藏澄却宗传》、《则杰瓦罗卓传》、《白玛曲吉传》、《恰扎昆噶让卓传》、《姜却僧格传》、《喇嘛姜巴德勒传》、《邬沙仁钦尊赛传》、《益西措结传》等。对这个问题国内学者至今尚无人专门进行过研究,只有格勒等少数学者在其著述中略有提及。
西藏确有某种人经历了类似的宗教体验而被叫做代洛。分析这些文本,我们可以认为西藏民间流行的还阳故事以及经过寺院和民间文化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文本,实际属于一种重生仪式或重生信仰,受到藏传佛教密宗的影响。
通过研究一些高僧大德的传记,我们可以看到《代洛囊达》的寺院模式。比如在藏传佛教噶玛噶举的一些传记如《噶玛拔希传》中,噶玛巴通过对于中阴状态(佛教专有名词,梵文antarābhava)的体验,向弟子描述这种境界的功用,就是学习在濒死状态下如何使自己的灵魂能够应对各种幻境,进而获得重生。在藏传佛教和苯教传统中,涉及死亡的经历和体验,并于中阴状态对灵魂经历场景进行指导和救助有专门的经文和密法叫《巴夺托卓》(Bar-dovi-thosgrol)。据说这种方法主要通过瑜伽和冥想等方式来对于死亡以及地狱境界进行体验,时间短的需要7天,长的则需要49天,修行者会让自己的灵魂在中阴状态或地狱中去游历,通过“亲见”得到死亡的必要经验。①在民间,人们相信修这种“巴夺托卓”密法的僧人可以到地狱见到已经死去的亲人,并且带回他们在阴间的信息和口信。
与佛教经典《巴夺托卓》相比,《代洛囊达》同样以死亡之旅作为主题,这二者之间无疑存在一种平行关系。L.爱普斯泰安就认为可以将“巴夺托卓”视为一种针对寺院实践的理论性指导,而对于《代洛囊达》,则可看作是对于普罗大众的有关中阴知识解说的范例性文本和普及版。②18世纪开始流行的代洛囊达故事,女主角噶玛旺澄(Kar-ma-dbang-vdzin)下地狱就具有这种普及中阴知识的意义。故事主人公从地狱回来后,就成为当地有名的预言家。爱普斯泰安提出,代洛之所以能够成为预言家,除了他们的非凡经历外,还取决于西藏独特的文化背景,即在西藏,人们通常认为那些能够掘到宝物的人具有神通力,因而代洛进入中阴状态并且下地狱探索神秘世界,其意义就同掘藏师掘到宝藏一样。③
联系敦煌与汉地文本中各类地狱救母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汉地这种通俗故事应当是西藏的代洛囊达源头之一,比如内地很早就有的当属传自佛教经典中的“目犍连救母”故事,其以西晋竺法护所译之《佛说盂兰盆经》为肇始,伴随佛教于中国的流行,很快为民众接受,成为流传久远的民间劝善、布道类故事的代表。在敦煌文献中,就有大量文本,比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在敦煌文献中就至少有11个版本。④吐蕃曾经占领敦煌多年,这类佛经故事必然会带入西藏,并对民间文学发生影响。当然,西藏的《代洛囊达》是本地化和民族化了的藏传佛教对于佛经故事进行了相对的改造。
根据爱普斯泰安和佛兰西欧斯·波莫若诶特(Francoise Pommaret)的研究,西藏的死后还阳故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多地方特点。比如西藏的故事中经常会出现莲花生的化身形象,莲花生在民间被称为“大救助者”,有关他的化身下地狱救人的故事也被叫做“救护者故事”。⑤此外,据我们调查,一些《代洛囊达》故事的主角虽然不是莲花生,但也多少与之有一些关系,比如他们会获得莲花生的授记、加持、暗中保护或者仅仅打着莲花生的名号,也能在地狱旅行一圈。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西藏民间的各类还阳故事中,虽然地狱的结构、判罪的方式同印度佛教的模式相关,但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一些故事所描述的场面已经不是地狱,而是另外一个鬼魂世界,比如西藏日喀则流行的一个还阳故事《阿拉白姑女神和阿美曲穷》,描述的死后场景就比较有意思,这个场景放在了桑耶寺东北的载乌玛保神殿(乌康)中,这个大殿在民间信仰中被看作是地狱的大门,但实际上又不完全代表地狱,下面简要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有一个阿美地方的牧马青年叫阿美曲穷,生得英俊强壮。他在结婚第三天就开始出门放马,在草地上睡着,梦见三个铁人,手里拿着收气袋,跑过来对他说“桑耶寺的阿拉白姑女神要请你去一趟”。青年醒来后歪歪斜斜走到家没多久就断气了。他的灵魂离开家,朝桑耶寺飘去,半路上遇见一个刚刚还魂的朋友,该人对他说,女神给他什么吃喝都不要接受,这样才能还魂。到了桑耶寺,这里有三道铁门,每个门都有铁人把守,他一进门铁人就高呼,让他作三个揖、磕三个头,如此到了第三道门,女神阿拉白姑笑嘻嘻地要求他吃人肉、喝人血、披人皮,他都拒绝了。于是女神发怒,丢给他一个收魂袋、一条索魂绳、一根牦牛尾,让他去到(阳界)收魂来做替身。阿美曲穷回到自己居住的村庄,先后几次欲收人魂,但都因为大家对他充满怀念之情而没有下手,便以一只死狗、牦牛来交差,女神并不满意,再次要求他找一个身高、个头跟他差不多的替身,最后小伙子没办法,就来到拉萨城,到了噶厦政府院子里,找了一个多仁小少爷,问他敢不敢进桑耶寺的门,多仁少爷神气十足地说:“庙门再高,也没有噶厦政府的衙门高;桑耶寺小小的三道门算什么?”于是他跟着青年到了桑耶寺,过了三道门,少爷吓傻了,糊里糊涂地就吃了阿拉白姑女神给的东西,于是多仁少爷成了替身,阿美曲穷的灵魂返回身体,与亲人团聚。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户晓辉]民间文学本土化研究的限度问题
下一条: ·[王亚南]口承文化与民族迁徙
   相关链接
·钟晋兰:《宁化县的普庵教与地方宗教仪式》·[周毓华 孙婷婷]异地安置羌民的“第一个羌历年”
·[吴真]清明祭祖节俗的城市化进程·[吴真]清明祭祖节俗的城市化进程
·[吴真]宗教仪式与灾后心理治疗·[陈进国]寺庙灵签的流传与风水信仰的扩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