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平原]俗文学研究视野里的“潮州”
  作者:陈平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26 | 点击数:14204
 

  陈平原 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82年1月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6月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6月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出任北京大学中文学系主任。著有《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等。

《歌谣论集》,钟敬文编

  

《潮州歌谣集》,丘玉麟选注

  现代作家中,老舍对北京的关注,沈从文对湘西的迷恋,还有汪曾祺热心撰写关于高邮的文章,着实让人感动。不过,我认同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的说法,北京住久了,有了感情,也会关注其“前世今生”。这与我对自己的家乡潮州古城的魂牵梦绕,并行不悖。家中挂着潮州的戏曲木雕,闲来无事,听听潮州弦诗,喝喝准功夫茶,不过,也就仅此而已。

  作为潮州人,我的“潮汕文化研究”,仍停留在冥想阶段,而谈论北京的文章,却已结集出版(《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三联书店,2008)。曾经设想,像《贵州读本》(钱理群等主编,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广东九章》(黄树森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那样,为家乡编一册《潮汕读本》,勾起世人了解潮汕历史文化的热情。可惜,也只是说说而已。真希望有一天,我能腾出手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热情,为家乡写本像样的书。

  谈论家乡的历史文化,可以是撰述,也可以是编辑。而大规模整理出版本地先贤著作,清人已开始这么做。我写《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时,曾提到他做学问从辑佚入手,《会稽郡故书杂集》之“叙述名德,著其贤能,记注陵泉,传其典实”,以补方志之遗,这一思路渊源有自。鲁迅自述受张澍《二酉堂丛书》影响,其实,张书乃清儒大规模辑存乡邦文献以养成地方学风、人格这一思潮的后起者,顺治、康熙年间,已经有《甬上耆旧诗》、《姚江诗存》、《粤西文载》等书。这个问题,与其像章学诚那样从方志学角度论述,还不如从地方学术以及文化教育的思路着眼。最近十年,学界之关注地方文献及生活方式,已经有了全新的视角;谈论作为学术对象的“潮州”,不再满足于掌故之学,而是希望兼及国际视野、科学方法与乡土情怀。

  记得是2004年春天,《南方日报》曾组织大型系列采访报道,而后加工成《广东历史文化行》一书,邀我写序。我的序言题为《深情凝视“这一方水土”》,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当今中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很可能对纽约的股市、巴黎的时装、西班牙的斗牛、里约热内卢的狂欢了如指掌;反而漠视自己身边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以及各种有趣的生活细节。如此看来,单讲“世界大势”或“与国际接轨”还不够;还必须学会理解并欣赏各种本土风光——— 尤其是自己脚下的这一方水土。在大与小、远与近、内与外的参照阅读中,开拓心胸与视野,反省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盲信与偏执。可以说,这是现代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

  如果编《潮汕读本》,我建议以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为中心,尽量少收当下的政论文章,更不要贪图一时方便,恭请官员领衔或出面协调。这方面,有深刻的教训。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1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纪潮]图腾的幻象
下一条: ·[贾芝]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相关链接
·[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
·[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王敏琪]民间文学视野下歌谣的比较研究法
·[曾越洋]喝彩的“污秽”和认知构建·[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
·[程梦稷]是谁作此预言签:民间文学视野中的古代谶语歌谣·[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日][芹泽知广]供品、馈赠与祭宴·[王惠]同乡异地的“祖先”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罗兵 苗怀明]从民间信仰与通俗文学的互动看五通神形象的演变 ·[崔若男]术语互译:ballad的汉译与歌谣运动研究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李翠含 吕韶钧]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