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雷翔]梯玛世家
——土家族民间宗教信仰的田野报告
  作者:雷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31 | 点击数:15740
 

 

[摘要]本文使用民族学田野作业方法,调查考证一个土家族民间宗教信仰仪式专家(梯玛)班子在自己的家族社区内部生长、传承过程及其特点,着重论证梯玛和家族之间的关联性特征,并借以推论梯玛、梯玛家族及其土家族土司的边缘化特征。
[关键词] 宗教信仰;仪式专家;梯玛世系;家族社区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7214(2007)03-0075-06
梯玛[thi55ma53]是土家族聚居区里,民间宗教信仰“土王崇拜”相关仪式的仪式主持人,用习惯用语说,是土家族社区的仪式专家。在土家族进入现代社会以前的数百年里,梯玛曾经遍布土家族聚居区,是一个十分显赫的社会阶层。可惜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没能留下关于梯玛盛况的记载,只有一些神话般的梯玛传说仍在老人们口中流传。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几乎不再有新的梯玛,老梯玛们也逐渐衰老减少,在许多地区已经消失。只有土家族聚居区深处的土家语存留区及其周边地方还有少数梯玛残存,完整的信仰、完整的仪式和完整的梯玛班子更是少见。我们在龙山县内溪乡见到了几个保存基本完整的班子,其中,双坪村彭武庚梯玛的坛门最旺(信仰者最多)。我们对双坪村卡洛坪的彭武庚班子(彭武庚已故,现任掌坛梯玛彭继龙)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跟踪调查。2007年春节期间,又专门调查了他们的家族构成和传承状况,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卡洛坪彭氏家族
 
卡洛坪是双坪村的第一组,南边是马兰坡北麓,北边是岩脚堡、蛤蟆枯、乌龟堡、易家堡等一列小山头,山间有一个小坝子,连同几个山槽和坡地。近几年修乡村公路,麦子坪到贾市的公路沿着马兰坡北麓,从坝子南面穿过。卡洛坪有两个寨子:坝子上的“下厂”和岩脚堡狮子口下的“岩脚下”。全组一共二十多户,大多是彭姓,另有张姓三家、贾姓一家。现在彭姓都是按“文承楚善、武继南英”字派,但实际有三支,彭善本家最先来,整个双坪都是他们最早,“插草为业”{2}(指改土归流时的报认升科)以前就来了,住在岩脚堡的山腰里,村民们称为“岩脚下”。本来家业很大,后来败了家,后裔只有彭善本一家了。
彭武庚一支原本是“楚志忠大相、元宗世显官”字派,后来改为“文承楚善、武继南英”,“显”等同于“善”。他们人最多,仅武字辈就有十二人(现存七人),目前多半是“继”字辈当家,都住在下厂坝子上。他们的老祖宗是从大喇司搬来的,时间在十一二代以前(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改土归流以后),来时这里已经有彭善本家老祖宗居住。
彭武庚一支的祖先们留下丰富的墓碑,凭借墓碑铭刻可以看到十分清楚的世系。
进山始祖是“彭忠奇”,乾隆三年(1738)生,故于乾隆六十年(1795),墓碑立在岩脚下老屋场旁边。彭武庚们都知道“忠奇太太”是来卡洛坪落户的最先的祖宗。二世是“彭大贵、彭大富”,彭大贵有墓碑立在恒咱的鱼塘堡,乾隆二十三年(1758)生,殁于道光八年(1828)。三世是“彭相文、彭相武”;四世有“彭元开、元泰、元亨、元贞”四弟兄,彭元泰是现在卡洛坪彭家的先祖,嘉庆十六年(1811)生,殁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世是“彭宗明”,生于道光十年(1830),殁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
彭宗明以后的先祖们,在卡洛坪彭家人中都有鲜活的记忆。彭宗明有两个儿子,彭世祬和彭世礽。彭世祬有儿子彭显义、彭显礼;彭世礽有三个儿子,彭显华、彭显富、彭显贵。第八世是彭显义的儿子彭武庚、彭武应;彭显礼的儿子彭武争、彭武先;彭显华的儿子彭武举、彭武祥;彭显富的儿子彭武文、彭武亮、彭武栋;彭显贵的儿子彭武江、彭武汉、彭武海。如今的当家人是彭武庚之子彭继龙、彭继勋;彭武举之子彭继美、彭继世、彭继光;彭武文之子彭继申、彭继先、彭继军、彭继兵等等共十七人。彭继龙、彭继申们也大多已经有了孙子,从彭忠奇开始计算已经有了第十一代人了。
在这个谱系里,彭忠奇到彭元泰前四代是一个类型。从梓木湾迁来的彭武德等几家说“忠奇太太”是和彭武庚们共有的祖宗,应该是“彭大贵、彭大富”兄弟中,彭大富迁出去到梓木湾。现在邻近的恒咋村锁湖溪也有一大支彭家人,说是从卡洛坪迁去的“彭元开、元亨、元贞”三弟兄的后裔。也是弟兄们只留一个,其他的迁出去了。彭宗明以后是一个类型,他们不再迁移,都住在下厂坝子周围,形成现在聚居的彭武庚大家族。
卡洛坪彭姓第三支是彭武德一支,是从梓木湾搬来的,才三四代人,分别住在下厂边和岩脚下。彭武德说:“我们在梓木湾的太太也是梯玛,‘梓木湾太公佬佬’应该是‘承’字辈,‘佬佬’是小名,不知道名字。我爹爹(爷爷)彭楚寿从梓木湾搬下来的。太婆(我奶奶)是恒咋人,本来准备搬到恒咋,爹爹不肯,才搬到下厂。我爹爹三个儿子,大伯彭善成,父亲彭善章,还有个三叔没有后人。大伯的儿子是武泽,住在岩脚下。我们四弟兄,武德、武维、武高、武前,都住在下厂。”
张家、贾家来得更晚一些,也都住在岩脚下。
卡洛坪聚落的中心是变化的。最先的中心是在岩脚堡,不仅彭善本祖上的大屋场、祖坟都在岩脚堡,彭武庚祖上的老屋场、祖坟也在岩脚堡。当时的下厂只是彭善本祖上家里的各种加工厂,据说有纸厂、粉厂、铜壳(钱)厂等。彭善本说:“当时我们祖上家业大,马兰坡的半匹梁子,南北从下厂到武官庄,东西从矮洞坪到苦底湖都是我们家的。大屋场有四个天井。后来都败完了卖完了,是在我太太(曾祖父)手里败的。到我爹爹(爷爷)手里又买了一重小旧屋子住。” 当时马兰坡上有一个大寨子,都是租种彭善本祖上山林的人。可见以岩脚堡为中心的聚落范围要大得多。我们特意登上岩脚堡踏勘昔日的四天井大屋,老屋早已拆走只剩遗址,但俯视着从矮洞坪直到恒咋的一湾良田和下厂坝子里的房屋,照应着对面马兰坡的半坡山林,可以想见当年彭善本祖上的家业。现在岩脚下只有彭善本一家,周围都是晚近搬来的杂姓人。
中心转移到下厂是从彭宗明开始的。最先是彭宗明到下厂修了一重屋,比较前面彭善本所说“败家的太太”,与之差不多同时。到民国初年时,彭宗明的屋已经成为一个由石墙围起来的大院子,朝门面向卡巴、矮洞坪。如今这屋是下厂坝子里最老的一栋屋,也是坝子里背靠岩脚堡的最高点(图1)。这里依然是彭武庚及其小儿子彭继勋的住所,其他彭家屋场呈半圆状环卫在老屋周围。现在下厂坝子上的住户,几乎都是彭宗明的子孙,都是从这所老屋里分出去的。我们看到的似乎只是人口自然增长的结果。但当地人解释,是彭宗明以后的家族旺,“发人”。相对于彭善本家族的衰落,彭宗明家族的兴旺是彭宗明及彭宗明家族能力强、时运好双重作用的结果。
如今公路穿过卡洛坪,似乎又开始了新的中心转移。打工带回钱来,在公路边上修“平房”成为时尚,已经有六家树起了自己的新房,公路俨然成为新的中心。而昔日众星拱月一样高高矗立的老屋,早已失去了石墙的护卫,与公路边的新屋相比,显得破旧不堪。而且,新屋的选址在马兰坡一边,远远高于老屋,有傲视之势。
 
二、梯玛世系
 
卡洛坪梯玛是老坛,他们仪式中的请师傅必须从“龙盔彭法徒”开始。彭继勋说:“‘龙盔彭法徒’是土王的第一大弟子,自己一个徒弟都没带,他的影身(化身)集在法器和铜马上面,彭武庚的龙盔影身是一个身穿盔甲骑战马的铜像(图2)。他的法宝不得了,传了好多代才到我们祖先太太(太太,方言里泛指曾祖父以上的男性)那里。土王彭公爵主本来是(梯玛的)‘教主’,好色,凡是娶新媳妇都要给他睡三夜,所以称他为‘脚猪’{1}。”可见,“龙盔彭法徒”和“彭公教主”一样只是观念上的祖师,而且是整个梯玛的观念祖师,不是坛门祖师。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林继富]田野的魅力
下一条: ·[岳永逸]学术田野与媒体田野:直面灾后族群文化的传承
   相关链接
·[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袁帅]丧葬仪式专家话语权表现形式及特性
·[游自荧]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屈啸宇 彭连生]‘一地’与‘三天’:一类浙江乡村醮仪召请科仪本中的二重空间观念
·[吕韶钧 彭芳]老龄化社会中的“健康信仰”与“健康生活”·邱运华:扎根中华文明史,构建中国庙会学术话语
·[何扬飞]农村老人宗教信仰状况·苗族:顺着日落的方向走
·[郭冰庐]马坊牛王会文化共同体民间宗教信仰祀神社事活动田野考察报告·[何其敏]民族民间信仰研究的视角和意义
·[杨杰宏]跨境民族的宗教信仰与口头传统关系·“财神庙”上市遭质疑 搞文化产业应尊重宗教信仰
·汉墓壁画展现汉代宗教信仰体系·龙年春节:各地宗教寺庙速写
·记者调查:被承包的“信仰”·[陈永香]彝族伙头制与宗教信仰
·[李乔]福建宗教信仰与固始入闽密不可分·[彭雪芳]加拿大土著民族的汗屋仪式
·[吴占柱]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宗教信仰·[周越]“做宗教”的模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