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叶春生]打造多元的中国年
  作者:叶春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9 | 点击数:5542
 

·春节笔谈·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不管是以冬至为岁首,还是以立春为岁首,都是从农事季节方面考虑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人在立春之日迎土牛、祭勾芒神、观拗春童、鞭春等,都是为了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人寿物丰。春节也是一年农事告一段落、秋收冬藏的季节。农夫辛劳一年,稍事体整,娱乐庆丰,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这期间的一切民俗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两大主题进行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农业生产的丰歉依然对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农耕文化的层面上。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下层人士(即便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沿海大城市,文化精英也是少数),大部分人对农耕文明的习俗还是十分尊崇的。就说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吧,流传了一千多年,十几年前许多大中城市开始禁放,但广大农村依然如故。不少城市禁而不绝,于是开禁,由禁放改为“限放”,不少城市跟着效仿。春节放假的问题也是一样,人大代表反复呼吁,春节放假从除夕开始。因为春节许多活动是从除夕开始的,迎神祭祖大部分在除夕进行,年夜饭要准备,还有许多琐碎的工作要做,如扫尘、蒸糕、包饺子、贴春联等。
    对于春节风俗有不同的态度,也是自然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带来了世界文化的大整合。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和我们民族某些传统节日被他国抢注的态势(其实端午节被韩国抢注只是媒体的误导,我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是两回事),有人打出了“保卫春节”的旗号,精神可嘉,行为可笑。它反映了国人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觉醒,但这些人没有看到,我国春节丰富的内涵以及一整套完善的礼俗,特别是其中浓缩的那种亲情、乡情,游子们朝圣般地返乡过年、期盼团圆的那种心情是抹不去、抢不走的。每年春运接送几千万的旅客,满天飞舞的贺年卡,近年流行的电子贺卡以及手机短信、网络拜年等,是他国代替不了的。而对社会转型带来的风俗的嬗变,年轻人抱怨说,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他们要“颠覆”春节传统,冲破物质的桎梏,去与朋友狂欢,去跟同学聚会。其实对于一种习俗来说,老的传统慢慢变淡、新的元素不断增加,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不难看出,新春喜庆民俗的内容虽然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变化,但其深沉的内涵没有变,祈年、庆丰、祝颂、娱乐,不少事项传承千年,历久弥新。拜年风俗年年不同,年晚花街趋时变奏,龙狮技艺日益高超,年宵食品花样翻新,但都不离一根红线,在欢乐祥和中透出一种礼仪仁爱的光芒,这就是传统的根脉,必须守住,让其生生不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最多姿多彩的、多元一体的民间节日——中国年。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2009-1-20 11:16:3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涛]实现春节的现代转型
下一条: ·[蒋明智]“年味”的文化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
·[关伟铭 关志和]「同源异脉」系统性保护民俗活动的完整文化特征·[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柏仙爱]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非遗文旅融合政策执行研究·[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赖婷]神圣与凡俗:福州猴神信仰的多元面向
·[贺少雅]乡村移风易俗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及其运行逻辑·[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