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08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08年会专区

[马光亭]聚会:乡村新确立的日常生活时间框架
——以苏北依村基督教信众为个案
  作者:马光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7 | 点击数:5132
 

•中国民俗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

 

聚会:乡村新确立的日常生活时间框架

——以苏北依村基督教信众为个案

马光亭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社会公共生活模式往往邀约不同的社会时间体系作为共同行动的规范。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几千年来均沿袭阴历(即农历)作为人们生活和认识的坐标。具体到某一个村落,可以形成较大规模人群行动的社会生活多为村落及其村落间的节日仪式与庆典、庙会活动等等,这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将民众纳入到阴历的运行轨道。而在中国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遵循且借重于阴历,并形成较大参与人群的社会公共生活莫过于赶集。赶集在一定程度上凝铸了当地人共同而持久的时间感与共享的地方感,作为依附于地方社会的集期轨制着日常生活交往的方式与频率。乡村集市空间中展现的地方文化,积淀着文化在时间上几千年的连续性。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阿布力米提·买买提]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宝之一
下一条: ·[吴效群]文化生态保护区可行吗?
   相关链接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
·[张洁]宁夏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研究·[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王卫华]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传承·[王凌志]电白乡镇非遗文化治理实践探寻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马光亭]认猪为母:苏北乡村的动物信仰
·[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孔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空间规划的要求、模式与建设原则
·[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郭永平]乡村振兴背景下晋陕豫民俗组织与治理共同体建设
·[顾康顺]用乐成俗:苏北乡村唢呐班民间仪式用乐的行为逻辑·[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