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从年俗变迁看改革开放40年
  作者:曹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2-09 | 点击数:9197
 

   摘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古往今来,春节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沉淀在每个炎黄子孙血液中的不变印记。无论是凝聚悠久历史的“杀年猪、做年糕、放鞭炮”,还是洋溢时代气息的“看春晚、抢红包、集五福”,年俗在记录老百姓幸福生活变化的同时,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变迁。

  4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在亿万中国人的年俗里却是沧海桑田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车把上挂两瓶“七宝大曲”,车篮里放一盒食品厂自产自销的糕点——“这是当年‘毛脚’女婿春节看望丈母娘的‘标配’。”正在采购年货的浙江省海宁市市民万先生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所有商品都是凭证、凭票、定量供应。“以前愁的是买不到,现在愁的是买哪个”。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小小的票证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而今,凭票供应与物资匮乏一起成为过去,富足与充裕已是人们生活的常态。

  “小时候,村里的年夜饭必有的一道菜叫肉丸子。肉丸子没有肉,是用番薯粉、萝卜丝做成的。肉丸子就是过年用来撑场面的‘肉’。”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居民方玭对40年的变化感触颇深,“现在,肉早不是什么稀奇东西,人们开始追求安全、健康的生活品质。”

  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几个字的简单改变反映出时代的进步。而今,解决温饱不再是奢望,幸福与美好成为人们对未来的期待。

  春节期间,北京市太古里商业街,一家红墙黄檐、宫灯屏风的店铺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故宫首家快闪店“朕的心意”,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将宫廷年俗文化带出了紫禁城。故宫福字窗花、御膳房新年食盒、鸿运当头贺年首饰……“每一样都很好看,都想买。”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大学生姚莉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喜欢中国文化,她会买一些送给外国朋友。

  从传承保护到继承创新,中国日益增长的文化感召力,让中华传统年俗文化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看看过去、比比现在,4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在亿万中国人的年俗里却是沧海桑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年俗必定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更新换代”,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却依然鲜活。在点滴鲜活的变化中,人们真切地捕捉到希望,感受到力量。

  40年的变革与发展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给传统年俗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春节还没到,在北京工作的小姜早早就备好了年货。“现在哪还用大包小包地往家扛,北京有的,老家也有。只要动动手指,年货就能送到家。”今年春节,住在东北边陲的小姜父母不用出门就可以轻松过年了。

  “现在,小孩子已经学会拿着二维码向爷爷奶奶讨压岁钱了。”福建省清流县居民王圣荣笑着说,社会的发展让年俗有了新的味道。

  抢红包、集五福、网络春晚……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的背后,是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大踏步赶上并引领世界潮流的强大创造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春节,在春运大军不断向家乡移动的时候,有这么一群人从家乡来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踏上“反向春运”的旅途。他们中,有的是在家乡独居的“空巢”老人,有的是父母在外地工作的留守儿童。春节一到,他们便踏上寻找家人的路途,到城里过春节。

  2月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塘栖古镇,来自山东、陕西、湖南等地的小朋友与当地孩子举行了一场“小候鸟”结对活动。除了畅游水乡,他们还一起写福字、做粢毛肉圆,既体验了水乡传统年俗,也分享着各自家乡的年味。

  “小时候,火车是绿色的,还‘咔嚓咔嚓’响,每次出门走亲戚都要坐好久的火车。现在,快车、动车、高铁拉升了中国发展的速度,更让每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有了合家团圆的机会。这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速度。”江西省南昌市市民艾娜自豪地说。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也永不停歇。一幕幕亲人团圆的画面,一项项崛起的科技成就,一步步实现的辉煌梦想……40年的变革与发展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在给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年俗变迁只是改革开放造就“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

  从只能塞毛票的小红包,到装得下千元的大红封袋;从只有八道菜的饭馆菜单,到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健康的年夜饭套餐;从过年才能拍一张的“全家福”,到每时每刻都在亮起的闪光灯……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我们的春节”改革开放40年特展上,一件件藏品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年俗记忆,也让不少参观者发出40年斗转星移的感慨。

  “这些都是我们以前用过的东西。”正如参观者韩阿姨所说,1978年到2018年,是我们曾经以不同年龄积极参与的40年,也是我们曾经以不同角色生活其中的40年。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受生活条件的限制,春节是一个家庭团圆的时机、一个展示家庭财力的时机,那么现在,只要你想过好,每天都可以达到过节的效果。”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有些人觉得年味变淡了,但变化的背后,体现的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选择的多样化。

  年俗变迁只是改革开放造就“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但改革开放之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之于十三亿多中国人的命运,之于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轨迹,都具有里程碑意义。40年前,面对挫折与困境,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未曾犹豫、退缩,毅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意气风发的中国人更没有理由懈怠、彷徨。

  新年伊始,我们重温光荣与辉煌,也留下追问和思考:如何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从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把目光引向未来、看到更远。”庄德水说,4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宝贵经验,带给我们前行的坚定;已经创造发展奇迹的社会主义中国,也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造辉煌。“我坚信,在文化自信旗帜指引之下,春节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张文化名片,向世界散发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无穷魅力。”

  文章来源:《当代党员》2018年3月16日第6期

图片来源:网络

注:(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2019-02-09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张勃:当代春节的十大变化
下一条: ·[田兆元]中国春节:节庆符号背后的文化叙事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
·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萧放: 春节回家,我们的文化物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