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赵洪娟]冀鲁豫火神节之渊源考
  作者:赵洪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24 | 点击数:5288
 

  摘要:宋代以降冀鲁豫地区诸多村县每年正月或六月均要举行祈拜火神的节庆仪式,其所祭祀的火神既非上古时期的吴回、回禄,又非东厨司命灶王神,此火神被称为火德星君。火德星君红脸、三眼、手持法器的形象和其呼风降雨、护佑百姓平安的功能作用,与中古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祆教神祇风神和圣火之神极为相似。冀鲁豫地区的火神和祆神在祈雨、恭送火种、祭祀羊牲等习俗,以及祭祀时间等方面极其匹合,且冀鲁豫地区火神庙所在之地多为古时粟特聚落之所,这说明冀鲁豫火神节具有祆教之渊源。

  关键词:火神;祆教;习俗;渊源

  作者简介:赵洪娟,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山东青岛26601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民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2RWZD07)的阶段性成果。


  每年正月初七,山东临沂、菏泽、济宁、枣庄一带,及与之毗邻的徐州丰县、沛县一隅都要举行祭拜火神与恭送“火神把子”的火神节,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富足,火神被当地村民称为火德星君。在山东泰安,正月初四这日,民间还流行着“迎灶神,送火神,全家一起吃折罗”的习俗,正月初四送火神主要因为初四为羊日,羊为火神的象征。在河北,石家庄井阱县每年正月二十五为火神过庙之期,此日乡民需将火神把子送往火神庙,祈拜一年安康幸福。邢台的农历十月十八为传统的火神庙会,此日需向火神祭献三牲,同时将火神把子请至火神庙中。每年正月廊坊的胜芳花会之时,则需将火神爷从火神庙中请出,为其举行隆重的游神仪式,而六月二十三日则为火神庆贺圣诞。河北南部的邢台、井阱、霸州、邯郸等地亦保有火神庙及相当规模的火神节。而在河南,火神祭祀和火神节仪式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在焦作、济源等地的火神节庆中最重要的仪式是“火神领羊”,据说羊为火神坐骑。河南正月里的火神节最为隆重的当属安阳滑县,滑县内的火神庙随处可见,其中滑县的柳圈村亦被认为是“火神圣会鼻祖之乡”。

  上述冀鲁豫等地火神信仰习俗在宋代之后才出现,火神形象均为红脸、三眼、多臂、手持法器;祭祀时间为正月或六月,个别地方稍有差异;羊多为节庆之时必备之物。此外,祭拜意义大致相同,多为向火神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富足。除上述地域外,在甘肃、山西、陕西、安徽、江苏等地,亦有此种形象与功能的火神及火神祭祀节庆,本文仅以地域集中且最具典型性的冀鲁豫等地的火神节为研究对象。因火神节的庆贺活动具有地域性,局限于某些省份的特定区域,并非如春节、端午一般被民众普遍庆贺,又因火神信仰对当地民众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意义,故其起源与流布情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历史文献及小说中火神记载考证

  (一)上古之火神

  火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祇之一,提及火神,一般多奉祝融、回禄、阏伯为汉族民间信仰之火神。至于火神崇拜源起,至今仍有分歧,争论颇多。

  首先有火神祝融说。据《左传》记载:“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注]祝融代表夏天,为南方之神。《史记》有记“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注],可知黎是高辛氏火正,被命为祝融,而黎死后,吴回又被命为祝融。史料又记郑国发生火灾,子产令人“禳火于玄冥、回禄,祈於四鄘”[注],意为回禄为火神。杜预注曰“玄冥,水神。回禄,火神”[注]。而《能改斋漫录》则记:“回禄者,回、陆也,举二人而言耳。陆、禄音相近。帝喾既诛重黎,而以吴回、陆终为后,复居火正,而为祝融。则前古以回禄配祝融而为火神,可以无疑矣。”[注]据刘宗迪考证火神名为“吴回”“回禄”,则因火、燬、回古音通,“吴回”“回禄”实与“火”同音,为一音之转文,故古人以吴回为火正,以回禄为火神。而火神之所以成为楚人的祖宗,则不过是因为楚国相对于中原处于南方,在五行系统中南方属火,因此,战国时期的学者在编造古史谱系时就把同属火神的重黎、祝融、吴回安排给楚国当祖先了。[注]由此可知,在上古时期黎、吴回、回禄均为祝融,祝融为官名,为光明之意,时人多将其奉为火神,由此演化成“火神祝融”一说。童书叶亦认为“盖祝融为火神,亦即日神也”[注]。

  又有阏伯火神说。据《汉书》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注]此外亦有“玄冥为水官,阏伯祝融为火正”之记载[注],上述史料表明,在古时阏伯被认为是“火正”,而古人又多将火正作为火神,所以阏伯即成了火神。另外,又因“迁阏伯于商丘,主辰”[注],辰星即心宿,大火星,所以“阏伯火神说”亦被称为“大火星崇拜说”。实际上火正并非火神,而是伺察大火星之官。不过,后人多将火正误解为火神。

  综上述火神之说,实际上大概只有吴回、回禄才是中国上古真正的火神。因祝融是夏天、南方之神,得名于阳光之光明,实则本非火神;阏伯是商祖,负责伺察大火星,也非火神。实际上,民众在信仰的过程中难以分清,实则也无需分清谁为最初真正的火神,因为随着时间的推进,上古时期的火神逐渐转变为民众熟知且崇拜的灶神了。

  《吕氏春秋》记载:“吴回,回禄之神,托于灶。是月火王,故祀之也。”[注]《淮南鸿烈解》有记:“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注]又《驳五经异议》载:“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姓苏,名吉利。”[注]此外还有“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于灶”的说法[注],由上述史料可知,先时的炎帝、祝融、吴回、回禄等火神在秦汉时期已转变为各家各户所祭祀的主管饮食的灶王爷了。

  关于由火神转为灶神的“神”之形象,史料中也多有记载。《庄子》云:“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注];《驳五经异义》曰:“《大戴记·礼器云》:灶者,老妇之祭。许君按:《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五祀之神,王者所祭,非老妇也。郑玄曰:灶神祝融是老妇。驳曰:一本有灶神祝融是老妇句。”[注]炊,古时多与妇人有所关联,《经典释文》中就有“灶有髻”的记载[注],上述史料梳理可知此时灶神是翁是妇已有争议,所以后代在小年祭灶之时,许多地方出现了灶王爷与灶王母同祀的状况。

  由史料考证可知,上古时期的祭火神仪式已在秦汉之时转为祭灶的仪式习俗,火神祭祀仪礼大多消失,而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神祭祀由此兴起。同时可知,由吴回、回禄、炎帝等火神转变为灶神的神祇,从“灶有髻”的形象和祀灶功能上看均不是宋代之后出现的、冀鲁豫等地正月或六月火神节时所祀之火神,所以红脸、三眼、手持法器的火德星君必别有出处。

  (二)宋元以降小说中之火神形象

  在河北邢台一带传说火神节祭拜的火神真名为罗宣,居住在神话中的火龙岛。[注]罗宣为《封神演义》中人物,其形象为面如红枣,三目,赤须红发,穿着大红八卦服,且佩带五龙轮、照天印、万鸦壶等武器。被姜子牙封为“南方三气火德星君正神之职”[注]。至于火神为何与罗宣形象相同,概因罗宣形象是《封神演义》作者根据火神庙中火神之形象演义得来,因先有火德星君供奉,后有《封神演义》小说中罗宣形象出现。如河北邢台火神庙,又叫火神真君庙,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始建于1460年[注],在其建成百年之后,许仲琳的《封神演义》问世,书中刻画了罗宣这一人物,并被奉为火德星君。罗宣的形象、功能在小说中被展示后,后世的民间传说便把罗宣附会到火神身上,予以崇拜了。

  罗宣三眼、六臂、手持法宝法器的形象与冀鲁豫等地的火神在外形上极为相似,功能大略相同,主要保卫一方百姓生活安康。根据笔者调查,鲁西南地区一带在正月里所祭祀崇拜的火神形象多为红脸、三眼,亦或多臂,又持兵器,其形象与罗宣颇为相似。河北各地火神庙中火神亦被称为火德星君或火德真君,其形象与山东的火神形象颇为类似。河南等地供奉的火神也被称为火德真君或火德星君,外形与山东、河北等地火神也极为相似,为面色赤红、三眼、手持火印、宝剑、钢鞭、风火轮、火葫芦等法器。

  这红脸、三眼、多臂、手持法器的火神从何而来?这种形象与小说戏曲中的三眼,手持两刃枪,可变成三头六臂的二郎神十分相似,有学者认为二郎神之原型为祆教之神,或为祆教的风神,或为祆教中的“得悉神”。而关于火神,陈垣、池田温、刘海葳则认为祆神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火神相混、相融合了。[注]这形象怪异、功能强大的火神是否来自于西域?火神节庆习俗是否具有域外渊源?下文将对此予以详细论证。

  二、火神与西域祆教神祇

  根据冀鲁豫等地的火神的形象,及其与火相关的意义与功能,笔者发现火神外形与片治肯特发现的火祆教(又称拜火教或琐罗亚斯德教)中的维什帕卡(Weshparkar)神类似。在片治肯特XXII点1号址壁画中,有三头、六臂、披甲胄,一手持山型叉的祆神形象,V.A.里夫斯茨将维什帕卡拟定为祆教风神。[注]若中原火神来自祆教风神,那中原地区的火神是如何与祆教神祇产生联系的呢?此概应从祆教进入中原说起。

  (一)祆教入华

  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时,为波斯阿契美尼德时期国教,该教崇尚日月光火水,而火是该教最高神的象征,通过圣火崇拜即可与最高神祇进行交流,故该教又被称为拜火教。祆教传入中国后,受到北魏、北齐、北周等朝统治者的支持和信奉。到唐朝时,拜胡天,事胡俗之行为犹盛。唐宋时期,祆教主要由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带入中国。祆教入华之始,并未有像摩尼教、景教、基督教等宗教一般用完整的教义进行传教,所以汉文经典中亦未有其教义及宣传教义活动的记载。但实际上,虽然琐罗亚斯德僧侣未以其完整的宗教体系来影响中国社会,但由于其信徒,尤其是粟特信徒,大量移居中土,其祈祭活动,作为一种胡俗影响了汉人,并为汉人所接受,遂使祆神崇拜成为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之一。[注]至于胡俗,林悟殊认为“西域胡人对该等神的崇拜,世代相袭,无意识中已成为习俗,是为胡人之民俗,古代汉人称之为胡俗”[注],胡俗进入中原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原习俗的影响出现华化现象,且同时对中原民众的民俗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二)火神与祆神形象之类似

  关于祆教神祇的形象,中国史料多有记载。《通典》记:“祅者,西域国天神,佛经所谓摩醯首罗也。”[注]《广川画跋》载:“祆祠,世所以奉胡神也。其相希异,即经所谓摩醯首罗。”[注]此外,又有《焦氏说楛》云:“德建国乌浒河滩流中有火祅祠……按祅胡神也,佛经所谓摩醯首罗,本起大波斯国,号苏鲁支。”[注]由此可见,史料中所记祆神形象与摩醯首罗非常相似。

  此外,据外文资料考证,维什帕卡是祆教中的风神瓦由(Vayu),其形象是根据湿婆的形象塑造的。至于其原因,阿扎佩指出,当佛教传入粟特时,一并将其神祇崇拜习俗带入了粟特,粟特用印度化的肖像对应塑造了自己神的形象[注],即梵天对应祖尔万,帝释天对应阿胡拉马自达,有大胡子;湿婆对应风神,有三脸。姜伯勤指出祆神作为西域国天神,相当于佛经中的摩醯首罗,而不是等同与摩醯首罗。[注]至于摩醯首罗的形象,史料记载中有“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天。八臂三眼,骑白牛”[注]。根据考古发现,前文提到的三头、六臂、披甲胄,一手持山型叉的祆教风神与中国中原火神形象非常类似,不免让人将祆教风神与现在火神庙中的火神联系起来。祆教风神与火神形象相似,又据祆教拜火、崇火之风俗,将其放在火神庙中崇拜也确实合理。

  再次,从河南安阳、河北邢台等地火神庙祈雨功能来看,与拥有聚云降雨功能的祆教风神也确实吻合。但火神庙以尚火祈福为主,降雨的风神又如何变为功能强大的火神的呢?本文认为火神形象不只是单一风神形象,而是祆教多神形象之综合。

  因为在祆教中还有另一个和维什帕卡形象相似的神,即胜利之神,或被称为圣火之神、火星的维鲁斯拉古那(Verethraghna)。在祆教中维鲁斯拉古那又被称为巴赫拉(Vahram/Bahram),为路人保护神。[注]对于粟特这种重商民族而言,路人保护神是其最为敬重且需首先崇拜的神祇,以保护其从西域往来中原时一路平安。维鲁斯拉古那又被称为圣火之神,因为它代表“胜利之火”与“巴赫拉姆之火”。[注]此外,巴赫拉姆又被认为是火星(Mars),从域外传入中国的七曜历,将外文对应成汉语时,巴赫拉姆也被译成火星。[注]若按中国的星辰崇拜观,巴赫拉姆作为火星代表必是真正的火神。至于巴赫拉姆的形象,博伊斯说:“他骑在马背上,形象高大威武,身边跟着两个身着白衣和绿衣的随从”[注],这种形象与冀鲁豫等地火神拥有随从和骑马的形象十分符合。所以说从形象上看,中原地区信奉的火神与祆教中的风神和圣火之神极为相似。

  (三)中原火神与祆神食性之雷同

  再者,巴赫拉姆在《阿维斯塔》中是代表神主的智慧和善良的动物保护神,同时是每月2号及11月的保护神,所以在每年的11月,在巴赫拉姆的保护下,动物被禁止食用,祆教徒在此月需要素食[注],这一特征与罗宣“吾乃食斋不用荤”[注]的食素习性极为吻合,可知罗宣与祆教神祇不止在外形,在食性方面也多有相似之处。

  由此可见,火神形象可能为祆教风神与圣火神之综合,其祈拜意义也为祆教二神功能之集中,因此冀鲁豫等地的火神-火德星君崇拜极有可能源于西域祆神崇拜。[注]但是仅从其形象及食性上认定火德星君和火神节具有域外渊源似有草率,接下来将从火神庙的分布、火神节庆日期及其仪式功能等方面继续予以论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庞建春]山神传说与地方社会
下一条: ·[邓庆平 王崇锐]中国的行业神崇拜:民间信仰、 行业组织与区域社会
   相关链接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
·[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刘吉平]西汉水流域崇鸟习俗的生成与演变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陈爱国]蚕桑习俗中的“蚕花”考释:基于蚕虫“生命力”的视角·[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李悦]中国的节庆习俗与民族时令戏·[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赵洪娟]中古敦煌祈赛习俗观见敦煌与西域之文化关系·[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