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何承伟]我和《故事会》的故事
——追梦故事的明天
  作者:何承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25 | 点击数:7110
 

  退休了,难免有点怀旧,但更多的是感恩和向往……

  1.《故事会》还有个曾用名

  1974年初,我走进了当时归属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故事会》编辑部。那时的《故事会》杂志,就像当年的社会风气一样,凡事前面都加了“革命”两个字,普普通通的同学,喊成了“革命的同学”,“样板戏”三个字评价已够高了,还硬要在前面加上“革命”两字,成了“革命样板戏”,自然,《故事会》也就变成了《革命故事会》。

  见多了,也麻木了。在我心目中始终是文革前的那本朴朴实实的《故事会》的样子。

  那年代实在是没什么文化产品,做任何杂志都能印上八万、十万册,我一看这数字,想想参与编辑的故事,竟然有这么多人在读,感觉好了很多。但细读里面的故事,总觉得提不起兴趣,总觉得和我从小听到的故事不一样。记得读小学时,我最盼的一件事,就是上体育课那天下雨。我不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我更喜欢听体育老师讲故事。他没有表演,平静的述说,硬是把我们带进了一个随意想像的天地,那是一种幸福的享受。

  而如今面对这些充满革命口号的作品,如不是工作,也许我一页都不会去看。尤其是那些指导性的文章,更是让人看了真不知个所以然,比如:1976年第5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抓好故事创作”;1976年第1期“怎样进一步发挥革命故事的战斗作用”,1976年第6期“努力反映无产阶级与党内走资派的斗争生活”……

  一个人从事着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是很痛苦的,所以我很少说话,记得工宣队领导批评我“架子太大”,我自然解释不清架子大的原因。

  坐在办公室里情绪不高,所以很愿意朝外跑。第一次出差,是跟着老编辑顾伦到金山县山阳镇去组稿。

  那时交通不便,一路上又是换汽车,又是坐摆渡船,一早出发,到金山嘴渔村,已过了中午。就是这一次外出,我认识了故事家张道余,认识了热心故事创作的组织者胡林森。

  文革前张道余创作的故事《说嘴媒人》我看过,那语言之生动,情节之感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知道,文革中这个作品遭到批判,所以,尽管我内心因为这一作品敬重张道余,但当第一次见面时,只当作没有这回事,只字不提《说嘴媒人》四个字。

  山阳镇当年的群众文化工作搞得是相当出色的,我趁机调查《革命故事会》杂志的发行情况。

  张道余是文化站的站长,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告诉我他们的文化站就订了好多本《革命故事会》的杂志。

  但在介绍的过程中,我无意间发现文化站墙角边推着很多我们出版的杂志。如果说是当期的,还可理解没发出去,可是,更多的是前几期积压下来的。

  由此,我断定《革命故事会》并没有走到老百姓中间去,绝大部分是在政府文化机构的墙角边堆放着……

  我真不知道,这本杂志的明天在哪里。

  2.老局长带着我从文化的紧固圈中突围出去……

  转眼到了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文化的转变,必定有一个过程,而这种转变,往往最早是出现在群众自发的文化创作中。

  1978年的秋天,我从昆明坐火车去四川内江,那里要办一次全省性的故事讲演活动。记得那天下着大雨,火车到内江,已是后半夜三点钟。我一个人走出简陋的火车站,当地文化部门有一个人举着牌在等我。

  那时的内江城很破旧,路上连灯都没有,如没有人来接我,我肯定在车站坐到天亮再走。

  我走进招待所,打开门,见是一个套间,外间有两张小床,其中一张已睡了一个人。我问来接我的人:“他是谁?”

  “他是我们的文化局长。”

  “那他为什么不睡里间的大床?”

  “局长说,里间让给上海来的领导。”

  我当时虽然已当上了杂志社的负责人,但毕竟才是个二十多岁小伙子。看着文化局长睡在外间的一张小床上,我怎么好意思睡到里间的大床上去?

  我敷衍着接我的人,待他走后,我便在外间另一张小床上躺了下来。

  第二天醒来,局长早就起身了,我一看原来是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身板倒也硬朗,声音还很洪亮。两人一交流,原来老局长还为解放上海打过仗。

  我庆幸自己没有睡到里间的大床。

  也许正应如此,老局长喜欢上我,信任了我。他说:“你来这儿好好听我们的故事,四川人爱摆龙门阵,我对他们说,你们喜欢什么,就说什么,只要好听,有意义就可以。”

  没想到,老局长的话如此接地气。更没想到的是,他不仅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还带着我在当时的文化的紧固圈中突围出去。

  走进讲故事的礼堂,足有二三百人,会场很简朴,也许是刚开过什么会,边上一条醒目的标语还挂在那里,上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几个大字。

  不仅是因为四川话好听,有韵味,把我吸引住了,更重要的是四川人讲的故事的内容把我吸引住了。第一个故事竟然叫《捉鼠记》,讲一个捉鼠大王怎样逮老鼠的故事,细节之超常,语言之诙谐,讲得下面听众连上厕所都不愿意去。第二个故事叫《心心咖啡店》,有点评话的味道,但在重庆故事员王正平的细细的解读下,听的人时而伸长脖子,想知故事的结果,时而开怀大笑,为故事中正气压倒邪气,大呼痛快。

  但我有点害怕:这些不讲时下阶级斗争的故事好发表吗?但一看会场边上挂着的那条“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标语,再看看在台下听故事的老局长释怀大笑的样子,我顿时心中有底了。

  从四川回来,我是从重庆坐船沿三峡顺水而下。两岸的景色很美,但我总觉得美不过我手中的这些故事作品。三四天后,当船迎着朝阳,驶出长江口转入黄浦江时,我已经把一期稿件编好了。

  这一次出差,除了兴奋,毫无倦意。我觉得,我儿时理想中的故事好像回来了;我似乎此时才真正感悟到学者的那句话:“故事不会消亡,故事将和人类的语言共存”的真正意义;我当然也忘不了带着我进行文化突围的老局长。

  问题是,四川之花能开遍全国各地吗?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江帆]意义的呈现与阐释:“满族说部”研究断想
下一条: ·[马桂珍]读《文艺民俗学》
   相关链接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施爱东]《寻梦环游记》的角色配置与游戏规则
·[朱家钰]《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
·[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梁奇]匡卫与敷演:虞舜逃生的故事学阐释
·[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
·[朱家钰]《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田小旭]耳治与目治:民间故事研究范式的建立与发展
·[万建中]构建以“讲述”为中心的故事学范式·[隋丽]符号的隐喻与复调的“土地”
·[康丽]从“故事流”到“类型丛”:中国故事学研究的术语生产与视角转向·漆凌云:《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论 1949- 2018》
·[施爱东]故事概念的转变与中国故事学的建立·贾放:《普罗普的故事诗学》
·[漆凌云]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七十年述评·[侯姝慧]人民性·民间性·大众化:20世纪60—80年代《故事会》理论栏目与价值研究
·[黄永林]追踪民间故事 建构故事学体系·[黄永林]刘守华:把中国民间故事“点石成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