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江帆]意义的呈现与阐释:“满族说部”研究断想
  作者:江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21 | 点击数:2683
 

   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女真人自辽、金以来在北方民间传袭的古老的长篇说唱艺术,满语俗称“乌勒本”(ulabun),以讲唱部族英雄业绩为基本主题,内容涵盖满族及其先民社会生产、生活和氏族发展的广阔历史图景与生存轨迹,是中国北方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整理出版的数十部满族说部作品气势恢弘,内涵厚重,代表着满族及其先民口承叙事文学的最高成就,已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笔者由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族说部研究——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课题所故,近年来,对满族说部叙事及其历史传承语境做了多方位的审视与探析。在对这一古老的满族民间叙事传统的意义予以呈现和阐释的过程中,笔者受其触动,常常追索着这样一些问题:古往今来的满族历代民众为何要创造并沿袭着“说部”这一叙事传统?换言之:满族民众为何叙事?所叙何事?如何叙事?随着课题的深入,上述一些困扰笔者的问题也逐渐有所破解。可以说,一部部厚重的满族说部,犹如历史的多棱镜,映照出千古风尘,世代人性。研究者潜心其中,大可“横看成岭侧成峰”,以下是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某些案头断想:

  1.满族说部系列叙事包蕴着它所生成与“生长”的特定“历史情境”的大量信息,是满族根性文化的重要遗存,堪称满族民众用心记忆、凭口流传的民族兴衰史。

  满族说部以史诗般的气势曲折地反映了从南北朝至清末民初1500年间满族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其内容的建构与播衍蕴含着丰富的族群历史及文化变迁的质素,是我国北方民族生命意识的艺术展现与诗化歌颂。对满族说部进行深层透视及剖析,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复原和再现满族文化自然积累、发展的原生形态,引导现代人另辟蹊径进入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处,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洞悉满族社会发展及族群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同时,通过对叙事中深蕴的历史文化信息予以观照与解读,可以弥补正史之不足,使满族民间思想与话语在以往满族文化史构建中“缺失”的现象得以匡正,为当代社会重构满族“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提供一个多元的视角。

  2.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建构国家和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策略与有效手段。

  满族说部是以满族特定的历史与生境为背景建构起来的,是满族及其先民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多维对话中逐步完善的,是满族及其先民以口承方式记述的族群历史。在历史上北方民族社会复杂的生境演替中,满族说部夯实和传递了满族关于祖先与族群的历史记忆,有效地强化了族群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实践了建构国家和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功能。

  3.“文人”与“精英”联袂是满族说部传承人的文化特质。

  满族说部系列叙事之所以能够成为让世人惊羡的泱泱巨著,除北方族群社会与历史的独特背景因素之外,历史上或在当地为官、或流放到北疆的一些满汉齐通的大家、学士、编修等有较高文化的人士的参与润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他们堪称满族说部创作、传承与完善的文化推手。可以说,满族说部叙事是满族及其先民社会中的一些“文人”与“精英”联袂,为保存本民族或氏族的历史记忆而创造出来的,是北方民族及族群以口承形式保存的珍贵历史记忆,是无数位“文化精英”与民间讲述者、听众一起共同完成的与民族历史及文化构建相关的历史记忆书写。

  4.“史实加故事”及“类型化叙事”是满族说部的叙事谋略。

  满族说部系列叙事基本都带有“史实加故事”的叙事特点。一部部说部叙事亦真亦幻,叙事的情节既因依附于某些史实而显得真实可信,又使处于沉积状态的族群历史因为黏着了故事、赋予了人性与情感的温度而显得更为生动,便于记忆和传承。

  满族说部的叙事谋略不只显现在“史实加故事”的叙事内容层面,还体现于可以称之为“北方族群文化特质”的传统之中。在满族社会历史的漫长孕育中,满族说部系列作品犹如一个个不断“生长”的生命体,大都历经有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演化过程,但发育成熟或曰定型后的叙事文本,在内容与形式上几乎都清晰地显现出承袭传统的特征。此中,“类型化叙事”是突出表现之一,也是满族说部的重要叙事谋略。满族社会的文化传统以及历代满族听众的审美汰选是满族说部类型化叙事特征的形成动因,正是古往今来无数说部讲述者与听众的“合力”,使得满族说部的文本内容与叙事形式呈现出今日之完善与考究。“蓄积”成势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在凸显满族说部的叙事传统与特点的同时,也强化了满族的民族传统。

  满族及其先民社会的“文化传统”是催生众多说部叙事的“文化酵母”,既“生发”出数十部说部叙事的主题,也是其文本“产生意义”的根源所在。由于每一部说部叙事的内容含蕴及艺术表现力都紧紧依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有着雄厚根基的北方族群文化传统。因而说部叙事的特殊意义与价值已经超越了讲述者个体。

  5.满族说部的叙事旨向不在于表述历史的真相,而在于真实袒露满族历代民众的心灵历史。

  满族说部创作者及传承者的叙事旨向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展现北方民族或族群的苦难历史;勾描北方族群社会历史演进的轨迹及进程中的跌宕与延展;讴歌民族或族群英雄,表现其坎坷的命运与百转千回的人生际遇;揭示民族精神与道德兴衰的动因;彰显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叩问,对自我与人性的省察与反思;等等。在满族说部叙事的深层结构中,可以体味到此中所凝聚着的民族心智、哲学思考与理想祈向。

  6.满族说部对历史文本具有激活与重释之功用。

  满族说部是由特定的人、带着特定的目的,以特定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记述和组织起来的民间叙事,其对历史的表述,带有鲜明的北方族群的思想与文化印记。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用自己的声音记述的族群的历史,对满族及其先民各个部落、氏族重大事件往往有生动描写与细致记录,此中大都是有据可考的真实历史,是满、蒙各部族祖先的亲身经历,很多历史事件与实事鲜为人知,具有见证历史的特殊价值。然而长久以来,由于民间的许多历史记忆与宏大历史不相干,往往被从历史中排除,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是反历史的。事实上,历史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应尝试从更多的角度、以更多样的方法复原和阐释历史,将以往忽略的底层社会的历史、普通民众的历史、日常生活的历史和民间文化史掸去灰尘,重新放在适当的位置上。

  7.承传至今的满族说部叙事已经蓄积成为一个个意义增殖的文本。

  作为北方民族世代传承的民间叙事,满族说部系列叙事虽然历经了若干世纪众口铄金的反复传讲,但叙事的主题与情节结构却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究其原因,概缘于满族说部的叙事主题彰显了满族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叙事中的英雄模式符合满族社会的基本观念意识与伦理规范,叙事模式根植于满族社会的文化传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强化着满族社会的精神伦理与价值取向。通过对满族说部系列叙事的深层解读,还可进一步发现,满族说部叙事的价值与意义已不止于上述,在多重历史语境的孕育中,承传至今的满族说部叙事已经蓄积成为一个个意义增殖的文本,今人应直面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建构作出当下的价值评判。

  当然,上述罗列也只是笔者对此研究的某些断想。确切地说,气势恢弘的满族说部叙事,犹如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老人,负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资讯,已经矗立在我们面前,而我们对其的审视、解读与研究,还仅仅是开始。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族说部研究——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的研究成果,该课题现已结项出版。

  文章出处:江帆、隋丽:《满族说部研究: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10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李丽丹]东方民间文学书写:从学术研究向大众传播
下一条: ·[何承伟]我和《故事会》的故事
   相关链接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讣闻 | 富育光同志逝世
·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
·[高荷红]“嘴茬子”与“笔头子”:基于满族“民间故事家”傅英仁的建档研究·[邵丽坤]助记方式在传承满族说部中的演变
·[江帆]满族说部的类型化叙事·高荷红:《口述与书写:满族说部传承研究》
·[隋丽]满族说部复仇主题的文化阐释·[高荷红]满族说部
·[高荷红]从记忆到文本:满族说部的形成、发展和定型·[高荷红]在家族的边界之内:基于穆昆组织的满族说部传承
·[穆希琳]文化社会学视角下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困境探析·[高荷红]国家话语与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
·[高荷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国家级传承人·[江帆]满族说部的类型化叙事
·[高荷红]关于当代满族说部传承人的调查·[高荷红]满族说部的文本化
·[高荷红]满族说部历史上的传承圈研究·[高荷红]满族说部搜集史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