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程鹏]民俗文化产业化的三条路径
——以泰安市“泰山石敢当”产业为例
  作者:程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10 | 点击数:8871
 

主编推介:本期新青年程鹏,男,山东泰安人,民俗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民俗学理论与民俗学史、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本文以泰安市“泰山石敢当”产业为例,从物象、语言与仪式三方面,展开民俗文化产业化研究。


 
  摘  要:物象、语言与仪式既是民俗文化的呈现方式,也是民俗文化产业化的重要路径。物象层面的民俗文化以具象化的形态产生可看可触的文化产品,而语言层面的民俗文化则以非物化的形态产生可听可赏的精神产品,仪式层面依靠物象和语言的充实,成为文化展示与经贸洽谈的平台,也是民众娱乐学习的重要途径。三条路径上的产品又可以分为原生、次生与再生三种形态。产业化的开发必须深入挖掘民俗资源的文化价值,并进行全面拓展和升华。各个层面与形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体系。只有联动合作协调发展,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泰山石敢当习俗自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便经历了多层次多形态的产业化开发,虽然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但联动不足,深入挖掘不够,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开发体系。
 
  关键词:泰山石敢当;民俗文化;产业化体系
 
  当代社会,大量民俗文化被作为产业化开发的资源,在文化产业领域绽放异彩,并且已经探索出旅游开发、影视制作、工艺商品、民俗食品等多种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活跃于民俗文化产业领域的都是在某地或某一领域研究深刻具有“公共民俗学家”性质的民俗专家,而广大学院派民俗学者则对民俗应用抱持较为保守的态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不足,尤其是对民俗文化产业化的理论探索还急需开拓。民俗文化以物象、语言及仪式三种形态呈现,那么其产业化的路径是否也可以从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对其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本文以“泰山石敢当”习俗为例,从物象、语言与仪式三个层面对其产业化路径进行研究,并对民俗文化产业化成功与否的标准及经验教训进行了探索。
 
  “泰山石敢当”习俗是一种在我国有着悠久传统的信仰习俗,泰安是这一习俗的重要起源地,泰山石敢当不仅在当地有着深厚的信仰基础,而且在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更进一步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重视,对这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也随之全面展开。
 
一、物质产品的开发
 
  民俗文化被用于产业化开发,最初大多集中在物质层面。无论是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还是美味可口的民俗食品,大量的民俗产品都早已脱离了自给自足的状态而面向市场生产,并且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发展,大多数都已经进入借助机器甚至电子信息的大规模批量生产阶段。对于物象形态的民俗产品开发,可以简单分为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原生形态的民俗产品,大多面向本地民众,采用当地较为普遍的原料,使用手工或半机械化生产,产量相对有限。而次生形态的民俗产品,则主要面向外地游客或大批量销往外地,采用的原料更为多元,主要使用机械化生产,产量巨大。
 
  从现存明清时期的泰山石敢当来看,大都形制较大,高度在1米左右,雕刻古朴精美,有些还有太极、八卦、吞口等图案,这些多为官宦士绅阶层所有。而普通百姓家的则相对简单,仅有泰山石敢当的刻字,甚至直接刻写于墙上。在近现代革命化的浪潮中,泰山石敢当被作为封建迷信残余也遭到了诸多破坏,许多石碑都被砸烂挪作他用。改革开放以后,民间信仰逐渐复兴,广大民众对“泰山石敢当”的需求有所增加。在当代社会,民众更倾向于直接购买刻写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理石板,它们形制相对较小,高度大都在30厘米左右,价格便宜,在盖房子的时候可以直接镶嵌于墙壁之上。在泰安及其周边县市的广大农村,可以看到大量此类的泰山石敢当。不仅在农村的集市上或石材市场上可以买到,而且各旅游纪念品商店也有销售。而在旅游商店更为普通的则是一种在泰山原石上直接刻写泰山石敢当的立体摆件,形制根据原石大小有所不同,小的用中国结串起来可以作为挂饰,大的从十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因为采用了“具有灵性”的泰山原石,人们相信不仅有镇灾保平安的功效,还拥有了泰山的灵气。所以更为外地游客所青睐。但总体来说,“这一产品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泰山原石,对泰山的自然资源形成重大破坏,而且价值低,效益差,更不能展示出泰山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两种泰山石敢当,虽然也已经采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但其主要功能仍是镇宅辟邪,购买者大多以信众为主,所以笔者将之归入原生形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泰山石敢当为主题的各种旅游纪念品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相比原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它们具有以下特点:从材质上来说,更为多元,除了泰山花岗岩和大理石板以外,树脂、石粉、塑胶、木质、纸质、牛皮等多种材料的石敢当开始出现;从形态上来说,更为多样,除了单纯的文字或简单的图像外,石敢当信仰人格化之后的将军、勇士等形象的纪念品越来越多;从功能上来说,主要不是安置于门前屋后避邪挡煞,而更多的是摆放于室内几案之上用作装饰;从受众上来说,购买者不再是泰山周边的信众,而主要是外地游客;从销售上来看,不光有旅游景点附近的实体店铺,还有网店、微商等销售渠道。所以,笔者将它们归入次生形态。与原生形态较为简单的开发相比,次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纪念品逐渐出现精致化和微型化的趋向,而且从生产到销售都更加趋于产业化。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以做探讨。
 
  山东省第一个以“石敢当”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泰山石敢当文博馆,依托近年来所收集的一百多块泰山石敢当刻石,制作出朱砂红拓片进行销售。这种纸质的拓片,与辟邪的朱砂结合,依托的是古老的泰山石敢当刻石,形态较为多元,既有狮虎形的吞口,又有将军、武士、石婆母等形象,所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作为泰山石敢当的一种衍生品,虽然也具有镇宅辟邪的功能,但更多的是作为收藏品挂于厅堂之上。大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销售的泰山石敢当神像,则是以桃木雕刻,施以金粉,黄色背板上盖有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福印,外层罩以玻璃镜框。这种浅浮雕的神像,结合了同样具有辟邪功能的桃木,也是泰山石敢当的一种衍生品。在形象上其选取的是流传较广的樵夫义士形态,右手持斧头,左手拿扁担,腰里缠着绳索。它虽然是以泰山石敢当为主体,但背后却有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福印,将泰山三大信仰集于一体。而类似的旅游纪念品并不罕见,如与泰山圣母结合的挂牌,与狮子、金蟾、貔貅结合的摆件、与赑屃结合的笔筒等产品随处可见。虽然将这些为迎合消费者心理而设计的旅游纪念品斥为“伪民俗”的简单评论于学术研究无益,但我们可以分析这些民俗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及问题所在。
 
  次生形态的民俗文化产品,在设计和销售上往往会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挪用,即将A地的产品挪作B地的特产,虽然有时两地都有某一习俗或特产,但在细节上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而有些旅游产品却故意忽视这些差别,甚至直接将其他地方的特产拿来包装成本地的产品。泰山石敢当虽然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分布,但往往都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独特的造型和传说。在泰安众多的泰山石敢当旅游纪念品中,有两种虽然制作精美但并非泰安本地所有。一种是铜质吞口与石质泰山石敢当结合的小装饰品,这种类型的泰山石敢当多见于西南地区,而另外一种砂石质的风狮爷泰山石敢当则多见于东南沿海一带。二是混用,即将不同的甚至没有什么关联的民俗事象放在一起。如果说将泰山石敢当与泰山圣母碧霞元君结合的挂牌,虽然有些突兀,但结合了泰山两大信仰、凸显平安吉祥文化的话,那将泰山石敢当与象征招财进宝的金蟾和貔貅结合,强调生意兴隆和招财进宝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事实也证明虽然同为物质层面的旅游纪念品,但次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无论是从生产量还是销售量来说,都不及原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三是乱用,即在将民俗事象转化为文化产品时随意改变其原有功能及文化内涵,乱用象征性的符号。这一现象在信仰类民俗产品中最为多见,如众多刻有“六字真言”的产品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泰山石敢当本是为了镇宅挡煞之用,而放在屋内几案之上作为装饰品,不仅忽视了其原有功能,而且正对着主人,反而会对自家不利。所以懂的这一道理的游客自然不会购买。
 
  对于民俗文化产品,最重要的是游客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原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主要是本原主体,而次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则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题材,一种符号化的象征。原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虽然制作粗朴但广受青睐,除了泰山石的美感与灵性外,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的本真性也是重要原因。次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由民俗产品上升为文化产品,要被人们广泛接受不仅需要制作精美,更需要深深扎根文化本源,从中汲取营养,避免挪用、混用和乱用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刘藏岩]瓯绣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下一条: ·[张晖]韩国蛇郎故事的叙事结构分析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